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7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死輪回中,造了無邊罪業,如果自己作忏悔,或重新受戒,那麼原來的罪業不會複生、增長。經中以比喻解釋說:去大海中采寶的商主,如果船破了,本來會淹死在海中,但他如果抱著破船板,也能順利地到達岸邊,獲得新生;同樣,破了根本戒的人本來要墮入地獄,但他如果依大悲心來忏悔,重守律儀,就不會墮入惡趣,而且能順利到達善趣彼岸。末法時代的很多衆生見到這個教證後應該生起信心。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,由于煩惱深重,有些人學佛後,不管是別解脫戒還是菩薩戒,都有觸犯,本來犯了這些嚴重罪業,要墮落惡趣,但只要這個人不舍菩提心,依靠叁寶與菩提心的加持,不但不會墮落,也能順利到達彼岸。

  忏悔給每一個犯有罪墮者提供了解脫機會,而對一般修行人來說,念誦《叁聚經》是最相應、有力的忏悔方法。我們經常容易犯菩薩律儀的一些罪業,依靠這個忏悔方法能清淨,這樣重要的修法,希望每一個人都要加以重視。雪域各派中,甯瑪巴與格魯巴的修行人對此特別重視,宗喀巴大師親自作過叁十五佛忏儀(見《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》)。漢地淨宗的早晚課裏也有這段經文,但平時持誦的人,現在似乎是很少了。你們每一個覺得自己要忏悔罪業的修行人,最好每天不間斷地誦修。

  爲自或爲他,何時修何行,

  佛說諸學處,皆當勤修習。

  爲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,不論在何種狀況修何種法,都應按佛所說的學處去精勤修學。

  我們大乘菩薩要圓滿護持學處,首先要清淨罪業,在這個忏淨罪業的修行中並不是每天只念《叁聚經》或金剛薩埵心咒就可以了,還要很全面、很圓滿地修持各種學處。

  “爲自或爲他”是說我們爲了自己和衆生從無始痛苦輪回中解脫;“何時修何行”——我們不論在什麼時候,修何種法門,自發心至成佛間的所有修行,都包括在內。這些都應按“佛說諸學處”——佛在經典中所教誡的去做。在藏經中,佛對大乘菩薩的學處講得非常細致,從凡夫如何發心,發心後如何走路、吃飯,觀照起心動念……,曆五道十地證得佛果,所有修法都如理如實地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。比如在《寶雲經》中詳述了修行人到城市或其它地方,該修持何種行儀度化衆生;在《華嚴經·淨行品》中對大乘行人日常中一百四十一種行爲發心敘述得更爲詳細。佛陀所說的這些學處,要求學人聞思後,“皆當勤修習”,一層層去切實執行。如果只是豎起耳朵聽聽,然後就扔到一邊,這樣就不會起任何作用。如同《水木格言》所說:用水浸泡石頭,一百年也起不到作用。或者如老熊掰玉米棒子,掰一個丟一個,最後一個也沒有吃進肚裏。我們只是聽經論傳承,搜集法本,而不去實修也是沒有很大意義。

  我們如果能熟悉這些教言,時時以之衡量、要求自己,老老實實去實際修習,那很快就會變成如法的修行人。我想這些修法,主要依靠的不是智慧,有些人智慧很好,但他不一定去投入實際修習,有些人並沒有很高智慧,但他將上師、善知識的教言當作真正摩尼寶一樣頂戴,認認真真地奉行每一個學處,功德也就不斷地增長。有些人眼高手低,不願從小處著手去修,有些人自暴自棄:“這些我做不到,算了吧!”這兩種都是我們修行要堅決杜絕的毛病。因爲《入行論》除智慧品外,所講的不是甚深見解,而主要是一些心念、具體行爲引導,而且很細致地將修行人平時不如法的心念、行爲講得很詳細。我們如果不是眼高手低,也不自暴自棄,而是踏踏實實地依教奉行,哪怕是只做到其中一個偈頌所說的要求,那就比得到摩尼寶還要有價值。

  佛子不需學,畢竟皆無有;

  善學若如是,福德焉不至?

  對佛子而言,不需學的大小五明等知識是沒有的,能善巧方便修學一切學處的行人,福德怎麼不會迅速增長呢?

  一個修行人發了無上菩提心後,爲了利益廣大有情,需要學習廣博的知識。比如內明、因明、聲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及小五明等,世出世間的種種學問,必須要去學習、精通。佛陀說過菩薩行須從五明中去尋求;麥彭仁波切在《明鏡論》中也贊歎學五明的功德,並引用佛經說:得地菩薩也要學習五明,何況是我們尚未登地的行人呢?

