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講記(叁)

  二、正宗分

   以上序分中極度贊歎了如來廣大功德。那麼,怎樣才能成就如來廣大功德呢?以下的正宗分就正式宣說能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普賢行願。

   【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何等爲十?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贊如來,叁者廣修供養,四者忏悔業障,五者隨喜功德,六者請轉*輪,七者請佛住世,八者常隨佛學,九者恒順衆生,十者普皆回向。

   “此功德門”,指如來浩瀚如海的功德。想成就圓滿的佛果功德,就必須修持圓滿的因行——禮敬諸佛等的十種廣大行願。(“行”是造修,“願”是希欲。)

  清涼國師這樣講到應修普賢行願的原因:“廣說能證普賢行願,令入法界,則成如來勝功德故。若不依此普賢行修,設經多劫亦不成故。”(正面:廣大宣說能證如來功德的普賢行願,令行者證入法界,由此則成就如來殊勝功德;反面:若不依此普賢行願修持,縱經多劫亦不能成就。)因此爲了成就如來功德,應當修學普賢十大行願。

   【善財白言:大聖,雲何禮敬,乃至回向?

   善財童子代表與會大衆提問:“大聖!請問從禮敬到回向的十種廣大行願,具體應如何行持?”

  以下普賢菩薩就顯示每種行願的修行方法,講每一行願時都標出願名、顯示願王之相,最後總結無盡。

  :爲何要顯示願王之相呢?

  :如果不顯示願王超勝一切的深廣無盡相,則容易與一般的禮敬等混同。世間善法中也有禮敬、稱贊、供養等等。只有顯示出願王的不共行相,才會認識到它是至高無上的行願。

  第一願王——禮敬諸佛

  (一)標釋願名

   【普賢菩薩告善財言:善男子,言禮敬諸佛者。

   禮指禮儀,體現在身口上,如合掌、曲躬、五輪投地、接足等等;敬屬于意業,禮的精神是恭敬,《禮記》說:“勿不敬”。行爲舉止恭敬,禮就在其中。

  禮敬的作用:破除我慢,生恭敬心,得尊貴果報。如何生起敬信的善呢?內心恭敬帶動身語,遍禮一切,就能破我慢障,生起恭敬善心。

  凡夫我慢深重,自恃高于他人,不肯低頭、曲躬。由于心不謙下,貢高我慢,令我執堅固,導致生死輪轉,無有了期。現在欲修普賢廣大行願,成就如來功德,首先就要對治我慢。如果不修禮敬折伏慢幢,後面的稱贊、供養、忏悔等普賢行都無法成辦,一切性德都無法顯現,所謂“我慢高山,不出德水”。所以,修持禮敬應放在一切修行的首位。禮敬修得圓滿就會顯發性德,它是能開啓性德寶藏的鑰匙。近代印光大師常說:“欲得佛法實益,須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則消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則消十分罪業,增十分福慧。”

  《六祖壇經》上說,法達七歲出家,常誦讀《法華經》。他來禮六祖時,頭不著地。

  六祖呵斥:“禮拜不投地,不如不禮。你心中必有一物,平常修什麼?”

  他說:“念《法華經》念到叁千部。”

  六祖開示:“禮本折慢幢,頭奚不至地,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。”(禮拜本是爲了折伏慢幢,既然作禮爲何頭不碰地呢?心中有“我”,罪過就隨著産生,不著自身功德相,福德無倫比。)

  關于禮,慈舟法師有段很好的開示,他說:所謂禮,就是體的意思,這個“體”不是本體,而是體貼、體諒,就是我們要體諒佛的境界、體貼佛的心,這樣才能現起普賢的禮敬。佛心如何呢?佛心是常恒、周遍的,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“山河與大地,皆是法王身”,所以稱性禮應是豎窮橫遍的敬禮;又“十方叁世佛,同共一法身”,所以,禮敬一法身佛時,便是禮敬十方叁世佛,這才是稱性禮敬,才能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。

  《別行疏鈔》中講了十種禮:

  一、我慢禮:像上下搗米那樣,內心沒有恭敬心。

  二、唱和禮:禮拜時高聲喧雜,詞句混亂,隨別人禮念,自己也禮念,但身不端正,意不虔誠。

  以上二禮都不如法。

  叁、恭敬禮:五體投地,接足殷重。以自己最尊的頭部頂禮諸佛最下的雙足,表示最恭敬的態度。這裏,內心殷重是意業虔誠,發願、稱名、贊歎是語業虔誠,五體投地是身業虔誠,由叁業虔誠能産生大福德。

  四、無相禮:深入法性,遠離能禮所禮之相。

  五、起用禮:雖然沒有能禮、所禮,但不妨普運身心,禮不可禮。

  六、內觀禮:但禮身內法身真佛,不向外求。

  《起信論》雲:“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,即是如來平等法身,依此法身,說名本覺。”(遠離虛妄分別,等同虛空界,就是如來平等法身。)背覺合塵,攀緣外境,是不禮敬。心不攀緣外境,背塵合覺,即皈依禮敬本覺,禮敬自性佛。

  七、實相禮:若內若外,同一實相。不住任何法,自然常冥法界,常禮諸佛。所以這是實相禮,即頓教禮佛。

  《仁王經》上,佛告波斯匿王:“你以哪種相觀如來呢?”

