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念叁寶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甘情願,而是不自覺地趨入惡業方面。正是由于宿世串習力暗地作怪,也就有鴨奔池塘,鷹赴屍林的情形了。

  不僅如此,正因無明在搗鬼,欲想獲得幸福歡樂也就變得如登天之難。而且,隨著痛苦加劇,也就與聖者之路背道而馳……這樣,輪回的怪圈,也就變得無始無終,遙遙無期。如是應該審察明思!

  痛苦是巨大而漫長的。在身臨其境中,對于那些曾經作過自己母親量如虛空般的衆生--他們應當依靠什麼皈依處,才能從一切痛苦衰亡的深淵中被救脫出來呢?具有智慧的人們,不禁要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……

  在這個世界上,能夠徹底消除輪回痛苦的方法到底誰能知道?迫切救度衆生的慈悲心究竟何人具足?真正具備救度能力與事業的又是誰呢?《瑜伽師地論》中提醒人們:"一、其所皈依之對象,必須自身已斷盡一切煩惱衆苦;若自未出苦,不能度他出苦。二、要于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;倘僅自解脫,而不知隨順機宜宣諸法要,縱皈依他,亦不能度人出苦海。叁、要具足大悲心,見有情受苦甚于己受,不暇休息;若無大悲心,縱有度生方便,因見衆生難調難伏,或因時間長遠便生疲厭,不肯利人;縱皈依他,也難得其慈悲攝受……"在反複思考過程中,對于梵天、帝釋天和淡黃師(數論派祖師)等方面不存嗔恨偏見,對于出有壞佛陀也不生貪戀希求--以平等之心,作出合理判別:何者能從根本上解救苦難有情,那就應該理所當然地皈依他!

  不妨用事勢理去分析衡量,雖然現在對我們來講釋迦王已遙不可見,但他所宣講示範的正道,用叁量之理去觀察是正確的。這一正道的確是斬斷世間輪回之根的真實方便,毫無謬誤。再用推理而知,這一方便,釋迦牟尼佛必然已親知親證。並且,將此法示導衆生,亦已具足慈悲之心。這一方便,充分顯示了能從根本上解救世間有情的無限威力……是的,只有出有壞佛陀智悲力叁者皆然具備,從而生起理念與信心!

  循著依怙主--佛陀所宣教法的光輝,我們可以用無垢的智慧去分析辨別!茫茫叁界輪回之苦,並非無因無緣而生。如果是無因無緣而生,就定會存在恒有與恒無的過失。同樣,也不是外道所承認的大自在天常法等非因産生,因爲因與果必有內在聯系,不相混亂……如此等等,上述觀點已不攻自破。看來,一切萬法,唯然都是因緣緣起聚集的顯現而已。假如並非依因緣緣起而生,那就如同石女兒一般,無有顯現而眼見了!

  通過正量了知,的確存在著鏟除痛苦之道。而所謂損害有情即是法的邪道,所謂爲淨除業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--此類怪論邪說,皆與世間輪回之根本因並未相違。只有能夠徹底掘除一切世間輪回無明之種的本然無我空性才是正道。經中雲:"諸遭怖畏人,多歸依山林,亦歸諸園囿,歸所供樹木。其歸非尊勝,其歸非第一,雖依其依處,不能脫衆苦。若時有歸依,佛法及僧伽,由知苦苦集,正超越諸苦。八支聖道樂,當趣般涅槃,以智慧觀見,諸四聖谛理,此歸爲尊勝。此歸是第一,由歸此歸處,能解脫衆苦。"

  從客觀立場出發,人們的智慧和知識,無論如何進步或廣大,都絕不能超過佛的知見和境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不能在"正統佛法"以外更能發現什麼新奇的東西。現今科學無論怎樣發展,也僅僅可以作爲佛法各類觀點的新型注腳而已。例如,可以用科學、心理學,甚至社會學來闡明自性空的道理。亦可用近代實驗心理學之種種資料及深度心理學的觀察法,來诠釋業感緣起。此類研究已在西方衆多佛學家和學者中展開。

  通過以上系統性的理論觀察,亦可引鑒借助其它比較推理,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--出有壞佛陀,是人們希求解脫輪回之苦的唯一依怙,其教法是唯一的津梁,諸僧伽是無上福田,亦是解脫路上的摯友親伴--我們應當確信無疑,應當時時刻刻不忘叁寶,隨念皈依處--叁寶之功德。《贊頌韻文論》中雲:"安住無邊底,生死大海中,貪等極暴惡,大鯨嚼其身,今當皈依誰?若誰一切過,畢竟皆永無,若一切時空,一切德依處。設是有心者,即應皈依此,贊此恭敬此,應住其聖教。"《涅槃經》中雲:"若人皈依于叁寶,必能解脫諸怖畏。"

  在聽到惡趣輪回的痛苦後,應當生起希冀擺脫之心;在聽到善趣與解脫的安樂後,應當生起希冀獲得之心;在聞到叁寶殊勝無比的功德後,應當生起希冀皈依隨念之心;在現見罪業過患無窮後,應當生起希冀斷除之心……這才是智者明智的選擇。一位智者說:"所有的哀愁與痛苦,有一天,都能被咀嚼、被紀念、被轉化、被升華,成爲生命中的大愛。"

  在作出一心向善,皈命叁寶的選擇當下,十方諸佛菩薩隨喜贊歎,並默默地祈禱祝福。《彌勒所問本願經》中雲:"彌勒大士善權方便,安樂之行,得致無上正真之道。晝夜六時,正衣束體,下膝著地,向于上方說此偈言,我悔一切過,勸助衆入道,皈命禮諸佛,令得無上慧。"

