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果能保持良好威仪,自己的正知正念能得到很好保持。其他人见后,也能对出家人产生良好印象,因而对三宝生起净信,得到饶益。
车床幽隐处,莫会他人妇,
世间所不信,观询而舍弃。
在马车、床榻等隐蔽之处,不要与他人的妇女单独相处,所有会使世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,都应详加观察、询问之后而舍弃。
在别人看不见的幽隐之处,如马车、船舱、房屋等这些地方,没有男众陪伴,出家菩萨不能与妇女单独共处。在家菩萨,也不能与他家的妇女单独共处,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他人的诽谤,对自己修行也不利。
大乘修行人无论到什么地方,对那些世俗人不起信心的行为都应舍弃。不然,别人看你吃饭、走路、说话都不如法、都不合时宜,马上对你生起邪见。世间风俗习惯中的各种忌讳,如果自己知道,或者自己通过观察了知后,应尽量去避免;如果自己不太清楚当地的习俗,则应询问合适的人,详细了解当地各种忌讳,并随之舍弃与之冲突的行为;能让他人生信之事,应尽力去行持,这些很重要。上师如意宝说:“我们学佛者,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。自己的行为,应该让别人看起来很顺眼,能生信心。别人不生信心之事,都要舍弃,戒律里规定的学处,要老老实实去执行。”世间人不可能对所见一切都去观清净心,他们对出家人的评论,一般就是从外表威仪上去看,如果见到出家人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吃饭做事都很寂静调柔,他们自然就会生起信心与恭敬,以此渐渐也能被引进佛门,修学佛法。
有些人学佛后,言行举止方面的威仪一点也不去学,仍是在家那种粗野的举止,看上去很野蛮无礼,别人见了立即就对他生邪见:“哎,这个人跟一般在家人一样,一点规矩都不懂……”为了避免这些讥嫌,维护三宝圣洁的形象,每一个佛弟子都应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,恒常保持如法威仪。
单指莫示意,心当怀恭敬,
平伸右手掌,示路亦如是。
用手势给他人示意时,不要无有礼貌地用一个手指;应该心怀恭敬,平伸右手掌而示,指示道路也应用同样方式。
在遇到他人问路、问人等,要求我们指示方向、处所时,不能只伸出一个手指,很随便地指着:“噢,在那边。”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,也是不合威仪的行为。大乘菩萨应对每一个众生“诚慈而视之”,心怀恭敬、温和地给询问者指示。指示方式是用右手掌,五指平伸并拢,掌心向上,指尖朝着该指示的地方,然后很清楚地告诉对方所要知道的答案。
我们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经历,在向他人询问道路或某地方时,如果他人很热情,很有礼貌地给自己答复、指示,那么自己肯定会对他生起感激与恭敬。作为修行人,能经常这样去如法热心助人,他人一定会对三宝生起信心与恭敬。
肩臂莫挥摆,示意以微动,
出声及弹指;否则易失仪。
如果没有必要,切莫大幅度摆动手臂。示意的时候,应以微细的动作、出声音或者弹指,否则容易失去庄重的威仪。
大乘修行人无论做什么事,行为必须寂静、庄重,不可轻躁、粗野。平时在走路或其它时候,无缘无故之中,手臂不要大幅度地挥动,身体各部分也不要有猛烈活动,像摆头、抖肩、踢脚……,这类行为在他人面前,都不能有。根索仁波切说:“如果有急事,或者有利益众生的必要,这些威仪也可以开许。”意思是遇到危险,像毒蛇、水火等,我们也可以大步地跑;有时遇到要利益他人的紧急事件,如别人掉到深水里,有人生急病需送医院抢救,救火等这类事件时,也可以去急速地行动。但除了这些时候,都不能猛烈地活动,整个身体的动作,应保持文静柔缓。
我们有些人可能还保持着当兵或运动员的习惯,早上一起来就开始排练,走路时大踏步、手臂大挥摆……。请你们稍加留意,作为出家人,你做这些行为有失威仪,旁人看起来不顺眼,很有可能因此而生邪见。
在给别人示意或打招呼等这些时候,也不能有很大动作,也不能大声喧闹,而应用很得体的动作,低声的语言,或用弹指给他人示意。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劳动时,你要某人给你递件工具,可以用弹指通知对方,再用右手掌平指着工具示意,也可以低声地告诉对方;如果距离太远,不要大声喊叫,自己走过去就行了。在生活细节中,我们如果要时刻护持正知正念,这些威仪必须遵循。而一个内心能时刻保持着安宁寂静的修行者,外表言行也一定会如是调柔如法。在公共场合中,如果能恒时保持如法威仪,别人见到这种庄严稳重的形象,立即就会对三宝生起信敬之心。大家都知道现在泰国、缅甸等地区的人们,对三宝的崇信程度非常高,而其原因与南传佛教出家人的良好威仪分不开。
我们行为如果不如法,非常野蛮粗暴,在外人看来,一点修养也没有,原来对三宝没有信心者就生不起信心,原来有信心者也易退失信心,这样导致众生得不到利益,我们也造了罪业。众生的善根信心很微妙,有时我们行为稍不如法,有些众生就以此而生邪见;有时我们行为稍有让他们生信心、欢喜之处,有些人立即会以此而趋入佛门。尤其现在这个时代,真正能以清净心观待外境的人很少,我们应该恒时谨慎,守护律仪,不能毁坏他人对三宝的信心。在《般若摄颂》中说:“所谓的护持戒律,即守护众生。”如果众生依你为缘,而经常生贪心、嗔心、邪见,那就证明你的戒律没有护持清净。我们平时看来微细的学处,也许觉得不是很要紧,但从护持众生这个角度来说,这些学处都是关系到自己利益众生的根本誓戒,因此必须要去如法而行。
要护持众生,不让他们生邪见,而要他们生信心,得到利益,这点必须要靠我们护持好律仪,然后还要以智慧去观察、询问,在一定范围内,去随顺众生。比如说汉地有汉地的风俗习惯,藏地有藏地的风俗习惯,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有一些特殊习俗,到了不同地方,我们就得仔细权衡分析,尽量断除他们看不惯的行为,以免他们生邪见。如果不去这样做,大乘佛法利益众生的根本愿望就会落空。假如你心中想:“反正我不违犯戒律,别人怎么想不管他们……”这种想法很危险。如果你要去度化众生,这种想法必须要纠正。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,大乘佛子不去积极引导他们,难道能眼睁睁看着那些邪魔引诱他们跳火坑吗!
