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爲了供養自己、體面自己,所以就格外講究!而對于佛法爲什麼毫不重視呢?原因就是尊重佛法的心很輕、尊重自己的心很重。
如果沒有這份誠敬殷重的心,卻妄想得到無邊法力,這怎麼可能嗎?
【此依華嚴懸談及會玄記二書錄出。】
這一則事迹是依《華嚴懸談》和《會玄記》這兩本書錄出。
【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,不知氏族。苦節成性,守道山林。以華嚴起信,安心結業。】
唐朝定州中山的僧人修德,不知道是哪裏人。個性刻苦,一直在山林中修道。以《華嚴經》和《起信論》作爲安心結業之處。(就是他信奉《華嚴經》和《起信論》,以受持這兩部法作爲一生的法業,一心專注在這兩部法上。)
【于永徽四年,發心抄寫。故別爲淨院,植楮樹,兼種香花,灌以香水。凡曆叁年,潔淨造紙。】
永徽四年,他發心抄寫《華嚴經》,因此特別建立一間清淨庭院。在院裏種上楮樹,兼帶地種植鮮花,對楮樹和香花灌溉香水(這都是古人精心虔潔之處,連樹和花的灌溉都要用香水)。
樹種好了,再剝下樹皮造寫經的紙,總共經曆了叁年。
【複別築淨臺,于上起屋。召善書人沩州王恭,別院齋戒,洗浴淨衣,焚香布花,懸諸幡蓋,禮經忏悔,方升座焉。下筆含香,舉筆吐氣,每日恒然。】
在紙造好之後,又特別築好一個清淨的臺子,在上面建造房屋。請來善于書寫的沩州王恭,在另外的院子裏齋戒、沐浴,穿上清淨衣服。然後燒香、散花,懸挂幢幡、寶蓋。再對《華嚴經》禮拜忏悔之後,才升座寫經。
寫經時,口裏含檀香,一筆一筆地工整書寫。遇到要吐氣時,就稍微停筆一下,向旁邊吐氣(就是怕口氣熏到經卷上。這都是有敬畏之心,不敢隨便亂來。沒有敬畏之心,就一切都隨便了)。王恭的寫經每天都是如此(就是周而複始按這樣的程序來做)。
【德日入靜室運想。每寫一卷,施缣十匹,一部總六百缣。恭乃罄竭志誠,並皆不受。才寫經畢,俄即遷化。】
修德每天進入靜室,運心觀想。每寫完一卷,供養寫經人10匹細絹,寫完一部,總共供養600匹細絹。而寫經人王恭竭盡自己的誠心,供養的細絹一律不收(這是他的存心很清淨,只是至誠地寫經,沒有求名利的心,達到了忘我的地步)。寫完經,馬上就遷化了(就是業盡情空,了脫生死了)。
【德以經成,設齋慶之。大衆集已,德于佛前,燒香散花,發宏誓願。方開經藏,放大光明,周七十余裏,照定州城。城中士女,普皆同見。中山齋衆,投身宛轉,悲哽忏悔。】
修德認爲《華嚴經》書寫圓滿了,就供齋作爲慶賀,所以把大衆集合起來。修德首先在佛前燒香、散花,發大誓願。才展開經藏,就放大光明,照到周圍70多裏的地方,整個定州城內一片光明!(感應非常不可思議!方圓70多裏,相當于一個縣的範圍,頓時光明普照。)
當時定州城裏的男女都見到了。在中山應供的大衆更是親眼目睹,當時衆人都不斷地投身禮拜。人們看到《華嚴經》放光現瑞,都感動得哭泣,心中的善根發動起來,都在叁寶前忏悔自己的業障。不是佛法不靈,而是自己沒有實際做到。
【(注)此與上事迹大同,可見古人于叁寶分上,多皆竭誠盡敬。絕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,有名無實也。】
這和上面一則事例大體相同,從這兩件事就能看出:古人在叁寶分上多是竭盡自己的誠心和恭敬來做。(修德叁年種樹造紙,之後請善書的人,非常清淨、整潔、恭敬、專注。像這樣,自己能做到幾分,就努力去做到幾分,這樣竭盡自己的誠心)。絕不像現在人,懈怠、輕忽、亵渎、輕慢,對于恭敬叁寶、尊重正法只是口頭說說,沒有實際行爲。
【舉筆吐氣者,或欲咳嗽,或欲呵欠,即停筆少頃,面向旁邊,令氣出之,不敢以口氣熏經故也。】
“舉筆吐氣”的意思是:寫經時有時想咳嗽,或者累了想打哈欠,這時就停筆一下,臉轉向旁邊,吐出氣來。這是不敢以口氣熏到經卷。
【才寫經畢,俄即遷化者,以專心寫經,不求名利,志誠之極,致令業盡情空,了生脫死。高登上品寶蓮,親證不退轉地矣。】
“才寫經畢,俄即遷化”,是指王恭專心寫經,沒有求名利的私心雜念。(如果心裏求名利,就不清淨、不至誠,寫的經就少有加持。而沒有求名利的心,內心誠懇到極點,就能感通法力加持,使他業盡情空了生脫死!這樣才寫完經就高登上品寶蓮,親證不退轉地。
這樣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從何而來?就是從至誠恭敬而來!心力不可思議!一切感應都發生在自己心上,自心感自心應,真實不虛!
【觀此,可見佛法不辜負人,而今之缁素,多多皆是辜負佛法耳。奈何奈何。此一條出會玄記。】
看了這件事,就知道佛法不辜負人,而今天學佛的人多數都辜負佛法,說起來讓人感歎。
“佛法不辜負人”的意思是說:人能做到一分誠敬,佛法就給人一分利益、消人一分業障;能做到十分誠敬,佛法就給人十分利益、消人十分罪障。人的心有多大的誠敬,佛法就給人多大的利益。所以王恭和修德,一是寫經完畢當即解脫,一是開經時大現祥瑞,光明普照70余裏。這是爲什麼?就是他們的誠心非常深厚,所以感應就有這麼大。
《竭誠方獲實益論 講記叁(印光大師文鈔選編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