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念叁寶經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利他的典範。《勸發增上意樂經》中雲:"慈氏,無染法施,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。此二十種是其勝利。何等二十?謂成就念,成就勝慧,成就覺慧,成就堅固,成就智慧,隨順證達出世間慧,貪欲微劣,嗔恚微劣,愚癡微劣,魔羅于彼不能得便,諸佛世尊而爲護念,諸非人等于彼守護,諸天于彼助發威德,諸怨敵等不能得便,其諸親愛終不破離,言教威重,其人當得無所怖畏,得多喜悅,智者稱贊,其行法施是所堪念。"在《未曾有經》中說:"說法有二大因緣,一者開化天人福無量故,二者爲報施食恩故。豈得不說?又財施如燈,但明小室。法施若日,遠照天下。"

  有人雖然心裏贊歎隨喜弘揚佛法,但都是稱頌他人之語。一涉及到自己,往往喜言閉關,逃避社會,遁迹山間。蓮池大師開示說:有修習靜坐的人,獨居一室。稍有人聲便以爲受到幹擾。人聲是可以禁止的,但如果有鴉鵲在庭中叫噪,那怎麼辦呢?鴉鵲還可驅除趕走,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號嘯,那又當怎麼辦呢?虎豹猶可使獵人捕捉,然而風號水流,雷轟雨驟,那又要怎麼辦呢?所以說,"愚人除境不除心,智人除心不除境。"要想除境而境終不可除。境既不除,心不能靜,這樣,道就永遠學不成了--學佛辦道,不自我檢討,志向不堅,而嫌外境不寂靜,那實在是謬誤之至!

  喬美仁波切在《證悟曆程--漫遊者道歌》中也對初學之人教誨說:"在修法時,聽到外面喧嘩吵鬧,流水嘩嘩,或者雞鳴犬吠等嘈雜聲音,感到心煩厭惡,心不由自主地被聲音所吸引……自己覺得:應該馬上離開,到比此地更爲寂靜的深山曠野去……要知道,如果自心沒能馴服調順,那麼影響禅定的因素到處都存在,這就如同香葉樹龍王的故事一樣,是根本無法躲避的。"喬美仁波切是在給弟子明示心性,弟子認知心性之後,才要求其遠離人群,掩關而修的。漢地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"得個消息"或"得個著腳處"(指初識心性)後,遁入深山,與鳥獸爲伴,與日月同息,非要"得個桶底脫落"(指徹悟心性)。否則,誓不罷休……如此看來,漢藏大德在閉關修法問題上,的確是一個鼻孔出氣(禅宗術語,指見解相同)!

  當然,後學弟子應當學習前輩高僧大德爲了解脫,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。但是,還要看看自己的資糧具足與否。在禅宗方面,是否已破初關,明眼人予已認可?在大圓滿大手印方面,是否已認知心性,上師許可與否?……否則,匆匆然,奔入山林曠野,不久又奔回都市--來來往往,只落得白白辛苦!--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!《像法決疑經》中雲:"佛言,若複有人,見他修福,及施貧窮。譏毀而言,”此邪命人,求覓名利,出家之人,何用布施,但修禅定智慧之業,何用紛動無益之事?”作是念者,是魔眷屬,其人命終墮大地獄,經曆受苦。從地獄出,墮惡鬼中。從惡鬼出,于五百身,墮在狗中。從狗出已,五百世中,常生貧賤,受種種苦。何以故,由于前世見他施時,不隨喜故。"對于初學者,蓮花生大師警示說:"閉關九年,不如轉一次*輪的功德大。"

  初學佛法之人,應當福慧雙修,爲將來真正掩關--克期取證充分聚集資糧。在福慧雙修的修法中,這裏所提倡的就是宣講佛法、弘揚佛法--這是學修佛法之人最適宜的方便途徑之一。

