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西歸直指•疑問指南(第一節課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難道不是舍那裏求這裏嗎?如果說極樂和娑婆兩處都無所求,那就是執著斷見;如果說極樂和娑婆兩處都無所舍,那就是執著常見。

  我們要知道,如果認爲兩處都沒有什麼舍的,就墮在常的邊上。如果認爲兩處都一無所有,沒有什麼取的,就又墮入相反的斷的邊上。其實,生而無生,無生而生,才是第一義谛。比如,正當你從東往西去時,真有所謂“去”的實體嗎?是誰去呢?分析到微細處,只有刹那刹那的生滅,並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從東往西邊走?有的只是刹那刹那地顯現。再往刹那上觀察,連刹那也不可得,哪裏有實有的“去”呢?所以,這是去而無去,生而無生,並不是以不去爲無去,以不生爲無生。

  如果硬要執著這是無生,所以我不能去西方。那我問你:米飯也是無生的,你爲什麼要取來吃呢?衣服也是無生的,你爲什麼要取來穿呢?你爲什麼天天要從東邊走到西邊,從上邊走到下邊呢?是不是要像石頭一樣不動,才是無生呢?如果你認爲兩處我都不舍,硬要不舍,不是又墮另外一邊上嗎?實際上,盡管吃飯,而不著吃飯;盡管穿衣,而不著穿衣;盡管東行西走,而不著東行西走的相,才是從容中道,契合無生的妙體。硬壓著一定不能取或者硬執著一定不能舍,不是自己沒事找事地瞎執著嗎?

  【《維摩經》雲:“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諸群生。”故雖熾然往生,不礙無生之理。】

  《維摩诘經》上說:雖然知道諸佛的國土和衆生都是自性空的,卻常常修持淨土、教化衆生。(前一句是說空,後一句是說有,空和有本來是不二的。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才是中道。)

  《華嚴經》也有一段說:“菩薩了達自身和衆生本來寂滅,而勤修福德、智慧,無有厭足;于諸境界,永離貪欲,而時常樂于瞻視、供奉諸佛的色相;了知諸佛的國土都如虛空,而常莊嚴佛刹。以這個緣故,菩薩樂于修持淨土。”這就是不落常邊、也不落斷邊的中道妙行。所以盡管熾燃往生,也不障礙無生之理。只要了達生的體不可得,就是真無生,並不是離開生而說無生。

  【至于“心淨佛土淨”之說,有理有事。若言乎理,何見求生者之心必非淨,而不求生者之心反爲淨耶?若言乎事,與其淨此心常居五濁惡世,何如淨此心以居極樂蓮邦耶?況居濁世者之求淨而不淨,在蓮邦者之不求淨而自淨耶?】

  至于“心淨佛土淨”的說法,有從理上解釋,有從事上解釋(理是理體,事是事相,理和事就是本體和現象)。從理體上說,何以見得求生者的心就不清淨,而不求生者的心就反而清淨呢?比如,坐著不動是清淨,走動就不清淨嗎?從體上說,東行西走、語默動靜,都是清淨!不能說端坐沈默是清淨,動作言談就不清淨。實際上,一切諸法本來遠離生滅、常斷、一異、來去等等的戲論邊,理上本來清淨。

  如果說到事相,與其淨此心常住在五濁惡世,不如淨此心住在極樂世界。況且,住在濁世,求清淨而不得清淨(因爲濁世都是染汙的境緣,讓心不由自主地顛倒、迷亂,墮在惑、業、苦的雜染當中。),而在極樂世界,不求清淨而自得清淨(因爲淨土都是清淨的境緣,讓心不起煩惱。)。

  第叁疑

  【問:十方諸佛土,功德皆平等,何不普念一切功德,生一切淨土,而乃偏求一佛淨土耶?】

  問:十方諸佛的淨土,在功德上平等無別,爲什麼不普念一切佛土的功德,往生一切諸佛的淨土,而專門求生阿彌陀一佛的淨土呢?

