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竭--等流之果。
如来福德等流无尽,引发善根无尽。善根者,善能生妙果,并滋生其它诸善,故谓之根。此佛之善根,并非凡夫众生所修有漏福善之业,凡夫善业,一经异熟果报成熟,则报尽福消,哀然告罄;也并非是声闻缘觉二乘所修善根,最终无余涅槃,达于边际。而是虚空无尽,善根不绝。在世俗中,以利他回向的殊胜方便,擅持善根。在胜义中,以无缘之智,视善根与法界平等一味。就真实义而言,二谛双运,获证智慧金刚身,在智慧金刚身加持下,善根无尽。
另外,诸佛色身,妙好圆满,是福等流。此福德在果报成熟之后,永无灭尽、永不空耗,善根无尽。而且,依靠佛陀,众生所种善根,亦是永不空耗。《华严经》中云:"见闻供养佛善根,福报无量递相增。愚痴轮回苦未断,有为法间无空耗。"
在《普贤上师教言》中指出,微不足道的善业同样也能产生很大的果报,所以不要认为只有点滴善根而轻视。经中说,沃乳转轮王往昔变成一贫人时,一天拿着一把豌豆去看新娘,途中遇见德护如来去城中,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,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。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,两粒接触到佛的胸口,以此异熟果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,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,而统治四大洲的国政八万年,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,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,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天平起平坐,执掌国政。
如果我们以佛作为所缘境,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养的善果,获得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了达其边际。如《贤愚经》中云:"诸善虽微小,莫想无益轻,水滴若积聚,渐次满大器。"《功德藏》亦云:"无忧树种如芥子,每年果实成熟时,一枝亦增一由旬,善恶果增不可喻。"
佛陀已获四时平等无迁金刚之身,即使对佛生起点滴信心,犹如水滴入海,永无干涸。称赞佛身常住,正是由于佛陀往昔修集福德愿力弘深广大,福德之果等流不竭;而且尽未来际随顺调化有情,不加功用成为众生福德的滚滚江河、善根的源泉。《无垢经》中云:"皈依之福德,若其具色相,遍满虚空界,彼将胜虚空。"《业报差别经》中云:"礼佛一拜,从其膝下至金刚际,一尘一转轮王位。获十种功德:一、得妙色身;二、出言人信;三、处众无畏;四、诸佛护念;五、具大威仪;六、众人亲附;七、诸天爱敬;八、具大福报;九、命终往生;十、速证涅槃。"
安忍庄严,福藏根本,妙好间饰,众相花敷,行境相顺,见无违逆。
此段偈颂,昭示佛陀示现微妙色身,利乐有情。佛身德相具五种圆满:一、安忍庄严;二、福藏根本;三、妙好间饰,众相花敷;四、行境相顺;五、见无违逆。
安忍庄严一句,申明佛身相好庄严之根本因即是安忍。大凡有情,一见佛陀微妙色身,自然欢喜,敬畏相抱。经中云:"丑恶之源,谓忿与恨。"众生之所以感得丑陋身形的果报,其原由就是嗔心忿恨所致。若想感得相好庄严之身,积聚无量功德,必须要修习安忍波罗蜜多。经中云:"修习安忍当得庄严身。"寒山禅师云:"嗔是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。欲行菩萨道,忍辱护真心。"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,不避违缘逆境修习安忍。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如歌利王割截身体之事,生世不绝,佛修习安忍自性,不曾丝毫忿恨,感得妙色之身、金色之躯--众生一见,悦意观视,油然心敬,自然亲侍……正是因为修习了无量安忍波罗蜜多之行,佛才圆满了一一相好,庄严无比。此安忍庄严,是从因方面而言的。
另一方面来说,佛是金刚之躯,坚固之体,力量无比,任何事物不能毁坏--此亦是安忍庄严。而且,佛用手擎动三千大千世界,抛向无边刹土之外,三界有情亦无损伤。佛陀不食一餐,安住无量大劫,身体无有疲厌,无有衰损……
福藏根本者,所谓"福"即"福德"之义,所谓"藏根本"即是无尽之基源。申明佛身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根本。就是说,佛色身一一肢节、一毛一发相好,都是由修习无量福德之因所感而成。
