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正念。
“决志”的内容是“觉已速起身”。早上一醒来,应当迅速起来,稍作顶礼等活动,使自己清醒,后静坐回忆梦境,于不净梦境作忏悔……。有些人早上醒不过来,闹钟再闹也不能起作用,你们应在睡前在心中坚定地存想:明早一定要在几点钟醒过来。心的力量不可思议,明天早上一定会准时醒过来。我自己经常有这种体验,基本上不需要闹钟,自己能准时地于预定时间起来。醒过来之后,必须要立即起身,要不然,又会昏睡过去。养成清早醒来即起床的习惯后,早起就不会有困难。
有些人在晚上睡觉时,经常做恶梦,妄念纷飞,有许多修行障碍。这些都是自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,没有采取狮子卧式等如法姿势,心里也没有护持正知正念而造成。经典中说:“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;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;种种不如法的卧式,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。”而以狮子卧式睡,不但不会引生无明烦恼,而且会生广大智慧,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希望你们当中没有习惯以狮子卧式睡觉的人,最好从现在开始,改正过来。不然晚上睡下去,早上起不来了,稀里糊涂地死去,多可惜!如果保持了狮子卧式,死神来了也不用害怕,也不用麻烦别人给你摆放身体。自己如法地躺着,只要心里忆念往生窍诀,也不用烦劳他人助念了。
《入行论》中这一段内容,讲的是我们平时行为准则,行住坐卧各种行为细节中应持威仪。这些在戒律中讲得很详细,本论中所述的是其中主要部分,是我们修行人在日常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轨则。不论你是出家人抑或在家居士,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学好,戒律一定能守持得很清净,威仪让人很起信心。无论是藏传佛教、汉传佛教、还是南传佛教,任何一个宗派的修行人都应学习这些行为轨则,因为这是佛教徒最基础的学习内容。你们在汉地学习过《四分律》、曾在丛林中住过,应该知道本论所说与汉传佛教传统一致。至于南传佛教,你们有些人也在国外学过一些上座部修行人的威仪,与此处所说也相同。因本论虽属于大乘论典,然涵括容纳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行为轨则,这些没有大小乘与宗派之分。
这些威仪,每一个修行人理所应当在日常中恒常去如实行持。当然,对初学者有点困难,但只要自己经常保持正知正念,就一定能圆满奉行这些轨则。作者在正知正念品中讲述这些威仪,其原因也是如此。如果有了正知正念观照、守护三门,时刻提醒自己:“现在我在做什么?佛陀教我们应当这样走路、说话、吃饭、睡觉……,我应当去如法行事。”以此而将以前不如法的习惯改正。
这些行住坐卧威仪在字面上很容易理解,但此处不是要我们只了解而已,而是要求大家去如实做到,所以在此反反复复讲了很多,无非是提醒大家时时处处以此要求自己,恒常保持正知正念,在实际行动中去真实修习这些内容。假如你在听闻后,经常能忆念这些内容:啊,我应如论中所说,如何吃饭、睡觉……。能做到这点,你的闻法很有意义,我也没有浪费时间。修行是与无始以来的恶习作斗争,所以要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着手,一点点地积累、串习下去,依靠这些威仪,自心一定能得到调伏。要不然,自己的行为一天比一天放逸,而要去调伏自心烦恼,这是不可能的事。我们行住坐卧、待人接物方面,如果能保持如法的威仪,不只是对自己修行有利,对世人也有积极意义。如果能做到像上面所说的威仪,世人定会很赞赏,由此而生信心与恭敬。
我经常想:我们小学时所学的雷锋同志,他有许多行为是我们应学的。经常看到他的故事:为老人背行李、照顾病人、爱护帮助小孩……,尽自己的力量去利益他人。从佛教角度上讲,这些是菩萨行;从世间角度上去讲,是值得推崇的善良、崇高道德之行。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至少应该像雷锋同志那样,以慈悲去真诚地利济身边每一个人。能做到这点,你与所学的法才开始相应。
庚四、(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)分二:辛一、真实修持圆满支分;辛二、认本体而摄品义。
辛一、(真实修持圆满支分):
菩萨诸行仪,经说无有尽。
然当尽己力,修持净心行。
佛经中说:大乘菩萨的各种行仪无有限量。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,去修持这些行仪的根本——净治自心。
在“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”科目中,讲述了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等各种修持菩提心的行仪,此偈是总结语。
