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圣贤的传记(四)

  法持,姓张,润州江宁人。幼出家,年十三,谒黄梅忍禅师,蒙示法要,领解幽玄。后事方禅师,为入室弟子。已而专修净业。

  唐朝法持,润州江宁人,小时候出家,13岁拜谒黄梅弘忍禅师,蒙禅师开示法要,领解了佛法的深妙之处。后来又承事方禅师,成为入室弟子。以后就专修净业。

 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,终于金陵延祚寺。临终,遗命露尸松林之下,施与乌鸢蝼蚁,使食吾血肉者,起净土因。言已瞑目。寺僧见神幡数首,从西而来,幡出异光,以烛其室。年六十八。(宋高僧传,佛祖统纪。)

  长安二年九月五号,在金陵延祚寺往生。临终时留下遗嘱:“我去世后,把遗体放在松树林里,布施乌鸦、鸟类、蚂蚁,让这些小动物吃到我的血肉,都结下净土因缘。”说完闭上眼睛就往生了。

  当时寺院的僧人见到很多幢幡从西方过来,幢幡发出奇异的光明,之后又返回西方。不多久,法持圆寂。

  怀玉,姓高,丹丘人。执持律法,名节峭然。一食长坐,蚤虱恣生。诵弥陀经三十万遍。日课佛号五万声。常行忏悔。天宝元年六月九日,见西方圣像,数如恒沙,一人擎银台来迎。玉曰,吾一生念佛,誓取金台,何为不然。圣众遂隐。玉倍加精进,忽闻空中云,头上已有光晕矣,请趺坐结印,以俟佛来。

  唐朝怀玉,自从受戒后就不放松地执持律仪。每天只吃一顿,长时间打坐,身上生跳蚤虱子也都随它。诵《阿弥陀经》三十万遍,每天的日课是念五万声佛号,常修忏悔。

  天宝元年六月九号,见西方圣像像恒河沙数那么多。有个人手擎银台来迎接。怀玉说:“我一生念佛,发誓证取金台,为什么没有金台呢?”这么一说,圣众就隐没了。怀玉从此更加精进。

  有一天,忽然听到空中说:“你头顶上有光晕了,请跏趺坐结手印,等候佛来。”

  越三日,异香满室。玉云,若闻异香,我报将尽。书偈云,清净皎洁无尘垢,上品莲台为父母。我修道来经十劫,出示阎浮厌众苦。一生苦行超十劫,永离娑婆归净土。说偈已,香气盈空,圣众遍满,见阿弥陀佛,观音势至,身紫金色,共御金刚台来迎,玉含笑而逝。

  过了三天,屋子里充满异香。怀玉说:“既然闻到异香,我的业报就要尽了。”然后说了一首偈:“清净皎洁无尘垢,上品莲台为父母,我修道来经十劫,出示阎浮厌众苦,一生苦行超十劫,永离娑婆归净土。(意思是说:清净光明、无尘垢的上品莲台是我的父母,我以此莲台生于净土中。修道以来我经历了十劫,见到阎浮提众苦充满,我深生厌离。凭着今生的精进苦行,超过了十劫功勋。从此我永离娑婆,归于净土。)”说完这首偈,香气充满空中,圣众遍满。只见阿弥陀佛和观音、势至菩萨,紫金色身,同持金刚台来迎接。怀玉含笑往生,他一生的大愿圆满了!

