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雨一滴之水墜入大海中,其滴雖微,終無滅盡;菩薩善根願向菩提,亦複如是,無有滅盡。”在本論第一品、第叁品中也講過回向的功德。我們做任何善事,立即回向無上菩提,這個善根乃至成佛之間不會失壞,而且還會不斷增長,爲自他帶來無盡的利益。這種殊勝方便,我們一定要善巧地通達,時刻運用,使自己的一切利他之行,絲毫無漏地彙集于無上菩提道。
舍命亦不離,善巧大乘義,
安住淨律儀,珍貴善知識。
我甯願舍棄自己的生命,也不舍棄精通大乘法義並守持清淨菩薩律儀的珍貴善知識。
要修習大乘佛法,必須要依靠大乘善知識傳授菩薩戒和大乘法義,依靠善知識的加持引導,自己才能順利通達並進入大乘菩薩行的修持,才能生起修行功德。因此,如法依止大乘具相善知識,是大乘修行人一切功德出生之處,是修行的核心,一切想圓滿菩提心的行人,甯舍生命也不能舍離善知識。
大乘具相善知識,應當具備兩個條件,第一、“善巧大乘義”,他能夠精通大乘法義,對菩薩學處能通達,能善巧攝受、引導弟子。如果他不是廣聞博學,也要對大乘法門的整體有一定了解,通達其中內外密意;第二、他必須要安住于清淨菩薩律儀。大乘律儀總言之包括于願行菩提心,如果大乘善知識相續中有大慈大悲心,具足殊勝菩提心,則有了清淨戒律的基礎。如果不具菩提心,那任何人去依止,實際上得不到什麼利益。真正具相的大乘善知識,必須要具足包括大悲與智慧的真實菩提心。這種上師是真正的如意寶,千百萬劫中也難得遭遇。如果得到了這樣的善知識攝受,那自己即使遇到命難,亦不能舍離。在《四法經》中說:“摩诃菩提,在有生之年,縱遇命難,亦應依止珍寶善知識。”依止上師的必要、功德與依止方法,我們已經反複講過,曆代傳承上師也給我們有許多教言。在大乘法門中,如果學人不去依止一個具相善知識,那麼佛陀的教言,沒辦法去全面理解、去攝集要義次第修行。沒有善知識加持,自心相續也很難得到清淨、成熟,無法從凡夫習氣中解脫,修行也就始終無法成功。
大乘善知識是我們菩提道上的引導者,是教導與加持之根本,是我們修習佛法之眼目,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,甯可舍棄生命,亦不能舍離上師。但是現在很多學佛者,上師說話稍微有點不合他的心意,或是他錯誤領會上師教言的密意而生起煩惱,馬上就舍棄上師,甚至還要誹謗上師。他們選擇上師就像在超級市場挑選商品一樣,而且現在這種人特別多。這種行爲的罪過無法估量,也是修法中最大違緣和不幸。我們有些人也許有類似不如法處,希望你們好好審察自相續,忏悔這些煩惱惡業。如果沒有“舍命亦不離,珍貴善知識”的信心,你的修行肯定得不到成就。
應如吉祥生,修學侍師規,
此及余學處,閱經即能知。
應該如《華嚴經》中吉祥生傳所說,去修學依止上師的方法。關于這些事師法及其余菩薩學處,只要閱讀大乘經典就可以知道。
關于如何依止善知識,在《華嚴經》中的吉祥生傳一品經文裏,有比較詳細的敘述。吉祥生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之一的善知識。在那段經文中,記載了善財童子參訪吉祥生子與吉祥慧女,他們告訴善財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識。善財童子依教參訪了很多善知識,進入彌勒菩薩的秘密壇城,最後又依文殊菩薩通達所有法門,善財童子因此而贊說了依止善知識的無量功德。我們在依止善知識過程中,應該依照經中所說的原則,不畏一切苦行,滅除所有邪見、違緣,如法地修學事師法。你們大部分人都看過《華嚴經》,我以前在五臺山時也閱覽過漢文本《華嚴經》,看到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經曆,自己確實有很大收獲。善財童子依止過的善知識中,有各種各樣顯現,比如勝施婆羅門顯得癡心非常重;還有甘露婆王,他以魔王的方式示現,顯現出極大嗔心;還有婆須蜜多,她以妓女的形象示現在世間。如果我們見到上師顯現出這些形象,可能會立即生邪見。但是善財童子緊守了吉祥生善知識的事師教言,未生絲毫邪見,以清淨心如法地依止了這些大善知識,終得大成就。我們如果也能這樣以清淨心去舍命依止上師,則上師相續中的一切智慧能于自相續中迅速生起。
“此及余學處,閱經即能知”,關于這些依止善知識的學處,以及其余一切菩薩學處,只要去閱讀大乘經典即能了知。本論中對于菩薩戒具體戒相沒有詳細講解,在此所講的是以正知正念去守護菩薩戒的根本方法。關于菩薩戒的具體學處,在大乘經典中《華嚴經》與《寶雲經》敘述得比較詳廣;其它的如《地藏經》、《大乘四法經》等也有一些論述。作者在此告訴我們應該去翻閱這些殊勝經典,學習大乘菩薩的具體學處。
