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聖賢的傳記(十一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祈子。母金氏,夢大士抱兒授之而生師。七歲持長齋,十二歲就傅讀書,以聖學自任,作辟佛論數十篇,複進酒肉。

  明朝蕅益大師(蓮宗九祖),名智旭。俗姓鍾,名際明,又名聲,蘇州吳縣人。父親岐仲持白衣大悲咒,十年求子。母親金氏夢到觀音大士抱著一個孩子交給她,就生了大師。

  7歲時持長齋。12歲讀書時以聖學自任,作了幾十篇辟佛的文章,後來飲酒吃肉。

  十七歲閱蓮池大師《自知錄》敘及《竹窗隨筆》,取論焚之。二十歲诠論語,至天下歸仁,不能下筆,廢寢食叁晝夜,有省。其年冬,喪父,讀《地藏本願經》發出世心,逐日誦佛名,盡焚其所爲文。

  17歲讀到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敘》和《竹窗隨筆》,生了覺悟,把過去寫的論一燒而盡。20歲時解《論語》,解到“天下歸仁”時下不了筆。當時廢寢忘食叁晝夜,心中有省。

  這一年冬天,父親去世。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發了出世心。于是每日誦佛名,以前所寫的文字焚燒無余。

  居叁年,聽一法師講《首楞嚴經》,至空生大覺中,忽疑“何故有此大覺,致爲空界張本?”悶絕無措,以昏散頗重,功夫不能相續,遂于佛像前發四十八願,決意出家。

  過了叁年,聽一位法師講《楞嚴經》。講到“空生大覺中”時,忽生疑惑:“爲何有這個大覺成爲空界所依呢”?當時悶絕無措,由于昏沈、散亂嚴重,功夫不能相續,就在佛前發四十八願,決志出家。

  明年爲天啓二年,夢禮憨山大師,涕泣言:“自恨緣悭,相見太晚。”憨山雲:“此是苦果,應知苦因。”語未竟,遽請曰:“弟子志求上乘,不願聞四谛法。”憨山雲:“且喜居士有向上志。”時憨山在曹溪,不能往從,乃從憨山之徒雪嶺剃度,

  第二年(天啓二年),夢中禮憨山大師,流淚說:“自恨緣薄,相見太晚。”憨山大師說:“這是苦果,要知苦因……”還沒等說完,急忙請求:“弟子志求上乘,不願聞四谛法。”憨山大師說:“且喜居士有向上志願!”當時憨山大師在曹溪,不能前往依從,就隨大師的弟子雪嶺剃度。

  尋往雲棲聽古德法師講《唯識論》,疑其首楞嚴宗旨不合,請問古德:“性相二宗不許和會。”心怪之,曰:“佛法豈有二耶?”遂入徑山參禅。明年夏,逼拶功極,身心世界忽然消殒,從此性相二宗一時透徹。

  不久去雲棲寺聽古德法師講《唯識論》,懷疑跟《首楞嚴》宗旨不合。當時請問,古德法師說:“性宗是性宗,相宗是相宗,不容許和會。”當時心生驚疑說:“佛法哪有兩種東西呢?”于是入徑山參禅。第二年夏天,逼拶功夫做到極處,身心世界忽然消殒,從此性相二宗一時透徹。

  又明年,受比邱菩薩戒,辮閱律藏。又二年,母病笃,刲股肉和藥以進,不能救。葬畢,掩關于吳江。疾甚,始一意求生淨土。疾少間,結壇持往生淨土咒七日,說偈曰:

  第二年,受比丘菩薩戒,遍閱律藏。又過二年,母親生重病,刮下大腿的肉和藥給母親吃,沒能救回來。葬完母親後就在吳江閉關。當時病情很重,所以一心求生淨土。疾病稍有間息,就結壇持往生咒七天,寫偈表明志願說:

  “稽首無量壽,拔業障根本,

  觀世音勢至、海衆菩薩僧,

  (首先頂禮阿彌陀佛、頂禮拔業障根本往生咒、頂禮觀世音、大勢至、無量大海衆菩薩僧,這是頂禮西方叁寶。)

