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竭誠方獲實益論 講記叁(印光大師文鈔選編)

  【今將古德恭敬經典之事迹利益,略錄數條。企欲真修實踐者,有所取法焉。】

  下面把古德恭敬經典的事迹和所得的利益,簡略抄錄幾條,目的是想讓真修實踐的人有所效仿。

  【齊僧德圓,不知氏族,天水人。常以華嚴爲業。讀誦受持,妙統宗極。遂修一淨園,樹諸榖楮。並種以香草,雜以鮮花。每一入園,必加洗濯,身著淨衣。溉以香水,楮生叁載,香氣氛馥。】

  齊僧德圓,天水人。平常以讀誦受持《華嚴經》爲法業,總攝到《華嚴經》的宗旨極處。所以想寫一部《華嚴經》,作爲日常供養、讀誦。

  于是他就修建了一所清淨園林,裏面種植很多楮樹。這當中也種很多香草,間雜種上種種鮮花。每次他要入園林時,都一定洗浴,穿潔淨的衣服。在園林裏灌溉香水。楮木生了叁年,香氣濃郁。

  大家要看到他寫經的誠心。由于製造寫經的紙以楮樹爲原料,所以他對紙張的來源非常重視,要使它清淨、莊嚴。不但種了很多楮樹,還讓楮樹周圍的環境清淨、香潔,在裏面栽種很多香草和鮮花。他有這份心,就做出這樣的行爲。由于他集聚各種清淨因緣,就使得楮木長得香氣濃郁。

  【別造淨屋,香泥壁地。結壇淨器。浴具新衣。匠人齋戒,易服出入,必盥漱熏香。剝楮取皮,浸以沈水。護淨造紙,畢歲方成。】

  第二步是造紙,同樣是恭敬嚴潔。他是怎麼做的呢?特別建了一間清淨屋子,以香泥塗抹牆壁和地面,結立壇場,清淨器具。

  在浴室裏備好衣服,造紙的工匠受持齋戒,凡是出入廁所都要換衣服,要盥漱熏香。身心清淨了,才用手去剝楮樹的皮,取下來浸在沈水香裏。

  這樣使得工匠的身心、造紙的原料和每道工序都清淨整潔,然後再造紙。經過一年,完成了造紙。

  【別築淨基,更造新室。乃至柱梁椽瓦,並濯以香湯,每事嚴潔。】

  第叁步就是寫經。又特別築好清淨的地基,在上面再建新屋。建造時,對于柱子、橫梁、椽木、瓦片等都用香湯洗過。在每個細節上都做得嚴整、清淨。

  【堂中別施方柏牙座,周布香花。上懸寶蓋,垂諸玲珮,雜以旒蘇。白檀紫沈,以爲經案,並充筆管。】

  然後,寫經的堂屋中要做莊嚴。怎麼做的呢?在廳堂的中央特別擺設一張方形的柏牙座,周圍擺設香花,上面懸挂寶蓋,從寶蓋上垂下鈴铛、玉佩,間雜地垂綴一些裝飾物。再以白檀紫沈香木做成寫經的桌案和筆管。

  【書生日受齋戒,香湯叁浴。華冠淨服,狀類天人。將入經室,必夾路焚香,呗先引之。圓亦形服嚴淨,執爐恭導。散花供養,方乃書寫。】

  寫經的書生每天受持齋戒,叁次以香湯沐浴。然後戴好帽冠,服飾整潔,形象宛如天人,可見當時相當鄭重莊嚴。

  要進入寫經的屋子,一定在路的兩邊焚香,以唱贊先作引導。而德圓也服飾整潔,手持香爐,恭敬地在前面引導。到了寫經的屋子,又抛散鮮花作爲供養。之後才正式書寫。

  這都是鄭重其事,認爲寫經是非常重大的事,面對的是經王——《華嚴經》,字字句句是如來的金口聖言,對這尊貴的經王要竭盡自己的誠心來供養。

  從上面一層層看下來,怎麼種楮樹,怎麼造紙,怎麼建寫經的房屋,屋裏怎麼莊嚴,其實這一切都是爲了供養《華嚴經》。從這點點滴滴的做法就看出,古人的心非常虔誠、深厚!千百倍超過了現代的人,也因此後面靈感非常明顯,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,每件事就在于自己的心怎麼去做它,有殷重的供養心、誠敬心,就會體現在行動上。尊重、恭敬都有外在的表現,這些表現來自于內心的誠敬;而內心誠敬又來自對大乘經極爲尊重。

