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古松,山西平阳人。幼出家于五台山罗睺寺,得念佛三昧。山多虎,松为说戒,命以名,虎遂不复伤人,呼辄至。万历十三年,至京口,建净业禅林。时潜深谷,坐树下入定,居三十九年。一日,合掌举手,别众而逝。入龛,未建塔也。
明朝古松,山西平阳人。幼年在五台山罗睺寺出家,证得念佛三昧。山中有很多老虎,古松为老虎说戒,又给老虎取名,后来老虎就不再伤人了。一叫老虎“某某”,老虎就应声而来。
万历十三年,古松到京口创建“净业禅林”。当时隐居在深谷中,坐在树下入定,在那里住了39年。有一天合掌举手,和大众告别后就圆寂了。当时法体入龛,还没建塔。
崇祯四年四月八日,龛中忽现五色光。启龛,见松趺坐端凝,貌如生。清顺治十五年十月二日,再现宝光。异香满室,三日方止。(镇江府志)
崇祯四年四月八号,龛中忽然现五色光。打开龛,只见古松双跏趺庄重而坐,面貌如生。清朝顺治十五年十月二号,龛中再放宝光,异香满室,持续三天才消失。
明仲光,字法雨,号佛石山侬,钱塘戴氏子也。母梦僧以伽黎覆体,而光生。自幼恶闻腥膻。年十四,投静明师剃染。十八,受戒于云栖。历游讲肆,习天台教观,深入一乘。
明朝仲光,钱塘戴家的孩子。母亲梦到一位僧人用袈裟盖在她身上,就生了仲光。从小不喜欢闻腥味。14岁投静明师剃度出家。18岁在云栖寺受戒。以后四处游历讲席,习天台教观,深入一乘。
万历二十二年,谒紫柏禅师于金陵,亲承授记。还武林,至十八涧中,爱其林壑幽异,诛茅垒石,构一小舍。一日掘地得残碑,知为古理安寺,因重建焉。衲子竞集,遂成丛林。
万历二十二年,在金陵拜见紫柏禅师,亲得禅师授记。回到武林后,来到十八涧,喜爱那里山林幽静,就砍木头、堆石块,建造一间小房。有一天挖地时,得到残缺的石碑,知道这里是古代理安寺的旧址,因此重建寺院。当时衲子竞相云集,成了一处丛林。
光随机引导,于禅堂外,别开念佛堂。会憨山清公至,相与商立规制,分十二时,人均六班,班各六时,经行唱佛,礼拜回向。余各静坐,随闻默念,或习观门,动静两得。
仲光随机引导学人,在禅堂外另外开设念佛堂。当时正好憨山大师来山。两人商量制立规约,把一天分成十二时,人员平均分为六班,每一班各六时经行、唱佛、礼拜、回向,其他班则各自静坐,听着念佛的声音心里默念,或者修习观门。使得动中的修行和静中的修行两者兼得。
崇祯九年七月十五日,忽示微疾,谓弟子曰,今日晴朗,吾欲远去。弟子曰,师病欲何往。光曰,汝谓我病耶。扶杖出寝室,趺坐,集众,嘱付后事。适有蔡居士至,光抚掌笑曰,居士证明,余不及待也。因书偈曰,一句弥陀五十年,分明掘地讨青天。而今好个真消息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书毕,顾视左右,投笔而逝。(净土全书,理安寺纪。)
