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念叁寶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城內。他們善心相助慈悲救濟。

  隨後追殺而來的主將大怒,以爲這座城鎮的人留住逃民是與其作對,發誓要血洗全城。劉度面對即將到來的血腥之難,就帶領城中老少衆人,向叁寶禱告,誠誦觀世音菩薩聖號。不久,在叁寶總集之化身--觀世音菩薩的護佑下,在主將的庭院中,從天降下一物,纏繞在房屋檐柱上。主將一看,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,不禁驚恐萬分,轉而大喜……這樣,全城老少免于塗炭。由于獲得叁寶庇佑,感召了其它鄉鎮邑鄰,人們紛紛皈依叁寶。

  在學修佛法過程中,不能把製造違緣之人當作水火不相共容的怨敵對待。法王晉美彭措開示說:"對于叁界有情,無論何者,都不要分別其善惡。對于國家與國家之間,也不要好壞取舍。民族之間要平等相待。佛曾經警示弟子們說,”凡是皈依法寶的人,對待任一衆生,哪怕僅是其一根汗毛,都不要損害。只有心不存惡念,才能獲得清淨修法的機緣和佛法的加持力。”"因此,修行之人不能對待怨敵"橫眉冷對千夫指",而應以"俯首甘爲孺子牛"的心態,感謝他們提供了一次修習安忍、消除業緣的絕好機會。暫時的違緣逆境,暫時的威脅強迫,可以使修行人最終能遠離長期被輪回繩索所束縛、不能得以解脫等一切痛苦的根源,而獲得自在。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說:"遭受損害遇正法,獲解脫道害恩大;痛苦憂傷遇正法,得永樂故苦恩大;非人損惱遇正法,得無畏故魔恩大;遭人忿恨遇正法,得利樂故敵恩大;因猛惡緣遇正法,獲無變道惡恩大;他人勸勉遇正法,獲真實義勸恩大。平等報恩善回向。"因此,應當以清淨心,在虔誠祈禱上師叁寶加被的同時,亦應將帶來違緣之人視爲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,共忏罪業,祝願他們藉此因緣,早日皈信叁寶,共獲輪回解脫之果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中雲:"若人于一時,對十方佛前,代爲一切衆生修行五悔(忏悔、勸請、隨喜、回向、發願),其功德若有形量者,叁千大千世界著不能盡。"

  在違緣逆境面前,唯一仰賴的只有上師叁寶。上師叁寶猶如慈母,雙眸淌下關懷愛護的暖流,撫潤衆生的心田,盼望我們于風雨飄搖中速得解脫安詳。上師叁寶猶如嚴父,雙眸淌下庇佑警示的清涼,熄滅有情的熱惱,盼望我們于蹉跎歲月中速獲無畏自在。

  是的,對于叁寶應當有甯遇命難亦不舍棄的堅定理念。不應以自己的懦弱,愧對上師叁寶太多太多的關懷、太多太多的撫佑,不應以自己的焦慮不安,而帶給上師叁寶太多太多的擔心、太多太多的挂念。因爲,在無始輪回的怪圈中,我們不知有多少次愧對上師叁寶慈悲的引導和美好的希望,不知有多少次在坎坷挫折面前,慚愧地低下了高傲的頭……請靜下心來,勇敢一些,踏著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,一心皈命叁寶,義無返顧!默默地祈禱!要知道,以上師爲首的無量無際的本尊、空行、護法,垂目凝視,予以護佑,在共業所感驟風巨浪的大海中,期盼你這一葉小舟,平安抵達解脫的彼岸……

  無論是外違緣、內違緣,還是密違緣,只要如理如法地祈禱上師叁寶、憶念上師叁寶功德,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,都能無余遣除。《日藏經》中雲:"有情誰人皈依佛,俱胝魔衆不能害,縱破戒律心散亂,彼亦定能趨涅槃。"法稱論師說:"無明二障皆已斷,無有妄語惟無因,現見一切智智尊,佛陀宣說谛實語。"