  我迷本智光,妄墮輪回苦,

  曠劫不暫停,無救無歸趣。

  (我迷失本智光明,虛妄地墮在輪回苦中,曠劫以來無一刻停息,在苦海中未得救護、無有歸趣。)

  劣得此人身,仍遭劫濁亂,

  雖獲預僧倫,未入法流水。

  (雖然得到這下劣人身,得人身時仍遭時代劫濁的混亂,雖然出家成爲僧中一員,但沒有入于法流。)

  目擊*輪壞,欲挽力未能,

  良由無始世,不植勝善根。

  (目睹正法衰殘至極,欲圖挽救,卻無能爲力,這都是由我無始世以來沒有深植善根所致。)

  今以決定心,求生極樂土,

  乘我本誓船,廣度沈淪衆。

  (我現在以決定心求生極樂世界,往生後乘我的本願入在生死海中,廣度沈淪衆生。)

  我若不往生,不能滿所願,

  是故于娑婆,畢定應舍離。

  (如果我不往生就不能滿足弘法度生的本願,所以這一生對于娑婆世界畢竟應當舍離,而直趣極樂世界。)

  猶如被溺人,先求疾到岸,

  乃以方便力,悉拯暴流人。

  (猶如沈溺在水裏的人,首先希求快速到岸,然後才以方便力乘大願船,拯救生死暴流中的衆生。)

  我以至誠心、深心回向心,

  然臂香叁炷,結一七淨壇,

  專持往生咒。唯除食睡時,

  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

  (我現在以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燒叁炷臂香,結一個七的淨壇,專一地持誦往生咒,唯除飲食、睡眠的時間。以此專精持咒的功德力,誓求今生決定往生安養世界。)

  我若退初心,不向西方者,

  甯即墮泥犁,令疾生改悔,

  誓不戀人天,及以無爲處。

  仰願大威神,力無畏不共,

  叁寶無邊德,加被智旭等,

  折伏使不退,攝受令增長。”

  (我如果退失初發心,中途變心不趨向西方的話,甯可在退心的當下墮入地獄,讓我速疾生起改悔之心。我發誓不貪戀人天一切富樂和小乘涅槃無爲之處,仰祈佛以大威神、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、叁寶無邊功德海,加被智旭等,折伏我,使我求生西方的心長時不退;攝受我,使我的菩提善根日日增長。以上就是蕅益大師結壇持往生咒時所寫的偈頌。)

  居二年出關,度南海觐洛伽山,還住龍居。師見律學多訛,遂以弘律自任,既述毗尼集要,尋擬注梵網,拈阄佛前以決所宗,拈得天臺宗,于是究心臺部。

  大師住了兩年後出關,去南海朝洛伽山。回來住在龍居。因爲見到律學中多有僞雜之處,就以弘律爲己任。首先撰述《毗尼集要》,不久又准備注解《梵網經》。當時在佛前拈阄,抉擇自己的所宗(佛教有很多宗派,到底應當弘揚哪一宗),結果屢次拈得天臺宗。從此究心于天臺教觀。

  頃之,住九華,述《梵網合注》。師律解雖精,然每自謂躬行多玷,不敢爲人作範,乃于安居日然身香十炷,設阄佛前,問:“堪作和尚否?”乃至“當退居菩薩沙彌、優婆塞否?”得菩薩沙彌阄,遂終身不爲人授戒。其後曆溫陵、漳州、石城、晟溪、長水、新安,而歸于靈峰。

  不久住在九華山撰述《梵網合注》。雖然對律學的解釋很精,但每次自以爲躬行多有玷汙,不敢給人做軌範。就在安居日燒身香十炷,在佛前設阄,請問:是堪作和尚,還是應退居爲菩薩沙彌、優婆塞?結果拈到菩薩沙彌阄(就是應當退居爲菩薩沙彌)。從此終身不爲人授戒。