崇祯九年七月十五号,仲光忽然生了小病,对弟子说:“今天晴朗,我要去远方。”弟子说:“师父病了,想去哪里?”仲光说:“你认为我病了吗?”然后扶着手杖走出寝室,结跏趺坐,集合大众嘱咐后事。刚巧有位蔡居士到了,仲光拍着巴掌笑着说:“居士正好来作证,我已经等不及了!”然后写偈:“一句弥陀五十年,分明掘地讨青天,而今好个真消息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写完看看左右,笔一放就走了。
明金童庙僧者,遗其名。庙在常熟北门。僧日持一版,击于街巷,高声唱无常迅速,一心念佛,众不甚异之。崇祯十三年三月,遍辞诸邻舍曰,好念佛,老僧去矣。人莫解其故。次日,拈香佛前,合掌称佛名,端坐而逝。(净土约说后跋)
明朝金童庙的僧人,不知姓名。住在常熟北门庙中。每天在大街小巷里敲着板子高声唱:“无常迅速,一心念佛!”天天都这样唱,大家也都习以为常,不觉得奇怪。
崇祯十三年三月,告别所有邻居说:“好好念佛,老僧走了!”大家不知道原因。第二天,他在佛前拈香,合掌称佛名,端坐就走了。
明海宝,不详其所出。居常州天宁寺。貌甚朴。人与语,不答片言,唯嘻笑而已。破衲满虮虱,暇则席地对佛,拈虱上下,不离其身。常募钱买蔬腐,供寺僧。又积施金,恳众诵经礼忏,己则念佛回向。历年如是。
明朝海宝,不清楚出身。住在常州天宁寺。相貌很朴素,别人跟他说话,一句话不答,只是嘻嘻笑。穿着一件长满虱子的破衲衣。有空时,就坐在地上对着佛上上下下地拈虱子。
他常常募钱买蔬菜、豆腐,供养庙里的僧众。又把别人供养的钱攒起来,请僧众诵经、礼拜、忏悔,自己再念佛回向。历年都是如此。
崇祯间,翰林郑胙长,约宝朝南海,已而却之。发棹后,常见宝在陆前行,追之不及。迨登山入殿,宝又在焉。遣使要师同回,复不得。郑抵郡,即诣寺候宝。弟子云,师沉卧一月余,昨方起耳。郑述其神异,郡人由此钦信。一日,趺坐,念佛而化。(净土晨钟)
崇祯年间,翰林郑胙长约海宝一起朝南海(就是去朝普陀山)。后来海宝推辞,翰林就自己一人上船去朝山。开船后,总见海宝在陆地上走,追又追不上。到了普陀山,进入佛殿,见海宝已经在佛殿中了。翰林派人邀海宝一同回去,没得到回音。
翰林回到家后,立即去寺院等海宝。海宝的徒弟说:“我师父睡了一个多月,昨天才起来。”翰林知道这是神异之人,就讲述他的事迹。当地人都对他生起信心。
有一天海宝结跏趺坐念着佛就走了。
明大云,字万安,姓郭,仁和人。出家永庆寺,受具于云栖,居北郊,笃志净业,相依者众。募建吉祥寺,寮宇灿然,遂成丛席。共住规约,一秉云栖之制。
大云,字万安,姓郭,仁和人。在永庆寺出家,又在云栖寺受具足戒。住在北郊,专心致志地修净业。当时来依止他的人很多。他就募钱修建吉祥寺,庙宇灿然一新,于是成了丛林。大众共住的规约秉持莲池大师的遗制。
未几,示微疾,即绝饮食,专称佛号。阅一月,或有往省之者,云曰,弥陀不念,念我何为。临终,语弟子智经曰,为我洒扫,佛来迎矣。趺坐,念佛而逝,年五十九。(灵峰宗论)
不久他生了小病,断绝饮食,专称佛号。过了一个月,有人来看他。大云说:“不念阿弥陀佛,念我干什么?”临终对弟子智经说:“你给我打扫一下,佛来接我了!”然后结跏趺坐,念佛往生。59岁。
清无名僧者,居湖广黄州,专持阿弥陀佛,昼夜不辍。随所见,皆称阿弥陀佛。
清朝无名僧(不知姓名的一位僧人),住在湖广黄州。专念阿弥陀佛,昼夜不断。不论见什么都称阿弥陀佛。
