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壇前矢願,願承聖力,早生淨土。夜叁更,見金光二道,中有阿彌陀佛,自光中下,二大士左右隨之。佛垂金臂摩覺頂曰,守願勿易,利物爲先。寶池生處,任從汝願。
最初他想造大悲菩薩像和建立佛寺。到這時布施的人都來了,所鑄的菩薩像有九尺高,梵相莊嚴。到這一年很豐收,寺院也隨著建成,自覺師就在壇前立下堅固志願:願承聖尊加持,早生淨土。
夜晚叁更,見空中有兩道金光,中間站著阿彌陀佛,從光明中下來,觀音、勢至兩大菩薩左右隨從。佛垂下金色手臂,摸著自覺的頂說:“守願勿易,利物爲先,寶池生處,任從汝願。(意思是:守住誓願不要改變,做什麼事要發利他心來攝持,把衆生放在首位,能夠這樣做,西方寶池的生處就隨願往生。)”
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,見神人現半身雲中,俯謂覺曰,師西歸之期至矣。覺舉手謝之。六月十四日,即于觀音像前趺坐而化。覺所鑄大悲像,屢著顯應。至周顯德初,敕令天下銅像,一例除毀。及是像,匠氏暴卒。後宋太祖令重鑄于寺焉。(宋高僧傳,佛祖統紀。)
貞觀十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,雲層中有神人現半身像,俯身對自覺師說:“法師西歸的時間到了。”自覺師舉手答謝。六月十四號,就在觀音像前結跏趺坐往生。
自覺師造的大悲菩薩像非常靈驗,有明顯的感應。到後周滅佛時,皇帝下令把天下的銅像全部銷毀。等到要毀壞這尊大悲菩薩像時,當時的工匠突然暴死。所以後來宋太祖下令在寺前重造這尊聖像。
承遠,不詳其所出。始學于成都唐公,次資川诜公。至荊州,進學于玉泉真公。真公令居衡山設教,人從而化者萬計。始居山西南岩石下,人遺之食則食,不遺則食土泥。羸形垢面,躬負薪槱。凡化人,立中道而教之權,俾得以疾至,故示專念法門。
唐朝承遠大師,不明他的出身。最初跟隨成都的唐公求學,後來又隨資川的诜公學法,以後又到荊州跟隨玉泉真公求學。真公叫他住在衡山設立教法,當時跟他學法的人數以萬計。
最初承遠住在衡山西南的岩石下,別人給他食物就吃,沒東西就吃土泥。他身體瘦弱,臉上髒髒的,親自背著木柴回來燒。凡是教導人,他都立中道爲實相,再教人趣入中道實相的權巧方便,使人疾速到達,所以開示專一念佛的法門。
書塗巷,刻溪谷,丕勤誘掖。人皆負布帛,斬木石,委之岩戶,不拒不營。祠宇既具,是爲彌陀寺。營造之余,則施與餓疾者。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,終于寺,年九十一。先是有釋法照者,居廬山,由正定中,趨安樂國,見蒙惡衣侍佛者。佛告曰,此衡山承遠也。出而求之,肖焉。乃從之學,傳教天下。
他在大街小巷寫著淨土教言,或者刻在溪水山崖的石頭上,精勤地誘導人們。當時的人都背著布匹、砍下木頭、背著石頭放在他山洞的門口。他對這些事一律隨緣,既不拒絕,也不刻意經營,就這樣自然建立了一座殿堂,叫做“彌陀寺”。建寺剩余的財物,都布施給窮病的人。貞觀十八年七月十九號,在彌陀寺圓寂,91歲。
之前有一位僧人法照,住在廬山時,入定到了極樂世界,見到一位披著破衣服的人侍立在佛身邊。佛說:“這是衡山的承遠。”法照出定後,尋訪到了他,跟定中所見非常相像,因此就跟隨他學習,普傳教法。
