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《贊僧功德經》中雲:"人身難得生人中,佛法難逢今已遇,如何于妙良福田,不種當來功德種。是故諸人應善思,聞經僧中應惠施,依經我略贊僧寶,功德無量遍虛空。"
甲四、後義
一切時空所有世間,無邊利樂的基源,唯是叁寶--宛若善業之山王,萬物依此滋榮繁茂。乃至虛空與世間未盡,功德無有窮盡。要知道,僅僅憶念祯瑞吉祥無邊的叁寶,就能從所有衰敗違緣中,獲得自在,無余解脫。《勝幢經》中雲:"假若心存恐懼、羞愧與驚顫,則應憶念佛寶;若未能憶念佛寶,則應憶念法寶;若未能憶念法寶,則應憶念僧寶。憶念叁寶功德能夠遣除一切怖畏,當獲無量福德。"《抛石經》中雲:"依靠佛寶所植善根,乃至輪回未盡,永無枯竭,終獲涅槃無盡功德。依靠法寶所植善根,與依靠僧寶所植善根,亦複如是,乃至輪回未盡,永無枯竭,終獲涅槃無盡功德。如是南瞻部洲有一大海七千由旬,東勝神洲有一大海八千由旬,西牛賀洲有一大海九千由旬,北俱盧洲有一大海一萬由旬--此四大海,皆能以步衡量。然而,依靠叁寶所植善根無法衡量。須彌山以及周圍所有山峰,逐兩稱量,亦能稱計。大海逐瓶稱算,亦能有盡。而依靠叁寶所植善根終不能量。"經中所說,都是以比喻而言。其實,上師叁寶功德,虛空難容,量無邊際,無垢殊勝,無上無等!對上師叁寶産生信心,所獲利益,無量無邊。所以,一切真實的皈依處都無余涵攝在皈依叁寶之中。
在了知叁寶功德後,具有智慧的人都會憶念叁寶功德,將叁寶作爲究竟永恒不變的皈依處--從而發起決然之心。在皈依叁寶的刹那,中斷輪回已然開始、獲得安樂已然開始--與一切諸佛密趣一味,而且,以無量發心與願力之遊舞,能夠示現無量無邊叁世諸佛。每尊佛陀的一毛孔與所發一光之功德,乃至虛空未盡,如來金口宣說亦無能盡。正因爲佛寶功德深廣無邊,作爲叁寶弟子應當屢屢觀修憶念。
對于聖法--教法中之一偈,若聞若誦,其功德無量無邊。以此當知,在一切時空中的所有聖法,都應認知是解脫正道。對此,于法寶應當屢屢觀修憶念。
十方叁世中,安住有無量諸聖僧衆。倘若一位僧伽安住慈心叁昧所生功德,即已無量無邊,何況觀修憶念一切僧衆功德,更爲廣大無邊。
既已了知皈依叁寶功德利益,並已正信皈依叁寶,在隨時隨地憶念叁寶功德的同時,又于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,應當注意哪些事項呢?是否已成叁寶弟子,也就大功告成,停步不前?《華嚴經》中雲:"是以入道之初,當起善法欲。"因此,初學佛法之人,應當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學修皈依的學處是十分必要的!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說,在皈依叁寶之後,有八件事情要做:
一、親近善士。善士即是善知識,是一切功德之依處。殷勤親近善知識,是正親近。暫時與究竟利樂皆由善知識指導開示,方能進益有成。
二、聽聞正法。由聞正法,才能了知何者應斷,何者應修。一切學修指南必賴常聞正法方能知曉。
叁、如理作意。于所宣法,善加思維,品味其義。以現量、比量、聖言量,分辨何者應理,何者非理……循序漸進 ,通達法要。
四、隨法行者。當起正行,親知親證。如修習淨土禅宗,密乘生圓……斷除煩惱,解脫生死,直至證得無上菩提。
五、諸根不掉。煩惱紛湧,皆由六根追逐外境,意隨其後。見此過患,防護根門,阻斷煩惱生緣。
六、受學學處。當根據自身情況學習持守佛製戒律。
七、悲愍有情。當修悲心。心念無始生死以來,無一衆生不曾作我父母、兄弟、姐妹諸親眷屬……我需發心,精進學佛,救度一切衆生。
八、勤修供養。由知叁寶殊勝功德,唯是無上福田。當應隨力隨時供養叁寶,修諸福德資糧。
叁寶弟子尚有"遮止應學"和"修學應學"需要學修。
遮止應學--《涅槃經》中雲:"一、自皈依佛,甯舍身命,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。二、自皈依法,甯舍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典籍。叁、自皈依僧,甯舍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邪衆。"