  至此,不要落入另一個誤區--自己智慧福報淺薄,豈是弘法度生的棟梁之材?要知道,弘揚佛法不一定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,只要從點滴做起,去身體力行--對你所見的親朋好友,念一句佛號、言一句法語、寄一本小冊、發一封關心醒示的信函……或者,在你的視野裏,凡是所見到的--空中飛的小鳥、地上跑的貓狗雞鴨、水裏遊的魚蝦、昔日的仇敵怨家、來往而過的陌生人--你都善心發願、誦咒回向--這無一不是弘法度生。慢慢地,你的願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,隨著煩惱心漸漸被菩提心所取代,你的周圍已被菩提心湧溢出的博愛所籠罩,祥和與安甯環繞著你。過去的你不見了,你成了一位學修佛法真實的體驗者--不僅自利,而且影響了周圍,他人與動物都沈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與溫馨之中……不久,就會咂咂稱奇:這麼渺小的我,居然、居然能感染世界?!

  乙叁、(隨念僧寶之功德)分二:丙一、闡述僧寶功德;丙二、因具功德勝贊無上福田。

  丙一分二:丁一、相續清淨;丁二、勝田功德。

  丁一、相續清淨

  聖僧者,謂:正行、應理行、質直行、和敬行。

  僧,即僧伽,是千百萬魔衆不能令其舍棄遠離解脫正道之人。聖僧者--即是大乘僧伽聖者補特伽羅。所謂"大",即是內道佛乘超越世間,故稱其爲"大"。若依所緣境而分,則有七種殊勝功德,即名爲"大"。諸聖僧衆,于中安住,確立"乘"義。

  遠離一切過患,自相續守持戒律學處,則稱其爲正行。通達佛法諸義,自相續安住禅定學處,則稱其爲應理行。不住常斷諸邊,自相續安住正見智慧,則稱其爲質直行。比丘、沙彌,比丘尼、沙彌尼--所有僧衆,爲利有情,見解戒律皆然相同,共趣解脫,則稱其爲和敬行。

  另一種解釋是:若略說正行,則是遮止衰敗,引入正道。若廣說正行,則是應理行、質直行、和敬行。其中,"理"即解脫。"行"是趣入無學果位。"質直"爲聖者之道。經中雲:"質直即是聖者道。"這是從有學道角度而說的。所謂"和敬",就是所有趣入聖道的僧伽大衆,皆無退轉,趨入涅槃城。"入者"--就一般僧人而言,僧衆之間入于聖道,宗趣同歸,無有不同。或者,正行即是遠離舍棄、謬誤、曲折、退轉--而獲得正行、應理行、質直行、和敬行。也就是說遠離非正行等四種顛倒,趣入真實無誤解脫正道。而在世間,就是相續清淨的僧人。《阿含經》中雲:"我末法中出家人,志求菩提微妙果,于濁苦惡世界中,常在如來清淨衆。僧中或有求四果,或以證果在僧中,此等八輩諸上人,和合僧中常不斷。或有深廣學智慧,或有息慮習諸禅,並皆集在僧衆中,猶如百川歸大海,殊勝妙寶大德僧,長養衆生功德種,能予人天勝果者,無過佛法僧寶衆。"

  談到相續清淨,皆是就僧伽內心隱匿功德而言。末法時期,多有人喜歡觀察出家人言行儀表如法與否,或以名聲高低判別成就高低。金剛上師法王晉美彭措醒示說:"末法時期,人憑名份高低取舍親近善知識,這是不好的。"《贊僧功德經》中雲:"凡人肉眼難分別,猶如灰覆于火上,或有外現犯戒相,內秘無量諸功德,應當信順崇重之,賢聖愚凡不可測。或有外現具威儀,或示未能舍其欲,外相人觀謂凡夫,不妨內即是其聖。內如四種庵羅果,生熟難分不可別。如來弟子亦如是,有戒無戒亦難辨,是故殷勤勸諸人,不聽毀罵僧寶衆。若于僧中起邪見,當來定墮叁惡道,世尊親自以梵音,金口弘宣誠不妄。"