  經中雲:"無信心之人,不生諸善法,如種被火焚,青芽豈能生?"雖然叁寶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心與加持,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續,唯一依賴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。因此,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與恭敬心,那麼所得到上師叁寶的悲憫與加持也是上等的;若具有中品的信心與恭敬心,則所得的悲憫與加持也是中等的;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與恭敬心,就只能獲得少許的加持與悲憫;如果根本沒有信心和恭敬心,那麼不可能得到上師叁寶的悲憫與加持。若自己無有信心,則遇到真佛攝受也無濟于事。

  無著菩薩說:"信有叁種形態:一、完全而堅定地確信某一事物的存在。二、見功德生起甯靜的喜悅。叁、欲達成某一目的的深願。本書所注解的目的屬于後二項範疇。因爲智者見到叁寶功德,不能不生喜,不能不親近,不能不皈依,不能不獲取--也就令本人生起歡欣而共同趨于暫時與究竟的利樂。誠所謂,"信爲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。"《無死鼓音陀羅尼經》中雲:"佛世尊難思,正法亦難思,聖僧不思議,諸信不思議。"皈依叁寶之功德利益,略說有八種:

  (一)、常遇佛法,趨入內道。

  佛法住世,曠劫難遇。今作皈依,已爲生生世世結下值遇佛法,趣入正道之緣。《大悲經》中雲:"佛告阿難,若有衆生于諸佛所,一發信心,種少善根,終不敗亡。假使久遠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彼一善根,必得涅槃。如一滴水,投入大海,雖經久遠,終無虧損。"

  (二)、昔作惡業,皆悉清淨。

  爲了遠離痛苦,清淨罪業,應當投身歸命,誠心祈禱,必得叁寶威力加被,激發善根。猶如塵鏡經于擦拭才得光耀。《大集經》中雲:"百年垢衣,可于一日浣令鮮淨。如是百劫中,所集諸不善業,以佛法力故,善願思維,可于一日一時,盡能消滅。"再者,現今社會,人心不古,惡法叢生,若不祈禱叁寶,則爲外境所轉。自己智慧淺薄,無有正見,心被誘惑,即使剛剛積聚的點滴之善,也容易轉成惡業。因此,應當了知,今生斷除不善業也是沒有比皈依叁寶、憶念功德和誠心祈禱更殊勝的方法了。

  (叁)、不墮惡趣。

  《涅槃經》中雲:"雖得梵天之身,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,命終之時,還墮叁惡道中。"《法句經》中有則故事說,曾有位帝釋天王,因五德離身,自知命盡。用神通觀察,知道將墮入于驢胎,因而憂苦萬分。他暗自揣思:在叁界之中,唯有佛陀能濟度厄難。便急忙來至佛前,稽首伏地,至心皈依叁寶。在他暗念皈依佛法僧後的瞬間,神識已入母驢腹中。然而,母驢踏壞主人家中器物,主人一怒之下用棍杖責打它,帝釋神識又從母驢身中出來,重新現生天帝之身。佛陀贊歎道:"善哉!你能于隕命之際,歸命叁寶,免墮惡趣,值得稱歎!"佛遂爲帝釋開示佛法,帝釋得證須陀洹果位。

  (四)、獲無量善神庇佑,不爲人與非人等障礙所損。

  佛陀曾經說過,只要有人誠心皈依叁寶,便有四王天派遣叁十六位善神,隨身護持,可使叁寶弟子辟除邪惡,出入無畏。

  法王晉美彭措曾經爲四衆弟子講了獲叁寶庇佑,免除命難的兩則感人故事。在年輕時,法王出外參學。在一處深山老林中,突然遇到了一夥強盜。他們揮舞刀槍,恐嚇法王,不僅要留下身上的錢物,而且還要殺死他。法王面對眼前突如其來的災禍,鎮定地向強盜們說道:"你們慈悲一下,能否給我五分鍾時間,我辦點小事,到時殺我也不遲!"強盜們嚷著:"那哪行!要知道,你的命掌握在我們手裏!"法王以商量的口吻對他們說:"你們看,我真的有點小事,給叁分鍾時間也可以,錢物都給你們,我的命不是早就在你們手上嗎?"一個強盜勉強說道:"好好好!就叁分鍾!"

  法王正心定念,恭敬合掌,虔誠祈禱阿彌陀佛……時間一秒一秒無聲地流逝,林中的小鳥們也都停止了往日的鳴叫,山谷中一片甯寂,空氣仿佛凝固了……也真怪,那些強盜們身不由己地向森林中走去……法王向著他們遠去的背影祈禱祝福!

  一次,在群山環繞之中,年輕的法王來到一座高山的頂巅。山崖下是一片碧綠的水波。忽然,法王從幾百米高的山頂墜下。在空中,法王默默祈禱阿彌陀佛……飄飄然,輕落水面,清涼沐浴,隨水漂浮……

  在經典與許多前輩大德的授記中,明確指出法王晉美彭措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可是,爲了度化有情,于命難之際臨危不懼,一心祈禱叁寶護佑,爲四衆弟子顯示了聖者的風範。

  論中雲:"無論身處山林曠野,還是遇到官法刑難,只要隨念叁寶功德和佛菩薩名號,恐怖即滅。因此,皈依叁寶,救護不虛。"古德雲:"山有玉,則草木潤。泉有龍,則水不竭。住處有叁寶,則善根增長,免除災厄。"

  《法苑珠林》中記載了一則啓迪人心的故事。晉朝時,有個人名叫劉度,他的家鄉有著成千的住戶。整座城鎮的人們都皈依叁寶信奉佛法,經常供養僧衆。當時正逢兵荒馬亂,有許多境外災民湧入…

《隨念叁寶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金剛功德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