修學應學--《皈依六支論》中雲:"一、謂皈依佛寶後,于代表如來住世利生之形象,不論其泥塑木雕,大小好醜,皆應恭敬,起大師想。二、皈依法寶後,對于如來所說教法,下至一四句頌,皆應恭敬,起正法想。叁、皈依僧寶後,對于一切佛弟子衆,不論其持戒、犯戒、有修行、無修行,只要受持如來所遺之僧相,皆應恭敬,起僧寶想。"
阿底峽尊者所傳之教授中,又說皈依叁寶後,有六種學處應隨修學:
一、應常時隨念叁寶功德差別,屢屢皈依。
二、應常時隨念叁寶大恩,恒修供養。
叁、應常隨學叁寶大悲,方便接引諸余有情令受皈依。
四、隨作何事,皆應先供養叁寶,發願祈禱,不作世間諸邪方便。
五、應善了知皈依叁寶殊勝,晝叁次、夜叁次,勤修皈依。
六、輕如戲笑,重至甯舍生命,絕對不說"舍棄叁寶"之語言。
諸般學處,理趣詳文,于經論中多有述說。作爲叁寶弟子,應當明思省策,精進無怠。即使在日常生活中,亦應如理觀修憶念。《集學論》中雲:"若諸菩薩,嚴持香花,奉獻如來,及佛塔廟,以此回向,願諸衆生,離破戒垢,得佛戒香。若諸菩薩,以淨香水,掃灑塗地,以此回向,願諸衆生,離惡威儀,修善法式,整肅圓滿。若諸菩薩,嚴持花蓋,而以奉獻,以此回向,願諸衆生,離煩惱熱。若入伽藍,發如是心,令諸衆生,入涅槃城。出伽藍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越生死獄。若開戶牖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開聖智門。若閉戶牖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閉惡趣門。若安坐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坐菩提場。右脅臥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離纏蓋障。若往便利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趣大覺路。正便利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拔叁毒箭。若洗淨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洗煩惱垢。若洗手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離穢濁業。若洗足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離障塵坌。嚼齒木時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舍諸垢染。又彼菩薩,若身所作,一切善業,持以回向,利益安樂,一切衆生。若禮如來,及佛塔廟,發如是心,願令衆生,常得人天,之所禮敬。"
全知麥彭仁波切教誨道:"對上師叁寶産生信心後,即使念誦一遍《隨念叁寶經》,都已成爲一切利樂之淵源,何況爲他人宣講,更是功德無量。要知道,如法聽聞一遍《隨念叁寶經》,就能將無義人身,轉變成有意義的人生。"
祥瑞安樂之基源,叁寶悅耳之彩幡,
善說隨風飄逸遠,吉祥無盡美妙言。
截斷所有衰敗景,恒時享用圓滿相,
祯兆啓開正道門,吉祥正法之寶藏。
吉祥聖地喇榮中,吉祥導師衆聚時,
吉祥瑞相種種生,吉祥無盡豎勝幢。
生生世世瀑流中,教證圓滿佛正法,
願持宣講並實修,遍于時空諸世間!
以此注疏誠回向,金剛上師身久住,
佛法隆興事業成,僧團增盛益有情,
有情利樂源無竭,幸福湧溢時永恒。
此注疏主要參考全知麥彭仁波切《隨念叁寶經》注釋一書。並于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前數次恭聽,獲得清淨傳承。金剛弟子慚愧比丘益西彭措,于公元二○○一年藏曆四月初八日造于喇榮金剛降魔洲。吉祥圓滿!
《隨念叁寶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