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▪P6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很好的上师来引导,在荒凉的轮回死漠中,也就只有毫无目的地漂泊、受苦……,这些方面大家应经常去思考。我这个老人今天说这些话,也许对你们有启发、有利益,也许是无利吧,请各人细心地反省。再强调一遍:希望女众在依止上师时,将信心、恭敬心与贪心烦恼区分开,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信敬心。有了清净信敬心后,依止上师修习正法才有基础,才有了真正的圆满因缘。

  由“莫示无伴女”而谈了许多闲话,但这些毕竟是“时弊”、“流行病”,不得不提醒一下。现在我们再回到偈颂上,第二“慧浅莫言深”。如果给智慧浅薄的人,比如说给小乘根机的人传法,可以谈暇满难得,因果不虚等出离心方面的法,而不能去宣讲甚深大乘法义,如中观离戏空性、如来藏光明等。这些法如果给劣根者讲说,他不但不会信奉,而且极有可能生邪见而造恶业,说者也因此而造罪。《地藏十轮经》中也说过:在非器的声闻种性前,不能宣说大乘佛法,如果宣说,则说者堕落。这一点,要求我们在说法前观察听受者的根机,如果不能准确了知对方,不能随意去说法。

  第三、“于诸浅深法,等敬渐修习”——对所有佛法,无论浅深,人天乘的法至无上密法,都应以平等恭敬心去观待,不得有胜劣是非分别而行取舍。宗喀巴大师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说:“如果说此乃胜法、彼属劣法,如是则为谤法。”这个界限、罪过说得很清楚,比如你说大乘法殊胜,声闻乘的法不殊胜,即已经谤佛法了;论中还说:“说此法应理,彼法不应理,则为谤法。”像有些人说:“藏传佛教是应理的,汉传佛教不应理。”这种说法很明显属于谤法恶业。大家经常要注意,不然我们平时在谈话、辩论中很容易犯这种罪堕。如果犯了这种罪过,上师如意宝说过:“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违缘就是谤法罪。”当然,大家平时不会很明显地说:佛陀的某某法没有功德。但是有些人经常说:“这个法殊胜,那个不殊胜;只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能修,别的法不能修……”这些说法确实是错误的。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针对众生不同根机意乐而宣说了不同法门,某种法不合你的意乐,但对某些众生,却非常适合、非常殊胜,我们以世间法如不同口味者吃饭来辨析,也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。不论是哪个教派,藏传、汉传、南传、大乘小乘,所有教派都是圆融的,我们应当对所有教法都观清净心,平等地恭敬,这才是真正地弘扬佛法,续佛慧命。

  每个众生的根机、因缘不同,修持方法、成就快慢都有差别,除此差别之外,佛法没有高下、贤劣之分。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每一个法门都如同纯金、摩尼宝一般,都是真理,都是解脱众生的宝舟,每一个法门都是用来度人的,不是用来执取的。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以愚痴染污心去偏执分别法门优劣,造了很多恶业。我们有人如果犯过这种过失,应当在今天好好忏悔,以后当切实地注意,一切法门皆平等,都是度人之宝舟,应该平等地适机而传授、修习。

  于诸利根器,不应与浅法;

  不应舍律行,经咒诳惑人。

  对那些上根利器的学人,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;任何时处不应舍弃律仪戒而行;也不能以一些经咒来欺诳世人。

  在《俱舍论》等经论中,将众生的根机分有一些层次、类别,通常我们都以利根、钝根来分为两类。对利根众生来说,发心、智慧都较利,能容受深广的教法,因此应给他们传授一些像大乘六度法门等甚深佛法,而不应只给他们传授一些声闻、缘觉乘的法。在《迦叶请问经》中说了菩萨传法应避免的四种过失,如果对上根利器众生没有宣说甚深法义,就是其中之一。大乘菩萨在传法之前,必须观察所化者的根器,授以相应法门,方能使他们得到大利益。如果所传的法不适合听受者根机意乐,听受者得不到很大利益,也生不起信心。

  “不应舍律行”是说不论你证悟、见解如何,比如说你对中观离戏空性有证悟,但是你的行为必须依律仪戒而行,如皈依三宝、取舍因果等,这方面的规则不应违背。不管你证悟有多高,菩萨戒中断除罪业方面的律仪戒不能舍弃,这个原因,在《摄抉择菩萨地》中说:“此三种戒(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),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,若能于此精进守护,亦能精进守护余二;若有于此不能守护,亦于余二不能守护。是故若有毁犯律仪戒,名毁菩萨一切律仪。”现在有一些人,总在别人面前宣扬:“现在我没有可修的了,善法也不存在,恶法也不存在,一切都是大空性,大空之中一切都不存……”他以此而舍弃律仪戒,做很多不如法的事,这种人唯有造恶业而已。莲花生大士说过:“是故见比虚空高,取舍因果较粉细。”我们无论有多高的证悟,也不能舍弃取舍因果等微细戒律。为了引导别人,自己不能舍弃一切威仪,也不能劝别人舍弃行善断恶。如果因你个人的邪见邪说而断绝了他人行持善法的因缘,那你自己就罪上加罪,造了更大的恶业。

