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之道,来三界垂化有情,则是应身如来。
应供者,梵语为"阿罗汉"。阿罗汉具有三义:杀贼、无生、应供。"阿罗"是"贼"之义,"汉"是"杀"之义,佛已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。"阿罗"是"生"之义,"汉"是"无"之义,阿罗汉于五趣、四生等生死法中,永不复生。汉译为应供,即断一切之恶,应受人天供养者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中云:"已得一切所应得义,应作世间无上福田,应为一切恭敬供养,是故名应。"在佛尊号中,以"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"的断德圆满而立称。藏语为扎觉巴,是灭敌者之义。所谓灭敌者之"敌",一般是指侵占自之利益,并施予痛苦之人。此处则是一切过患的根本--烦恼才是"敌"之义。若断除烦恼及习气,就称其为灭敌者。
正等觉者,梵语"三藐三菩提",即是无倒真正遍觉诸法之义。无明已断,智慧广大,是"等觉"之义。所谓"正",是"真正圆满"之义。等觉之名号,不仅可以用在佛的称号上,亦可用在独觉与十地菩萨之名上。然而,魔王亦能幻化佛形,或者十地菩萨之智慧亦可称为"究竟"或"圆满",为了有别于此,也就称其为"真正"。《大智度论》第二十七卷中云:"佛说一切智,是声闻辟支佛事,道智是菩萨事,一切种智是佛事,声闻辟支佛,但有总一切智,无有一切种智。"总体来说,佛之智慧并非不圆满、不清净,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,即名正等觉。
善逝、应供和正等觉本体为一,只是从佛陀功德不同方面划分,但又相互关联。善逝是从实相本性讲,诸法平等,已达究竟圆满境界;以此平等之智将所断彻底断除,称为灭敌(应供);而所证究竟圆满,则是真正圆满正等觉。
明行圆满者,梵语"鞞多遮罗那三般那。"是从佛之因与果方面分析的。就因而言,因地虽然有千因万缘,但全部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。而戒定慧三学,亦可归纳在八正道范畴。八正道中的"正见"即是"明"。其余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七正道则是"行"。在此"明"与"见"一味一义。犹如行途之人,必眼视前方目标之路,脚下同时向前行进。正见之智宛若眼目,即是"明"或"见",属于慧学范畴。正语等七正道是"行",摄于戒学和定学之中。明是智证,行是修行,佛陀二者圆满具足。佛经中说,佛于菩提树下,于最后夜证得三明。初夜分观察前际,得宿住随念智证通,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死事;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、所应证法、所应觉法,即能永断、证得、现正等觉;后夜分得漏尽证通。成一切智,圆满三明。在"明"前所应修习之"行"是:戒圆满即六支圆满,也就是"善受尸罗(戒)、安住别解脱律仪、轨则圆满、行境圆满、于诸小罪见大怖畏、受学学处。"为得清净三摩地,应修正行圆满,即于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。防护圆满,要使眼、耳等六根,在见色闻声等外境之时,不取行相,防护诸根,修习妙三摩地。这里的妙三摩地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,其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最为殊胜。由修习清净三摩地,即能修习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天眼通、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。加上三明,总称三明六通。由此明行圆满,佛获此尊称。
善逝者,梵语"修伽陀"。出世有学安乐之道即是"善",依之而获得无学无上之果位即是"逝"。所谓出世之安乐,在《般若摄颂》中说:"遍满虚空无量殿,彼有无漏福安乐,获此之因智悲运,有情皆抵涅槃城。"以方便、慈悲、愿力、禅定、神通等无量方式,游戏世间,显现无边自利利他事业坚不可摧的威猛之力,获得殊胜妙逝(善逝)、无退转逝、圆满逝之果。
由烦恼轮回所导致的一切痛苦荡然无存,称为善逝或妙逝,宛若潇洒男子,冠若美玉;沉溺轮回中的所有众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,佛则横超三界有情所有功德。永无退逆,已拔我见之根,犹如薪燃灰烬,不可复原,永无退堕轮回之中,如同麻疹病人痊愈,以后再也不会重新发病。在此解脱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,已获自在不退轮回之中,一生中绝对不会旧病复发。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众生,决然不能跨越世间轮回的藩篱,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弃我见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。藉此则称其为"无退转逝"。断证究竟之功德,无余圆满获得。犹如宝瓶已满,无法再予增添。此"圆满"已超越声闻缘觉,虽然小乘罗汉所证功德不能退失,但是并未达到断证圆满。此即称其为"无余逝"或"圆满逝"。为何成立此三种逝?因为,心自性光明,暂为客尘所障,欲想彻底清除垢障,就要依靠空性之智。而且尚需方便助缘增上修行串习力,才能圆满断证功德……诸般道理,可以用事势理观察分析--从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。这般理论,广见于法称论师的著作中。以上是自利圆满方面的内容,下面讲解利他圆满。