  《普賢上師教言》中有一則十分有趣的故事。從前,一個盜賊被主人抓住,主人一邊念皈依偈一邊用棍棒打他。每念一句皈依偈就打他一下,念完皈依偈也就將其釋放了。盜賊想:釋迦牟尼佛恩德真大,幸好皈依偈只有幾句,如果皈依偈再多的話,我可能已被打死了。在他心中,好象皈依偈的聲音與痛苦成了無二無別,並且腦海中一直回想著朗朗的皈依偈聲。他到一座橋下躺了下來,這時橋上來了許多鬼魔,它們說:"這裏有一個皈依叁寶的人。"而不敢下橋傷害他,也就吵吵嚷嚷地走了。

  (五)、一切所作,皆得成辦。

  蓮花生大師說:"具有堅信得加持,若離疑心成所願。"不用說了知叁寶功德後生起信心而皈依,即便僅僅耳聞佛號或對佛身語意中任何一種結上一縷善緣,也能成辦所作,獲得暫時人天之樂,究竟解脫之果。

  從前有一個人在路邊看到一尊泥佛像,他想:這尊小泥像如果這樣放著,很快就會被雨水淋壞,不能讓它被毀壞。看到小泥像前面有一個被扔掉的鞋墊,便將鞋墊蓋在上面。又有另一人看到這種情景,他認爲這麼肮髒的鞋墊蓋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,于是將鞋墊扔掉了。蓋鞋墊和扔鞋墊的二人以賢善意樂的果報,後世獲得了王位。如頌雲:"善意將鞋墊,置于能仁頂,他人舍棄彼,二者得王位。"所以最初造小泥像的人、中間蓋鞋墊的人、最後扔鞋墊的人叁者都暫時得到王位等善趣的樂果,究竟播下了解脫的種子,逐漸也已成佛。這是引自《普賢上師教言》中的公案。

  (六)、常具廣大福德之因。

  《大論》中雲,供奉叁寶是福源寶藏,如影隨形;供奉叁寶是破滅苦難如意寶,能予人幸福歡樂;供奉叁寶是導航舵手,能顯示天道之徑;供奉叁寶是集善之府,能聚引善人賢士;供奉叁寶是安穩之舟,臨命終時,心不怖畏。供奉叁寶能獲福樂之果,是趣入涅槃之初緣,善法道行之根本。

  《法化談叢》中說,以前有位商人,因經營有方,不久即成爲一方巨甲豪富。由于金錢財物日豐,苦于無法收藏保管。他想:若將錢財埋于地中,唯恐地鼠偷走。若藏于森林,唯恐猿猴搬去。若藏于深水中,唯恐水中動物移動。要是交給兄弟妻子吧,唯恐他們揮霍無度……還是變換成黃金,纏在腰間自己帶著放心!

  正逢佛教齋月,四衆弟子紛紛向塔寺燒香散花。人們將一金屬鑄成的大缽,放在四衢道中央。來往行人都探囊取錢,投入缽中。金錢與缽壁相碰,叮當有聲。這位富商路經此地,見到此情此景,深感驚訝。就問旁人,人們在作什麼事?衆人對他說:"你不知道嗎?這是公共福田,舍一得百千萬億倍酬報,往後都受用不盡。佛在《大寶積經》中說:”吾不捨財,財將捨我,我今當捨,令作堅財。”告訴你,這口大缽,就是堅牢藏。金錢財物一入其中,五家不能共享,惟供養者獨自享有。五家就是:”王臣以法令取之,盜賊以非法奪取之,不肖後人以放逸衰敗之,水火溺焚而毀壞之,由人共取由天沒收之……”只有這寶缽,金錢財物寄供之處,才是有萬利而無五害。"富商聞聽歡喜雀躍,說道:"我得到寄托的好地方了!"就解開腰帶,將黃金無余放于缽中。又到寺中誠心皈依叁寶,衆比丘爲其忏罪誦經,他心開意解,獲得須陀洹聖者果位。