  【圓胡跪運想,注目傾心,才寫數行,每字皆放光明,照于一院,舉衆同見,莫不悲感,久之方歇。】

  寫經的開始,當時德圓跪下來,運心觀想;而書生眼神專注、傾注自己的誠心書寫。才寫了幾行字,每個字都放出光明,照耀整個院落。當時在場的人都共同見到,無不悲從中來,感慨萬分!光明照耀了很久才消失。

  這都是至誠所感!由于有前面誠心的積累,到了寫經時,提筆才寫幾行,字字放光,照亮了整個庭院!這時大衆都見到寫經的靈感,而無比感慨!佛法真實不可思議!所付出的真誠一點沒有白費。

  【複有神人執戟,現形警衛。圓與書生同見,余人則不睹焉。又有青衣梵童,無何而至。手執天華,忽申供養。前後靈感,雜沓相仍。】

  而且有護法神手持兵器,現出身像,在旁邊護持。這一幕只有德圓和書生一同見到,其他人見不到。之後不久,又有青衣梵童,手裏拿鮮花,忽然獻上供養。像這一類的靈感,一個接一個,紛至沓來。

  這也是由于寫經的心非常虔誠,感動了護法善神前來護衛、青衣梵童供養天花!能感的因就是內心至誠。

  【迄經二載,書寫方畢。盛以香函,置諸寶帳,安彼淨堂,每伸頂谒。後因轉讀,函發異光。至于嚴潔,敬絕今古。】

  經過兩年寫完了經,期間經過的歲月很長,700多天。寫經是非常鄭重的事,要一筆一畫、一絲不苟地書寫,不能用行書、草書等草率的字體,必須用正楷。期間,傾注了多少心力才寫完這一部經。也正由于如此,人的心在受持時就格外地尊重。

  這時,德圓就把寫好的經卷放在很香的木函中,再把經函放置在寶帳裏,安放在淨堂中。每一次進入殿堂時,就虔誠地頂禮、拜谒。後來因爲讀誦這部經,經函發出奇異的光明。德圓造紙、寫經的整潔、恭敬,從古至今都絕無僅有!

  【此經遞授,于今五代。有清淨轉讀者,時亦靈應昭然。其經今在西太原寺賢首法師處,守護供養。】

  這部經輾轉流傳到唐朝,已經經曆了五個朝代。凡是以清淨心讀誦這部經的人,也都有明顯的感應。(從緣起上看,傾注了誠心完成的這部《華嚴經》有很大加持力,以此爲所緣境,誦經的人以清淨的心讀誦,就得到明顯的感應。)這部經現在在西太原寺的賢首法師處守護、供養。

  【(注)此與下二條,皆系晉譯六十卷華嚴經也。榖,音谷,從木,不從禾,楮之別種。德圓種楮,造紙寫經。入此楮園,尚須洗濯,著淨衣服。其平日禮佛誦經,誠敬淨潔,蓋可知矣。今人登大雄殿,尚無彼入楮園之虔潔,良可慨歎。】

  德圓種楮樹造紙寫經,進楮園還要洗滌幹淨、穿著幹淨衣服,表明他的心很虔誠恭敬,一絲不苟。其實,人表現在外的行爲和他的內心有直接關系。所謂“誠于中,形于外”,內在對法有真正的誠敬,就會非常鄭重地做。德圓注重自己內心的誠敬,他清楚:如果心裏沒有了誠敬,就無法感通無邊法力。

  從他入楮園這樣鄭重,推想他平時禮佛誦經會是何等誠敬、整潔!因爲這不比進入楮園,禮佛誦經是直接面對佛和佛語,就像佛在面前一樣,那是何等的恭敬!