  “经咒诳惑人”——在传法时,不能仅仅以一部经、或一个咒语敷衍了事,搪塞信众。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转了无数法门,每一法门都有其甚深意义,都是解脱众生的方便。所有佛语都是我们求解脱者必要的教授,要以闻思修的方法去层层深入,次第地思维和修持。但是末法时代有些人,到处宣扬:“你只要念一部经,念一声佛号就可以了,其它都不能学……”这是明显的“诳惑人”。现在汉地也好、藏地、国外都有一些人宣称:“你只念一部经、一声佛号、一个咒语就可以了,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用学……”这种说法确确实实不如法。虽然持佛号、念心咒功德很大,有“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”的不可思议功德,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,种类非常多,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。一些经典中虽有某种说法:念某经咒,多久就可成就。但这些说法有了义或不了义,或是就某种根器的行人而言,有其密意所在,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。有些人说应该只念一声佛号、一部经,其它都不能去修学。按这种观点,是不是其它善法都不用修了,不用去积累资粮了?三藏十二部众多经论再也不用去传讲修习了?这种观点确实是一种片面说法,不能代表佛教的主流、正面观点。作者在此,特别提醒了修行大乘法门的行人,在弘法利生过程中,不能片面。应广闻多学,了达佛陀的究竟密意与多种方便,使自己能善巧地积集二资,获得利益他人的广大能力。

  大乘菩萨广闻多学,掌握了种种善巧方便后,应针对不同众生采用不同方便法,应机施教,众生该以何法门得度,便传授他们何种法门。要做到这点,传法者必须要有一定功德。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说:“在末法时代要转*轮,必须要得神通,如果没有神通,转*轮很难进行,因为你无法知道众生的根机……”阿底峡尊者在《菩提道灯论》中也说:“如鸟未生翼,不能腾虚空,若离神通力,不能利有情”因此,我们应该广闻多学,在未成就之前,住在寂静的地方,为饶益众生而精勤修习。

  壬三、(防护他人之不信):

  牙木与唾涕,弃时应掩蔽,

  用水及净地,不应弃屎尿。

  丢弃的净齿木、鼻涕、唾沫、痰涎,应以土掩埋,在别人使用的水源和清净地面上,不应随便倾弃屎尿等不净物。

  在修习饶益有情戒中,也包括以威仪饶益他人的修习。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,别人就会见而生信,且由此能引导众生进入对佛法的听闻、修习。反之,修行人自己造恶业,别人见了不生信心,也就无法去引导。

  我们修行人,不管你是出家或是在家,在日常中必须要讲究公共卫生,以防他人对你生邪见、生厌恶心。“净齿木”是古印度人用来清洗牙齿的木头,在戒律中讲得很清楚。一般是杨枝、柳枝等很松软、具有清香的木头,放在口里咀嚼,清洁牙齿后再吐出来,与现在的口香糖有点相似。净齿木丢弃后,应及时用土掩埋,否则,别人看见这么肮脏的东西会恶心;还有鼻涕、痰涎之类脏物也不能随便乱丢,应弃于隐蔽处迅速用土掩埋;在戒律中还规定,别人享用的清净水源、或者是悦意草地花丛之中,不能去大小便,破坏洁净环境。总之,自己丢弃任何脏物时,都要为他人着想,要及时妥善地处理。无论世出世间,都没有人赞叹肮脏,保护自然环境,能使自他的修行、生活不受干扰,而且清净优美的环境能使人们心情轻松舒适。修行人以如法威仪,保护着生活环境的清洁,世人见后能对修行人生起清净心、恭敬和信心,以此而得到饶益。

  佛陀在世时,所住精舍的环境很优美,也保护得很好,这点我们可以从许多经典中看到。我们学院因处于高寒地带,所以自然环境不是很好,而且草地植被很容易被破坏,破坏后的自然恢复能力很差,希望你们多加保护。同时,个人生活垃圾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妥善处理,不能污染环境。如果我们大家共同协助学院环境卫生部门开展工作,保持一个清洁的环境,这样对自己修行也有利,外人来到这里也能生起信心、欢喜心。

  食时莫满口,出声与咧嘴;

  坐时勿伸足,双手莫揉搓。

  吃食物时,不要塞满嘴巴,不要出声与大张口而食;平时不要舒伸双足而坐;洗手时也不要双手用力对搓以致发出声音。

  吃饭时,必须要有良好的威仪,在戒律中,对此也有详细规定。不管是个人用斋或是大众过堂,应如法而坐。吃食物时嘴巴张得太大,食物塞满嘴,狼吞虎咽,这些都不合威仪。吃饭时不能说话,不能发出呷呷(舌与上腭相碰声)、唏唏(喝汤声)、嚯嚯(吃到很烫的食物时而发声)等种种声音。应很稳重,小口小口慢慢地吃,一边护持正知正念,不要随食物味道而生贪嗔妄念。

  坐的时候,一般应盘腿跏趺坐,如果伸开双脚箕坐,显得很无礼。洗手时,两只手不要在一块用力揉搓,以防发出声音,而应两手轮流洗,先用一只手将另一只手洗净,再交换即可。我们在这些日常生活行动中,如…
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