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7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正念。

  “決志”的內容是“覺已速起身”。早上一醒來,應當迅速起來,稍作頂禮等活動,使自己清醒,後靜坐回憶夢境,于不淨夢境作忏悔……。有些人早上醒不過來,鬧鍾再鬧也不能起作用,你們應在睡前在心中堅定地存想:明早一定要在幾點鍾醒過來。心的力量不可思議,明天早上一定會准時醒過來。我自己經常有這種體驗,基本上不需要鬧鍾,自己能准時地于預定時間起來。醒過來之後,必須要立即起身,要不然,又會昏睡過去。養成清早醒來即起床的習慣後,早起就不會有困難。

  有些人在晚上睡覺時,經常做惡夢,妄念紛飛,有許多修行障礙。這些都是自己沒有養成良好習慣,沒有采取獅子臥式等如法姿勢,心裏也沒有護持正知正念而造成。經典中說:“臉朝上仰臥易生貪心;臉朝下俯臥易引發嗔心;種種不如法的臥式,會引生各種無明煩惱。”而以獅子臥式睡,不但不會引生無明煩惱,而且會生廣大智慧,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希望你們當中沒有習慣以獅子臥式睡覺的人,最好從現在開始,改正過來。不然晚上睡下去,早上起不來了,稀裏糊塗地死去,多可惜!如果保持了獅子臥式,死神來了也不用害怕,也不用麻煩別人給你擺放身體。自己如法地躺著,只要心裏憶念往生竅訣,也不用煩勞他人助念了。

  《入行論》中這一段內容,講的是我們平時行爲准則,行住坐臥各種行爲細節中應持威儀。這些在戒律中講得很詳細,本論中所述的是其中主要部分,是我們修行人在日常中必須遵循的行爲軌則。不論你是出家人抑或在家居士,如果能將這些內容學好,戒律一定能守持得很清淨,威儀讓人很起信心。無論是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、還是南傳佛教,任何一個宗派的修行人都應學習這些行爲軌則,因爲這是佛教徒最基礎的學習內容。你們在漢地學習過《四分律》、曾在叢林中住過,應該知道本論所說與漢傳佛教傳統一致。至于南傳佛教,你們有些人也在國外學過一些上座部修行人的威儀,與此處所說也相同。因本論雖屬于大乘論典,然涵括容納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行爲軌則,這些沒有大小乘與宗派之分。

  這些威儀,每一個修行人理所應當在日常中恒常去如實行持。當然,對初學者有點困難,但只要自己經常保持正知正念,就一定能圓滿奉行這些軌則。作者在正知正念品中講述這些威儀,其原因也是如此。如果有了正知正念觀照、守護叁門,時刻提醒自己:“現在我在做什麼?佛陀教我們應當這樣走路、說話、吃飯、睡覺……,我應當去如法行事。”以此而將以前不如法的習慣改正。

  這些行住坐臥威儀在字面上很容易理解,但此處不是要我們只了解而已,而是要求大家去如實做到,所以在此反反複複講了很多,無非是提醒大家時時處處以此要求自己,恒常保持正知正念,在實際行動中去真實修習這些內容。假如你在聽聞後,經常能憶念這些內容:啊,我應如論中所說,如何吃飯、睡覺……。能做到這點,你的聞法很有意義,我也沒有浪費時間。修行是與無始以來的惡習作鬥爭,所以要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著手,一點點地積累、串習下去,依靠這些威儀,自心一定能得到調伏。要不然,自己的行爲一天比一天放逸,而要去調伏自心煩惱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我們行住坐臥、待人接物方面,如果能保持如法的威儀,不只是對自己修行有利,對世人也有積極意義。如果能做到像上面所說的威儀,世人定會很贊賞,由此而生信心與恭敬。

  我經常想:我們小學時所學的雷鋒同志,他有許多行爲是我們應學的。經常看到他的故事:爲老人背行李、照顧病人、愛護幫助小孩……,盡自己的力量去利益他人。從佛教角度上講,這些是菩薩行;從世間角度上去講,是值得推崇的善良、崇高道德之行。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,至少應該像雷鋒同志那樣,以慈悲去真誠地利濟身邊每一個人。能做到這點,你與所學的法才開始相應。

  庚四、(說修持圓滿之其余分支)分二:辛一、真實修持圓滿支分;辛二、認本體而攝品義。

  辛一、(真實修持圓滿支分):

  菩薩諸行儀,經說無有盡。

  然當盡己力,修持淨心行。

  佛經中說:大乘菩薩的各種行儀無有限量。我們應當盡一切力量,去修持這些行儀的根本——淨治自心。

  在“以具正念學修心之行”科目中,講述了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等各種修持菩提心的行儀,此偈是總結語。

  菩薩學處,在大乘經典中所闡述的無有限量。衆生有種種根機意樂,佛菩薩爲了度化他們,宣說了無量教誡,開示了無盡的修持方法,這些學處無法去一一衡量。以六度法中的布施爲例,身布施、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每種布施的發心、對境、加行等等,這些修法廣如煙海,無有窮盡。我們都熟悉的《華嚴經·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》中,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都是說:“如是虛空界盡、衆生界盡、衆生業盡、衆生煩惱盡,我此隨學(十願等)無有窮盡。”在高僧大德們的論典中,對此也有廣說。但這些浩如煙海的菩薩行,歸納起來,離不開淨治自心、清淨圓滿自己的菩提心。將我們爲無明愚癡所染的凡夫心淨化爲清淨無垢、饒益衆生的菩提心,這是究竟修法,是無盡法門的唯一目的。

