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利他的典范。《劝发增上意乐经》中云:"慈氏,无染法施,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。此二十种是其胜利。何等二十?谓成就念,成就胜慧,成就觉慧,成就坚固,成就智慧,随顺证达出世间慧,贪欲微劣,嗔恚微劣,愚痴微劣,魔罗于彼不能得便,诸佛世尊而为护念,诸非人等于彼守护,诸天于彼助发威德,诸怨敌等不能得便,其诸亲爱终不破离,言教威重,其人当得无所怖畏,得多喜悦,智者称赞,其行法施是所堪念。"在《未曾有经》中说:"说法有二大因缘,一者开化天人福无量故,二者为报施食恩故。岂得不说?又财施如灯,但明小室。法施若日,远照天下。"
有人虽然心里赞叹随喜弘扬佛法,但都是称颂他人之语。一涉及到自己,往往喜言闭关,逃避社会,遁迹山间。莲池大师开示说:有修习静坐的人,独居一室。稍有人声便以为受到干扰。人声是可以禁止的,但如果有鸦鹊在庭中叫噪,那怎么办呢?鸦鹊还可驱除赶走,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号啸,那又当怎么办呢?虎豹犹可使猎人捕捉,然而风号水流,雷轰雨骤,那又要怎么办呢?所以说,"愚人除境不除心,智人除心不除境。"要想除境而境终不可除。境既不除,心不能静,这样,道就永远学不成了--学佛办道,不自我检讨,志向不坚,而嫌外境不寂静,那实在是谬误之至!
乔美仁波切在《证悟历程--漫游者道歌》中也对初学之人教诲说:"在修法时,听到外面喧哗吵闹,流水哗哗,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,感到心烦厌恶,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……自己觉得:应该马上离开,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……要知道,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,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,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,是根本无法躲避的。"乔美仁波切是在给弟子明示心性,弟子认知心性之后,才要求其远离人群,掩关而修的。汉地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"得个消息"或"得个著脚处"(指初识心性)后,遁入深山,与鸟兽为伴,与日月同息,非要"得个桶底脱落"(指彻悟心性)。否则,誓不罢休……如此看来,汉藏大德在闭关修法问题上,的确是一个鼻孔出气(禅宗术语,指见解相同)!
当然,后学弟子应当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为了解脱,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。但是,还要看看自己的资粮具足与否。在禅宗方面,是否已破初关,明眼人予已认可?在大圆满大手印方面,是否已认知心性,上师许可与否?……否则,匆匆然,奔入山林旷野,不久又奔回都市--来来往往,只落得白白辛苦!--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!《像法决疑经》中云:"佛言,若复有人,见他修福,及施贫穷。讥毁而言,”此邪命人,求觅名利,出家之人,何用布施,但修禅定智慧之业,何用纷动无益之事?”作是念者,是魔眷属,其人命终堕大地狱,经历受苦。从地狱出,堕恶鬼中。从恶鬼出,于五百身,堕在狗中。从狗出已,五百世中,常生贫贱,受种种苦。何以故,由于前世见他施时,不随喜故。"对于初学者,莲花生大师警示说:"闭关九年,不如转一次*轮的功德大。"
初学佛法之人,应当福慧双修,为将来真正掩关--克期取证充分聚集资粮。在福慧双修的修法中,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宣讲佛法、弘扬佛法--这是学修佛法之人最适宜的方便途径之一。
至此,不要落入另一个误区--自己智慧福报浅薄,岂是弘法度生的栋梁之材?要知道,弘扬佛法不一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,只要从点滴做起,去身体力行--对你所见的亲朋好友,念一句佛号、言一句法语、寄一本小册、发一封关心醒示的信函……或者,在你的视野里,凡是所见到的--空中飞的小鸟、地上跑的猫狗鸡鸭、水里游的鱼虾、昔日的仇敌怨家、来往而过的陌生人--你都善心发愿、诵咒回向--这无一不是弘法度生。慢慢地,你的愿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,随着烦恼心渐渐被菩提心所取代,你的周围已被菩提心涌溢出的博爱所笼罩,祥和与安宁环绕着你。过去的你不见了,你成了一位学修佛法真实的体验者--不仅自利,而且影响了周围,他人与动物都沉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与温馨之中……不久,就会咂咂称奇:这么渺小的我,居然、居然能感染世界?!