照在代宗時,爲國師,言其師有至德,天子南向而禮焉。度其德不可征,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。柳宗元爲製碑,立石寺門之右。(柳子厚文集)
法照在唐代宗時是國師。他跟皇帝講起自己的師父有無上的功德,這樣天子就朝著南方頂禮。因爲他的功德不可思議,就把他所住的地方取名爲“般舟道場”。柳宗元製立碑文,在寺門的右邊豎立碑石。(後人尊奉承遠大師爲淨土宗叁祖。)
法照,不知何許人也。大曆二年,居衡州雲峰寺,勤修不懈。一日,于僧堂粥缽中,睹五色祥雲,雲內現山寺,寺東北有山,山下有澗,澗北有石門,門內複有一寺,榜曰,大聖竹林寺。他日,複于缽中見雲中數寺,池臺樓觀,萬菩薩衆,雜處其中。以所見問知識。有一僧曰,聖神變化,不可情測。若論山川勢面,乃五臺也。
唐朝法照大師,不知是哪裏人。大曆二年,住在衡州雲峰寺,精進不懈地修行。
有一天,他在僧堂吃粥的缽裏看到五色祥雲,雲中顯現有深山有寺院,寺院東北有一座山,山下有澗水,山澗北邊有一座石門,門裏又有一座大寺院,題名爲“大聖竹林寺”。
又有一天,缽中顯現雲霧裏很多寺院,亭臺樓觀,萬千菩薩在裏面安住。他以所見詢問別人,有位僧人說:“聖者神通變化,不能用凡情推測,但說起你談到的山川狀況,應當是五臺山。”
四年,照于郡之湖東寺,開五會念佛道場。感祥雲彌覆,雲中現樓閣,阿彌陀佛,及二菩薩,身滿虛空。衡州舉郭,鹹焚香瞻禮,良久方滅。照複遇一老人,謂曰,汝曾發願往金色世界,禮觐大聖,今何辄止。言訖,不見。照遂與同志數人,遠詣五臺。五年四月六日,至五臺縣佛光寺。
大曆四年,法照在當地湖東寺開五會念佛道場,感得空中祥雲遍布,雲中現出樓閣,阿彌陀佛和觀音、勢至兩大菩薩的色身遍滿虛空。衡州全城的人都看到,燒香禮拜。過了很久,這幅情景才消失。
法照又遇到一個老人對他說:“你曾發願去金色世界禮拜大聖,現在爲什麼停止呢?”說完,隱沒不見。
這樣法照就和幾位同志從遠方來禮五臺山。大曆五年四月六號,到了五臺山佛光寺。
其夕四更,遙見異光照身。即之,行五十裏,得一山。山下有澗,澗北有一石門。見二童子,自稱善財難陀。引至一寺,榜曰,大聖竹林寺,如缽中所見。金地寶樹,以爲莊嚴。入寺,登講堂,見文殊在西,普賢在東,各據師子座,萬衆圍繞,而爲說法。
這天晚上四更,見遠處有光明往身上照來。尋著光走了五十裏,來到一座山前。山下有澗水,山澗北邊有一座大石門。見到兩個童子,自報姓名說是善財、難陀。這樣帶他到了一座寺院,上面寫著“大聖竹林寺”,宛如以前缽中所見。整個寺院以金地寶樹爲莊嚴。
入了寺院,登上講堂,見文殊菩薩坐在西邊,普賢菩薩坐在東邊。二大士各自坐在高大的獅子座上,萬衆圍繞,宣說法要。
照作禮,問曰,末代凡夫,去聖時遠,知識隘劣,障垢尤深,佛性無由顯現。佛法浩瀚,未審修何法門,最爲其要。文殊告曰,汝今念佛,今正是時。諸修行門,無過念佛,供養叁寶,福慧雙修。此之二門,最爲善要。我于過去劫中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養故,得一切種智。
法照向前頂禮,問道:“末法時代的凡夫距離佛的時代很遠,見識狹礙淺劣,垢障更爲深重,佛性無由顯現。在浩瀚無邊的佛法中不知道修哪種法門最爲切要?”文殊菩薩告訴他:“你現在念佛正應時機,諸修行法門不超過念佛、供養叁寶,福慧雙修。這兩門最好、最切要。我過去劫中,以觀佛故、以念佛故、以供養故,得一切種智。
