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圣贤的传记(四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坛前矢愿,愿承圣力,早生净土。夜三更,见金光二道,中有阿弥陀佛,自光中下,二大士左右随之。佛垂金臂摩觉顶曰,守愿勿易,利物为先。宝池生处,任从汝愿。

  最初他想造大悲菩萨像和建立佛寺。到这时布施的人都来了,所铸的菩萨像有九尺高,梵相庄严。到这一年很丰收,寺院也随着建成,自觉师就在坛前立下坚固志愿:愿承圣尊加持,早生净土。

  夜晚三更,见空中有两道金光,中间站着阿弥陀佛,从光明中下来,观音、势至两大菩萨左右随从。佛垂下金色手臂,摸着自觉的顶说:“守愿勿易,利物为先,宝池生处,任从汝愿。(意思是:守住誓愿不要改变,做什么事要发利他心来摄持,把众生放在首位,能够这样做,西方宝池的生处就随愿往生。)”

 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,见神人现半身云中,俯谓觉曰,师西归之期至矣。觉举手谢之。六月十四日,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。觉所铸大悲像,屡著显应。至周显德初,敕令天下铜像,一例除毁。及是像,匠氏暴卒。后宋太祖令重铸于寺焉。(宋高僧传,佛祖统纪。)

  贞观十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,云层中有神人现半身像,俯身对自觉师说:“法师西归的时间到了。”自觉师举手答谢。六月十四号,就在观音像前结跏趺坐往生。

  自觉师造的大悲菩萨像非常灵验,有明显的感应。到后周灭佛时,皇帝下令把天下的铜像全部销毁。等到要毁坏这尊大悲菩萨像时,当时的工匠突然暴死。所以后来宋太祖下令在寺前重造这尊圣像。

  承远,不详其所出。始学于成都唐公,次资川诜公。至荆州,进学于玉泉真公。真公令居衡山设教,人从而化者万计。始居山西南岩石下,人遗之食则食,不遗则食土泥。羸形垢面,躬负薪槱。凡化人,立中道而教之权,俾得以疾至,故示专念法门。

  唐朝承远大师,不明他的出身。最初跟随成都的唐公求学,后来又随资川的诜公学法,以后又到荆州跟随玉泉真公求学。真公叫他住在衡山设立教法,当时跟他学法的人数以万计。

  最初承远住在衡山西南的岩石下,别人给他食物就吃,没东西就吃土泥。他身体瘦弱,脸上脏脏的,亲自背着木柴回来烧。凡是教导人,他都立中道为实相,再教人趣入中道实相的权巧方便,使人疾速到达,所以开示专一念佛的法门。

  书涂巷,刻溪谷,丕勤诱掖。人皆负布帛,斩木石,委之岩户,不拒不营。祠宇既具,是为弥陀寺。营造之余,则施与饿疾者。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,终于寺,年九十一。先是有释法照者,居庐山,由正定中,趋安乐国,见蒙恶衣侍佛者。佛告曰,此衡山承远也。出而求之,肖焉。乃从之学,传教天下。

  他在大街小巷写着净土教言,或者刻在溪水山崖的石头上,精勤地诱导人们。当时的人都背着布匹、砍下木头、背着石头放在他山洞的门口。他对这些事一律随缘,既不拒绝,也不刻意经营,就这样自然建立了一座殿堂,叫做“弥陀寺”。建寺剩余的财物,都布施给穷病的人。贞观十八年七月十九号,在弥陀寺圆寂,91岁。

  之前有一位僧人法照,住在庐山时,入定到了极乐世界,见到一位披着破衣服的人侍立在佛身边。佛说:“这是衡山的承远。”法照出定后,寻访到了他,跟定中所见非常相像,因此就跟随他学习,普传教法。

  照在代宗时,为国师,言其师有至德,天子南向而礼焉。度其德不可征,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。柳宗元为制碑,立石寺门之右。(柳子厚文集)

  法照在唐代宗时是国师。他跟皇帝讲起自己的师父有无上的功德,这样天子就朝着南方顶礼。因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,就把他所住的地方取名为“般舟道场”。柳宗元制立碑文,在寺门的右边竖立碑石。(后人尊奉承远大师为净土宗三祖。)

  法照,不知何许人也。大历二年,居衡州云峰寺,勤修不懈。一日,于僧堂粥钵中,睹五色祥云,云内现山寺,寺东北有山,山下有涧,涧北有石门,门内复有一寺,榜曰,大圣竹林寺。他日,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,池台楼观,万菩萨众,杂处其中。以所见问知识。有一僧曰,圣神变化,不可情测。若论山川势面,乃五台也。

  唐朝法照大师,不知是哪里人。大历二年,住在衡州云峰寺,精进不懈地修行。

  有一天,他在僧堂吃粥的钵里看到五色祥云,云中显现有深山有寺院,寺院东北有一座山,山下有涧水,山涧北边有一座石门,门里又有一座大寺院,题名为“大圣竹林寺”。

  又有一天,钵中显现云雾里很多寺院,亭台楼观,万千菩萨在里面安住。他以所见询问别人,有位僧人说:“圣者神通变化,不能用凡情推测,但说起你谈到的山川状况,应当是五台山。”

  四年,照于郡之湖东寺,开五会念佛道场。感祥云弥覆,云中现楼阁,阿弥陀佛,及二菩萨,身满虚空。衡州举郭,咸焚香瞻礼,良久方灭。照复遇一老人,谓曰,汝曾发愿往金色世界,礼觐大圣,今何辄止。言讫,不见。照遂与同志数人,远诣五台。五年四月六日,至五台县佛光寺。