《抛石经》中云:"将南瞻部洲所有众生福报汇集起来,不及一洲转轮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两大部洲所有众生的福报,不及管辖两洲转轮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万亿位统辖四大部洲转轮王的福报,不及四大天王手下眷属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万亿位四大天王统领下的眷属福报,不及四大天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万亿位四大天王的福报,不及三十三天中眷属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万亿位三十三天眷属的福报,不及帝释天福德的百千分之一。夜摩天(远离与阿修罗斗争的天,即欲界第三天)天众和夜摩天天主、兜率天天众和兜率天天主、化乐天天众和化乐天天主、他化自在天天众和他化自在天天主、梵天天众和梵天天主,直至色究竟天之间……以此类推,各万亿倍数递次增上,前前之福报,不及后后福德的百千分之一。一万亿位色究竟天天主的福报,不及一位独觉罗汉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万亿位独觉罗汉的福报,不及安住慈心三昧一位菩萨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万亿位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的福报,不及一位一来菩萨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恒河沙数一来菩萨的福报,不及一位佛陀福德的百千分之一,乃至算数比喻所不能及。"
佛之福德,虽然浩如苍穹,深广无边,但是,着眼于所化众生的意乐,佛用各种比喻,说为有量。在其它经论中说:"十倍于所有有情的福报之聚,当感获得佛陀一毛孔相之福德;全部佛毛孔相之福德聚,当感获得八十随好之一相福德;千倍于八十随好之福德聚,当感获得除了佛之白毫间相、顶髻相和法螺相以外的二十九相之一相福德;万倍于二十九种相之福德聚,当感获得白毫间相之福德;十万倍于白毫间相之福德聚,当感获得顶髻相福德;万亿倍于顶髻相之福德聚,当感获得法螺相之福德。"另外,于因地所修无量布施等善行,以智慧神变成熟之力,上上地可以刹那成办下下地诸种功德。有关二谛所行境界,其深广之因,如何圆满等道理,可查阅其它经论,例如《普贤行愿品》中亦可了知。经中云:"因具众多福德相,天众世间福德藏,见瞻尊颜即获益,成办有情无量利。"
在获证佛果之际,以自之功德,感得色身"佛指赤铜色"等八十随好,此即妙好间饰;感得色身"手足轮相具"文字图形等三十二庄严之相,此即众相花敷。此二句申明称颂佛身自体圆满。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好是佛陀圆满庄严之自体,俗称"相好庄严"。宛若美丽悦意的鲜花,三十二相喻同争艳的片片花瓣,八十随好恰似吐芳的花蕊,鲜艳耀人。令一切众生仰瞻无厌,欢欣无比。
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好是佛陀圆满报身色相。《现观庄严论》中云:"许三十二相,八十随好性,受用大乘故,名佛受用身。"三十二相充分展现佛陀大丈夫相,是八十随好的立体庄严。八十随好,由身外现功德相,表现佛陀内在功德,是三十二相的伴属庄严。
如是因果功德,佛陀具备圆满之身。佛于行住坐卧、动静语默一切威仪中,都在成办利生事业。因此,何人见佛,佛即显现与其根器意乐相一致的行境,此即行境相顺。"相"是所化众生相续,"顺"是随顺适合。这是从见者心之悦意功德方面而言的。另外,佛垂手扬眉、举足顾视等一切动作,有情若见若闻,无不虔诚敬信,丝毫没有不悦意之感。因此,从断除过失方面来说,则是见无违逆。这是佛身所作圆满。
戊二、(成办事业)分二:己一、佛前晋见别讲;己二、概述。
己一、佛前晋见别讲
信解欢喜,慧无能胜,力无能屈。
这三句是称颂、忆念佛陀利生事业无碍圆满。
佛陀利生事业,广大无边,涵摄一切六道有情。然而,唯有人趣,才是主要教化对象。在人中,能往佛所见佛闻法的有两种,一是以信仰之心来至佛前,二是以辩论、显现能力较量而来。前者包括以旁观者身份见佛、或引发善根者朝拜佛、或怀景仰心者供养佛等等--这些众生一见佛陀,心净如水,信心油然而生。虽然他们晋见佛陀的原因千差万别,但由见佛而生起的喜悦,比比丘禅定之乐更要盈溢汇融。此即是信解欢喜。
那些自恃智力,欲与佛一辩高下而来的人,见佛巍然赫赫,不禁胆颤,犹若日出星藏,放光令隐暗。佛折服他们傲慢之心,令获解脱之乐。如来之智,无碍通彻一切诸法,无与匹敌。例如,提婆达多为了考验佛陀,就从东西南北不同地方收集碳灰。他在各个地方所搜集的碳灰上,逐一打上标记,或写上地址,装在小布袋内。收集几大口袋之后,提婆达多不辞辛苦,兴冲冲地背到佛前,挨个取出小布袋,问道:"释迦佛,这是什么地方的碳灰,请告诉我……"佛陀安详解答,无一差错。提婆达多只好无奈地点点头。
还有一位与佛陀同一家族,名叫释迦大名的人,为了试探佛陀智慧,从劫毗罗城,逐门挨户地索要一把大米。他用布条记下各家地址,同大米一起放在小布袋内。讨要了千家万户之后,用数十个大口袋将堆积如山的小布袋装起来,让几头大象驮着,赶到佛前,一小布袋一小布袋查问是何人何家的大米,佛陀含笑回答,准确无误。释迦大名垂头丧气地回去了。
对于此般种种试探提问,无论事先未知未见与否,佛皆能无误回答。此即是慧无能胜。《抛石经》中云:"比如有一深达八万由旬的大海,广阔无边。投进体若大海般的墨块,令海水变成墨汁。将一座山王放入海中,露出水面高达八万由旬。四面均由金银珠宝组成,四方有四大部洲--这些都成为纸张。地上所有森林草木全做成笔。而居住在四大部洲的所有众生都是写字之人。他们昼夜不停地写字,直到墨干笔枯,连长老舍利子点滴的智慧都难以描述。假若与长老舍利子一样智慧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他们的总体智慧之量,亦不能与佛陀智慧相媲美。难及如来智慧的百千分之一,算数比喻所不能及。"
佛陀相…
《随念三宝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