  回答分二:一、專心一處、易成叁昧;二、念一佛即念一切佛,生一土即生一切土。

  一、專心一處、易成叁昧

  【答:諸佛淨土,固皆平等。但衆生根鈍,濁亂者多。若不專心一處,叁昧難成。故專念阿彌陀佛,即是一相叁昧。】

  答:諸佛的淨土固然是平等的,但衆生的根性鈍劣,心不清淨、散亂的人占多數,如果不專心地緣念一處,叁昧就難以成就。以此原因,專念阿彌陀一佛,就是所謂的“一相叁昧”。

  用“太陽光聚焦”的比喻來說明,當放大鏡把太陽放射的光線集中聚焦在一個點上時,這個點的溫度就會極劇上升,能把紙張點燃;如果不聚焦,光線發散地照在紙上,就沒辦法燃燒。原因是太陽的光線照在很多處,分散了能量,不能快速升溫。類似地,集中心力緣在一處,就容易成就叁昧;而緣很多境,心在散漫中,就難以成就叁昧。

  普通凡夫的心本來就很散亂,只有讓他的心系在一個緣上,才能讓心止住。這樣集中心力,緣念一佛的淨土,心就容易成熟。總的念一切佛,緣境寬了,心力分散了,就不容易成功。

  《坐禅叁昧經》說:“菩薩坐禅,不念一切。唯念一佛,即得叁昧。”智者大師說:“若總念一切佛者,念佛境寬,則心散漫,叁昧難成,故不得往生”。

  【《隨願往生經》雲:“普廣菩薩問佛:“十方悉有淨土,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,專遣往生?”佛告普廣:“閻浮提衆生,心多濁亂,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,使諸衆生,專心一境,易得往生。””】

  《隨願往生經》中,普廣菩薩請問佛:十方都有淨土,世尊爲什麼偏向于贊歎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,專門送衆生往生呢?

  佛告訴普廣:這裏南贍部洲的衆生,多數是內心汙濁、散亂的,爲此,我專門贊歎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,讓衆生專心地緣一個境,容易得到往生。

  二、念一佛即念一切佛,生一土即生一切土

  【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切諸佛身,即是一佛身。譬如淨滿月,普應一切水。”】

  《華嚴經》中說:一切諸佛的身,就是一佛的身,就好像十五天上清淨的滿月,普遍地映現在一切水中。

  這裏,“天上的本月”比喻法身;“水裏的月影”比喻衆生心前顯現的佛色身的影像;“天月應一切水而現影像”比喻法身應一切衆生的心而現色身,像釋迦、彌陀、觀音、文殊等等;“一切水裏映現的月影,實際是天上同一個月亮的影子,本月沒有兩個”,比喻一切衆生心前顯現的釋迦、彌陀、觀音、文殊等的種種色身,實際是同一法身的影子,法身沒有兩個。所以說“念一佛即念一切佛”,因爲一切色身佛的本體就是法身,念一佛實際是念佛的法身,也就是念一切佛。通常說:“法界藏身阿彌陀佛。”法界藏身也就是一切佛的本體。

  再者,西方一土是從阿彌陀佛的法身智慧中所流現的。《往生論》中說,一切佛莊嚴、菩薩莊嚴、國土莊嚴,統統攝入一法句。一法句就是清淨句。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是周遍的常寂光土,一切土都是從此流現的,一切土都在其中,所以,生一土即是生一切土。比如,極樂世界的一塵一毛,舉體就是佛的法身,在裏面能現一切刹土。

  【故知念一佛,即是念一切佛;生一淨土,無異生一切淨土也。】

  因此知道“念阿彌陀一佛,就是念一切佛”;“生西方一土,無異于生一切土”。

  《文殊般若經》中,佛告訴文殊菩薩:“想入于“一行叁昧”的修行者,應當安住在空閑處,舍去種種雜念,不取相貌,心系在一佛上,專稱佛的名號,端正身體,面向佛所在的方位。能對一佛的名號念念相續,就在這念中,能見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。念一佛功德和念無量佛的功德無二。”

  小結:

  偏求一佛淨土的原因:普通凡夫的內心散亂、汙濁,只有心系在一個所緣上,才容易成就叁昧、容易往生。而按照這樣進入,結果達到的是念一切佛、生一切土。由于方法契合根機,效果又徹底圓滿,所以偏求阿彌陀佛的淨土。

  第四疑

  【問:十方佛土,無量無邊,隨念一佛,皆得往生,何爲偏念阿彌陀佛?】

  問:十方世界有無量的佛土,隨念其中的一佛都能往生,爲什麼偏念阿彌陀一佛呢?

