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持,姓張,潤州江甯人。幼出家,年十叁,谒黃梅忍禅師,蒙示法要,領解幽玄。後事方禅師,爲入室弟子。已而專修淨業。
唐朝法持,潤州江甯人,小時候出家,13歲拜谒黃梅弘忍禅師,蒙禅師開示法要,領解了佛法的深妙之處。後來又承事方禅師,成爲入室弟子。以後就專修淨業。
長安二年九月五日,終于金陵延祚寺。臨終,遺命露屍松林之下,施與烏鸢蝼蟻,使食吾血肉者,起淨土因。言已瞑目。寺僧見神幡數首,從西而來,幡出異光,以燭其室。年六十八。(宋高僧傳,佛祖統紀。)
長安二年九月五號,在金陵延祚寺往生。臨終時留下遺囑:“我去世後,把遺體放在松樹林裏,布施烏鴉、鳥類、螞蟻,讓這些小動物吃到我的血肉,都結下淨土因緣。”說完閉上眼睛就往生了。
當時寺院的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過來,幢幡發出奇異的光明,之後又返回西方。不多久,法持圓寂。
懷玉,姓高,丹丘人。執持律法,名節峭然。一食長坐,蚤虱恣生。誦彌陀經叁十萬遍。日課佛號五萬聲。常行忏悔。天寶元年六月九日,見西方聖像,數如恒沙,一人擎銀臺來迎。玉曰,吾一生念佛,誓取金臺,何爲不然。聖衆遂隱。玉倍加精進,忽聞空中雲,頭上已有光暈矣,請趺坐結印,以俟佛來。
唐朝懷玉,自從受戒後就不放松地執持律儀。每天只吃一頓,長時間打坐,身上生跳蚤虱子也都隨它。誦《阿彌陀經》叁十萬遍,每天的日課是念五萬聲佛號,常修忏悔。
天寶元年六月九號,見西方聖像像恒河沙數那麼多。有個人手擎銀臺來迎接。懷玉說:“我一生念佛,發誓證取金臺,爲什麼沒有金臺呢?”這麼一說,聖衆就隱沒了。懷玉從此更加精進。
有一天,忽然聽到空中說:“你頭頂上有光暈了,請跏趺坐結手印,等候佛來。”
越叁日,異香滿室。玉雲,若聞異香,我報將盡。書偈雲,清淨皎潔無塵垢,上品蓮臺爲父母。我修道來經十劫,出示閻浮厭衆苦。一生苦行超十劫,永離娑婆歸淨土。說偈已,香氣盈空,聖衆遍滿,見阿彌陀佛,觀音勢至,身紫金色,共禦金剛臺來迎,玉含笑而逝。
過了叁天,屋子裏充滿異香。懷玉說:“既然聞到異香,我的業報就要盡了。”然後說了一首偈:“清淨皎潔無塵垢,上品蓮臺爲父母,我修道來經十劫,出示閻浮厭衆苦,一生苦行超十劫,永離娑婆歸淨土。(意思是說:清淨光明、無塵垢的上品蓮臺是我的父母,我以此蓮臺生于淨土中。修道以來我經曆了十劫,見到閻浮提衆苦充滿,我深生厭離。憑著今生的精進苦行,超過了十劫功勳。從此我永離娑婆,歸于淨土。)”說完這首偈,香氣充滿空中,聖衆遍滿。只見阿彌陀佛和觀音、勢至菩薩,紫金色身,同持金剛臺來迎接。懷玉含笑往生,他一生的大願圓滿了!
