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講記(二十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釋。“極惡”指造罪性質極惡劣。爲什麼會造下極惡的罪業呢?推究其因,是由于對什麼應取、什麼應舍沒有抉擇的智慧力,以業果愚而造下的。那麼怎樣除滅此罪呢?只依靠小乘法作對治,法的深廣度不夠,無法快速除滅,但是以甚深信心持誦普賢願王,卻能一念間就滅除無余。“滅”是指分毫不剩地淨除罪業感果的功能,就像烈火焚燒種子,無余摧毀種子的功能一樣。

  

問:以五無間罪的業力需要長劫感受大苦,怎麼能短短一念間就消滅呢?

  

答:這裏關鍵要認識到,對治法的方面,普賢願王是周遍法界、圓具萬善、永恒無盡的願海。盡管五無間罪業力極大,但極法界量的普賢行願遠遠超過它,所以對願王生起甚深信解之後,以信心如法誦持,一念就能滅罪無余。可見修持普賢行願具有極神速的滅罪效力。

  

再看:極重的五無間罪尚能在一念間滅盡,其它更輕微的罪障、疾病、苦惱,當然更能滅除。我們細心地體察就會發現:受持普賢行願能使人心迅速升華,正氣充滿天地,由此能迅速擺脫煩惱、違緣、罪障,具有極強大的淨障力量。

  

真心持誦普賢願王,身心當下會有得到淨化的感受,比如全身汗毛豎立,強猛地發動善心,內心洋溢正氣、充滿歡喜等等都是淨化的好相。以持誦普賢願王的力量,身心、環境都會往好的方面轉變。但要努力做到“如法”二字,就是要能清晰地憶念普賢行願的涵義,內心有很深的信解,然後念誦、受持,一條條領納在心中,就能淨除無間業障。

  

  

④異熟果

  

“異”是異時、異處、異性,“熟”是成熟。業的果報異時成熟、異處成熟、異性成熟,所以叫做異熟果。比如,今生緣普賢行願修持,來世成熟善果,是異時成熟;此處修持普賢行願,彼處成熟果報,是異處成熟;修持普賢行願時是善的體性,成熟果報時不屬善,不屬惡,是無記的體性,是異性成熟。

  

族姓種類及容色,相好智慧鹹圓滿。

  

  

修持普賢行願有很多方面的異熟果,這裏列舉了種姓、相貌、智慧叁方面。“族姓種類”指所出生的家族種姓。“容色”指皮膚的顔色。“相好”指身體的相貌。“智慧”指對所知明處無礙趣入的心。

  

修持普賢行願,來世會有圓滿的出身、相貌、智慧等等,會獲得具足方方面面德相的人身。也就是,由修持普賢行願的作用,未來一切生會得到種種圓滿,不論受生人間、天上,一誕生,就擁有國王種姓那樣的高貴種性,受人尊敬愛戴;而且,相貌莊嚴,具有金色等的膚色,頭如傘蓋、四十齒齊密、廣長舌等的相好,讓人一見即心生悅意;而且,對于內明、聲明、醫方明等的明處,具有無礙趣入的智慧。

  

我們常說暇滿人身得之不易,它是集無數善業因緣而成的果報,比盲龜值木還難得。那麼,怎樣得到最善妙的人身呢?受持普賢行願就是一大秘訣。以它爲因,不止獲得一般的暇滿身,而且能獲得圓具德相的極妙人身。按一般方法,希求好的種姓、相貌、智慧等,要修持各自相應的善法,比如希求財富,要修財布施;希求相好,要供香、花、燈燭;希求高貴,要修恭敬的行爲等等。這樣,求一果修一善,是一個個地修。但普賢行願是萬善總集,含攝了善願無量的支分,而且每種發願都極法界量,所以,按照《普賢行願品》讀誦、受持,能熏發心性中本具的一切善,是這麼圓滿地修因,當然感得族姓、相好、智慧等一切圓滿。所以,以受持普賢願王的力量能得到具足德相的人身。

  

  

⑤士用果

  

士指人,用是作用。修持普賢行願有哪些作用呢?