  (七)、能作法師,爲衆所依。

  既已趣入正法,應當聞思修並進,則能化導衆生,離苦得樂。《賢愚經》中雲:"行者欲成佛道,當樂經法,讀誦演說。正使白衣說法,諸天鬼神,悉來聽受,況出家人。出家之人,乃至行路誦經說偈,常有諸天隨而聽之。是故應勤誦經說法。"

  (八)、速證菩提。

  在《木槵子經》(槵huàn)中,談到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。有位名叫波金璃的國王,向佛祈問道:"佛法深廣無比,很難令人抓住要領而修習。祈願佛陀,垂愍于我,恩賜殊勝法要。"

  佛陀對國王說道:"若想滅除煩惱障的人,應當用線穿木槵子(即菩提子)一百零八個,手不離珠,心無散亂,摯心稱念南無佛陀、南無達摩、南無僧伽,乃至能滿百萬遍者,可速斷一百零八結業煩惱,獲得無上果位。"國王聞佛之語,歡喜許諾:"佛陀慈悲開示,我當依教奉行。"

  爲了激勵國王精進修法之心,佛陀說道:"曾有一位莎鬥比丘,虔誠恭敬誦持叁寶名號,隨念叁寶功德,經曆十年時間,恒無間斷,得證斯陀含果位。因努力修持,現今已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。"國王聽佛一番鞭策的話語,更加堅定信心,精進修持……

  皈依叁寶,起堅固心,具不壞信,去除惡業增上善業,遠離怖畏,成爲一切功德之源,總攝一切善法,獲得善神庇護。皈依叁寶,是內道與外道的根本區別標志,是叁菩提最初之因……一切正道的基礎,無疑就是憶念叁寶功德,在此,不妨簡單敘述一下《隨念聖叁寶經》的功德。

  本經分四:甲一、名義;甲二、譯禮;甲叁、正文;甲四、後義。

  甲一、名義

  梵語雲:阿呀曰阿那紮呀阿努莫德色紮

  藏語雲:帕巴棍秋色母傑色真巴多

  漢語雲:隨念聖叁寶經

  梵語"阿呀"和藏語"帕巴"是聖之義,"RA那"和"棍秋"是寶之義,"紮呀"和"色母"是叁之義,"阿努"和"傑色"是隨之義,"莫德"和"真巴"是念之義,"色紮"和"多"是經之義。各自意義分別是:超越世間之一切出世法故名爲聖;世間稀有、清淨無垢、成就自他利益、世間莊嚴、最勝超出世間、性恒無變,故名爲寶;導師、正法和隨學者故名爲叁;皈依境之功德本已具足、遠離增益、當以無顛倒心憶念,故名爲隨念;根本或精華故名爲經。

  甲二、譯禮

  頂禮一切智智尊!

  此是翻譯者本人向一切智智尊頂禮,凡是如所有法與盡所有法所攝一切所知法皆能無誤無垢而了知!

  甲叁、(正文)分叁:乙一、隨念佛之功德;乙二、隨念法之功德;乙叁、隨念僧之功德。

  乙一分叁:丙一、略述導師功德;丙二、廣述因與果;丙叁、攝義。

  丙一、略述導師功德

  如是佛陀、薄伽梵者,謂:如來、應供、正等覺、明行圓滿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薄伽梵。

  所謂如是佛陀薄伽梵,即是共所稱認之名號,也即成爲成立無上導師的依據。此又包括自利圓滿和利他圓滿。從自利圓滿講,已相應了悟諸法實相,遂稱爲善逝。從利他圓滿講,不僅無誤了悟實相,而且亦令衆生趨入證悟之徑。

  如來者,梵語"多陀阿伽陀"。如即真如。乘真如之道,從因來果,而成正覺,是真身如來。若乘真…

《隨念叁寶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金剛功德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