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城内。他们善心相助慈悲救济。
随后追杀而来的主将大怒,以为这座城镇的人留住逃民是与其作对,发誓要血洗全城。刘度面对即将到来的血腥之难,就带领城中老少众人,向三宝祷告,诚诵观世音菩萨圣号。不久,在三宝总集之化身--观世音菩萨的护佑下,在主将的庭院中,从天降下一物,缠绕在房屋檐柱上。主将一看,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,不禁惊恐万分,转而大喜……这样,全城老少免于涂炭。由于获得三宝庇佑,感召了其它乡镇邑邻,人们纷纷皈依三宝。
在学修佛法过程中,不能把制造违缘之人当作水火不相共容的怨敌对待。法王晋美彭措开示说:"对于三界有情,无论何者,都不要分别其善恶。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,也不要好坏取舍。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。佛曾经警示弟子们说,”凡是皈依法宝的人,对待任一众生,哪怕仅是其一根汗毛,都不要损害。只有心不存恶念,才能获得清净修法的机缘和佛法的加持力。”"因此,修行之人不能对待怨敌"横眉冷对千夫指",而应以"俯首甘为孺子牛"的心态,感谢他们提供了一次修习安忍、消除业缘的绝好机会。暂时的违缘逆境,暂时的威胁强迫,可以使修行人最终能远离长期被轮回绳索所束缚、不能得以解脱等一切痛苦的根源,而获得自在。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说:"遭受损害遇正法,获解脱道害恩大;痛苦忧伤遇正法,得永乐故苦恩大;非人损恼遇正法,得无畏故魔恩大;遭人忿恨遇正法,得利乐故敌恩大;因猛恶缘遇正法,获无变道恶恩大;他人劝勉遇正法,获真实义劝恩大。平等报恩善回向。"因此,应当以清净心,在虔诚祈祷上师三宝加被的同时,亦应将带来违缘之人视为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,共忏罪业,祝愿他们藉此因缘,早日皈信三宝,共获轮回解脱之果。《大毗婆沙论》中云:"若人于一时,对十方佛前,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(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、发愿),其功德若有形量者,三千大千世界著不能尽。"
在违缘逆境面前,唯一仰赖的只有上师三宝。上师三宝犹如慈母,双眸淌下关怀爱护的暖流,抚润众生的心田,盼望我们于风雨飘摇中速得解脱安详。上师三宝犹如严父,双眸淌下庇佑警示的清凉,熄灭有情的热恼,盼望我们于蹉跎岁月中速获无畏自在。
是的,对于三宝应当有宁遇命难亦不舍弃的坚定理念。不应以自己的懦弱,愧对上师三宝太多太多的关怀、太多太多的抚佑,不应以自己的焦虑不安,而带给上师三宝太多太多的担心、太多太多的挂念。因为,在无始轮回的怪圈中,我们不知有多少次愧对上师三宝慈悲的引导和美好的希望,不知有多少次在坎坷挫折面前,惭愧地低下了高傲的头……请静下心来,勇敢一些,踏着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,一心皈命三宝,义无返顾!默默地祈祷!要知道,以上师为首的无量无际的本尊、空行、护法,垂目凝视,予以护佑,在共业所感骤风巨浪的大海中,期盼你这一叶小舟,平安抵达解脱的彼岸……
无论是外违缘、内违缘,还是密违缘,只要如理如法地祈祷上师三宝、忆念上师三宝功德,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,都能无余遣除。《日藏经》中云:"有情谁人皈依佛,俱胝魔众不能害,纵破戒律心散乱,彼亦定能趋涅槃。"法称论师说:"无明二障皆已断,无有妄语惟无因,现见一切智智尊,佛陀宣说谛实语。"
《普贤上师教言》中有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。从前,一个盗贼被主人抓住,主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。每念一句皈依偈就打他一下,念完皈依偈也就将其释放了。盗贼想:释迦牟尼佛恩德真大,幸好皈依偈只有几句,如果皈依偈再多的话,我可能已被打死了。在他心中,好象皈依偈的声音与痛苦成了无二无别,并且脑海中一直回想着朗朗的皈依偈声。他到一座桥下躺了下来,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,它们说:"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。"而不敢下桥伤害他,也就吵吵嚷嚷地走了。
(五)、一切所作,皆得成办。
莲花生大师说:"具有坚信得加持,若离疑心成所愿。"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,即便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身语意中任何一种结上一缕善缘,也能成办所作,获得暂时人天之乐,究竟解脱之果。
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泥佛像,他想: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,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坏,不能让它被毁坏。看到小泥像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,便将鞋垫盖在上面。又有另一人看到这种情景,他认为这么肮脏的鞋垫盖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,于是将鞋垫扔掉了。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以贤善意乐的果报,后世获得了王位。如颂云:"善意将鞋垫,置于能仁顶,他人舍弃彼,二者得王位。"所以最初造小泥像的人、中间盖鞋垫的人、最后扔鞋垫的人三者都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,究竟播下了解脱的种子,逐渐也已成佛。这是引自《普贤上师教言》中的公案。
(六)、常具广大福德之因。
《大论》中云,供奉三宝是福源宝藏,如影随形;供奉三宝是破灭苦难如意宝,能予人幸福欢乐;供奉三宝是导航舵手,能显示天道之径;供奉三宝是集善之府,能聚引善人贤士;供奉三宝是安稳之舟,临命终时,心不怖畏。供奉三宝能获福乐之果,是趣入涅槃之初缘,善法道行之根本。
《法化谈丛》中说,以前有位商人,因经营有方,不久即成为一方巨甲豪富。由于金钱财物日丰,苦于无法收藏保管。他想:若将钱财埋于地中,唯恐地鼠偷走。若藏于森林,唯恐猿猴搬去。若藏于深水中,唯恐水中动物移动。要是交给兄弟妻子吧,唯恐他们挥霍无度……还是变换成黄金,缠在腰间自己带着放心!
