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6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很好的上師來引導,在荒涼的輪回死漠中,也就只有毫無目的地漂泊、受苦……,這些方面大家應經常去思考。我這個老人今天說這些話,也許對你們有啓發、有利益,也許是無利吧,請各人細心地反省。再強調一遍:希望女衆在依止上師時,將信心、恭敬心與貪心煩惱區分開,弄清楚什麼是真正的信敬心。有了清淨信敬心後,依止上師修習正法才有基礎,才有了真正的圓滿因緣。

  由“莫示無伴女”而談了許多閑話,但這些畢竟是“時弊”、“流行病”,不得不提醒一下。現在我們再回到偈頌上,第二“慧淺莫言深”。如果給智慧淺薄的人,比如說給小乘根機的人傳法,可以談暇滿難得,因果不虛等出離心方面的法,而不能去宣講甚深大乘法義,如中觀離戲空性、如來藏光明等。這些法如果給劣根者講說,他不但不會信奉,而且極有可能生邪見而造惡業,說者也因此而造罪。《地藏十輪經》中也說過:在非器的聲聞種性前,不能宣說大乘佛法,如果宣說,則說者墮落。這一點,要求我們在說法前觀察聽受者的根機,如果不能准確了知對方,不能隨意去說法。

  第叁、“于諸淺深法,等敬漸修習”——對所有佛法,無論淺深,人天乘的法至無上密法,都應以平等恭敬心去觀待,不得有勝劣是非分別而行取舍。宗喀巴大師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說:“如果說此乃勝法、彼屬劣法,如是則爲謗法。”這個界限、罪過說得很清楚,比如你說大乘法殊勝,聲聞乘的法不殊勝,即已經謗佛法了;論中還說:“說此法應理,彼法不應理,則爲謗法。”像有些人說:“藏傳佛教是應理的,漢傳佛教不應理。”這種說法很明顯屬于謗法惡業。大家經常要注意,不然我們平時在談話、辯論中很容易犯這種罪墮。如果犯了這種罪過,上師如意寶說過: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最大的違緣就是謗法罪。”當然,大家平時不會很明顯地說:佛陀的某某法沒有功德。但是有些人經常說:“這個法殊勝,那個不殊勝;只有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能修,別的法不能修……”這些說法確實是錯誤的。因爲本師釋迦牟尼佛針對衆生不同根機意樂而宣說了不同法門,某種法不合你的意樂,但對某些衆生,卻非常適合、非常殊勝,我們以世間法如不同口味者吃飯來辨析,也是可以得出這個結論。不論是哪個教派,藏傳、漢傳、南傳、大乘小乘,所有教派都是圓融的,我們應當對所有教法都觀清淨心,平等地恭敬,這才是真正地弘揚佛法,續佛慧命。

  每個衆生的根機、因緣不同,修持方法、成就快慢都有差別,除此差別之外,佛法沒有高下、賢劣之分。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每一個法門都如同純金、摩尼寶一般,都是真理,都是解脫衆生的寶舟,每一個法門都是用來度人的,不是用來執取的。有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以愚癡染汙心去偏執分別法門優劣,造了很多惡業。我們有人如果犯過這種過失,應當在今天好好忏悔,以後當切實地注意,一切法門皆平等,都是度人之寶舟,應該平等地適機而傳授、修習。

  于諸利根器,不應與淺法;

  不應舍律行,經咒诳惑人。

  對那些上根利器的學人,不應只教授層次粗淺的佛法;任何時處不應舍棄律儀戒而行;也不能以一些經咒來欺诳世人。

  在《俱舍論》等經論中,將衆生的根機分有一些層次、類別,通常我們都以利根、鈍根來分爲兩類。對利根衆生來說,發心、智慧都較利,能容受深廣的教法,因此應給他們傳授一些像大乘六度法門等甚深佛法,而不應只給他們傳授一些聲聞、緣覺乘的法。在《迦葉請問經》中說了菩薩傳法應避免的四種過失,如果對上根利器衆生沒有宣說甚深法義,就是其中之一。大乘菩薩在傳法之前,必須觀察所化者的根器,授以相應法門,方能使他們得到大利益。如果所傳的法不適合聽受者根機意樂,聽受者得不到很大利益,也生不起信心。

  “不應舍律行”是說不論你證悟、見解如何,比如說你對中觀離戲空性有證悟,但是你的行爲必須依律儀戒而行,如皈依叁寶、取舍因果等,這方面的規則不應違背。不管你證悟有多高,菩薩戒中斷除罪業方面的律儀戒不能舍棄,這個原因,在《攝抉擇菩薩地》中說:“此叁種戒(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),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,若能于此精進守護,亦能精進守護余二;若有于此不能守護,亦于余二不能守護。是故若有毀犯律儀戒,名毀菩薩一切律儀。”現在有一些人,總在別人面前宣揚:“現在我沒有可修的了,善法也不存在,惡法也不存在,一切都是大空性,大空之中一切都不存……”他以此而舍棄律儀戒,做很多不如法的事,這種人唯有造惡業而已。蓮花生大士說過:“是故見比虛空高,取舍因果較粉細。”我們無論有多高的證悟,也不能舍棄取舍因果等微細戒律。爲了引導別人,自己不能舍棄一切威儀,也不能勸別人舍棄行善斷惡。如果因你個人的邪見邪說而斷絕了他人行持善法的因緣,那你自己就罪上加罪,造了更大的惡業。