  波斯匿王答:“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。無前際,無後際,無中際,不住叁際,不離叁際,不住五蘊,不離五蘊。乃至雲:非相,非無相,非取非舍,非大非小,非見非聞,非覺非知,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,同真際,等法性,我以此相而觀如來。”

  佛說:“善男子!如汝所說,諸佛如來十力、四無畏等恒沙功德諸不共法,悉皆如此。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如是觀,若作他觀,名爲邪觀。”

  八、大悲禮:一一禮敬,都普代一切衆生。即以同體大悲,人我無二,我在禮佛,即一切衆生在禮佛;我離驕慢,即一切衆生離驕慢,叫做大悲禮。

  九、總攝禮:就是把前六門總攝爲一貫。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禮和唱和禮,總攝禮是指我們禮敬,需五體投地,接足殷重,恭敬而禮;深入法性,遠離能禮、所禮之相,無相而禮;雖離能所,不妨普運身心,禮不可禮,起用而禮;但禮內佛,不向外求,內觀而禮;若內若外,同一實相,實相而禮;一一禮拜,普代衆生,大悲而禮。這樣叫做普賢行願的禮佛。

  十、無盡禮:就是入帝網境界,所禮之佛、能禮之身,都重重無盡。

  “帝網之境”,是指帝釋宮殿的因陀羅網,網上有一千顆寶珠,顆顆圓明。每一顆寶珠中,頓時顯現其余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像,是第一重影現;每一珠中所現的一切珠影,又遍現在其余九百九十九顆寶珠中,是第二重影現……這樣一重重地珠中現影、影現珠中,就是重重無盡。法界本是如此相即相入,不可思議的。

  我們的道場在何處?就在這一念心性中。心性廣大周遍,十方叁世的一切法都收入現前一念心性,無不包攝,所以心的道場如帝網明珠,十方叁世佛都在這道場中一齊影現。而自己能禮的身體也周遍顯現在十方塵刹的每一個極微塵中。只要一禮佛,所現的一切身就在對無盡的諸佛頂禮。能禮的身無盡,所禮的佛無盡,所以是無盡禮。

  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毛孔中悉明見,不思議數無量佛,一切毛孔皆如是,普禮一切世間燈。”經中又說:“于一微塵中,見一切諸佛,菩薩衆圍繞,法界塵亦然,一一如來所,一切刹塵禮。”若按無盡禮作禮,一一禮都是無盡功德,無有限量。

   (二)願王之相

  分叁:1、所禮之境 2、能禮之因 3、禮敬之相

  1、所禮之境

   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,

   這裏文字省略,後面稱贊如來等願文中說得詳細,完整的表達是:“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,每個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。”

  “法界虛空界”是法喻雙舉。“法界”是法,“虛空界”是喻,因爲法界意義很難懂,故用虛空作比喻。《寶性論》雲:“猶如具無分別性,虛空遍行于一切,心之自性無垢界,如是遍行于一切。”(就像虛空無分別地遍行于一切粗細的色法中,心的自性無垢法界也遍行于一切諸法中。)

  配普賢,禮敬爲賢,遍十方叁世佛爲普。

   2、能禮之因

   【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深心信解,如對目前。

   能禮之因有二:一、普賢行願力:這是法力,不依行願不能周遍故。即以普賢願力見一切境皆是諸佛而爲所緣,名爲法力;二、甚深信解力:這是自力,印持諸佛,遍于時處,如對目前。即以甚深信解的智慧決定印可,攝持如上佛境,令現在前,名爲自力。

   3、禮敬之相

  分二:①總明 ②別顯

  ①總明

   【悉以清淨身語意,常修禮敬。

   對于叁世一切諸佛,悉以清淨的身語意常修禮敬。(禮敬要點有二:一、以清淨身語意,二、常修不間斷。)

  清淨叁業,簡別染汙業,即身無殺盜淫,口離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绮語,意不起貪嗔癡。我們是由染汙業流轉生死、墮入惡道,現在修成佛因,須憑淨業。叁業不清淨,不能成就如來功德。

  叁業清淨的必要性:叁業清淨才能感通佛心。如水清月現,水濁月隱。水喻心,月喻佛,心淨則佛現。《寶性論》雲:“猶如清淨琉璃地,映現天主身影像,如是衆生淨心地,亦現能仁身影像。(如同清淨琉璃地上能現天主身像,清淨心地能現佛的色身。)”

  叁業恭敬也表佛有叁種神通。佛有天眼通,能見我們的身,故應身恭敬;佛有天耳通,能聞我們的語,故應語恭敬;佛有他心通,能知我們的心,故應意恭敬。

  :爲何要常修禮敬呢?大家想想,佛是常恒、周遍的,何時沒有、何處沒有呢?一毛一塵中都有無盡佛身,所以應常修禮敬。以自性佛而言,“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”,所以常應內觀,禮敬身內法身真佛。暫時不禮敬,落于染汙中。

   ②別顯

   【一一佛所,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,一一身,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。

   以普賢行願力與甚深信解力,在每尊佛的前面都頓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身體,每一身體都周遍敬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如來。

  (叁)總結無盡

   【虛空界盡,我禮乃盡。以虛空界不可盡故,我此禮敬無有窮盡。如是…

《普賢行願品講記(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