  修學世出世間所有學問,通達萬事萬物的事相和真理,這是大乘行人利益衆生、求證一切智智的道路。彌勒菩薩在《經觀莊嚴論》中說:如果沒有精通五明,聖者也不會得一切智智果位。佛教曆史上那些修學大乘佛法的高僧大德們,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典範。像麥彭仁波切,內明方面自是通達一切顯密經續;在世間學問方面,從聲明到牧業等種種世間技藝學問都留有精辟的著述。漢傳佛教史上,唐朝一行禅師,是名揚中外的天文學家;明朝妙峰禅師在建築工程、鑄造方面,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專家。我們翻開高僧大德的傳記,可以發現許多類似記載,爲了利益衆生,他們不僅修學出世法,世間法方面也需去精通,甚至一些小孩的遊戲也要去學習。也可以說是基于這種原因,《六祖壇經》中說: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

  “善學若如是,福德焉不至”——一個發無上菩提心的修行人如果去精勤修學世出世間學問技藝,福德怎不會時時刻刻地增長呢!因他所學的一切知識,如醫術、木工、修鍾表、養牛、種田……,這些知識技藝使他無論遇到什麼行業的人,都可以“同事”,可以有方便去利益度化他們。菩薩學習世間學問,不像世間一般的人,世間一些發心不清淨的人,他們去學習世間學問,對衆生、自己都不會有利;但大乘菩薩以菩提心攝持,他所學的一切都會轉化爲利益衆生之力量。藏族人的俗話說:“智者以善巧方便攝受,一切都變成智慧;醫術高明的醫生,他眼中所有的草木全都是藥材。”大乘菩薩所學的一切學問都會變成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,因此他知識越多,積累資糧也就越快、越多。

  我們在座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修行人,因此不要忽視這個教言,這不是作者個人觀點,而是所有大乘修行人應該修習的教言。我們不能認爲聞思幾部經論,會念一兩個儀軌,自己去專修一個法門就夠了。要積累廣大資糧、得到如來果位,攝受其他衆生,必須要廣聞博學世出世間一切學問,學得越多,對自他衆生就會越有利益。

  直接或間接,所行唯利他;

  但爲有情利,回向大菩提。

  不論是直接或間接,一切作爲都應該是爲了利他;而且是爲了利益有情,將一切功德都回向無上大菩提。

  我們發了無上菩提心,進入大乘菩薩道後,所學所行,都應當是爲了利益他人,爲了無邊無際的輪回衆生得到解脫而行,除此之外,不應該去做其余事情。

  饒益衆生的事業一般分爲兩種:一種是直接地饒益衆生,如講經傳法,引導衆生棄惡行善,或者布施衣食財物、救贖將要被殺害的有情而放生等等,有很多方法能夠直接地饒益衆生。關于放生,我一直懇勸大家,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行持。不論你發心清淨或不清淨,在衆生遭受殺害恐懼痛苦時,如果你有辦法將它們救出來,那就是直接地救度衆生,使它們從怖畏痛苦中得到解脫。在這個過程中,以放生儀軌加持它們,讓它們聽聞到佛的名號、經咒,種下究竟解脫成佛的種子,暫時也得到生人天善趣之福報。這種直接利益衆生的善法,我們不管遇到任何困難,也不能放松,哪怕只是去救護一個衆生的生命,也值得大家去精進努力。我想你們當中誰也具足這種能力,即使最平凡的出家人或居士,你們也有能力勸別人放生或自己去解救幾條生命。在現在這個時代,放生是最直接、最易行的救護衆生,而且對弘揚佛法也具非常深遠的意義。

  對每一個衆生來說,生命是自己最寶貴的東西,如果在生命遇到威脅時,其余一切都願意舍棄。牛羊等動物在遭殘殺之際,它們都會大顆大顆地流淚,畏死之情與我們人類毫無區別,假如你們親眼見到這些慘狀,或者在此觀想自己處于它們同等境遇,難忍的悲憫一定會自然生起,此時你爲什麼不快快向他們伸出救援之手呢!

  直接饒益衆生,對那些具備大能力的高僧大德來說,有無量善巧方便,如灌頂、傳法、講經、修法,通過他們的加持引導,無量衆生趨入安樂、趨入解脫彼岸。但一般初學佛法者,沒有這種能力,此時可采取另一種方式——間接方式饒益衆生,這種方式包括自己誠懇地發菩提心、精勤地聞思修習等等,這一切都是間接利益衆生。

  不管是直接、間接,我們的行爲應當是利他之行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《般若攝頌》中說:菩薩身口意叁門行持,應當全部是利他之行,是衆生得安樂利益之因。如果我們的一切心念言行,都能做到利益衆生,那自己修學大乘佛法就確確實實有很大意義。如果表面上在利益他人,而實際上其發心是爲自利,這樣的行者離大乘佛法還差得很遠。凡夫強烈執著自我,一切作爲都是圍繞著自利;而大乘菩薩以強烈菩提心願,他每時每刻的作爲,乃至夢中的心行,都是爲了利樂衆生,亦是衆生安樂之因。我們應仔細觀察自己的叁門作爲,區分自利和利他,努力向大乘菩薩的境界靠攏。有了真實、堅固的饒益衆生之心願後,自己的言行則能有力地利益衆生。

  在修持菩薩行中,所有善法功德都要毫無保留地回向給衆生,回向給自他的究竟菩提。不管功德大小,只要你能作這種發願、回向,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,對衆生將有無法思量的利益。這一點,在《華嚴經》等許多經論中講得非常清楚,在前面講七支供時也說過。發願回向能將善法功德總集起來,集中力量去成功願望,這是饒益衆生最殊勝的方便法。因我們凡夫暫時沒有能力去廣利衆生,但修此方便法,以叁寶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及自己清淨意樂的力量,對衆生決定有廣大利益。

  將功德回向于無上菩提,除了有集中力量迅速達到目標外,還可以保持自己的功德善根不毀壞,乃至得菩提之前,這個善根不會消失,而且會越來越增長,如《大集經·無盡意菩薩品》中所說:“譬如天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