  之後住過溫陵、漳州、石城、晟溪、長水、新安,最後歸于靈峰。

  生平撰,合四十余種,其大者有《首楞嚴玄義》、《法華文句會義》、《楞伽義疏》、《唯識心要》,而《彌陀要解》提持淨土,尤以簡切勝。時諸方禅者多目淨土爲權教,遇念佛人必令參究“誰”字,師獨謂:“持名一法即是圓頓心宗。”

  生平著述有40多種,主要有《首楞嚴玄義》、《法華文句會義》、《楞伽義疏》、《唯識心要》,而以《彌陀要解》提持尤爲簡要、切實、殊勝。當時諸方禅者多把淨土視爲權教,遇到念佛人就必定讓他參究念佛是誰,大師獨謂“持名一法即是圓頓心宗”。

  順治十年冬有疾,遺命阇維後,屑骨和粉,分施水陸禽魚,普結法喜,同生西方。集僧十五人結淨社,以叁年爲期,日叁時誦佛名回向淨土,二時止靜研究諸大乘經。

  順治十年冬天,生病。遺囑荼毗後把骨灰摻合面粉,布施水陸禽鳥,普結法喜,同生西方。當時集合15位僧人結淨社,以叁年爲期。每天叁時誦佛名回向淨土,二時止靜,研習諸大乘經。

 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起,病良已,午刻趺坐繩床,向西舉手逝,年五十七,法臘叁十四。師既寂後二年,如法阇維,啓龛發長覆耳,面如生,牙齒不壞。門人不忍從遺命,收師骨塔于靈峰。

  第二年正月二十一號,早晨起來,病得很重。到中午在床上結跏趺坐,向著西方舉手告別,安然往生。57歲,僧臘34。

  大師圓寂後兩年,如法荼毗。當時打開龛門,頭發長得很長,覆住了耳朵,面貌如生,牙齒不壞。門人不忍心遵從遺囑,就把遺骨奉安在靈峰塔中。(選自《一行居集》)

  清如會,號妙圓,姓譚,順天人。少斷肉,二十九歲,出家。誓行頭陀,脅不著席。前後共燃六指,以忏宿業。煉頂燒臂無算。初至南方,唯事苦行。後爲道侶所感發,一心念佛,遂得豁忘身世。見一切缁素,不作寒溫語。誨人,必猛厲懇切。單己獨行,不蓄長物,夏棄冬衣,冬盡舍夏。嘗在水草庵,謂劉道澄曰,一心念佛,專求上品上生,便是向上第一義。子等他日,方信此言。

  清朝如會,順天人。小時候斷肉。29歲出家,立誓行頭陀行,夜不倒單。前後燃了六個指頭忏悔宿業,燃頂燒臂不計其數。最初到南方,唯一修苦行。後來因道友感發,一心念佛,因而豁然開朗,忘了身心世界。見到人從不說寒溫應酬話,教誨人必定猛厲懇切。平常自己單修獨行,不蓄積長物(就是不蓄積多余的東西)。到了夏季,就把冬季的衣服舍掉。冬季,又把夏季的衣服全部舍掉。曾經在水草庵對劉道澄說:“一心念佛,專求上品上生,就是向上第一義。以後你們會相信這句話。”

  順治五年秋,過淮安清江浦,衆共留之。未幾,以一衲贈萬德庵主人。且囑之曰,吾不久將去,特一事相托。主人曰,和尚方來,何遽言去。曰,西方去耳。可以遺身付江流中,普與魚蟲,結淨土緣。主人辭不敢。會曰,然則茶毗後,以骨和面粉,爲我結緣,何如。主人曰,諾。因命購大燭好香。衆莫測其意。十月十九日,夜四鼓,大呼主人曰,速啓大門,燒香燃燭。主人燃燭竟,視之,寂然坐逝矣。遠近聞異香。遵遺命,茶毗,粉骨,送之江,年七十一。(靈峰宗論)