郡太守段懷然,作偈贊曰,我師一念登初地,佛國笙歌兩度來。唯有門前古槐樹,枝低只爲挂金臺。(宋高僧傳)
郡太守段懷然贊頌說:“我師一念登初地,佛國笙歌兩度來,唯有門前古槐樹,枝低只爲挂金臺。”
慧日,姓辛,東萊人。唐中宗時,得度。見義淨叁藏,詣西域求法,心慕之。于是泛舶渡海,經叁年,得達天竺,禮如來聖迹,尋求梵本。日既閱曆艱苦,深厭閻浮。思何國何方,有樂無苦,何法何行,能速見佛,遍問天竺叁藏,皆勸修淨土法門,日聞已頂受。
唐朝慧日大師,東萊人。唐中宗時得度爲僧。因爲見到義淨叁藏去西域求法的事迹,心裏非常仰慕,因此就乘船渡海,經過叁年到達印度。
到印度後,他就禮拜如來聖迹,尋求梵文經本。因爲經曆了很多艱苦,對這個世界深深厭離,他想“何國何方有樂無苦,何法何行能速見佛”。帶著疑問,到處去詢問印度叁藏,都勸他修持淨土。慧日聽後,頂禮拜受。
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,王城東北有大山,山有觀世音像,有至誠祈請者,每見大士現身。日至山叩頭七日,又斷食,畢命爲期。
後來逐漸到了北印度健馱羅國,在王城東西方有一座大山,山上的觀音聖像非常靈驗。至誠祈請的人每每見到大士顯現身形。
慧日到山上叩頭七天,而且斷食以畢命爲期。(他的心很虔誠,在聖像前不斷禮拜七天,而且斷絕飲食,以生命結束爲期限,虔誠祈禱觀音菩薩。)
至七日夜,觀音于空中現紫金身,長一丈余,坐寶蓮華。垂右手摩日頂曰,汝欲傳法,自利利他,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發願往生。到彼國已,見佛及我,得大利益。汝當知淨土法門,勝過諸行。說已忽滅。日既困憊,聞已,精神頓壯。
到了第七天夜晚,觀世音菩薩在空中現紫金身,一丈多高,坐在寶蓮花上,垂下右手,摸著慧日的頭說:“你欲傳法自利利他,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發願往生。到彼國後,見佛和我得大利益。你要知道淨土法門勝過諸行。”說完,菩薩像隱沒不見。當時慧日絕食頂禮,非常疲倦、虛弱,聽到菩薩爲他說法,精神頓時強健起來。
及登嶺東歸,計行七十余國,閱一十八年。開元七年,達長安,詣阙,獻佛真容、梵夾等。賜號曰慈愍叁藏。日勤修淨業,唱導一時。著往生淨土集,行于世。天寶七年,卒。將終,見蓮華在前,狀如日輪。(宋高僧傳,佛祖統紀。)
等他翻山越嶺從東面回到大唐,總計走了70多個國家,經曆了18年。開元七年,到達長安,向皇帝供獻佛的真容、梵文經本等。皇帝賜號爲“慈愍叁藏”。
慧日勤修淨業,當時大弘淨土法門。他寫了《往生淨土集》流通世間。天寶七年圓寂。臨命終時,蓮花現在眼前,形狀就像大日輪。
常慜,並州人。落發後,精勤匪懈,念誦無歇。嘗發大誓,願生極樂。專修淨業,稱念佛名。後遊京洛,專崇斯業,辄有冥應,遂發願寫般若經滿萬卷。又欲遠詣西域,禮如來聖迹,以此勝福,回向淨土。遂至海濱附舶,從诃陵國,至末羅瑜國,欲往中天。商舶載重,解纜未遠,風起,舟且覆。
唐朝常慜,並州人。剃度後一直精進修行,從無懈怠,念誦從不間斷。他曾經發大願:“願我此生決定往生西方。”在他發願後,就一直專修淨業,念佛名號。後來他在京洛一帶遊曆,專門崇尚淨業,所以冥冥中得到很多感應。因此發願寫《般若經》滿一萬卷。
後來又想去印度禮拜如來聖迹,以此殊勝福德回向淨土。所以就到海邊乘船,從诃陵國到末羅瑜國,想去中印度。當時商船上貨物沈重,解開纜繩沒走多遠,忽然起了大風,船快要翻沒。