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蜜,甚深禅定,乃至諸佛,皆從念佛而生。故知念佛,諸法之王。照問,當雲何念。文殊言,此世界西,有阿彌陀佛,彼佛願力不可思議。汝當繼念,令無間斷。命終,決定往生,永不退轉。
因此,一切法——般若波羅蜜、甚深禅定乃至諸佛功德法,都從念佛生。由此知道念佛是諸法之王。”
法照請問:“應當怎樣念佛?”文殊菩薩教導他:“在此世界西方,有阿彌陀佛,彼佛願力不可思議。你應當相繼憶念,令無間斷,命終決定往生,永無退轉。”
語已,二大聖同舒金臂,摩照頂曰,汝以念佛故,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善男女等,願疾成佛者,無過念佛,則能速證無上菩提。照歡喜作禮,辭而退。二童子送出寺門。舉頭,忽失所在,乃立石標記其處。
說完,兩位大聖同伸金色手臂,摩法照的頂說:“你以念佛故,不久證得無上菩提。如果有善男信女發願速疾成佛,無過于念佛,由此能速證無上菩提。”法照歡喜作禮,告辭而退。
兩位童子把他送出寺門,一擡頭,剛才的境界忽然消失!就在此處立下石碑,標明處所。
至四月十叁日,照與五十余僧,同往金剛窟,虔心禮叁十五佛名。照禮才十遍,忽見其處,廣大嚴淨,琉璃宮殿,文殊普賢,俱在一處。複獨詣金剛窟所,願見大聖,以身撲地。見梵僧佛陀波利,引入一院,額曰金剛般若寺,異寶莊嚴,光明閃爍。照雖曆睹靈異,而未語人也。
四月十叁號,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共同前往金剛窟,虔心禮拜叁十五佛。法照才禮十遍,忽然見到這裏變得廣大、清淨、莊嚴,琉璃宮殿中有文殊和普賢兩大菩薩住在裏面。
他又獨自到金剛窟,願見大聖文殊,以身撲地。這時候,見梵僧佛陀波利帶他入到一處院落,題名爲“金剛般若寺”。裏面有奇珍異寶莊嚴無比,閃爍著光明。法照雖然曆次目睹了靈異境界,但從來不對人說。
是年十二月,于華嚴寺,入念佛道場。絕粒要期,誓生淨土。至七日初夜,正念佛時,見一梵僧入,謂曰,汝所見臺山境界,胡不傳示世人,言畢不見。照心異之。
這一年十二月,在華嚴寺入念佛道場,斷食刻定日期發誓往生淨土。
到了七號初夜,正念佛時,見一位梵僧進來,說道:“你所見的五臺山境界爲什麼不告訴世人?”說完不見,法照心裏感覺奇怪。
翌日,又見梵僧語如前。照曰,非敢秘密聖道,恐生疑謗耳。僧曰,大聖文殊,現在此山,尚招人謗,汝何惜焉。但以所見境界,普告衆生,使見聞者,發菩提心,作毒鼓緣耳。照遂憶所見,錄以傳世。
第二天,又見梵僧說同樣的話。法照說:“我不是要保密,我怕說這些境界會引起世人的懷疑誹謗。”梵僧說:“大聖文殊現在住在五臺,尚且招人疑謗,你何足吝惜呢?只要把所見的境界普遍告訴世人,讓見者、聞者發菩提心,作毒鼓緣。(這裏說的“毒鼓緣”是指塗毒鼓的鼓聲傳到的地方,傷員身上中的箭就會立即拔出。意思是把你見聞的境界告訴給有緣人,他聽到了就能做…
《淨土聖賢的傳記(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