  本論在上面所講述的各種修心之行,都是在引導我們恒持正知正念,守護、調伏自心,遠離染汙。如果我們不能守護、淨化自心,煩惱就會乘虛而入,使自心受到染汙。《虛空藏經》中說:有縫隙時,風就會吹進來;心有染汙時,魔衆就會有機可乘,所以菩薩一定要淨化自心。我們如果沒有恒持正念,守護自心,稍微現起一點染汙心念時,魔衆立即就得到機會,破壞我們善法功德。爲此,當盡一切力量,修學各種淨化心行的行儀。這些行儀種類雖然無量無邊,我們初學者無法去一一做到,但本論在前面已經爲我們列出了一些基本方法,引導我們去緊緊抓住菩薩學處的根本——以正知正念調伏、清淨自心。只要我們恒時抓住這個根本,則自己的修行能真正合乎菩薩道,一切行爲都變得有意義。如果失去了這個根本,你整天念經、打坐、禮拜、修很多法,也是形象善法而已。我們不能執著外境形象,表面形象無論多麼堂皇,如果心不清淨,則不屬真正善法,真正的善法要觀待清淨意樂。曆代高僧大德最殊勝的教言都是教誡修行人要修心,要“修持淨心行”,時時刻刻觀察自心,讓它保持清淨智慧和慈悲,現起煩惱染汙時,立即以正知正念去對治。作者在此說“然當盡己力,修持淨心行”,很簡短一行字,然而是我們整個菩薩學處的中心。

  一個修行人的相續中,如果經常爲煩惱所染,則惡業不斷積累,善業一天比一天少,那就算不上什麼修行人,而跟世間一般造惡業的衆生沒有差別。世間智者說“吾日叁省”——每天要叁次省察自己的言行心念,去惡向善;我們作爲出世間修行人,如果不能做到內省身心,是不是應該有點慚愧呢?

  當然,我們凡夫人雖然致力修學,有時候也難免起一些煩惱,犯一些過錯,此時應當及時對治、忏悔,保護清淨心。下面作者也給我們講忏悔、淨化罪業的方便法。

  晝夜當各叁,誦讀叁聚經,

  依佛菩提心,悔除墮罪余。

  在每天早上和夜晚,應該各誦叁次《叁聚經》,依靠佛和菩提心,忏悔清除根本墮罪以外的其余罪墮。

  如果沒有忏悔罪業的法門,那我們修行人肯定無法成就。初學者因種種業緣,對前面所講的律儀,難免要觸犯一些,因此我們每天都要修一些忏悔還淨法。修忏悔的時間、次數是白天、晚上各叁次,不固定時間也可以,但最好于早晨、上午、下午、初、中、後夜六時中各作一次忏悔。

  以前的大修行人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榜樣,他們不僅每天有固定修法忏悔時間;每于發現自己叁門行爲不如法時,也要立即修忏悔。我想我們最少也要保持早晚兩次修忏悔,如果實在不行,一天一次必須要修,如果這也做不到,那就算不上修行人了。因爲你如果是凡夫,一天到晚造的罪業,數都數不過來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說:“南贍部洲衆生,起心動念,無非是業、無非是罪。”這麼多的罪業,如果不及時忏除,那怎麼會有保持清淨心的可能性呢?

  修忏方式是“誦讀《叁聚經》”。《叁聚經》即我們通常念的《叁十五佛忏悔文》,因文中有禮忏、隨喜、回向叁支修法,所以又叫《叁聚經》。在藏傳佛教中,修行人對此特別重視,華智仁波切在《大圓滿前行》中也提過,如果沒有能力念修密宗忏悔儀軌,最好念《叁聚經》來忏悔罪業。在漢文的《大藏經》中,這段忏悔文有幾種譯本,但都沒有很大差別。我以前也提過很多次,希望大家將這段忏悔文作爲每天的早晚課誦。這個忏悔儀軌非常殊勝,因叁十五佛在因地發心時,特別發願將來要遣除衆生的罪障。修此忏儀者,能“依佛菩提心,悔除墮罪余”。依靠叁十五佛願力加持,依靠自己的菩提心,能清淨根本墮罪以外各種罪業。根本墮罪依其余忏悔方法,也可忏悔,如《學集論》中說:“夢見虛空藏菩薩,現前安住求忏悔。”通過修持虛空藏菩薩來忏除根本罪墮。而根本墮罪以外的違背菩薩戒儀罪,比如中下二品纏犯、四十五惡作等罪業,依《叁聚經》可忏悔清淨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《彌勒獅吼經》中說:“慈氏,後五百歲,正法衰微。頗有自稱我是菩薩。彼等不護身語意業,多犯重罪,多行惡業……。我爲淨除往昔所造諸惡業故,乃爲宣說叁聚法門。”在此將《叁聚經》的重要性與作用說得很清楚。在《優波離所問經》中也說:“若菩薩犯五無間罪,由女人所生罪,……及犯余罪,即應向叁十五佛,晝夜獨處,殷重悔除。”《叁聚經》的作用如此重要,可惜有些人對此一點也不重視,迷迷糊糊地受了戒,每天犯戒造罪,但他們連忏悔方法也不懂,也從未有過忏悔罪業的念頭,這些人確實很可憐。

  在《正契大乘經》中說:“百千俱胝身,積造諸重業,忏悔自性作,罪障不複增。”百千俱胝的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