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古松,山西平陽人。幼出家于五臺山羅睺寺,得念佛叁昧。山多虎,松爲說戒,命以名,虎遂不複傷人,呼辄至。萬曆十叁年,至京口,建淨業禅林。時潛深谷,坐樹下入定,居叁十九年。一日,合掌舉手,別衆而逝。入龛,未建塔也。
明朝古松,山西平陽人。幼年在五臺山羅睺寺出家,證得念佛叁昧。山中有很多老虎,古松爲老虎說戒,又給老虎取名,後來老虎就不再傷人了。一叫老虎“某某”,老虎就應聲而來。
萬曆十叁年,古松到京口創建“淨業禅林”。當時隱居在深谷中,坐在樹下入定,在那裏住了39年。有一天合掌舉手,和大衆告別後就圓寂了。當時法體入龛,還沒建塔。
崇祯四年四月八日,龛中忽現五色光。啓龛,見松趺坐端凝,貌如生。清順治十五年十月二日,再現寶光。異香滿室,叁日方止。(鎮江府志)
崇祯四年四月八號,龛中忽然現五色光。打開龛,只見古松雙跏趺莊重而坐,面貌如生。清朝順治十五年十月二號,龛中再放寶光,異香滿室,持續叁天才消失。
明仲光,字法雨,號佛石山侬,錢塘戴氏子也。母夢僧以伽黎覆體,而光生。自幼惡聞腥膻。年十四,投靜明師剃染。十八,受戒于雲棲。曆遊講肆,習天臺教觀,深入一乘。
明朝仲光,錢塘戴家的孩子。母親夢到一位僧人用袈裟蓋在她身上,就生了仲光。從小不喜歡聞腥味。14歲投靜明師剃度出家。18歲在雲棲寺受戒。以後四處遊曆講席,習天臺教觀,深入一乘。
萬曆二十二年,谒紫柏禅師于金陵,親承授記。還武林,至十八澗中,愛其林壑幽異,誅茅壘石,構一小舍。一日掘地得殘碑,知爲古理安寺,因重建焉。衲子競集,遂成叢林。
萬曆二十二年,在金陵拜見紫柏禅師,親得禅師授記。回到武林後,來到十八澗,喜愛那裏山林幽靜,就砍木頭、堆石塊,建造一間小房。有一天挖地時,得到殘缺的石碑,知道這裏是古代理安寺的舊址,因此重建寺院。當時衲子競相雲集,成了一處叢林。
光隨機引導,于禅堂外,別開念佛堂。會憨山清公至,相與商立規製,分十二時,人均六班,班各六時,經行唱佛,禮拜回向。余各靜坐,隨聞默念,或習觀門,動靜兩得。
仲光隨機引導學人,在禅堂外另外開設念佛堂。當時正好憨山大師來山。兩人商量製立規約,把一天分成十二時,人員平均分爲六班,每一班各六時經行、唱佛、禮拜、回向,其他班則各自靜坐,聽著念佛的聲音心裏默念,或者修習觀門。使得動中的修行和靜中的修行兩者兼得。
崇祯九年七月十五日,忽示微疾,謂弟子曰,今日晴朗,吾欲遠去。弟子曰,師病欲何往。光曰,汝謂我病耶。扶杖出寢室,趺坐,集衆,囑付後事。適有蔡居士至,光撫掌笑曰,居士證明,余不及待也。因書偈曰,一句彌陀五十年,分明掘地討青天。而今好個真消息,夜半鍾聲到客船。書畢,顧視左右,投筆而逝。(淨土全書,理安寺紀。)
崇祯九年七月十五號,仲光忽然生了小病,對弟子說:“今天晴朗,我要去遠方。”弟子說:“師父病了,想去哪裏?”仲光說:“你認爲我病了嗎?”然後扶著手杖走出寢室,結跏趺坐,集合大衆囑咐後事。剛巧有位蔡居士到了,仲光拍著巴掌笑著說:“居士正好來作證,我已經等不及了!”然後寫偈:“一句彌陀五十年,分明掘地討青天,而今好個真消息,夜半鍾聲到客船。”寫完看看左右,筆一放就走了。