  “經咒诳惑人”——在傳法時,不能僅僅以一部經、或一個咒語敷衍了事,搪塞信衆。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轉了無數法門,每一法門都有其甚深意義,都是解脫衆生的方便。所有佛語都是我們求解脫者必要的教授,要以聞思修的方法去層層深入,次第地思維和修持。但是末法時代有些人,到處宣揚:“你只要念一部經,念一聲佛號就可以了,其它都不能學……”這是明顯的“诳惑人”。現在漢地也好、藏地、國外都有一些人宣稱:“你只念一部經、一聲佛號、一個咒語就可以了,除此之外什麼也不用學……”這種說法確確實實不如法。雖然持佛號、念心咒功德很大,有“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”的不可思議功德,但這個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,因爲我們的煩惱形形色色,種類非常多,需要種種不同方便法對治。一些經典中雖有某種說法:念某經咒,多久就可成就。但這些說法有了義或不了義,或是就某種根器的行人而言,有其密意所在,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。有些人說應該只念一聲佛號、一部經,其它都不能去修學。按這種觀點,是不是其它善法都不用修了,不用去積累資糧了?叁藏十二部衆多經論再也不用去傳講修習了?這種觀點確實是一種片面說法,不能代表佛教的主流、正面觀點。作者在此,特別提醒了修行大乘法門的行人,在弘法利生過程中,不能片面。應廣聞多學,了達佛陀的究竟密意與多種方便,使自己能善巧地積集二資,獲得利益他人的廣大能力。

  大乘菩薩廣聞多學,掌握了種種善巧方便後,應針對不同衆生采用不同方便法,應機施教,衆生該以何法門得度,便傳授他們何種法門。要做到這點,傳法者必須要有一定功德。根索曲紮仁波切在講義中說:“在末法時代要轉*輪,必須要得神通,如果沒有神通,轉*輪很難進行,因爲你無法知道衆生的根機……”阿底峽尊者在《菩提道燈論》中也說:“如鳥未生翼,不能騰虛空,若離神通力,不能利有情”因此,我們應該廣聞多學,在未成就之前,住在寂靜的地方,爲饒益衆生而精勤修習。

  壬叁、(防護他人之不信):

  牙木與唾涕,棄時應掩蔽,

  用水及淨地,不應棄屎尿。

  丟棄的淨齒木、鼻涕、唾沫、痰涎,應以土掩埋,在別人使用的水源和清淨地面上,不應隨便傾棄屎尿等不淨物。

  在修習饒益有情戒中,也包括以威儀饒益他人的修習。一個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儀,別人就會見而生信,且由此能引導衆生進入對佛法的聽聞、修習。反之,修行人自己造惡業,別人見了不生信心,也就無法去引導。

  我們修行人,不管你是出家或是在家,在日常中必須要講究公共衛生,以防他人對你生邪見、生厭惡心。“淨齒木”是古印度人用來清洗牙齒的木頭,在戒律中講得很清楚。一般是楊枝、柳枝等很松軟、具有清香的木頭,放在口裏咀嚼,清潔牙齒後再吐出來,與現在的口香糖有點相似。淨齒木丟棄後,應及時用土掩埋,否則,別人看見這麼肮髒的東西會惡心;還有鼻涕、痰涎之類髒物也不能隨便亂丟,應棄于隱蔽處迅速用土掩埋;在戒律中還規定,別人享用的清淨水源、或者是悅意草地花叢之中,不能去大小便,破壞潔淨環境。總之,自己丟棄任何髒物時,都要爲他人著想,要及時妥善地處理。無論世出世間,都沒有人贊歎肮髒,保護自然環境,能使自他的修行、生活不受幹擾,而且清淨優美的環境能使人們心情輕松舒適。修行人以如法威儀,保護著生活環境的清潔,世人見後能對修行人生起清淨心、恭敬和信心,以此而得到饒益。

  佛陀在世時,所住精舍的環境很優美,也保護得很好,這點我們可以從許多經典中看到。我們學院因處于高寒地帶,所以自然環境不是很好,而且草地植被很容易被破壞,破壞後的自然恢複能力很差,希望你們多加保護。同時,個人生活垃圾一定要采取各種方法妥善處理,不能汙染環境。如果我們大家共同協助學院環境衛生部門開展工作,保持一個清潔的環境,這樣對自己修行也有利,外人來到這裏也能生起信心、歡喜心。

  食時莫滿口,出聲與咧嘴;

  坐時勿伸足,雙手莫揉搓。

  吃食物時,不要塞滿嘴巴,不要出聲與大張口而食;平時不要舒伸雙足而坐;洗手時也不要雙手用力對搓以致發出聲音。

  吃飯時,必須要有良好的威儀,在戒律中,對此也有詳細規定。不管是個人用齋或是大衆過堂,應如法而坐。吃食物時嘴巴張得太大,食物塞滿嘴,狼吞虎咽,這些都不合威儀。吃飯時不能說話,不能發出呷呷(舌與上腭相碰聲)、唏唏(喝湯聲)、嚯嚯(吃到很燙的食物時而發聲)等種種聲音。應很穩重,小口小口慢慢地吃,一邊護持正知正念,不要隨食物味道而生貪嗔妄念。

  坐的時候,一般應盤腿跏趺坐,如果伸開雙腳箕坐,顯得很無禮。洗手時,兩只手不要在一塊用力揉搓,以防發出聲音,而應兩手輪流洗,先用一只手將另一只手洗淨,再交換即可。我們在這些日常生活行動中,如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