  【答:有叁因緣:】

  答:偏念有叁個原因:一、阿彌陀佛和娑婆世界有緣;二、本師釋迦如來殷勤指示;叁、十方諸佛都作證明。

  【一阿彌陀佛,與娑婆世界有緣故。無量劫前,發四十八種誓願,皆欲接引念佛衆生故。今娑婆世界人,信口念佛,必稱阿彌陀。】

  第一個原因:阿彌陀佛和娑婆世界有緣。舉兩個現象來說明:第一、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就發了四十八種誓願,每一願都是想接引念佛衆生。以這個緣故,如今娑婆世界的人,信口念佛,不念別的佛,必定念阿彌陀佛。

  多數人開口念佛時,不會念阿彌陀佛以外的無量無邊的佛。在生病做手術時,在坐飛機時,在車輛經過懸崖上時,在深夜獨自走在偏僻處時,人們意識到有危險,信口就念出阿彌陀佛,心裏就祈禱阿彌陀佛。

  這時他不會想:“這麼多的佛,我選擇哪一尊來念?”不假思索,脫口就念“阿彌陀佛”。可見阿彌陀佛名號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,已經和自身渾然成爲一體。這是彌陀信仰深深紮根在娑婆世界衆生心裏的證明,沒有紮根,是不會信口而出的;而且,人們心裏對阿彌陀佛有深深的信賴,不然即使知道名字也不會稱念。

  這就知道娑婆世界的無量衆生都和阿彌陀佛有極深的因緣。在最困難的時候,首先想到的就是阿彌陀佛!

  再看原文上說:“無量劫前,發四十八種誓願,皆欲接引念佛衆生故”,這是指示娑婆世界的衆生和佛有非常久遠、甚深的因緣。佛在無量劫前發四十八願時,就從心裏發出了慈悲之光,念念普照娑婆世界衆生的心,衆生的心也像向日葵朝向太陽一樣,歸投于佛,接受佛光的攝受。這樣一世一世積累下來,積澱成深深的信賴,結成極深的緣分。所以關鍵時刻不必思索,隨口就念“阿彌陀佛”。

  【將來衆生福薄,法欲滅時,諸經皆去,獨有《阿彌陀佛經》,遲去百年,非其驗何?】

  二、未來衆生福德淺薄、佛法快滅盡的時期,一切佛經都隱沒不見,只有《阿彌陀經》還住在世上一百年,接引衆生往生極樂世界。這些不是與佛有緣的證明嗎?

  請想一下:在正法欲滅的時期,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隱沒了,唯獨《阿彌陀經》最後住世百年,這是什麼原因?

  就是因爲和衆生還有因緣,才遲去一百年。佛出世,不論說哪部法,不論這部法將來弘傳到哪裏,在什麼時期興起,能住世多少年……,一切都是由因緣決定的,不是偶然的、無因的。

  表面看來,只是一本不厚的經書,在末法的最後一百年裏還留在世間,其它佛經一個字也看不到。內在的涵義是:末法最後階段的衆生還能信受、修持這個法,還能靠這個法得到度脫。

  要知道,那時候的衆生是非常濁惡的。盡管濁惡,他還能信受《阿彌陀經》、還能修持念佛法門,這就證明非常有緣。其他的法,已經信受不了、修持不了,沒有了緣分,也就相繼隱沒了。就像傳統的很多醫學、方術,找不到能傳的人、能掌握的人,逐漸就失傳了。佛法也是類似的,沒有因緣,就自然隱沒。一切都是緣起,沒有半點是偶然的、是憑個人意志能主宰的。