乙三、(随念僧宝之功德)分二:丙一、阐述僧宝功德;丙二、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。
丙一分二:丁一、相续清净;丁二、胜田功德。
丁一、相续清净
圣僧者,谓:正行、应理行、质直行、和敬行。
僧,即僧伽,是千百万魔众不能令其舍弃远离解脱正道之人。圣僧者--即是大乘僧伽圣者补特伽罗。所谓"大",即是内道佛乘超越世间,故称其为"大"。若依所缘境而分,则有七种殊胜功德,即名为"大"。诸圣僧众,于中安住,确立"乘"义。
远离一切过患,自相续守持戒律学处,则称其为正行。通达佛法诸义,自相续安住禅定学处,则称其为应理行。不住常断诸边,自相续安住正见智慧,则称其为质直行。比丘、沙弥,比丘尼、沙弥尼--所有僧众,为利有情,见解戒律皆然相同,共趣解脱,则称其为和敬行。
另一种解释是:若略说正行,则是遮止衰败,引入正道。若广说正行,则是应理行、质直行、和敬行。其中,"理"即解脱。"行"是趣入无学果位。"质直"为圣者之道。经中云:"质直即是圣者道。"这是从有学道角度而说的。所谓"和敬",就是所有趣入圣道的僧伽大众,皆无退转,趋入涅槃城。"入者"--就一般僧人而言,僧众之间入于圣道,宗趣同归,无有不同。或者,正行即是远离舍弃、谬误、曲折、退转--而获得正行、应理行、质直行、和敬行。也就是说远离非正行等四种颠倒,趣入真实无误解脱正道。而在世间,就是相续清净的僧人。《阿含经》中云:"我末法中出家人,志求菩提微妙果,于浊苦恶世界中,常在如来清净众。僧中或有求四果,或以证果在僧中,此等八辈诸上人,和合僧中常不断。或有深广学智慧,或有息虑习诸禅,并皆集在僧众中,犹如百川归大海,殊胜妙宝大德僧,长养众生功德种,能予人天胜果者,无过佛法僧宝众。"
谈到相续清净,皆是就僧伽内心隐匿功德而言。末法时期,多有人喜欢观察出家人言行仪表如法与否,或以名声高低判别成就高低。金刚上师法王晋美彭措醒示说:"末法时期,人凭名份高低取舍亲近善知识,这是不好的。"《赞僧功德经》中云:"凡人肉眼难分别,犹如灰覆于火上,或有外现犯戒相,内秘无量诸功德,应当信顺崇重之,贤圣愚凡不可测。或有外现具威仪,或示未能舍其欲,外相人观谓凡夫,不妨内即是其圣。内如四种庵罗果,生熟难分不可别。如来弟子亦如是,有戒无戒亦难辨,是故殷勤劝诸人,不听毁骂僧宝众。若于僧中起邪见,当来定堕三恶道,世尊亲自以梵音,金口弘宣诚不妄。"
丁二、胜田功德
所应礼敬,所应合掌。清净功德,净诸信施。
了悟甚深法性,相续清净的僧伽--圣僧,世间无论何人,皆应对其双手合十,表示恭敬。因为,只有仰赖僧伽,才能引导众生,趣入解脱。所以,天人与人都应虔心顶礼--此即是所应礼敬,所应合掌。经中云:"大悲世尊礼大众,尊敬和合大德僧,诸佛尚自致殷勤,何况凡夫轻慢众。"
诸圣僧众,以殊胜功德作为相续庄严,此即清净功德。诸圣僧众,是吉祥福德之田。"吉祥"是祥瑞与圆满的总称。"福德"既是吉祥又是福报之义。世间出世间一切福德吉祥圆满,全然依靠僧众产生,因而称其为一切福德之基源。三位或四位僧伽以上,名为僧团。僧团大众,远离过患,唯有功德,即使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供养,对其不成障碍。对僧众或一位圣僧作供养,不仅没有过患,而且令有情培植善根,增上福报,即称其为净诸信施。经中云:"唯当尊重生敬心,因此受胜诸天报,佛日灭没虽久远,僧宝连晖传法灯。犹如龙王降甘雨,大地萌芽普洽润,和合僧宝亦如是,雨于如来妙法雨,滋润枯渴诸群生。"
因此,僧团相续清净,于他有情自然成为无上供养之处。
丙二、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
所应惠施,普应惠施。
宛若田地肥沃,庄稼茁壮成长--供养僧众殊胜福田,利益极大,能生无量利乐。此即是所应惠施。无论何时何地,堪为整个世间众生最大供养处,与之相等者无曾为有。此即是普应惠施。世间众生被烦恼染污,而僧众却于染污中解脱--犹如毫无瑕疵的如意宝之王,堪作世间无上庄严。
有的注疏中,是以修行品位来予以解释的。对资粮道位行者,所应礼敬;对加行道位行者,所应合掌;预流果位行者,清净功德;一来果位行者,净诸布施;于不来果位行者,所应惠施;于无学阿罗汉果位行者,普应惠施。
对于僧人,无论其是形象出家人,还是破戒出家人,在充分了知僧宝功德之后,亦应恭敬供养,并能生起无量福德。谈到出家功德,在《本缘经》中云:"以一日一夜出家故,二十劫不堕三恶道。"《僧衹律》中说:"以一日一夜出家,修梵行者,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,乃至醉中剃发,戏里披衣,一晌时间,当期道果。"《赞僧功德经》中云:"破禁比丘虽无戒,初心出家功德胜,百千万亿白衣人,功德纵多不及彼。出家弟子能堪任,继嗣如来末代法,万德无量在俗人,不能须臾弘圣教。最下犯禁破戒僧,供养由获万亿报,是故世尊赞胜因,天上人中受尊贵。是故殷勤劝诸人,勿毁如来僧宝众,今生习恶因缘故,当来业成亦毁佛。缘兹身口意业支,永断世间人天种,当堕三涂恶道中,亿劫沉沦无休息。"《阿含经》中云:"好说众僧短长者,自堕亦引无量众,是故智者善思量,勿于僧中起轻慢。善自防护口业非,莫谈此持彼犯戒,若一恶言毁沙门,当堕泥犁受极苦。"经中云:"何人每月平等心,上供下施无余供。若对僧众生信心,前者功德较后者,不及十六分之一。"…
《随念三宝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