明金童廟僧者,遺其名。廟在常熟北門。僧日持一版,擊于街巷,高聲唱無常迅速,一心念佛,衆不甚異之。崇祯十叁年叁月,遍辭諸鄰舍曰,好念佛,老僧去矣。人莫解其故。次日,拈香佛前,合掌稱佛名,端坐而逝。(淨土約說後跋)
明朝金童廟的僧人,不知姓名。住在常熟北門廟中。每天在大街小巷裏敲著板子高聲唱:“無常迅速,一心念佛!”天天都這樣唱,大家也都習以爲常,不覺得奇怪。
崇祯十叁年叁月,告別所有鄰居說:“好好念佛,老僧走了!”大家不知道原因。第二天,他在佛前拈香,合掌稱佛名,端坐就走了。
明海寶,不詳其所出。居常州天甯寺。貌甚樸。人與語,不答片言,唯嘻笑而已。破衲滿虮虱,暇則席地對佛,拈虱上下,不離其身。常募錢買蔬腐,供寺僧。又積施金,懇衆誦經禮忏,己則念佛回向。曆年如是。
明朝海寶,不清楚出身。住在常州天甯寺。相貌很樸素,別人跟他說話,一句話不答,只是嘻嘻笑。穿著一件長滿虱子的破衲衣。有空時,就坐在地上對著佛上上下下地拈虱子。
他常常募錢買蔬菜、豆腐,供養廟裏的僧衆。又把別人供養的錢攢起來,請僧衆誦經、禮拜、忏悔,自己再念佛回向。曆年都是如此。
崇祯間,翰林鄭胙長,約寶朝南海,已而卻之。發棹後,常見寶在陸前行,追之不及。迨登山入殿,寶又在焉。遣使要師同回,複不得。鄭抵郡,即詣寺候寶。弟子雲,師沈臥一月余,昨方起耳。鄭述其神異,郡人由此欽信。一日,趺坐,念佛而化。(淨土晨鍾)
崇祯年間,翰林鄭胙長約海寶一起朝南海(就是去朝普陀山)。後來海寶推辭,翰林就自己一人上船去朝山。開船後,總見海寶在陸地上走,追又追不上。到了普陀山,進入佛殿,見海寶已經在佛殿中了。翰林派人邀海寶一同回去,沒得到回音。
翰林回到家後,立即去寺院等海寶。海寶的徒弟說:“我師父睡了一個多月,昨天才起來。”翰林知道這是神異之人,就講述他的事迹。當地人都對他生起信心。
有一天海寶結跏趺坐念著佛就走了。
明大雲,字萬安,姓郭,仁和人。出家永慶寺,受具于雲棲,居北郊,笃志淨業,相依者衆。募建吉祥寺,寮宇燦然,遂成叢席。共住規約,一秉雲棲之製。
大雲,字萬安,姓郭,仁和人。在永慶寺出家,又在雲棲寺受具足戒。住在北郊,專心致志地修淨業。當時來依止他的人很多。他就募錢修建吉祥寺,廟宇燦然一新,于是成了叢林。大衆共住的規約秉持蓮池大師的遺製。
未幾,示微疾,即絕飲食,專稱佛號。閱一月,或有往省之者,雲曰,彌陀不念,念我何爲。臨終,語弟子智經曰,爲我灑掃,佛來迎矣。趺坐,念佛而逝,年五十九。(靈峰宗論)
不久他生了小病,斷絕飲食,專稱佛號。過了一個月,有人來看他。大雲說:“不念阿彌陀佛,念我幹什麼?”臨終對弟子智經說:“你給我打掃一下,佛來接我了!”然後結跏趺坐,念佛往生。59歲。
清無名僧者,居湖廣黃州,專持阿彌陀佛,晝夜不辍。隨所見,皆稱阿彌陀佛。
清朝無名僧(不知姓名的一位僧人),住在湖廣黃州。專念阿彌陀佛,晝夜不斷。不論見什麼都稱阿彌陀佛。