  郡太守段怀然,作偈赞曰,我师一念登初地,佛国笙歌两度来。唯有门前古槐树,枝低只为挂金台。(宋高僧传)

  郡太守段怀然赞颂说:“我师一念登初地,佛国笙歌两度来,唯有门前古槐树,枝低只为挂金台。”

  慧日,姓辛,东莱人。唐中宗时,得度。见义净三藏,诣西域求法,心慕之。于是泛舶渡海,经三年,得达天竺,礼如来圣迹,寻求梵本。日既阅历艰苦,深厌阎浮。思何国何方,有乐无苦,何法何行,能速见佛,遍问天竺三藏,皆劝修净土法门,日闻已顶受。

  唐朝慧日大师,东莱人。唐中宗时得度为僧。因为见到义净三藏去西域求法的事迹,心里非常仰慕,因此就乘船渡海,经过三年到达印度。

  到印度后,他就礼拜如来圣迹,寻求梵文经本。因为经历了很多艰苦,对这个世界深深厌离,他想“何国何方有乐无苦,何法何行能速见佛”。带着疑问,到处去询问印度三藏,都劝他修持净土。慧日听后,顶礼拜受。

 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,王城东北有大山,山有观世音像,有至诚祈请者,每见大士现身。日至山叩头七日,又断食,毕命为期。

  后来逐渐到了北印度健驮罗国,在王城东西方有一座大山,山上的观音圣像非常灵验。至诚祈请的人每每见到大士显现身形。

  慧日到山上叩头七天,而且断食以毕命为期。(他的心很虔诚,在圣像前不断礼拜七天,而且断绝饮食,以生命结束为期限,虔诚祈祷观音菩萨。)

  至七日夜,观音于空中现紫金身,长一丈余,坐宝莲华。垂右手摩日顶曰,汝欲传法,自利利他,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发愿往生。到彼国已,见佛及我,得大利益。汝当知净土法门,胜过诸行。说已忽灭。日既困惫,闻已,精神顿壮。

  到了第七天夜晚,观世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身,一丈多高,坐在宝莲花上,垂下右手,摸着慧日的头说:“你欲传法自利利他,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发愿往生。到彼国后,见佛和我得大利益。你要知道净土法门胜过诸行。”说完,菩萨像隐没不见。当时慧日绝食顶礼,非常疲倦、虚弱,听到菩萨为他说法,精神顿时强健起来。

  及登岭东归,计行七十余国,阅一十八年。开元七年,达长安,诣阙,献佛真容、梵夹等。赐号曰慈愍三藏。日勤修净业,唱导一时。著往生净土集,行于世。天宝七年,卒。将终,见莲华在前,状如日轮。(宋高僧传,佛祖统纪。)

  等他翻山越岭从东面回到大唐,总计走了70多个国家,经历了18年。开元七年,到达长安,向皇帝供献佛的真容、梵文经本等。皇帝赐号为“慈愍三藏”。

  慧日勤修净业,当时大弘净土法门。他写了《往生净土集》流通世间。天宝七年圆寂。临命终时,莲花现在眼前,形状就像大日轮。

  常慜,并州人。落发后,精勤匪懈,念诵无歇。尝发大誓,愿生极乐。专修净业,称念佛名。后游京洛,专崇斯业,辄有冥应,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。又欲远诣西域,礼如来圣迹,以此胜福,回向净土。遂至海滨附舶,从诃陵国,至末罗瑜国,欲往中天。商舶载重,解缆未远,风起,舟且覆。

  唐朝常慜,并州人。剃度后一直精进修行,从无懈怠,念诵从不间断。他曾经发大愿:“愿我此生决定往生西方。”在他发愿后,就一直专修净业,念佛名号。后来他在京洛一带游历,专门崇尚净业,所以冥冥中得到很多感应。因此发愿写《般若经》满一万卷。

  后来又想去印度礼拜如来圣迹,以此殊胜福德回向净土。所以就到海边乘船,从诃陵国到末罗瑜国,想去中印度。当时商船上货物沉重,解开缆绳没走多远,忽然起了大风,船快要翻没。

  商人争上小舶,互相排挤。舶主高声,唤慜上舶。慜曰,可载余人,我不去也。所以者何。若轻生为物,顺菩提心。亡己济人,斯大士行。于是合掌,称阿弥陀佛。舟沉身没,声尽而终,年五十余。有从游弟子一人,亦念佛名,与之俱没。其得济之人,具陈其事如此。(西域求法,高僧传)