  現在的人入大雄寶殿,在世尊的聖像前還沒有德圓入楮園的那份虔誠、潔淨,實在可歎!

  【浴具新衣者,浴,即浴室,新字宜作觸,謂浴室中具有登廁之衣。匠人齋戒,易服出入者,所用匠人,皆須持五戒,日受八關齋法。凡欲登廁,先至浴室,脫去常服,著登廁衣。及出,先洗淨,次洗浴,方著常服。】

  “浴具新衣”是說浴室中備有登廁的衣服。

  “匠人齋戒”:工匠們在做紙的期間,必須守持五戒,每天受持八關齋法。其中的原因是“一切唯心造”,受持齋戒洗滌自己的身心,這樣去做才是以清淨心做,才有清淨的果。(今天的人沒有齋戒的內涵,無論哪方面的事業、境界、成就都遠不如古人!)

  “易服出入”:凡是上廁所,首先到浴室脫去平常穿的衣服,再穿上登廁的衣服。出廁所,要洗淨手,再洗浴身體,之後換上平常穿的衣服出來。

  【旒蘇,即須子。乃聚衆絲線,于頭上绾一結子,下則散分者。呗,唱贊也。五代,即齊梁陳隋唐,此傳系唐人所作,故曰于今五代。】

  “旒蘇”就是須子,把很多絲線聚攏來,頭上打一個結,披垂下來。“呗”就是唱贊。“五代”就是從齊算起,到唐代爲止,經曆了五個朝代。

  【德圓之誠,超越古今。故其靈感,雜沓相仍。今人雖無此財力,于力所能爲者,可不竭誠盡敬以期叁寶垂慈,冥顯加被乎。】

  我們看到,從他種楮樹開始,園林當中一樹、一花、一草,都精心地灌溉,香水洗淨。他內心虔誠,外在形服整潔,一心安住在誠敬當中,絲毫不敢隨便。

  造紙也是匠人齋戒、沐浴,把樹皮浸在沈香水裏,護持清淨。寫經更是鄭重其事,用上等的木料做寫經的桌案、椅子和筆管,盡自己的財力莊嚴寫經的堂屋。寫經時專心致志,德圓在旁邊跪下、觀想,一字一句一絲不苟。

  這就知道,他的誠心盡到極處,超越古今。也因此所得的靈感紛至沓來,一個接一個。所以感應就是由誠心而來,要發出內在的至誠心來,要誠懇地做出行爲來,這樣心盡到極處、誠到極處,就能有靈感。

  德圓是有大福報的人,能做這麼大的供養。我們沒這份財力,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竭盡誠心,以求叁寶垂下慈悲,在明顯中、冥冥中加被自己,使自己消業、增福、開慧。

  【倘惟事形迹,了無誠敬。則無邊法力,莫由感通。謂爲佛法不靈,其可乎哉。】

  假如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,而內心毫無誠敬,那無邊的法力就無法感通。這樣還說佛法不靈,可以嗎?

  比如做世間法的心有多重,學佛應該有比它更重的心,起碼也要跟它相當才行!世間人喜歡吃,會精心地烹饪各種飲食,怎麼選上好的材料,怎麼洗幹淨,怎麼搭配,怎麼烹煮、煎炸,怎麼調色、香、味,費好多小時。就是因爲人注重“吃”!又像人喜歡穿,怎麼精心地打扮,衣服的面料如何、款式如何,各種金銀首飾如何挑選、裝飾,臉部怎麼化妝,怎麼作發型,無論哪方面都是一絲不苟。這樣在莊嚴自己、供養自己上,一點沒認爲這不要緊、可以隨便來。但在叁寶上卻沒有這份心,怎麼能感通無邊的法力呢?

  再看看人怎麼莊嚴自己的房間,對于牆壁、地面、旁邊的家具、電器、種種裝飾品,爲什麼用心那麼細膩?那麼講究?就是…

《竭誠方獲實益論 講記叁(印光大師文鈔選編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