  這就知道阿彌陀佛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特別有緣,和末法濁惡的衆生尤其有緣。

  【一因本師釋迦如來指示故。叁藏十二部經,所說甚廣,獨有持名一法,不念他佛,但念阿彌陀。苟非至切至要,胡爲再四諄諄?】

  第二個原因:本師釋迦如來殷勤地指示我們偏念阿彌陀佛。

  佛演說的叁藏十二部經所說的法門非常廣大,在廣大的法門當中,唯獨宣說持名這一法時,很多次一再地殷勤勸導但念阿彌陀佛,如果這不是最切合、最重要的,佛爲什麼殷勤地教導衆生專念阿彌陀佛呢?

  所謂“至切至要”,“切”是指切合衆生的病情;“要”是指重要,沒有它,無量衆生就不能即生得解脫;“再四”就是在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經》等幾十部經裏,不厭其煩地說;“諄諄”就是非常殷切地教導。比如,《阿彌陀經》上說:“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”(佛說:我是現量見到了這個利益,才說這個話的。衆生聽到我這樣說,就應當發願,求生西方淨土。)又說:“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。”又說:“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”

  佛就像一位大醫王,在他的藥鋪裏,有八萬四千種藥。他總是根據衆生的病情施予不同的藥。在衆多的藥物中,獨獨拈出一貼包治百病的阿伽陀藥,一再囑咐病人要服用。經常說:你們要吃這副藥,吃了有大利益。這副藥就是特異的西方淨土法門。

  爲什麼佛要經常這樣強調呢?因爲佛了解這副藥適合這個世界衆生的病情,能起到起死回生的療效。

  佛現量照見這個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生生世世不知道結了多少因緣,佛也同樣知道阿彌陀佛的願海、名號和他所成就的淨土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功德。佛也一定知道這個世界的無數衆生,應當在十方無量諸佛當中選擇偏念阿彌陀佛,這樣念一定有效,一定得到度脫。所以才一再地勸導指示。

  我們是佛的弟子,相信佛一定是以遍知的智慧和最大的慈悲在爲我們選擇道路,相信這種選擇是准確的、合適的,所以應該遵從本師的教導,偏念阿彌陀佛。

  【一因十方諸佛,皆作證明故。蓋淨土法門,系難信之法,故世尊每說阿彌陀佛,即有十方如來,共作證明,以見不可不信。】

  第叁個原因:十方恒沙諸佛共同作證。

  淨土法門屬于世間極難信的法門,所以世尊每當宣說阿彌陀佛的法門時,就有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、四隅這十方當中的恒河沙數諸佛,共同從口中吐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來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,乘佛大悲本願之力,決定得生極樂世界。可見這是不可不信的。

  淨土法門有種種不可思議,比如:五逆十惡憑十念就能往生,頓超生死;凡夫往生,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;往生之後就都得到不退轉;在西方一土中,橫具凡聖同居、方便有余、實報莊嚴、常寂光四種淨土;持一佛名,就爲諸佛護念,不異于持一切佛名等等。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悲願力所致,世間人沒辦法思維、測知,所以是世間難信之法。

  因此,釋迦佛在宣說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鼓音王陀羅尼經》等時,十方恒沙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證明。一般人連續叁生不說妄語,舌頭吐出來能覆住臉部,而現在十方諸佛所吐出的是遍覆叁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相,這就證明諸佛不會說半句妄語,諸佛可以作證:釋迦佛所說的西方淨土法門,絕對句句真實。由于諸佛都出廣長舌證明“這樣做有不可思議的功德”,所以我們應當偏念阿彌陀佛。

  【然則欲修淨業者,安得不專念彌陀哉?】

  既然我們和阿彌陀佛特別有緣,本師釋迦佛又一再殷勤地指示,十方如來又共同出廣長舌相來作證明,我們想修淨業的人,怎麼能不專念阿彌陀佛呢?

  

《西歸直指•疑問指南(第一節課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