菩萨学处,在大乘经典中所阐述的无有限量。众生有种种根机意乐,佛菩萨为了度化他们,宣说了无量教诫,开示了无尽的修持方法,这些学处无法去一一衡量。以六度法中的布施为例,身布施、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每种布施的发心、对境、加行等等,这些修法广如烟海,无有穷尽。我们都熟悉的《华严经·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中,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都是说:“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学(十愿等)无有穷尽。”在高僧大德们的论典中,对此也有广说。但这些浩如烟海的菩萨行,归纳起来,离不开净治自心、清净圆满自己的菩提心。将我们为无明愚痴所染的凡夫心净化为清净无垢、饶益众生的菩提心,这是究竟修法,是无尽法门的唯一目的。
本论在上面所讲述的各种修心之行,都是在引导我们恒持正知正念,守护、调伏自心,远离染污。如果我们不能守护、净化自心,烦恼就会乘虚而入,使自心受到染污。《虚空藏经》中说:有缝隙时,风就会吹进来;心有染污时,魔众就会有机可乘,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。我们如果没有恒持正念,守护自心,稍微现起一点染污心念时,魔众立即就得到机会,破坏我们善法功德。为此,当尽一切力量,修学各种净化心行的行仪。这些行仪种类虽然无量无边,我们初学者无法去一一做到,但本论在前面已经为我们列出了一些基本方法,引导我们去紧紧抓住菩萨学处的根本——以正知正念调伏、清净自心。只要我们恒时抓住这个根本,则自己的修行能真正合乎菩萨道,一切行为都变得有意义。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,你整天念经、打坐、礼拜、修很多法,也是形象善法而已。我们不能执着外境形象,表面形象无论多么堂皇,如果心不清净,则不属真正善法,真正的善法要观待清净意乐。历代高僧大德最殊胜的教言都是教诫修行人要修心,要“修持净心行”,时时刻刻观察自心,让它保持清净智慧和慈悲,现起烦恼染污时,立即以正知正念去对治。作者在此说“然当尽己力,修持净心行”,很简短一行字,然而是我们整个菩萨学处的中心。
一个修行人的相续中,如果经常为烦恼所染,则恶业不断积累,善业一天比一天少,那就算不上什么修行人,而跟世间一般造恶业的众生没有差别。世间智者说“吾日三省”——每天要三次省察自己的言行心念,去恶向善;我们作为出世间修行人,如果不能做到内省身心,是不是应该有点惭愧呢?
当然,我们凡夫人虽然致力修学,有时候也难免起一些烦恼,犯一些过错,此时应当及时对治、忏悔,保护清净心。下面作者也给我们讲忏悔、净化罪业的方便法。
昼夜当各三,诵读三聚经,
依佛菩提心,悔除堕罪余。
在每天早上和夜晚,应该各诵三次《三聚经》,依靠佛和菩提心,忏悔清除根本堕罪以外的其余罪堕。
如果没有忏悔罪业的法门,那我们修行人肯定无法成就。初学者因种种业缘,对前面所讲的律仪,难免要触犯一些,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修一些忏悔还净法。修忏悔的时间、次数是白天、晚上各三次,不固定时间也可以,但最好于早晨、上午、下午、初、中、后夜六时中各作一次忏悔。
以前的大修行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榜样,他们不仅每天有固定修法忏悔时间;每于发现自己三门行为不如法时,也要立即修忏悔。我想我们最少也要保持早晚两次修忏悔,如果实在不行,一天一次必须要修,如果这也做不到,那就算不上修行人了。因为你如果是凡夫,一天到晚造的罪业,数都数不过来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说:“南赡部洲众生,起心动念,无非是业、无非是罪。”这么多的罪业,如果不及时忏除,那怎么会有保持清净心的可能性呢?
修忏方式是“诵读《三聚经》”。《三聚经》即我们通常念的《三十五佛忏悔文》,因文中有礼忏、随喜、回向三支修法,所以又叫《三聚经》。在藏传佛教中,修行人对此特别重视,华智仁波切在《大圆满前行》中也提过,如果没有能力念修密宗忏悔仪轨,最好念《三聚经》来忏悔罪业。在汉文的《大藏经》中,这段忏悔文有几种译本,但都没有很大差别。我以前也提过很多次,希望大家将这段忏悔文作为每天的早晚课诵。这个忏悔仪轨非常殊胜,因三十五佛在因地发心时,特别发愿将来要遣除众生的罪障。修此忏仪者,能“依佛菩提心,悔除堕罪余”。依靠三十五佛愿力加持,依靠自己的菩提心,能清净根本堕罪以外各种罪业。根本堕罪依其余忏悔方法,也可忏悔,如《学集论》中说:“梦见虚空藏菩萨,现前安住求忏悔。”通过修持虚空藏菩萨来忏除根本罪堕。而根本堕罪以外的违背菩萨戒仪罪,比如中下二品缠犯、四十五恶作等罪业,依《三聚经》可忏悔清净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《弥勒狮吼经》中说:“慈氏,后五百岁,正法衰微。颇有自称我是菩萨。彼等不护身语意业,多犯重罪,多行恶业……。我为净除往昔所造诸恶业故,乃为宣说三聚法门。”在此将《三聚经》的重要性与作用说得很清楚。在《优波离所问经》中也说:“若菩萨犯五无间罪,由女人所生罪,……及犯余罪,即应向三十五佛,昼夜独处,殷重悔除。”《三聚经》的作用如此重要,可惜有些人对此一点也不重视,迷迷糊糊地受了戒,每天犯戒造罪,但他们连忏悔方法也不懂,也从未有过忏悔罪业的念头,这些人确实很可怜。
在《正契大乘经》中说:“百千俱胝身,积造诸重业,忏悔自性作,罪障不复增。”百千俱胝的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