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四(印光大师文钞选编)

  【唐僧法诚,姓樊氏,雍州万年县人。幼年出家,以诵华严为业。因遇慧超禅师,隐居蓝谷高山。遂屏嚣烦,披诚请益。】

  唐僧法诚,姓樊,雍州万年县人。幼小时出家,以读诵《华严经》作为法业。因为遇到慧超禅师在蓝谷深山里隐居,他就摒绝喧嚣、烦乱,住在山中,向慧超禅师诚心请益。

  【后于寺南岭,造华严堂,澡洁中外。庄严既毕,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。又竭其精志,书写受持。】

  后来就在寺院南边的山顶上建造“华严堂”,殿堂内外洗洁清净。这座华严堂要供奉华严大法。对于殿堂做了各种庄严之后,又在殿堂的墙壁上绘画华严七处九会的图像。而且竭尽精诚,发心对于《华严经》书写受持。

  【宏文学士张静者,时号笔工,罕有加胜。乃请至山舍,令受斋戒,洁净自修。口含香汁,身被新服。然静长途写经,纸直五十。诚料其见,才写两纸,酬直五百。静利其货,竭力写之。】

  当时有位宏文学士张静,号称笔法工整,很少有超过他的。这是一位大书法家,写的字相当工整。于是法诚请他到山间的房舍里受持斋戒,身心清净,而且要修法。然后口里含香水,身上穿着清净衣服。

  张静从远道而来写经,写一张纸需要50。法诚也料到他的想法,才写两张纸,就给他500(就是给他比平常多五倍的报酬)。张静见报酬这么丰厚,就竭尽全力地专心写经。

  【终部已来,诚恒每日烧香供养,在其案前。点画之间,心缘目睹,略无遗漏。故其克心钻注,时感异鸟,形色希世。飞入堂中,徘徊鼓舞。下至经案,复上香炉。摄静住观,自然驯狎,久之翔逝。】

  在写经的这段时间里,法诚每天都照例烧香供养,在写经的经案之前。写经时,一点一画心缘目睹,没有一点遗漏。意思是当时专心致志,心无杂念,没有一点遗漏。由于这样的诚敬,当时就感得有灵鸟,形状、毛色举世罕见。

  这只灵鸟飞入厅堂,鼓舞着双翼旋绕飞翔。降落在经案上,又跳上香炉,静静地站着观看写经。灵鸟非常自然、温顺、亲昵,很长时间才飞翔而去。

  【明年经了,将事兴庆,鸟又飞来,如前驯扰,鸣唳哀亮。】

  第二年写经完毕,快要庆贺时,灵鸟又飞来了。像前面一样温顺、驯服,鸣叫声很哀亮。

  【贞观初年,造画千佛,鸟又飞来,登止匠背。后营斋供,庆诸经像。日次中时,怪其不至。诚顾山岑曰,鸟既不至,吾诚无感也。将不嫌诸秽行,致有此征。言已,欻然飞来,旋还鸣啭。入香水中,奋迅而浴,中后便逝。前后如此者,非复可述。】

  贞观初年要画千佛时,鸟又飞来,站在工匠的背上。之后打斋供众,庆祝经像的完成。到第二天中午,人们觉得奇怪——今天鸟怎么没飞来呢?法诚看着对面的山岭说:“鸟既然不来,是我的诚心无感哪!难道嫌我的行为不清净,才有这样的征兆吗?”刚一说完,忽然灵鸟飞来,在空中回旋鸣叫,再飞入香水,奋迅而浴。之后就飞走了。

  前后这样的灵感非常之多,难以叙述。

  【静素善翰墨,乡曲所推。山路岩崖,勒诸经偈,皆其笔也。】

  再说宏文学士张静,素来善于书法,为乡人所推重。山路旁边岩石、悬崖上所刻的经偈,都出自他的手笔。

  【手写法华,正当露地。因事他行,未营收举。属洪雨滂注,沟涧波飞。走往看之,合案并干,余便流潦。】

  有一次,他写《法华经》时,在露天设立一张桌案写经,因为有事去了其它地方,没有收拾好经卷。

  当时大雨滂沱,山沟溪涧里水流奔涌。他见雨这么大,经案还在露天!急急忙忙跑过来看,结果整张经案都是干的,没沾到一滴雨,其它地方却积了很深的水!

  【尝却偃横松,遂落悬溜。未至下涧,不觉已登高岸,不损一毛。】

  他曾经躺在松树上,一不小心掉落悬崖,还没掉到山涧里时,不知不觉已经登上了高岸(当时睡的那棵横松长在悬崖上,悬崖又很高,掉下去就一定粉身碎骨,但他冥冥中得到护佑,一下子登上了高岸)。连一根毫毛都没损到。

  【(注)法诚张静,各竭诚敬。故其感应,俱难思议。出华严悬谈,及会玄记,并续高僧传。】

  案例中的法诚和张静都竭尽了自己的诚敬,所以所得的感应都不可思议。

  【唐僧昙韵,定州人。行年七十,隋末丧乱,隐于离石北千山。常诵法华经。欲写其经,无人同志。如此积年。】

  唐僧昙韵,定州人。当年70岁了,正值隋朝末年天下战乱,就隐居在离石的北千山当中。平常诵《法华经》,心里总想写一部《法华经》,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。这样经过了多年。