  大历四年,法照在当地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,感得空中祥云遍布,云中现出楼阁,阿弥陀佛和观音、势至两大菩萨的色身遍满虚空。衡州全城的人都看到,烧香礼拜。过了很久,这幅情景才消失。

  法照又遇到一个老人对他说:“你曾发愿去金色世界礼拜大圣,现在为什么停止呢?”说完,隐没不见。

  这样法照就和几位同志从远方来礼五台山。大历五年四月六号,到了五台山佛光寺。

  其夕四更,遥见异光照身。即之,行五十里,得一山。山下有涧,涧北有一石门。见二童子,自称善财难陀。引至一寺,榜曰,大圣竹林寺,如钵中所见。金地宝树,以为庄严。入寺,登讲堂,见文殊在西,普贤在东,各据师子座,万众围绕,而为说法。

  这天晚上四更,见远处有光明往身上照来。寻着光走了五十里,来到一座山前。山下有涧水,山涧北边有一座大石门。见到两个童子,自报姓名说是善财、难陀。这样带他到了一座寺院,上面写着“大圣竹林寺”,宛如以前钵中所见。整个寺院以金地宝树为庄严。

  入了寺院,登上讲堂,见文殊菩萨坐在西边,普贤菩萨坐在东边。二大士各自坐在高大的狮子座上,万众围绕,宣说法要。

  照作礼,问曰,末代凡夫,去圣时远,知识隘劣,障垢尤深,佛性无由显现。佛法浩瀚,未审修何法门,最为其要。文殊告曰,汝今念佛,今正是时。诸修行门,无过念佛,供养三宝,福慧双修。此之二门,最为善要。我于过去劫中,因观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养故,得一切种智。

  法照向前顶礼,问道:“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的时代很远,见识狭碍浅劣,垢障更为深重,佛性无由显现。在浩瀚无边的佛法中不知道修哪种法门最为切要?”文殊菩萨告诉他:“你现在念佛正应时机,诸修行法门不超过念佛、供养三宝,福慧双修。这两门最好、最切要。我过去劫中,以观佛故、以念佛故、以供养故,得一切种智。

  是故一切诸法,般若波罗蜜,甚深禅定,乃至诸佛,皆从念佛而生。故知念佛,诸法之王。照问,当云何念。文殊言,此世界西,有阿弥陀佛,彼佛愿力不可思议。汝当继念,令无间断。命终,决定往生,永不退转。

  因此,一切法——般若波罗蜜、甚深禅定乃至诸佛功德法,都从念佛生。由此知道念佛是诸法之王。”

  法照请问:“应当怎样念佛?”文殊菩萨教导他:“在此世界西方,有阿弥陀佛,彼佛愿力不可思议。你应当相继忆念,令无间断,命终决定往生,永无退转。”

  语已,二大圣同舒金臂,摩照顶曰,汝以念佛故,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。若善男女等,愿疾成佛者,无过念佛,则能速证无上菩提。照欢喜作礼,辞而退。二童子送出寺门。举头,忽失所在,乃立石标记其处。

  说完,两位大圣同伸金色手臂,摩法照的顶说:“你以念佛故,不久证得无上菩提。如果有善男信女发愿速疾成佛,无过于念佛,由此能速证无上菩提。”法照欢喜作礼,告辞而退。

  两位童子把他送出寺门,一抬头,刚才的境界忽然消失!就在此处立下石碑,标明处所。

  至四月十三日,照与五十余僧,同往金刚窟,虔心礼三十五佛名。照礼才十遍,忽见其处,广大严净,琉璃宫殿,文殊普贤,俱在一处。复独诣金刚窟所,愿见大圣,以身扑地。见梵僧佛陀波利,引入一院,额曰金刚般若寺,异宝庄严,光明闪烁。照虽历睹灵异,而未语人也。

  四月十三号,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共同前往金刚窟,虔心礼拜三十五佛。法照才礼十遍,忽然见到这里变得广大、清净、庄严,琉璃宫殿中有文殊和普贤两大菩萨住在里面。

  他又独自到金刚窟,愿见大圣文殊,以身扑地。这时候,见梵僧佛陀波利带他入到一处院落,题名为“金刚般若寺”。里面有奇珍异宝庄严无比,闪烁着光明。法照虽然历次目睹了灵异境界,但从来不对人说。

  是年十二月,于华严寺,入念佛道场。绝粒要期,誓生净土。至七日初夜,正念佛时,见一梵僧入,谓曰,汝所见台山境界,胡不传示世人,言毕不见。照心异之。

  这一年十二月,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,断食刻定日期发誓往生净土。

  到了七号初夜,正念佛时,见一位梵僧进来,说道:“你所见的五台山境界为什么不告诉世人?”说完不见,法照心里感觉奇怪。

  翌日,又见梵僧语如前。照曰,非敢秘密圣道,恐生疑谤耳。僧曰,大圣文殊,现在此山,尚招人谤,汝何惜焉。但以所见境界,普告众生,使见闻者,发菩提心,作毒鼓缘耳。照遂忆所见,录以传世。

  第二天,又见梵僧说同样的话。法照说:“我不是要保密,我怕说这些境界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诽谤。”梵僧说:“大圣文殊现在住在五台,尚且招人疑谤,你何足吝惜呢?只要把所见的境界普遍告诉世人,让见者、闻者发菩提心,作毒鼓缘。(这里说的“毒鼓缘”是指涂毒鼓的鼓声传到的地方,伤员身上中的箭就会立即拔出。意思是把你见闻的境界告诉给有缘人,他听到了就能做…

《净土圣贤的传记(四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