  商人们都争着上小船,互相排挤。船主大声喊常慜上船。常慜说:“这船可以坐其他人,我不去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为众生看轻自己,顺菩提心;舍身命救护他人,是菩萨行。”然后合掌念着阿弥陀佛。随着船沉没水中,他的身体也沉没水中。直到他的念佛声消失,就这样圆寂了。当时50多岁。

  跟他在一起的一位弟子也念着佛名和他一起沉没。当时得救的人传述了这件事。

  法善,不详其所出。天宝间,游京师。习天台教,常诵法华。所居之处,瓶水自满。临终,见金莲华从空下迎,天乐竞鸣,隐隐向西去。(佛祖统纪)

  唐朝法善,不知出处。天宝年间,在京师游历。他起先研习天台教法,常诵《法华经》。所住之处,瓶子里的水自然充满。临终时,见金莲花从空中飞下来迎接,天乐竞相鸣响,隐隐地往西方而去。

  齐翰,字等至,姓沈,湖州人。天宝八年,出家永定寺。道性渊默,迹不近名,身不关事。长在一室,寂如无人。专门相部义疏,精敏罕俦。明法华经。主苏湖戒坛。大历十年,入流水念佛道场。一念之顷,即见净土境相。乃作歌曰,流水动兮波涟漪,芙蕖晖映兮宝光随,乘光西迈兮偕者谁。

  唐朝齐翰,湖州人。天宝八年,在永定寺出家。他性格沉默寡言,不去管世间事,也不张扬名声。常常在一个屋子里,寂静得就像没有人。他专攻相部义疏,精微敏锐,无人能比。他也明了《法华经》的经义,曾经主持苏湖一带的戒坛。

  大历十年,入了汶水念佛道场。一念顷,就见到净土境界现前。他写了一首歌说:“流水动兮波涟漪,芙渠晖映兮宝光随,乘光迈兮偕者谁。(意思是:池水流动,微波涟漪,水上一朵朵的莲花光辉映照,有宝光环绕。乘着这光明向西迈进,跟我同去的是谁呢?)”

  未几,遇疾,谓弟子曰,有鹤从空飞下,回翔我前,尔曹见否。弟子问曰,和尚舍生,何乃抱病。翰曰,必谢之躯,虽圣未免。即回瞻圣像而亡,年六十八。(宋高僧传,佛祖统纪。)

  不久他生病对弟子说:“有白鹤从空中飞下来了,在我面前飞翔环绕,你们见到了吗?”弟子问:“和尚要舍报时为什么还生病呢?”齐翰说:“必然归于谢灭的这个身体,即使圣人也难免的。”然后他回头瞻仰圣像,就这样往生了。68岁。

  自觉,博陵望都人。少出家开元寺。至德二年,往灵寿县禅法寺,习律经论,勤瘁九年,皆造精微。大历元年,往平山县界,得重林山院居焉。拾果采蔬,日唯一食。岁大旱,恒阳节度使张公,闻其精苦,躬入山,请其祈雨。觉虔告龙神,大雨立下。张甚尊礼之。

  唐朝自觉,博陵望都人,少年时在开元寺出家。至德二年,去灵寿县禅法寺学习戒律经论,勤学了九年,对戒律经论都造诣精微。

  大历元年,他到了平山县界内,住在一个有山林的院落中。平时在山上捡一点树果、采一点蔬菜,每天吃一顿。

  这一年大旱,恒阳节度使张公听说自觉师精进勤苦,亲自入山请他祈雨。自觉师虔诚祈祷龙神降雨,大雨立刻降下。张公对他非常恭敬。

  初欲铸大悲菩萨像,并建佛寺,至是施者骈集。铸像高九尺,梵相端严。迨年稔,寺亦随成。遂于…

《净土圣贤的传记(四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