  

諸魔外道不能摧,堪爲叁界所應供。

  

  

修持普賢行願的作用:諸魔外道無法撼動,堪爲叁界所應供養。

  

“不能摧”,是指如果受持普賢行願,不論做什麼善根,諸魔都不能障礙,外道的種種邪見都不能染汙。“叁界所應供”,即凡是受持、開演普賢行願的人,都成爲叁界人天的供養境。

  

諸魔外道不能摧

  

諸魔指對菩提道作障礙的邪魔,外道指誤入邪道的人。前者是故意障礙菩提道的行者,後者是自己沒走正路,見解和行爲不純正。不論邪魔、外道,對于受持普賢行願的行者,不但不能障礙他的道業,還會被他的福慧力所摧伏。所以,受持普賢行願能對自身起大護持,自己具有大威力,諸魔外道就無法幹擾。

  

實際上,這都是普賢願王所化現的。持什麼樣的法就成什麼樣的人,持邪法就成惡人,修正法就成善人,受持普賢行願就成爲普賢菩薩,大雄、大力、大平等,沒有狹隘、沒有偏執、沒有邪惡,在這樣的普賢行者面前,諸魔外道無法侵入。

  

其實,內心有邪惡、有顛倒、有偏執,才會被邪魔外道擾亂。修持普賢行願,能令善心充分地顯發,能遣蕩一切邪執黑暗,昭廓智境,放大光明,所以邪魔外道不僅不能障礙,還會被普賢行願的力量所摧伏。

  

堪爲叁界所應供

  

  

爲什麼修持普賢行願能成爲叁界人天的供養境呢?這是由願王的力量而使行者上升到極崇高的地位。法和人息息相關,法越尊貴,行法的人就越尊貴。普賢願王深廣無盡,遠遠超過世間狹小、短淺的心量,只要如法按願王修持,頓時就超勝人天,成爲極尊貴的身份,叁界有情都應禮敬供養。

  

比如,帝釋天、大梵天等天主具有威德、受人供養,但他們因地只修持十善業和四禅,遠遠比不上修持普賢行願,他們只爲一己尋求叁界安樂,根本沒夢見過像普賢行願這麼深廣的願,比如一刹那沒有想過要發願周遍法界供養諸佛,沒有希求過現見一塵中有塵數刹,一一刹有難思佛等等。普賢行願深廣、無盡,即使合集世間所有的發願也不如它的一分,由于普賢行願無上尊貴,叁界有情都應該供養受持普賢行願的行者。

  

比如,世間的太子剛剛落地就已經貴壓群臣,連功勳卓著的大臣都要向他磕頭,原因就是他將來會做天下的帝王。同樣,一個人修持普賢行願,將來就會顯發自性普賢的無量功德而成佛,所以叁界有情都應供養。

  

  

(2)究竟果

  

速詣菩提大樹王,坐已降伏諸魔衆,

  

成等正覺轉*輪,普利一切諸含識。

  

這一頌以“坐道場”、“降魔衆”、“成正覺”、“轉*輪”四相爲代表,說明修持普賢行願的究竟果是速成無上菩提。

  

頌文說:如果以普賢願王爲本願,這是超勝下乘不可計數倍的無上妙法,因此在迅速升進、圓滿地道之後,速疾到達菩提樹王下,在獅子座上結跏趺坐,以十地末尾金剛喻定降伏所有種類的魔軍,獲得無上正等正覺。成佛之後,應梵天、帝釋天拿*輪和海螺勸請,轉甚深、廣大*輪,普遍利益衆生。

  

“速詣”,表示成就快速。“菩提樹王”指佛果。以普賢行願如意寶極大量地積累福德資糧,很快就到達菩提樹王之下。從恒順衆生來說,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”,普賢行願念念下化衆生,以大願力能速疾成就諸佛智慧。或者,按照《寶性論》的兩句——“若以彼彼善緣力,則得成就大樹王”來解釋,以普賢行願能迅速圓滿福慧資糧,以強大的善緣力很快就開顯佛性,所以說“速詣菩提大樹王”。

  

[1]《法句經》雲:“人壽百歲悭貪逾盛,不如一日割舍財色。人壽百歲樂不持戒,不如一日淨心守戒。人壽百歲多忿不忍,不如一日含喜不瞋。人壽百歲怠惰不勤,不如一日策勵身心。人壽百歲拙禦身心,不如一日巧便運致。人壽百歲常懷怯弱,不如一日勇猛慧力。人壽百歲不起善願,不如一日發行四弘。人壽百歲不生一智,不如一日慧性聰利。”

  

《普賢行願品講記(二十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