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願王——廣修供養
(一)、標釋願名
【複次善男子,言廣修供養者:】
“供”是供奉,“養”是孝養。諸佛菩薩、賢善之人都行持供養,爲什麼呢?供養可獲福德;供養是根本,本立則道生。不對有恩有德的境供奉、孝養,在緣起上,則不順乎本性,且不得根源上的加持,這樣沒有根基,就不會有成就,即使暫時有成就,也不會持久。
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“由佛福德獲飲食,愚夫不知報佛恩。”我們獲得世出世間的安樂,都源于佛陀,我們感念佛恩,自然會以報恩心供養佛陀。供養是人生不可或缺、時時應行的法行。緣起力不可思議,供養什麼就得到什麼回報,何況佛是無上福田,能出生現前、究竟的一切利樂,故應恒時對諸佛廣修供養。
(二)願王之相
分四:1、所供之境 2、能供之因 3、供養具之相 4、特顯法供殊勝
了知了供養境、能供之因、供養具,才能准確地把握普賢供養的方式,也才能讓觀修准確到位。不然要點不明確,修也是無的放矢,無法契合。因此,認識願王之相是至關重要的。
1、所供之境
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。一一佛所,種種菩薩海會圍繞。】
我們的心性含裹十方叁世,因此我們發願要稱合本性,極法界量地發起。不必自狹心量,局限在狹小的範圍裏。比如擁有萬頃良田,不應任它荒蕪,十方叁世佛菩薩盡在一念心性中,是可供養生福的廣大福田,爲什麼不周遍地行供養呢?所以應放大心量,廣修供養,遍供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。
供養是賢,遍供一切佛菩薩是普。由普賢供養行就能趣入法界。這是以全法界心、全法界物供養全法界境,所以一定能趨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。
2、能供之因
【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起深信解,現前知見。】
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,本來都安住有一切世界極微塵的諸佛。我們沒有現前知見,是因爲自心有障礙,與法界真相不隔而隔,等到障礙消除,必然現前法界本面。
怎樣才能現前知見呢?應依普賢行願力和甚深信解力。
3、供養具之相
【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。所謂華雲、鬘雲、天音樂雲、天傘蓋雲、天衣服雲、天種種香、塗香、燒香、末香,如是等雲,一一量如須彌山王。然種種燈,酥燈、油燈、諸香油燈,一一燈炷如須彌山,一一燈油如大海水。】
十方叁世諸佛,我都以上妙供養具供養。有哪些供養具呢?花雲、鬘雲[1]、天音樂雲、天傘蓋雲、天衣服雲,天種種香、塗香[2]、燒香、末香[3],每一種堆積如須彌山。點燃種種明燈,酥燈、油燈、諸香油燈,一一燈炷如須彌山王,一一燈油如四大海水。
“上妙”:對最尊貴的佛陀,應當用上等、微妙的供養具。若有上妙財物不供,只供下劣財物,則有罪過。
經文以須彌山比喻供養具的量,須彌山在世間是高大的法,以四種寶物合成,具有十功德,表示供養具品質精妙。又以“大海水”描述燈油之量,大海深廣,表供養稱合理性故,甚深;稱合事相故,廣大。又說天、雲,“天”是自然,表示法界中法爾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德用;“雲”表示隨緣。
《華嚴經》每當說天地徵祥時,都標明“法如是故,佛神力故”。“法如是”,就是“法爾”,是這裏“天”的意思。“佛神力”,指緣起,像這裏說的“雲”。此處類推也應說:“法如是故,行願力故”。
問:“雲”如何表示“行願力”呢?
答:因緣集聚時空中忽然顯現浮雲,正顯現時,也無依無住。表示菩薩以行願力于空性中顯現供養具,能現是行願,所現是供養具,由心的願力而現,應用即現,來無所從,用畢即去,去無所至,故說“天音樂雲”、“天傘蓋雲”等。
一切諸佛皆修供養,如釋迦佛往昔在燃燈佛前,值遇八百四萬億那由他諸佛,于每尊佛都殷勤供養承事,從未空過。諸大菩薩也常以種種香、花、璎珞、寶物、光明、飲食、幢幡、寶蓋,攝取一切受用資具,每一種都變爲廣大雲海,供養如來。極樂世界,淨土聖賢常做供養,《阿彌陀經》說,極樂人民盛衆妙花,于一食頃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由此可見,供養是大乘行者不可或缺的修行。
了知此理後,應追隨諸佛菩薩廣修供養,上供下施。心性本無悭貪,是那樣廣博,故應隨順廣大本性普做供養,愈作福德愈深,心性愈開朗。若能修普賢廣大供養行願,行至究竟,則現前不可思議解脫境界。因此,悭吝不供,與本性背道而馳;廣修供養,則助顯本性。
問:供養會無果報嗎?