崇祯十六年,總兵黃鼎,守州城。僧大聲唱佛,沖其導,執之。適張獻忠攻黃州,僧坐城上,夜間高聲唱佛。軍士不得睡,恨之,縛投城下。俄而複在城上唱佛。如是四次。每東城下,西城上,南城下,北城上。總兵聞之,始敬禮焉。
崇祯十六年,總兵黃鼎守州城時,無名僧大聲唱著佛沖在前面,被人抓住。當時趕上張獻忠攻打黃州,和尚坐在城樓上,晚上高聲念佛。軍兵睡不好覺,非常恨他,就把他綁起來扔下城樓。不久他又在城樓上唱阿彌陀佛,這樣總共有四次。(就是每次從東城樓上扔下去,又出現在西城樓上;從南城樓扔下去,又出現在北城樓上。)總兵得知後認爲是奇人,就對他格外恭敬。
黃州大饑,人相食。僧出城外,饑民持刀乞僧舍身。僧解衣示衆雲,俟我念佛千聲,即食我。稱至叁百聲,衆急欲加刃,忽有神兵從空中來,饑民驚散,而僧已在城中矣。
黃州發生大饑荒,人們互相吃人。和尚走出城外,災民們拿著刀求他:“你的身體布施給我們吃吧!”和尚解開衣服對大家說:“等我念完一千聲佛,就可以吃我。”等念到叁百聲時,這些人已經等不及了,一個個拿著刀想割肉吃。忽然有神兵從虛空過來,災民們嚇得逃散一空,而和尚已經在城裏了。
山中獵人得一大虎,僧欲贖放之。獵人索叁十金,僧止得四金。獵人雲,汝能執虎耳叁匝,則與汝虎。僧授記虎,執虎耳叁匝,遂縱之。虎依僧不去,僧與虎同往黃麻山金剛洞中。
山中的獵人得到一只大老虎,和尚想贖買放生。獵人說要叁十金,和尚只有四金。獵人說:“你能抓住老虎的耳朵走叁圈,就給你老虎。”和尚給老虎授記後,抓住老虎的耳朵走了叁圈,這樣老虎就被放生。但老虎很依戀和尚,不肯離開。和尚就帶著老虎前往黃麻山的金剛洞。
巡撫盧象升,督兵過黃州,詣山訪之,欲見虎。僧語虎探頭窗外。盧欲見全身,虎乃大叫躍出。盧亦納贽,稱弟子而去。僧一日行街中,見一雞,高聲唱佛,雞亦隨聲而唱。
當時巡撫盧象升領兵經過黃州,到山上來拜訪和尚,想看看老虎。和尚對老虎說:“你把頭探出窗外!”盧象升又想看老虎的全身。老虎就大叫一聲躍出來!這一下巡撫服了,向和尚獻上禮物,自稱弟子而去。
有一天和尚走在街上,見一只雞,就高聲唱佛,雞也跟著唱佛。
清順治七年,欲之武林,道經白門,寓秦淮河房。端午,見遊船中有錢生者,其弟子也。遂呼雲,錢阿彌陀佛。錢登岸見僧。僧問同遊人,知爲某某。放聲大哭曰,衆生以苦爲樂,乃如是耶。
清朝順治七年,和尚想到武林去。路過白門,住在秦淮河旁邊的房間裏。端午節,和尚見遊船上有個錢生——是他徒弟,就叫“錢阿彌陀佛!”錢生聽到聲音,上岸來見和尚。和尚問:“跟你同遊的是誰?”知道是某某後,放聲大哭說:“衆生以苦爲樂才這樣啊!”
錢懇示修行之要。僧雲,一心念阿彌陀佛。複雲,我行後,汝有所疑,可問覺浪,此明眼人也。後不知其終。(淨土晨鍾)
錢生懇求和尚指示修行的要訣,和尚說:“一心念阿彌陀佛!”又說:“我走後你有什麼疑問可以問覺浪,他是明眼人。”以後和尚就不知所終了。
蕅益大師名智旭,俗姓鍾,名際明,又名聲,蘇州吳縣人。父岐仲,持白衣大悲咒十年,…
《淨土聖賢的傳記(十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