正逢佛教斋月,四众弟子纷纷向塔寺烧香散花。人们将一金属铸成的大钵,放在四衢道中央。来往行人都探囊取钱,投入钵中。金钱与钵壁相碰,叮当有声。这位富商路经此地,见到此情此景,深感惊讶。就问旁人,人们在作什么事?众人对他说:"你不知道吗?这是公共福田,舍一得百千万亿倍酬报,往后都受用不尽。佛在《大宝积经》中说:”吾不捨财,财将捨我,我今当捨,令作坚财。”告诉你,这口大钵,就是坚牢藏。金钱财物一入其中,五家不能共享,惟供养者独自享有。五家就是:”王臣以法令取之,盗贼以非法夺取之,不肖后人以放逸衰败之,水火溺焚而毁坏之,由人共取由天没收之……”只有这宝钵,金钱财物寄供之处,才是有万利而无五害。"富商闻听欢喜雀跃,说道:"我得到寄托的好地方了!"就解开腰带,将黄金无余放于钵中。又到寺中诚心皈依三宝,众比丘为其忏罪诵经,他心开意解,获得须陀洹圣者果位。
(七)、能作法师,为众所依。
既已趣入正法,应当闻思修并进,则能化导众生,离苦得乐。《贤愚经》中云:"行者欲成佛道,当乐经法,读诵演说。正使白衣说法,诸天鬼神,悉来听受,况出家人。出家之人,乃至行路诵经说偈,常有诸天随而听之。是故应勤诵经说法。"
(八)、速证菩提。
在《木槵子经》(槵huàn)中,谈到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。有位名叫波金璃的国王,向佛祈问道:"佛法深广无比,很难令人抓住要领而修习。祈愿佛陀,垂愍于我,恩赐殊胜法要。"
佛陀对国王说道:"若想灭除烦恼障的人,应当用线穿木槵子(即菩提子)一百零八个,手不离珠,心无散乱,挚心称念南无佛陀、南无达摩、南无僧伽,乃至能满百万遍者,可速断一百零八结业烦恼,获得无上果位。"国王闻佛之语,欢喜许诺:"佛陀慈悲开示,我当依教奉行。"
为了激励国王精进修法之心,佛陀说道:"曾有一位莎斗比丘,虔诚恭敬诵持三宝名号,随念三宝功德,经历十年时间,恒无间断,得证斯陀含果位。因努力修持,现今已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。"国王听佛一番鞭策的话语,更加坚定信心,精进修持……
皈依三宝,起坚固心,具不坏信,去除恶业增上善业,远离怖畏,成为一切功德之源,总摄一切善法,获得善神庇护。皈依三宝,是内道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标志,是三菩提最初之因……一切正道的基础,无疑就是忆念三宝功德,在此,不妨简单叙述一下《随念圣三宝经》的功德。
本经分四:甲一、名义;甲二、译礼;甲三、正文;甲四、后义。
甲一、名义
梵语云:阿呀曰阿那扎呀阿努莫德色扎
藏语云:帕巴棍秋色母杰色真巴多
汉语云:随念圣三宝经
梵语"阿呀"和藏语"帕巴"是圣之义,"RA那"和"棍秋"是宝之义,"扎呀"和"色母"是三之义,"阿努"和"杰色"是随之义,"莫德"和"真巴"是念之义,"色扎"和"多"是经之义。各自意义分别是:超越世间之一切出世法故名为圣;世间稀有、清净无垢、成就自他利益、世间庄严、最胜超出世间、性恒无变,故名为宝;导师、正法和随学者故名为三;皈依境之功德本已具足、远离增益、当以无颠倒心忆念,故名为随念;根本或精华故名为经。
甲二、译礼
顶礼一切智智尊!
此是翻译者本人向一切智智尊顶礼,凡是如所有法与尽所有法所摄一切所知法皆能无误无垢而了知!
甲三、(正文)分三:乙一、随念佛之功德;乙二、随念法之功德;乙三、随念僧之功德。
乙一分三:丙一、略述导师功德;丙二、广述因与果;丙三、摄义。
丙一、略述导师功德
如是佛陀、薄伽梵者,谓:如来、应供、正等觉、明行圆满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薄伽梵。
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,即是共所称认之名号,也即成为成立无上导师的依据。此又包括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。从自利圆满讲,已相应了悟诸法实相,遂称为善逝。从利他圆满讲,不仅无误了悟实相,而且亦令众生趋入证悟之径。
如来者,梵语"多陀阿伽陀"。如即真如。乘真如之道,从因来果,而成正觉,是真身如来。若乘真…
《随念三宝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