  【忽有书生,无何而至。云所欲洁净,并能行之。即于清旦,食讫入浴。着净衣,受八戒。入净室,口含檀香,烧香悬幡,寂然抄写,至暮方出。明又如先,曾不告倦。】

  有一天,忽然来了一位书生,不晓得从哪里来的。对他说:“你所要求的整洁、清净,我都能一一做到。”看到志同道合的写经者来了,昙韵就请他写经。也就从这一天清晨开始,饭食完毕,沐浴清洁,穿上干净的衣服,再受持八关斋法。受戒完毕,进入写经的屋子,口里含着檀香,烧香、悬挂幢幡,安安静静没有一点声息地抄写。一直写到天黑,才出写经的屋子。第二天,又跟前面一样,周而复始,从没说过疲倦的话。

  可以看到,当时写经的整个过程非常寂静,在这寂静当中一笔一画地写好了《法华经》。

  【及经写了,如法奉嚫。相送出门,斯须不见。】

  等到经写完时,昙韵如法地向写经人奉上供养。才把他送出门,忽然不见。这才知道是圣人的应现。

  【乃至装潢,一如正法。韵受持读之,七重裹结。一重一度香水洗手,初无暂废。】

  到了对经卷装裱时,非常如法地做。之后,昙韵就开始受持读诵,以七重的包巾裹着经卷。每一次读一回经时,就先用香水洗一次手,从没有废弃过。

  【后遭胡贼,乃箱盛其经,置高岩上。经年贼静,方寻不见。周慞穷觅,乃于岩下获之。箱巾糜烂,拨朽见经,如旧鲜好。】

  后来因为遭到胡人的骚扰,他就把《法华经》的经卷装在箱子里,安放在很高的岩洞上。

  过了一年,贼乱平定,他再去找经卷时,已经不见了。心里好慌张,到处寻觅,才在岩洞下找到。箱子、包经的巾布都已经糜烂,拨开糜烂的箱子和巾布,见到了经卷,崭新完好就像当初一样。

  【(注)写经心诚,感圣来应。圣虽来应,示同凡夫。故一依其法,清旦食讫入浴,着净衣等也。】

  由于昙韵写经的心非常虔诚,感得圣人化现来帮助他。圣人虽然来应,示现如同凡夫,凡是所说的要求都一一照办,早晨也要吃饭、沐浴、穿清净衣服等等。

  【八戒,即八关斋法,以过中不食为体,以不杀等八戒助成。关闭贪瞋痴等烦恼惑业,不令生起。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。从今朝清晨受,至明日明相出为限。写经令其日日常持,故须日日常受。至暮方出,则午亦不食矣。】

  八戒指的是八关斋法,八关斋戒的体性是过午不食,助缘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等的八种戒;受戒的目的是关闭贪、嗔、痴等烦恼和业,不使它生起,这是让在家人受持出家戒;受戒的期限从当天清晨开始,到第二天明相出来为止。

  由于写经要求内心清净,所以就要日日常持斋戒,也就必须每天都受斋戒。从“写经人到天黑才出来”就晓得,他从早晨吃好饭进入静室写经,一直到天黑才出屋,中午也不吃饭。

  【裹音果,包也。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,即读一回经,先用香水洗一度手。】

  这是讲当时《法华经》有七重包裹。每一次读一回经之前,先用香水洗一度手,再打开包裹,展开经卷读诵。之后读第二回经时,仍然如此,这叫“一重一度香水洗手”。

  【箱巾烂而经鲜好者,一以圣人之法力加持,一以韵师之诚心感格,一以妙经之功德难思故也。】

  经是宣纸写的,比包巾要薄,照理说宣纸应该早烂了。但是箱子烂掉了,包巾也烂掉了,剥开来看,里面的经卷却完好无损!就是崭新、完好,像最初一样。在这样的环境里风吹日晒,应该早就坏了;就算不坏,也该旧了!不但不坏,还不旧!这就不可思议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有加持融在里面。一来,写经是圣人应现,有圣人的法力加持;二来,由于昙韵的诚心感通;三是由于《法华经》的功德不可思议。三缘和合就有这样的灵应。

  【韵师后住隰州。道宣律师,贞观十一年至彼见之。时年已七十矣。此下数条,皆出三宝感通录。】

  这位昙韵师,后来住在隰州。道宣律祖贞观十一年到他那里和他见过面,当时70岁了。

  【唐贞观五年,有隆州巴西县,令狐元轨者,敬信佛法。欲写法华,金刚般若,涅槃等,无由自检。凭彼土抗禅师检校。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,写了下帙,还岐州庄所,经留在庄。并老子五千言,同在一处。】

  唐朝贞观五年,有隆州巴西县的县令狐元轨。对于佛法恭敬信奉,想书写《法华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涅槃经》等等,自己没办法校对检查,靠当地的抗禅师检查校对。抗禅师在寺院里如法洁净,写了下函,就回到岐州庄所。当时的经卷留在庄所,和老子《道德经》五千言放在一起。

  【忽为外火延烧,堂是草覆,一时灰荡。】

  一天,忽然外面的火延烧过来,堂屋是用草盖的,一下子全部烧成灰烬。

  【轨于时任冯翊令,家人相命拨灰,取金铜经轴。既拨外灰,其内诸经,宛然如故。潢色不改。唯箱帙成灰。】

  令狐元轨当时作冯翊县的县令,他的家人互相喊着拨灰,取出了金铜做的经轴。把外面的灰拨开,里面的经卷还跟当初一样完好无损。不但完好无损,连装裱的色彩也没有改变,只是装经的箱子和套子烧成灰了。

  这就不可思议,火实际上烧过来了,箱子烧掉了,套子烧成灰了,唯独没有烧到经卷;不但没有烧到经卷,连烤也没烤到。当时烈火温度很高,经卷装裱的色彩却没有改变。这就是经卷具有功德力的缘故。

  【又觅老子,便从火化。乃收取诸经,乡村嗟异。】

  再找老…

《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四(印光大师文钞选编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观修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