在《宝云经》中说:“断除他人不起信心之行为,乃唯一正法。”《虚空藏经》中也说:“所谓清净行,即远离他人不生信之事,菩萨应恒时精勤于此。”这些都强调了护持众生是行菩萨道行人的首要任务,为此我们当护持清净庄严的威仪,也要有避众人讥嫌的善巧方便,这一点希望大家去细心思维,于日常中去谨慎行持。
睡如佛涅槃,应朝欲方卧;
正知并决志,觉已速起身。
睡眠时,应如佛陀涅槃的姿势一样,朝着希望的方向右胁而卧;入睡前应保持正知正念,并下决心:醒后立刻起来。
睡眠是人们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项活动。前面我们也讲过:睡眠前后应保持正知正念,如法而行。作为修行人,应把夜晚分成三份,前、后夜精进修持善法,中夜休息,在睡时,最好坐着睡,若不能坐着睡,应采取狮子卧势而眠。狮子卧势即世尊涅槃时的姿势:头北面西,右胁而卧,左腿压右腿,右手曲枕头下,左手舒伸放在身体左侧,采取这种姿势睡觉,有其深妙的道理。
佛陀趋入涅槃时,以无边智慧抉择到狮子卧式的功德很大,因而采取了这种姿势。我们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经常用这种姿势,习惯后也就能用这种卧式迎接死亡。莲师在《六道中阴引导文》中说过:“不管哪一道的众生,死时如果能保持狮子卧式,就不会堕恶趣,而且会得善趣果位。”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:“我们见到牛马等旁生接近死亡时,如果有机会最好让它头北面西,右胁而卧,这样它不会堕恶趣。我们自己家人亲友死亡时,也最好用这种方法来放置。”接近死亡的人,如果能采取这种卧式,会减少痛苦,安祥逝去,而且不会堕恶趣。前一段时间,士行比丘尼在学院圆寂时,就是以狮子卧式,很安祥地告别了我们。当时,我们有些道友很羡慕,也很感动,发愿在自己生命终结时也要做到这样,毫无畏惧,坦然安祥地卧着……。我想我们凡夫无论如何,最终都要死,可以说前面只有死路一条吧,不死的人一个也没有,为此我们应该经常观想,练习以这种卧式来迎接死亡。
在佛经中说:狮子是兽中之王,有不共优胜之处。按自然规律,其睡眠也具有四种不共功德,我们如果采取狮子卧式,也能具同样的功德。〈一〉、睡时身体非常放松。我们采用狮子卧式睡眠,身体各部分都会很放松,能得到充分的休息;〈二〉、睡时不失正念。狮子在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,不会散乱。我们依此卧式而睡,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;〈三〉、狮子睡后,不会入于酣睡、深度昏沉之中,而是处于清明而警觉的状态。我们依此也能如是,不会被痴睡迷乱蒙蔽。一般人睡着后,立即就会如昏迷一般,自己是死了还是活着都不知道,好像沉在很深的泥潭中一样;〈四〉、狮子睡后,不会做恶梦。我们依此而睡,也不会做恶梦、迷乱之梦,而会经常做吉祥梦、清净梦。
在采取这样的卧式睡觉前,在内心应作想“正知并决志”。正知正念是要求我们保持明觉忆念正法,做一定的观修。睡眠时修法有很多,我们在讲密法时,也传过很多梦光明的修法,依之可迅速证悟法性,游历他方净土,获得种种变化、飞行等神通。在显宗中,也有一些梦光明的修法,比如在睡前,观想卧室里充满光明,或者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光明照彻自己,于光明境中而安眠。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,也讲了麦彭仁波切的修法窍诀: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到人身,是小孩;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;下午观想为老年人;晚上临睡观为临死中阴,已睡在做梦时观为法性中阴;早上醒时观想为下世。这样观修,无常之心即能生起,睡眠中也能保持清明的正知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