世间解者,梵语"路伽憊"。所谓世间,其基本涵义包括器世界、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诸方面,于此则是佛陀遍知之智,无碍明见众生,依何因缘调伏,幻化无边事业--此一大悲智慧体相,即是世间解或知世间。佛陀洞察世间有情,谁在衰败、谁在痛苦、谁可调化--观照整个世间,待到调化机缘成熟,无一遗漏,毫不拖延,予以度化。这就是利他圆满之因。依靠这一殊胜大悲心,成办调御丈夫无上士的种种事业。
无上士、调御丈夫者,藏语中二者前后次序颠倒,即调御丈夫、无上士。调御丈夫梵语是"富楼沙昙藐菩罗提",无上士梵语是"阿耨多罗"。总体显示佛陀调化世间有情功德事业之义。丈夫,是所调化者,佛具备令其趋入正道的能力。调御,比如有马车与马匹,驾车人可随心所欲驾御马车到任一地方,佛陀将众生从轮回危险的山崖边引导安置于解脱安全之地,此即是调御者。如何调伏有情呢?并非如同国王以法治国惩罚众生施加痛苦,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断除二边之正道,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引导到解脱之地。《宝鬘论》第一品中云:"故应知佛法,不死真甘露,离有无甚深,是不共正法。"对于极难调化者,诸如贪心炽燃的难陀、嗔心猛烈的指鬘、傲慢增胜的饮光外道和痴心缠覆的优楼频罗迦叶等,佛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,令其无有疑虑,悉皆调伏。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,以远离欲乐、远离无益苦行、有无二边等方式,引入中道,达于涅槃,获证不退……则称其为调御丈夫。
无限时空整个宇宙的生灵,佛不曾舍弃一位,无余予以调化。对于具有三乘解脱种姓的有缘有情,佛以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法,安置三乘三种菩提。对于不定种姓有情,佛亦用方便法门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槃。对于暂时无三乘解脱种姓的无缘有情,佛导之以五戒、十善之法,渐令引入人天善趣,最终予以调化。佛陀的调化事业,广大无边,乃至虚空未尽之间,事业无尽。此即无上士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中云:"一切世间唯一丈夫,善知调心最胜方便,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。"用什么方法调伏呢?当以天人师等形象予以调化。
天人师者,梵语"舍多提婆摩舍哺"。是一切众生导师之义。佛陀现生人间,于人间天上说法教诫,人天诸众于佛陀座前恭听法要,成为圣道法器,此即天人师。在有情诸趣中,唯有人与天人才能堪受佛法。人与天人也就代表一切有情,于四圣谛法中获得解脱。佛陀断证功德圆满,以利他悲心宣示正法,是无上导师。于自他来讲,无论怎样分析抉择,佛陀的确是殊胜导师,无有能与类比者。对此,应该生起恭敬信仰之心。
佛、薄伽梵者,此二皆是梵语音译。佛,梵语音"浮图"或"布达"。自他二利圆满究竟的佛,就是薄伽梵。佛显示断证两方面的功德,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两方面功德。佛,是觉悟或增广之义。即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,觉慧增广圆满。"觉"有觉察觉悟两种解义。觉察烦恼,无所能害,是名一切智。觉知诸法事理,了了分明,谓之觉悟,是名一切种智。由此二智自他觉行圆满。又因断德圆满、智德圆满、悲德圆满,则称其为佛陀。
薄伽梵,即出有坏。所谓坏,是"破坏"义,显示佛能破除四魔。《方广大庄严经》第八品中云:"于是即入金刚喻定,降伏烦恼魔、蕴魔、死魔、天子魔四种魔军。魔王虽遣眷属,百方扰乱,终不可动,只得忧愁而去。菩萨即入狮子奋迅三摩地……旭日东升,长夜奄灭,智明忽起,生死永寂,豁然大悟,终成无上正等正觉,成就法报化三身,欢喜无喻。"所谓"有"是"具有"之义,佛具有自在、炽盛、端严、名称、吉祥、尊贵六种殊胜功德。所谓"出",是"超出"之义。佛超出轮回与小乘的暂时涅槃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中云:"能破诸大力军众,具多功德,名薄伽梵。"因此,佛与薄伽梵之名与义,已总摄上述所有断证功德。
丙二、(广述因与果)分二:丁一、利他于世间现相;丁二、自利断证圆满相。
丁一分二:戊一、如何显现;戊二、成办事业。
戊一、如何显现
诸如来者,是福等流,善根无尽。安忍庄严,福藏根本,妙好间饰,众相花敷,行境相顺,见无违逆。
诸如来者,是福等流,善根无尽。
当细思维,诚敬称颂,忆念功德:诸如来者即是十方三世如来,以利益有情之大悲,积聚无量广大福德,究竟圆满,恒溢无迁,是福等流。《华严经·如来出现品》中云:"非以一缘,非以一事,如来出现而得成就,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……由无量功德乃能成。"如是福德浩浩荡荡,等流不绝。所谓等流,在《入阿毗达磨论》中说:"同类遍行因,得等流果。果似因故,说名为等。从因生故,复说为流。果即等流,名等流果。"经中云:"无漏福德成就应身如来。"此之福德,是佛于累劫修菩萨行,于利益无边有情的同时,回向有情,不为自己回向获得正报、依报等殊胜福德异熟果。有情世间,是佛陀无穷无尽福德之源泉--等流之因,引生无穷无尽福德源源…
《随念三宝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