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究竟解脫的因緣。)”因此,法照就記下當時的見聞,流傳于世。
明年,江東釋慧從,與華嚴寺諸僧,隨照至金剛窟,及立石標記處,瞻仰舊迹。大衆悲喜未已,忽聞鍾聲,其音雅亮,節解分明。衆愈驚異,知照所見不虛。因書于屋壁,願見聞者,共發勝心。後于化竹林寺題額處,建寺一區,仍號竹林焉。
第二年,江東僧人慧從和華嚴寺的衆僧隨法照大師到達金剛窟,等來到立碑標明所記的地方、瞻仰大聖聖迹時,大家身臨其境,心裏都悲喜不已。忽然聽到鍾聲響起,清雅洪亮,節奏分明。大家更加感覺奇異,知道法照的所見真實不虛。因此就把此事寫在房屋的牆壁上,願見聞的人都發殊勝心。後來在顯化的竹林寺題額的地方,建立一座寺院,仍然取名爲“竹林寺”。(法照大師在境界中見到的文殊道場,叫做“大聖竹林寺”。後來就在顯化的地方也建立一座寺院,取同樣的名字。)
照于是笃志念佛,日夜無曠。忽見佛陀波利謂曰,汝華已就,後叁年華開矣。至期,謂衆曰,吾行矣,端坐而逝。或言,照嘗于並州五會念佛。德宗時,诏入京師,教宮人念佛,亦及五會,號五會法師。(宋高僧傳,樂邦文類。)
法照從此專心致志地念佛,日夜不休息。一天,忽然見到佛陀波利對他說:“你的蓮花已經成就,再過叁年蓮花就開放。”果然到叁年後的這一天,法照對大衆說:“我走了。”然後端坐吉祥往生。
有人說,法照曾在並州建立五會念佛。唐德宗時,皇帝召請法照進京城,教宮中的人念佛,也修到這五會念佛,因此稱法照爲“五會法師”。(後人尊奉法照大師爲淨土宗四祖。)
少康,姓周,缙雲仙都山人。生而不言,七歲,入靈山寺禮佛,母問識否。忽發言曰,釋迦牟尼佛。父母遂舍之出家。年十五,能通五部經。
唐朝少康大師,缙雲仙都山人。他生下來後一直沒有聲音。到了7歲,進靈山寺拜佛。母親問:“認得嗎?”忽然間,開口說話了:“釋迦牟尼佛!”因此父母就舍他出家,15歲能通五部經。
貞元初,詣洛陽白馬寺,見殿中文字放光。探之,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。康祝曰,若于淨土有緣,當使此文再現光明。言已,光複閃爍,光中隱隱有化菩薩。康曰,劫石可磨,我願無易矣。遂之長安光明寺,善導和尚影堂瞻禮。忽見導真像升空,謂曰,汝依吾教,廣化有情,他日功成,必生安養。
貞元初年,他來到洛陽白馬寺,見佛殿裏文字放光,就去查看。結果看到是善導和尚的《西方化導文》。少康就在法本前祝願:“如果我與淨土有緣,就讓此書再現光明。”說完,光明重新閃現,光中隱隱地有化現的菩薩。少康這時說:“劫石可磨,我願無易!(就是縱然劫石可以磨盡,我的願終究不變。“劫石”出自《大智度論》。一劫到底有多長呢?用比喻來說,長、寬、高各一由旬的石頭,天人一百年下來用天衣輕撫一次,直到把這塊巨石撫盡,就是一劫的時間。意思是劫石都可以磨盡,我的願永無改變,這是發起了求生西方的決定志願。)”然後他到了長安光明寺,在善導和尚影堂裏瞻禮(就是這間殿堂有善導和尚的畫像,他在善導和尚像前瞻仰頂禮。)。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的真像升在虛空中,說道:“你按我的教導廣泛化導有情,他日功德成就,一定往生極樂世界。”
南至江陵,遇一法師,謂曰,汝欲化人,當往新定,緣在于彼。言訖,不見。乃適新定,乞錢,誘小兒念佛。念佛一聲,即與一錢。如是年余,凡男女少長見康者,皆雲阿彌陀佛。念佛之聲,盈于道路。遂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,築壇叁級。每遇齋日,善信畢集,所化叁千許人。
這樣他就往南來到江陵,遇到一位法師告訴他:“你想教化衆生,要去新定這個地方,你的因緣在那裏。”說完就不見了。
少康大師又到了新定。他乞討到錢,就誘導小孩念佛,讓小孩念一聲佛就給一錢。這樣經過一年多教化,整個地方上男女老少見到少康都說“阿彌陀佛”,使得當時念佛的聲音充滿了道路。于是就在烏龍山建立淨土道場,築壇叁級。每當遇到齋日,善信都來聚會,所化有叁千多人。
每升座,高聲唱佛,衆共和之。康一唱佛,衆見一佛從其口出。十聲,則有十佛,若貫珠焉。康謂衆曰,汝見佛者,必得往生。衆皆欣慰。二十一年十月,囑道俗曰,當于淨土,起增進心,于閻浮提,起厭離心。汝曹此時見我光明,真我弟子。遂放異光數道,寂然而逝。塔于臺岩,號臺岩法師。(宋高僧傳,樂邦文類。)
少康大師每次升座高聲念佛,大家就在下面跟著唱佛。少康唱一聲佛就有一尊佛從口中飛出,唱十聲佛就有十尊佛飛出,像貫珠那樣,一串一串地出來。少康對大家說:“見到佛的人必定往生。”大家都很歡欣鼓舞。
貞元二十一年十月,少康大師對僧俗大衆說:“當于淨土起增進心,于閻浮提起厭離心,你們此時見我的光明,真是我的弟子。”因此就放出幾道光明,安祥而逝。後來在臺岩建塔,稱少康大師爲“臺岩法師”。(後人尊奉少康大師爲淨土宗五祖。)
《淨土聖賢的傳記(四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