  丁二、勝田功德

  所應禮敬,所應合掌。清淨功德,淨諸信施。

  了悟甚深法性,相續清淨的僧伽--聖僧,世間無論何人,皆應對其雙手合十,表示恭敬。因爲,只有仰賴僧伽,才能引導衆生,趣入解脫。所以,天人與人都應虔心頂禮--此即是所應禮敬,所應合掌。經中雲:"大悲世尊禮大衆,尊敬和合大德僧,諸佛尚自致殷勤,何況凡夫輕慢衆。"

  諸聖僧衆,以殊勝功德作爲相續莊嚴,此即清淨功德。諸聖僧衆,是吉祥福德之田。"吉祥"是祥瑞與圓滿的總稱。"福德"既是吉祥又是福報之義。世間出世間一切福德吉祥圓滿,全然依靠僧衆産生,因而稱其爲一切福德之基源。叁位或四位僧伽以上,名爲僧團。僧團大衆,遠離過患,唯有功德,即使用叁千大千世界的財物供養,對其不成障礙。對僧衆或一位聖僧作供養,不僅沒有過患,而且令有情培植善根,增上福報,即稱其爲淨諸信施。經中雲:"唯當尊重生敬心,因此受勝諸天報,佛日滅沒雖久遠,僧寶連晖傳法燈。猶如龍王降甘雨,大地萌芽普洽潤,和合僧寶亦如是,雨于如來妙法雨,滋潤枯渴諸群生。"

  因此,僧團相續清淨,于他有情自然成爲無上供養之處。

  丙二、因具功德勝贊無上福田

  所應惠施,普應惠施。

  宛若田地肥沃,莊稼茁壯成長--供養僧衆殊勝福田,利益極大,能生無量利樂。此即是所應惠施。無論何時何地,堪爲整個世間衆生最大供養處,與之相等者無曾爲有。此即是普應惠施。世間衆生被煩惱染汙,而僧衆卻于染汙中解脫--猶如毫無瑕疵的如意寶之王,堪作世間無上莊嚴。

  有的注疏中,是以修行品位來予以解釋的。對資糧道位行者,所應禮敬;對加行道位行者,所應合掌;預流果位行者,清淨功德;一來果位行者,淨諸布施;于不來果位行者,所應惠施;于無學阿羅漢果位行者,普應惠施。

  對于僧人,無論其是形象出家人,還是破戒出家人,在充分了知僧寶功德之後,亦應恭敬供養,並能生起無量福德。談到出家功德,在《本緣經》中雲:"以一日一夜出家故,二十劫不墮叁惡道。"《僧衹律》中說:"以一日一夜出家,修梵行者,離叁百六十叁萬六千歲叁途苦,乃至醉中剃發,戲裏披衣,一晌時間,當期道果。"《贊僧功德經》中雲:"破禁比丘雖無戒,初心出家功德勝,百千萬億白衣人,功德縱多不及彼。出家弟子能堪任,繼嗣如來末代法,萬德無量在俗人,不能須臾弘聖教。最下犯禁破戒僧,供養由獲萬億報,是故世尊贊勝因,天上人中受尊貴。是故殷勤勸諸人,勿毀如來僧寶衆,今生習惡因緣故,當來業成亦毀佛。緣茲身口意業支,永斷世間人天種,當墮叁塗惡道中,億劫沈淪無休息。"《阿含經》中雲:"好說衆僧短長者,自墮亦引無量衆,是故智者善思量,勿于僧中起輕慢。善自防護口業非,莫談此持彼犯戒,若一惡言毀沙門,當墮泥犁受極苦。"經中雲:"何人每月平等心,上供下施無余供。若對僧衆生信心,前者功德較後者,不及十六分之一。"…

《隨念叁寶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金剛功德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