不會!作業不空,供養必得善果,否則就成有因無果了。
問:供養只能得等量的果報嗎?
以業增上廣大理,做微小供養也得廣大果報。
緣起作用不空、不錯亂,每種供養都會得相應果報。比如,供歡喜,得大喜悅;供音樂,得微妙音;供舞蹈,得無礙神通;供寶物,得菩提分功德寶;供樹木,得莊嚴覺悟樹;供鈴铛,得衆人皈敬;供妙花,得如佛相好。所以,供養有種種奇妙、廣大的果報。
我們一生要想安樂幸福,心地要善良,以賢善的心向佛供養香花燈燭,這是莊嚴的行爲,是清淨心的流露。誠敬供養,心當下會淨化、會安詳、會甯靜。大家學了法,要活潑潑地用在生活中,使人生莊嚴、美好。
【以如是等諸供養具,常爲供養。】
以如是種種供養具常供十方叁世佛。
供養境、供養因、供養具、供養時間都達到了最廣大,所以叫“廣修供養”。
4、特顯法供殊勝
【善男子,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所謂如說修行供養、利益衆生供養、攝受衆生供養、代衆生苦供養、勤修善根供養、不舍菩薩業供養、不離菩提心供養。】
普賢菩薩強調“諸供養中,法供養第一”,並列舉七種法供。“法供”顧名思義是以法爲供品。
一般人覺得供養用有形有象的財物才踏實,供養物豐盛,才算有大功德。相比之下,總覺得法供養不那麼實在,甚至懷疑是否可作爲供品來供養。
這只是因爲執著外物的習氣深重,才覺得物質有形有象、可捉摸是實在的,內心的法無形無象,觸摸不到,反以爲是虛無。其實,心是萬法的作者,外物只是心現的影像,法財是內心積聚的功德,當然遠遠比影像的外物堅實。況且,外財會被水沖、火燒、賊偷,而法財——聞財、舍財、慧財等等卻是四大和人爲的災難絲毫毀壞不了的,所以法財最爲堅實。
從作用上觀察,法是佛母,佛是由法而成就的,從凡夫到佛的一切斷證功德,都是由法而來。想一想,法能使人成佛,能使人得到暫時、究竟的一切利樂,地水火風的無情物能使人成佛嗎?能使人獲得智慧、慈悲、神力嗎?當然不能,它的直接作用只是爲人提供生活便利、養身、娛樂等等,至于直接在心上離過證德,則沒有絲毫作用。所以,法財遠遠勝過外財,故說“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”。
以下解釋七種法供。
一、如說修行供養
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能行說爲正,不行何所說,若說不修行,不名爲智者。”如說修行,按佛的教法去實行,才能調伏自心,生起佛法的證德;只是口上談論,不如教修行,則像談藥方而不服藥一樣,不能淨治自心,成熟相續。
真正如說修行,就是最勝供養。想一想:一種外財,比如一輛轎車、一所別墅,其價值比修行聖法更大嗎?物質財富遠不及自心修法所獲的聖財,後者才是上等供品,金山、銀山比不上一念心與法相應。
《大法句經》雲:“雖誦千言,不行何益,不如一聞,勤修得益。雖誦千言,句義不正,不如一要,聞可滅意。雖誦千言,不義何益,不如一義,聞行得度。雖誦千言,不敬何益,不如一行,欣樂奉行。雖誦千言,我心不滅,不如一句,舍驕慢逸。雖誦千言,求名愈著,不如一說,棄執離著。雖誦千言,色情愈固,不如一解,心境忘懷。雖誦千言,不求出世,不如一悟,絕離叁界。雖誦一千言,不存悲智,不如一聽,自他兩利。”(讀誦千言,不實…
《普賢行願品講記(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