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三(印光大师文钞选编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了供养自己、体面自己,所以就格外讲究!而对于佛法为什么毫不重视呢?原因就是尊重佛法的心很轻、尊重自己的心很重。

  如果没有这份诚敬殷重的心,却妄想得到无边法力,这怎么可能吗?

  【此依华严悬谈及会玄记二书录出。】

  这一则事迹是依《华严悬谈》和《会玄记》这两本书录出。

  【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,不知氏族。苦节成性,守道山林。以华严起信,安心结业。】

  唐朝定州中山的僧人修德,不知道是哪里人。个性刻苦,一直在山林中修道。以《华严经》和《起信论》作为安心结业之处。(就是他信奉《华严经》和《起信论》,以受持这两部法作为一生的法业,一心专注在这两部法上。)

  【于永徽四年,发心抄写。故别为净院,植楮树,兼种香花,灌以香水。凡历三年,洁净造纸。】

  永徽四年,他发心抄写《华严经》,因此特别建立一间清净庭院。在院里种上楮树,兼带地种植鲜花,对楮树和香花灌溉香水(这都是古人精心虔洁之处,连树和花的灌溉都要用香水)。

  树种好了,再剥下树皮造写经的纸,总共经历了三年。

  【复别筑净台,于上起屋。召善书人沩州王恭,别院斋戒,洗浴净衣,焚香布花,悬诸幡盖,礼经忏悔,方升座焉。下笔含香,举笔吐气,每日恒然。】

  在纸造好之后,又特别筑好一个清净的台子,在上面建造房屋。请来善于书写的沩州王恭,在另外的院子里斋戒、沐浴,穿上清净衣服。然后烧香、散花,悬挂幢幡、宝盖。再对《华严经》礼拜忏悔之后,才升座写经。

  写经时,口里含檀香,一笔一笔地工整书写。遇到要吐气时,就稍微停笔一下,向旁边吐气(就是怕口气熏到经卷上。这都是有敬畏之心,不敢随便乱来。没有敬畏之心,就一切都随便了)。王恭的写经每天都是如此(就是周而复始按这样的程序来做)。

  【德日入静室运想。每写一卷,施缣十匹,一部总六百缣。恭乃罄竭志诚,并皆不受。才写经毕,俄即迁化。】

  修德每天进入静室,运心观想。每写完一卷,供养写经人10匹细绢,写完一部,总共供养600匹细绢。而写经人王恭竭尽自己的诚心,供养的细绢一律不收(这是他的存心很清净,只是至诚地写经,没有求名利的心,达到了忘我的地步)。写完经,马上就迁化了(就是业尽情空,了脱生死了)。

  【德以经成,设斋庆之。大众集已,德于佛前,烧香散花,发宏誓愿。方开经藏,放大光明,周七十余里,照定州城。城中士女,普皆同见。中山斋众,投身宛转,悲哽忏悔。】

  修德认为《华严经》书写圆满了,就供斋作为庆贺,所以把大众集合起来。修德首先在佛前烧香、散花,发大誓愿。才展开经藏,就放大光明,照到周围70多里的地方,整个定州城内一片光明!(感应非常不可思议!方圆70多里,相当于一个县的范围,顿时光明普照。)

  当时定州城里的男女都见到了。在中山应供的大众更是亲眼目睹,当时众人都不断地投身礼拜。人们看到《华严经》放光现瑞,都感动得哭泣,心中的善根发动起来,都在三宝前忏悔自己的业障。不是佛法不灵,而是自己没有实际做到。

  【(注)此与上事迹大同,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,多皆竭诚尽敬。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,有名无实也。】

  这和上面一则事例大体相同,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:古人在三宝分上多是竭尽自己的诚心和恭敬来做。(修德三年种树造纸,之后请善书的人,非常清净、整洁、恭敬、专注。像这样,自己能做到几分,就努力去做到几分,这样竭尽自己的诚心)。绝不像现在人,懈怠、轻忽、亵渎、轻慢,对于恭敬三宝、尊重正法只是口头说说,没有实际行为。

  【举笔吐气者,或欲咳嗽,或欲呵欠,即停笔少顷,面向旁边,令气出之,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。】

  “举笔吐气”的意思是:写经时有时想咳嗽,或者累了想打哈欠,这时就停笔一下,脸转向旁边,吐出气来。这是不敢以口气熏到经卷。

  【才写经毕,俄即迁化者,以专心写经,不求名利,志诚之极,致令业尽情空,了生脱死。高登上品宝莲,亲证不退转地矣。】

  “才写经毕,俄即迁化”,是指王恭专心写经,没有求名利的私心杂念。(如果心里求名利,就不清净、不至诚,写的经就少有加持。而没有求名利的心,内心诚恳到极点,就能感通法力加持,使他业尽情空了生脱死!这样才写完经就高登上品宝莲,亲证不退转地。

  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功德从何而来?就是从至诚恭敬而来!心力不可思议!一切感应都发生在自己心上,自心感自心应,真实不虚!

  【观此,可见佛法不辜负人,而今之缁素,多多皆是辜负佛法耳。奈何奈何。此一条出会玄记。】

  看了这件事,就知道佛法不辜负人,而今天学佛的人多数都辜负佛法,说起来让人感叹。

  “佛法不辜负人”的意思是说:人能做到一分诚敬,佛法就给人一分利益、消人一分业障;能做到十分诚敬,佛法就给人十分利益、消人十分罪障。人的心有多大的诚敬,佛法就给人多大的利益。所以王恭和修德,一是写经完毕当即解脱,一是开经时大现祥瑞,光明普照70余里。这是为什么?就是他们的诚心非常深厚,所以感应就有这么大。

  

《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三(印光大师文钞选编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