商人爭上小舶,互相排擠。舶主高聲,喚慜上舶。慜曰,可載余人,我不去也。所以者何。若輕生爲物,順菩提心。亡己濟人,斯大士行。于是合掌,稱阿彌陀佛。舟沈身沒,聲盡而終,年五十余。有從遊弟子一人,亦念佛名,與之俱沒。其得濟之人,具陳其事如此。(西域求法,高僧傳)
商人們都爭著上小船,互相排擠。船主大聲喊常慜上船。常慜說:“這船可以坐其他人,我不去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爲衆生看輕自己,順菩提心;舍身命救護他人,是菩薩行。”然後合掌念著阿彌陀佛。隨著船沈沒水中,他的身體也沈沒水中。直到他的念佛聲消失,就這樣圓寂了。當時50多歲。
跟他在一起的一位弟子也念著佛名和他一起沈沒。當時得救的人傳述了這件事。
法善,不詳其所出。天寶間,遊京師。習天臺教,常誦法華。所居之處,瓶水自滿。臨終,見金蓮華從空下迎,天樂競鳴,隱隱向西去。(佛祖統紀)
唐朝法善,不知出處。天寶年間,在京師遊曆。他起先研習天臺教法,常誦《法華經》。所住之處,瓶子裏的水自然充滿。臨終時,見金蓮花從空中飛下來迎接,天樂競相鳴響,隱隱地往西方而去。
齊翰,字等至,姓沈,湖州人。天寶八年,出家永定寺。道性淵默,迹不近名,身不關事。長在一室,寂如無人。專門相部義疏,精敏罕俦。明法華經。主蘇湖戒壇。大曆十年,入流水念佛道場。一念之頃,即見淨土境相。乃作歌曰,流水動兮波漣漪,芙蕖晖映兮寶光隨,乘光西邁兮偕者誰。
唐朝齊翰,湖州人。天寶八年,在永定寺出家。他性格沈默寡言,不去管世間事,也不張揚名聲。常常在一個屋子裏,寂靜得就像沒有人。他專攻相部義疏,精微敏銳,無人能比。他也明了《法華經》的經義,曾經主持蘇湖一帶的戒壇。
大曆十年,入了汶水念佛道場。一念頃,就見到淨土境界現前。他寫了一首歌說:“流水動兮波漣漪,芙渠晖映兮寶光隨,乘光邁兮偕者誰。(意思是:池水流動,微波漣漪,水上一朵朵的蓮花光輝映照,有寶光環繞。乘著這光明向西邁進,跟我同去的是誰呢?)”
未幾,遇疾,謂弟子曰,有鶴從空飛下,回翔我前,爾曹見否。弟子問曰,和尚舍生,何乃抱病。翰曰,必謝之軀,雖聖未免。即回瞻聖像而亡,年六十八。(宋高僧傳,佛祖統紀。)
不久他生病對弟子說:“有白鶴從空中飛下來了,在我面前飛翔環繞,你們見到了嗎?”弟子問:“和尚要舍報時爲什麼還生病呢?”齊翰說:“必然歸于謝滅的這個身體,即使聖人也難免的。”然後他回頭瞻仰聖像,就這樣往生了。68歲。
自覺,博陵望都人。少出家開元寺。至德二年,往靈壽縣禅法寺,習律經論,勤瘁九年,皆造精微。大曆元年,往平山縣界,得重林山院居焉。拾果采蔬,日唯一食。歲大旱,恒陽節度使張公,聞其精苦,躬入山,請其祈雨。覺虔告龍神,大雨立下。張甚尊禮之。
唐朝自覺,博陵望都人,少年時在開元寺出家。至德二年,去靈壽縣禅法寺學習戒律經論,勤學了九年,對戒律經論都造詣精微。
大曆元年,他到了平山縣界內,住在一個有山林的院落中。平時在山上撿一點樹果、采一點蔬菜,每天吃一頓。
這一年大旱,恒陽節度使張公聽說自覺師精進勤苦,親自入山請他祈雨。自覺師虔誠祈禱龍神降雨,大雨立刻降下。張公對他非常恭敬。
初欲鑄大悲菩薩像,並建佛寺,至是施者骈集。鑄像高九尺,梵相端嚴。迨年稔,寺亦隨成。遂于…
《淨土聖賢的傳記(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