關于閱讀藏經,我經常想:我們現在的佛弟子確實很慚愧,在這方面做得很差。世間各種職業有各種職業的知識,世人似乎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的知識學得很廣博、也很全面;而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,能通達十部經典的也很少。在藏文大藏經中,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經典譯成藏文的有一百零八函,不要說全部,真正精通其中一函的學人也極少。在漢地學佛者中,也很少有人能通達多部經典。本師釋迦牟尼佛給後人宣講這麼多經典,我們不要說能通達、講習很多部,很多人就連看也沒有看過就死去了。好不容易得到了暇滿人身,但沒有抓住機會去閱覽這些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殊勝寶典,太可惜太可惜了!我們現在天天聞思經論,只是限于藏經中比較重要的幾部,如果除了這幾部,其余都放棄,這樣確實太遺憾。無論小乘大乘經典,希望你們能抓緊時間,經常去閱讀,將分別念融入佛的智慧大海中,長期這樣去熏習,對自己修行定會有極大助進。
經中學處廣,故應閱經藏;
首當先閱覽,尊聖虛空藏。
經藏中廣泛宣說了菩薩學處,所以應勤于閱覽經藏;其中首先應閱覽詳述根本墮和忏罪法的《聖虛空藏經》。
在大乘經典中,詳細廣泛地宣說了菩薩學處,對菩薩各種行儀的細節,也有極其精微的闡述。我們要了解這些具體修持方法,應當深入經藏,精進地閱覽。但是經藏浩瀚廣博,從何處開始去讀呢?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大乘菩薩學處,則應首先閱讀《聖虛空藏經》,此經有另一種譯本又名《虛空藏般若波羅蜜經》,經中主要宣說菩薩根本墮罪及忏悔還淨之方便,依虛空藏菩薩不共功德威力,圓滿清淨修學者的戒律。但是現在漢地的學佛者,對這部經似乎不是很重視。
大家仔細觀察漢傳佛教學佛者中間,傳來學去好像常見的只有幾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金剛經》及《法華經》等等,其它許多經典都放在藏經樓了。很多人已出家多年,不要說去閱覽衆經,連十部經的名稱都沒有看過,也沒有聽過。唐玄奘、鸠摩羅什、義淨這些大譯師嘔心瀝血譯出的寶典,現在似乎無人去重視了。
我們在修學佛法、生活過程中,有很多疑問難題急需解決,如果能去翻閱經論,不一定要去問上師才能解決。佛陀與往昔的大成就者、班智達們,將很多問題都清楚地寫在經論之中,某某問題其本末枝葉、來龍去脈、如何解決等等,這些都講得很細致。我們現在如果只是抱著幾部經,去鑽研基本的見地,而具體行處,無法弄出頭緒。喜歡閱覽衆經的人都有這種經驗:平時覺得非常爲難的問題、很難對治的煩惱,往往就在不經意中翻開一本經論,得出了完整答案,一切疑難症結都冰釋了。
佛陀的教言如果完全靠別人講解、傳授,這是不可能的。你們當中大部分人智慧也夠,各種順緣也具足,只要你們勤奮好學,一定能廣博地通達佛陀的教言,能得到經藏中很多珍寶。能夠真正有一批人去如是修學,去住持弘揚正法,佛教也就不會變得只有形象而已,望諸位努力!
亦當勤閱讀,學處衆集要;
佛子恒修處,學集廣說故。
此外,亦應當再叁研讀《一切學處集要》這部論典。因爲菩薩恒常修學的行儀,在《學集論》中有詳廣的論述。
“亦當勤閱讀”,在藏文原頌中是“亦當再叁閱讀”的意思。作者在此特別教誡我們要深入仔細地研讀《學集論》。《學集論》是作者依據閱藏時的經鈔,整編而成完整的菩薩修學體系,有二十七個攝頌,長行四千二百頌,共十九品(漢文譯本只有十八品,大正藏32冊P75-145,共25卷)。這部論著敘述了廣博的菩薩學處,引經有一百零五部之多,中間也有精辟的論議,《入行論》內容絕大部分出于《學集論》。如果不看《學集論》,要學好《入行論》,有很多地方恐怕是有些困難,因爲《入行論》大都講得較精簡,而《學集論》是一切學處要義總集,講得非常細致。列出其十九品的名稱,大家也許就會從中看出一些:一、集布施學品;二、護持正法品;叁、護法師品;四、空品;五、集離難戒學品;六、護身品;七、護受用品;八、清淨品;九、忍辱品;十、精進品;十一、阿蘭若品;十二、治心品;十叁、念處品;十四、自性清淨品;十五、正命受用品;十六、增長勝力品;十七、恭敬作禮品;十八、念叁寶品;十九、增福品(此品在漢譯本中附在十八品末尾)。寂天論師深入經藏,給我們留下了這部二十五卷的論著,希望你們真正想通達廣大菩薩行儀的人,一定要去再叁研讀。
或暫閱精簡,一切經集要。
亦當偶披閱,龍樹二論典。
或者可以暫時先閱讀比較精簡的《一切經集要》。如果有余力,亦應去參看龍樹菩薩所著的《學集論》和《經集論》這兩部論典。
對上述那些廣博的經論,如果沒有時間去研讀,作者告訴我們可以先讀《一切經集要》。這部論典是作者在閱藏時的劄記,詞句、內容都很精簡,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引用大乘經典宣說了大乘菩薩學處,極具有竅訣性。同時,如果條件允許,亦應去閱讀龍樹菩薩著的兩大論典——《學集論》、《經集論》。閱讀這些殊勝的論典,對大乘菩薩的各種學處,一定能很詳細、全面地了解。
寂天論師作的《經集論》(即《一切…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