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竭誠方獲實益論 講記二(印光大師文鈔選編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反而招來極大的惡果。縱然成爲將來得度的因緣,但難免多劫當中被罪業力控製,而飽受苦痛。

  【用是心懷慘傷,敢陳刍荛。企依佛教以奉行,庶唯得益而無損。】

  我因此心裏悲傷,向諸位獻上這點微薄的意見。希望大家依止世尊的教導真實地奉行,這樣才能唯一獲得利益而不受損害。

  【金剛經雲,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】

  因爲這部經闡明的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應當遵循的覺悟之路,依此正軌修行,自然直接到達無上菩提的寶所。所以佛和一切賢聖無不在其中。

  後面這一句“若尊重弟子”,“若”是“和”的意思,指一切具大功德的賢聖,包括菩薩和阿羅漢。《大般若經》說:“般若所在之處,十方諸佛常在其中。故欲供養佛,當知供養般若。”般若和佛無二無別,以十方諸佛都在這部經當中,就知道遍虛空、盡法界的一切菩薩、阿羅漢都在這部經當中。這就顯示了這部經的殊勝。經所在之處,就是有佛和一切賢聖在裏面。

  【又雲,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。當知此處,即爲是塔。皆應恭敬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】

  “在在處處”有應當弘揚遍一切處、無處不在的意思。“世間”指時間和空間,叁十年算一“世”,空間的界限叫做“間”。“一切世間”就是遍法界、盡未來的意思。“天、人、阿修羅”,指叁善道,意思上包含了叁惡道。“所應供養”,表明供養此經是一切衆生的責任所在,不供養是非常不合理的。總之,對于此經,遍法界、盡未來的一切天龍八部、四生六道都應當供養、擁護。

  要知道“經典所在之處,即是佛塔”。佛塔裏一定安放舍利或佛、菩薩、賢聖僧的聖像。“經所在之處,即爲是塔”,表明這部經關系到叁寶的命脈所在。而且舍利是佛骨,即是報身;佛、菩薩、賢聖僧的聖像,爲了讓衆生瞻仰、禮拜而啓發信心,功用等同化身;而經是法身。“經所在之處,即爲是塔”又表明這部經能成就法、報、化叁身。

  因爲這部經有如此殊勝的功德,所以一切衆生都應當恭敬作禮圍繞,以諸花香而散其處。“恭敬”表示意業虔誠,是身、語、意叁業的主導。“作禮”,比如合掌、頂禮等,表示身業虔誠。“圍繞經行”是作禮的一種方式。圍繞時稱念聖號、經名或唱頌贊揚功德,表示口業虔誠。“以諸花香而散其處”,指古印度以兩手捧著花朵或香末抛到空中,表示敬意。此方風俗是在瓶子裏插花,在香爐中焚香,同樣表達恭敬供養。總之,由于“此經即是佛塔”,應當身、口、意叁業虔誠,表達對經典的恭敬。(按《金剛經講義》講述)

  【何以令其如此。以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故。】

  那麼,爲什麼要如此恭敬經典呢?因爲:一切諸佛和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都是從此經出生。

  【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,不一而足。良以諸大乘經,乃諸佛之母,菩薩之師。叁世如來之法身舍利,九界衆生之出苦慈航。】

  不僅在《金剛經》裏佛這樣教導我們恭敬聖法,在諸大乘經裏處處見到佛教導恭敬經典的言教。原因是:因爲諸大乘經是出生諸佛的母親,是指導菩薩修行的導師,是叁世如來的法身舍利,是九界衆生的出苦慈航。

  “法身舍利”指的是佛所說的經卷。《大智度論》上講:“經卷是法身舍利。”就是指如來所說的中道實相妙理,永無改變,無生無滅,周遍于一切時處。如果人能至心如法受持,就能見到如來法身,所獲的福德就無量無邊。所以《法華經》上講:經卷所住的地方,都應當起七寶塔,使它極爲高廣、莊嚴,不必再安放舍利,因爲這裏已有如來的全身。

  【雖高證佛果,尚須敬法。類報本追遠,不忘大恩。故涅槃經雲,法是佛母,佛從法生。叁世如來,皆供養法。】

  即使高證無上佛果,還須要尊敬正法。佛在演說《般若經》的時候,親自恭恭敬敬地敷設法座,就是表達對般若法的尊重。這就是報答本源、追溯遠因,不忘記佛法成就自己法身慧命的恩德。就像人飲水思源,飲到甘甜的水解除了幹渴,就要想想這水從哪裏來的。能夠證得無上佛果,追溯她的根源、她的起因,就是來自佛法的教導。所以《涅槃經》說:“法是出生諸佛的母親,諸佛從法而生。因此叁世如來都恭敬供養正法。”