  順治五年秋天,過淮安清江浦,大家共同留他住下。不久他以一件衲衣贈給萬德庵主人,而且囑咐說:“我不久就要走了,特有一事相托。”主人說:“和尚才來,怎麼這麼快就說走呢?”他說:“我要去西方了,你可以把我的遺體抛入江河,跟魚蟲結淨土緣。”主人推辭說不敢。如會說:“那就在我荼毗後把骨灰和著面粉爲我結緣,怎麼樣?”主人說:“好!”就叫主人去買大的蠟燭和好香,大家都不明白原因。

  十月十九號夜間四更(淩晨1~3點),大呼主人說:“快開大門,燒香、點蠟燭!”主人點完蠟燭。再看他,已經寂靜地端坐圓寂了。當時遠近的人都聞到異香。遵照遺囑,荼毗後把骨灰和著面粉抛在江裏跟魚蟲結緣。往生時71歲。

  清大勍,字沖符,姓邊,紹興諸暨人。髫年,出家于邑之大雄寺。及長,聞雲棲聲教,因渡江禮焉。機緣契合,遂傾心淨土。晚年,憩錫大善禅堂。雅好華嚴,日誦一函。著懷淨土詩一百八首。

  清朝大勍,紹興諸暨人。童年時在當地大雄寺出家。等長大之後,聽到蓮池大師的聲威和教化,就過江來禮拜。當時機緣契合,從此傾心于淨土。晚年住在大善禅堂,平時很喜愛《華嚴經》,每天要誦一函。寫有《懷淨土詩》108首。

  順治六年十一月,示疾,親書封龛記對,囑諸後事。至期,起坐,著淨衣,面西,稱阿彌陀佛而逝。(沖符禅師淨土詩並跋)

  順治六年十一月,顯現生病。自己親自寫好封龛的文書對聯,囑咐完後事。到這一天,起身端坐,穿上幹淨衣服。臉朝西方,念著阿彌陀佛而往生。

  清大真,號新伊,姓周,常德武陵人。在襁褓中,即能合掌稱南無佛陀。逮就外傅,不伍群兒,聚沙畫地爲佛塔,或趺坐觀鼻。九歲,詣蓮居紹覺師,受歸戒,遂依座下。十五,剃發。二十,入雲棲,受具戒。

  清朝大真,常德武陵人。當他還在襁褓中時,就能念“南無佛陀”。後來在外讀書,不愛和其他小孩在一起,自己把沙子堆在一處,在地上畫成佛塔;或者自己結跏趺坐,以眼觀鼻。9歲時到蓮居寺的紹覺師那裏受叁皈依,從此依止座下。15歲剃發,20歲入雲棲寺受具足戒。

  真父母先後禮紹覺師出家。真就養無方,數十年如一日。師殁,真主蓮居。著唯識合響,兼授金剛寶戒。建大悲壇,兼修事理二忏。

  大真的父母先後禮紹覺師出家,大真孝養父母,幾十年如一日。紹覺師圓寂後,大真就主持蓮居寺。曾撰寫《唯識合響》,又傳授金剛寶戒,建大悲壇,兼修事、理二忏。

  年七十一,秋,示微疾。集居士弟子,囑以護持正法。越七日,沐浴更衣,趺坐持珠,與衆同稱佛號。頃之,聲息俱寂,鼻垂玉箸,過尺許,逾時頂猶熱。先是優婆塞周氏,夢天樂迎真西逝,急偕戚屬數人,來受皈戒。庵主道聲,預以元日夢真坐蓮臺上雲。(靈峰宗論)

  71歲這一年的秋天,大真生了小病,集合居士弟子,囑咐大家護持正法。過了七天,沐浴更衣。結跏趺坐拿著念珠,和大衆同稱佛名。一會兒,聲息沒有了。從鼻子裏垂下玉箸,超過一尺多(就是臨終從鼻子裏流下鼻涕有一尺多長)。過了一個時辰,頂門還溫熱。

  之前,有位周居士夢到天樂之聲迎接大真西歸。得到夢兆後,他趕緊帶著幾個親戚來大真面前受皈依戒。當時寺院的主持道聲也事先在初一夢到大真坐在蓮花臺上。

  

《淨土聖賢的傳記(十一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