崇祯十六年,总兵黄鼎,守州城。僧大声唱佛,冲其导,执之。适张献忠攻黄州,僧坐城上,夜间高声唱佛。军士不得睡,恨之,缚投城下。俄而复在城上唱佛。如是四次。每东城下,西城上,南城下,北城上。总兵闻之,始敬礼焉。
崇祯十六年,总兵黄鼎守州城时,无名僧大声唱着佛冲在前面,被人抓住。当时赶上张献忠攻打黄州,和尚坐在城楼上,晚上高声念佛。军兵睡不好觉,非常恨他,就把他绑起来扔下城楼。不久他又在城楼上唱阿弥陀佛,这样总共有四次。(就是每次从东城楼上扔下去,又出现在西城楼上;从南城楼扔下去,又出现在北城楼上。)总兵得知后认为是奇人,就对他格外恭敬。
黄州大饥,人相食。僧出城外,饥民持刀乞僧舍身。僧解衣示众云,俟我念佛千声,即食我。称至三百声,众急欲加刃,忽有神兵从空中来,饥民惊散,而僧已在城中矣。
黄州发生大饥荒,人们互相吃人。和尚走出城外,灾民们拿着刀求他:“你的身体布施给我们吃吧!”和尚解开衣服对大家说:“等我念完一千声佛,就可以吃我。”等念到三百声时,这些人已经等不及了,一个个拿着刀想割肉吃。忽然有神兵从虚空过来,灾民们吓得逃散一空,而和尚已经在城里了。
山中猎人得一大虎,僧欲赎放之。猎人索三十金,僧止得四金。猎人云,汝能执虎耳三匝,则与汝虎。僧授记虎,执虎耳三匝,遂纵之。虎依僧不去,僧与虎同往黄麻山金刚洞中。
山中的猎人得到一只大老虎,和尚想赎买放生。猎人说要三十金,和尚只有四金。猎人说:“你能抓住老虎的耳朵走三圈,就给你老虎。”和尚给老虎授记后,抓住老虎的耳朵走了三圈,这样老虎就被放生。但老虎很依恋和尚,不肯离开。和尚就带着老虎前往黄麻山的金刚洞。
巡抚卢象升,督兵过黄州,诣山访之,欲见虎。僧语虎探头窗外。卢欲见全身,虎乃大叫跃出。卢亦纳贽,称弟子而去。僧一日行街中,见一鸡,高声唱佛,鸡亦随声而唱。
当时巡抚卢象升领兵经过黄州,到山上来拜访和尚,想看看老虎。和尚对老虎说:“你把头探出窗外!”卢象升又想看老虎的全身。老虎就大叫一声跃出来!这一下巡抚服了,向和尚献上礼物,自称弟子而去。
有一天和尚走在街上,见一只鸡,就高声唱佛,鸡也跟着唱佛。
清顺治七年,欲之武林,道经白门,寓秦淮河房。端午,见游船中有钱生者,其弟子也。遂呼云,钱阿弥陀佛。钱登岸见僧。僧问同游人,知为某某。放声大哭曰,众生以苦为乐,乃如是耶。
清朝顺治七年,和尚想到武林去。路过白门,住在秦淮河旁边的房间里。端午节,和尚见游船上有个钱生——是他徒弟,就叫“钱阿弥陀佛!”钱生听到声音,上岸来见和尚。和尚问:“跟你同游的是谁?”知道是某某后,放声大哭说:“众生以苦为乐才这样啊!”
钱恳示修行之要。僧云,一心念阿弥陀佛。复云,我行后,汝有所疑,可问觉浪,此明眼人也。后不知其终。(净土晨钟)
钱生恳求和尚指示修行的要诀,和尚说:“一心念阿弥陀佛!”又说:“我走后你有什么疑问可以问觉浪,他是明眼人。”以后和尚就不知所终了。
蕅益大师名智旭,俗姓钟,名际明,又名声,苏州吴县人。父岐仲,持白衣大悲咒十年,…
《净土圣贤的传记(十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