  【況博地凡夫,通身業力,如重囚之久羁牢獄,莫由得出。何幸承宿世之善根,得睹佛經。如囚遇赦書,慶幸無極。固將依之以長揖叁界,永出生死牢獄。親證叁身,直達涅槃家鄉。無邊利益,從聞經得。】

  如來尚且恭敬供養佛法,何況我們博地凡夫,滿身的業力。我們是生死牢獄裏的囚犯,被關押在叁界中已經無數時劫,日日夜夜被煩惱和業的鐐铐挎著,受著無量無邊業報的刑罰,不知道哪一天才是盡頭。突然有一天接到赦免通知,心裏無比的慶幸!終于有機會出離生死牢獄了!這封赦免通知就是如來宣講的能出離生死、證得涅槃的教法。

  現在承宿世的善根力見到佛經,固然應當依止佛經,來永遠超出叁界,親證法、報、化叁身,而直接抵達涅槃的家鄉。這無邊的利益都是從聽聞佛經而來!

  【豈可任狂妄之知見,不存敬畏。同俗儒之讀誦,辄行亵黩。既讀佛經,何不依佛經所說恭敬尊重。既亵佛法,豈能得佛法所有真實利益。】

  對于這樣恩德極重的法寶,怎麼可以放任自由散漫的知見,而不存敬畏之心呢?怎麼能像世間人讀書那樣行亵渎的罪過呢?既然讀了佛經,爲什麼不按照佛經所教的恭敬尊重佛法來實行呢?既然亵渎了佛法,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?

  【倘能暫息狂見,清夜自思。當必心神驚悸,涕淚滂沱。悲昔日之無知,誓畢生以竭誠。從茲心意肅恭,身口清淨。永絕粗鄙之惡態,恒依經論之聖谟。】

  如果能暫時歇下狂妄的知見,在安靜的夜裏自我反思:現在我這樣對待佛法的態度和行爲合理嗎?這樣做不會遭到惡報嗎?這樣認真地反思,一定會心驚肉跳、流淚滂沱。會悲哀以往的無知,對于佛法的亵渎輕慢,誓願畢生竭盡誠心來尊重佛法。

  從此,不論是對聖法的聽聞、思維、讀誦、修習,都一定讓內心整肅、恭敬,身口清淨。永遠遠離粗鄙的惡態,恒時依止經論的教導。就像孝子聆聽慈母的家訓、忠臣奉讀君王的聖旨,字字句句就像佛親自對我講那樣,無比恭敬地聆聽、無比恭敬地受持!

  古德當中,仰山禅師看經唯恐打差,在方丈門口貼貼子說:“看經時不許問話。”永明禅師終生保持每天持誦一部《法華經》。又有大悟之後叁次、七次閱大藏經的例子,比如汾州無業禅師,閱過叁次大藏經;育王知微禅師住在上塔院不出門,經過十多年,閱過七次大藏經;棲賢禅師叁次閱藏時,以坐著看不恭敬,一直跪著讀、行走看或站著誦;大通禅師對著立像不敢坐,對于坐像不敢臥。這些祖師都如此恭敬佛法,何況我們福薄慧淺的人,怎麼能不恭敬佛法呢?

  【果能如是,庶可于佛法大海中,隨分隨力,各獲實益。如修羅香象,及與蚊虻,飲于大海,鹹得充飽。又如一雨普潤,卉木同榮。】

  果真能改掉對于佛法輕慢、亵渎的惡劣行爲,從此至誠恭敬地面對佛法,那就可以在佛法大海當中隨分隨力地獲得實益了。

  就像修羅界的香象和蚊蟲都同時在大海裏飲水,隨著自己的量而得到飽足。香象的腹部很大,在大海裏能夠暢飲;蚊蟲的腹部很小,用吸管也能在海裏吸取一些。這是指在佛法大海裏,隨著各人的器量而得到利益。

  又好比一場大雨普遍降下,地上的花草樹木都得到雨水滋潤而繁榮。小草按它的量吸收到了雨水,大樹也按它的量吸收到了雨水。

  這些比喻都是啓發我們:以至誠恭敬的心緣著佛法,就一定隨分隨力地得到利益。

  【如是,則自己受持之功,方不枉用。而如來說經,諸祖宏法之心,亦可以稍得舒暢而慰悅矣。】

  這樣自己受持佛法的功夫才不會白費。如來說法、祖師弘法的心才能稍得舒暢而安慰喜悅。

  

《竭誠方獲實益論 講記二(印光大師文鈔選編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