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竭--等流之果。
如來福德等流無盡,引發善根無盡。善根者,善能生妙果,並滋生其它諸善,故謂之根。此佛之善根,並非凡夫衆生所修有漏福善之業,凡夫善業,一經異熟果報成熟,則報盡福消,哀然告罄;也並非是聲聞緣覺二乘所修善根,最終無余涅槃,達于邊際。而是虛空無盡,善根不絕。在世俗中,以利他回向的殊勝方便,擅持善根。在勝義中,以無緣之智,視善根與法界平等一味。就真實義而言,二谛雙運,獲證智慧金剛身,在智慧金剛身加持下,善根無盡。
另外,諸佛色身,妙好圓滿,是福等流。此福德在果報成熟之後,永無滅盡、永不空耗,善根無盡。而且,依靠佛陀,衆生所種善根,亦是永不空耗。《華嚴經》中雲:"見聞供養佛善根,福報無量遞相增。愚癡輪回苦未斷,有爲法間無空耗。"
在《普賢上師教言》中指出,微不足道的善業同樣也能産生很大的果報,所以不要認爲只有點滴善根而輕視。經中說,沃乳轉輪王往昔變成一貧人時,一天拿著一把豌豆去看新娘,途中遇見德護如來去城中,他生起了極大的信心,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。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,兩粒接觸到佛的胸口,以此異熟果轉生爲南瞻部洲的轉輪王,以四粒豆落入佛缽中的果報,而統治四大洲的國政八萬年,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,其中一粒的果報成爲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,另一粒的果報在叁十叁天第叁十七代帝釋王朝與帝釋天平起平坐,執掌國政。
如果我們以佛作爲所緣境,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養的善果,獲得帝釋和轉輪王的果報也難以了達其邊際。如《賢愚經》中雲:"諸善雖微小,莫想無益輕,水滴若積聚,漸次滿大器。"《功德藏》亦雲:"無憂樹種如芥子,每年果實成熟時,一枝亦增一由旬,善惡果增不可喻。"
佛陀已獲四時平等無遷金剛之身,即使對佛生起點滴信心,猶如水滴入海,永無幹涸。稱贊佛身常住,正是由于佛陀往昔修集福德願力弘深廣大,福德之果等流不竭;而且盡未來際隨順調化有情,不加功用成爲衆生福德的滾滾江河、善根的源泉。《無垢經》中雲:"皈依之福德,若其具色相,遍滿虛空界,彼將勝虛空。"《業報差別經》中雲:"禮佛一拜,從其膝下至金剛際,一塵一轉輪王位。獲十種功德:一、得妙色身;二、出言人信;叁、處衆無畏;四、諸佛護念;五、具大威儀;六、衆人親附;七、諸天愛敬;八、具大福報;九、命終往生;十、速證涅槃。"
安忍莊嚴,福藏根本,妙好間飾,衆相花敷,行境相順,見無違逆。
此段偈頌,昭示佛陀示現微妙色身,利樂有情。佛身德相具五種圓滿:一、安忍莊嚴;二、福藏根本;叁、妙好間飾,衆相花敷;四、行境相順;五、見無違逆。
安忍莊嚴一句,申明佛身相好莊嚴之根本因即是安忍。大凡有情,一見佛陀微妙色身,自然歡喜,敬畏相抱。經中雲:"醜惡之源,謂忿與恨。"衆生之所以感得醜陋身形的果報,其原由就是嗔心忿恨所致。若想感得相好莊嚴之身,積聚無量功德,必須要修習安忍波羅蜜多。經中雲:"修習安忍當得莊嚴身。"寒山禅師雲:"嗔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。欲行菩薩道,忍辱護真心。"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,不避違緣逆境修習安忍。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如歌利王割截身體之事,生世不絕,佛修習安忍自性,不曾絲毫忿恨,感得妙色之身、金色之軀--衆生一見,悅意觀視,油然心敬,自然親侍……正是因爲修習了無量安忍波羅蜜多之行,佛才圓滿了一一相好,莊嚴無比。此安忍莊嚴,是從因方面而言的。
另一方面來說,佛是金剛之軀,堅固之體,力量無比,任何事物不能毀壞--此亦是安忍莊嚴。而且,佛用手擎動叁千大千世界,抛向無邊刹土之外,叁界有情亦無損傷。佛陀不食一餐,安住無量大劫,身體無有疲厭,無有衰損……
福藏根本者,所謂"福"即"福德"之義,所謂"藏根本"即是無盡之基源。申明佛身是無量福德無盡之根本。就是說,佛色身一一肢節、一毛一發相好,都是由修習無量福德之因所感而成。
《抛石經》中雲:"將南瞻部洲所有衆生福報彙集起來,不及一洲轉輪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兩大部洲所有衆生的福報,不及管轄兩洲轉輪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萬億位統轄四大部洲轉輪王的福報,不及四大天王手下眷屬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萬億位四大天王統領下的眷屬福報,不及四大天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萬億位四大天王的福報,不及叁十叁天中眷屬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萬億位叁十叁天眷屬的福報,不及帝釋天福德的百千分之一。夜摩天(遠離與阿修羅鬥爭的天,即欲界第叁天)天衆和夜摩天天主、兜率天天衆和兜率天天主、化樂天天衆和化樂天天主、他化自在天天衆和他化自在天天主、梵天天衆和梵天天主,直至色究竟天之間……以此類推,各萬億倍數遞次增上,前前之福報,不及後後福德的百千分之一。一萬億位色究竟天天主的福報,不及一位獨覺羅漢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萬億位獨覺羅漢的福報,不及安住慈心叁昧一位菩薩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一萬億位安住慈心叁昧菩薩的福報,不及一位一來菩薩福德的百千分之一;恒河沙數一來菩薩的福報,不及一位佛陀福德的百千分之一,乃至算數比喻所不能及。"
佛之福德,雖然浩如蒼穹,深廣無邊,但是,著眼于所化衆生的意樂,佛用各種比喻,說爲有量。在其它經論中說:"十倍于所有有情的福報之聚,當感獲得佛陀一毛孔相之福德;全部佛毛孔相之福德聚,當感獲得八十隨好之一相福德;千倍于八十隨好之福德聚,當感獲得除了佛之白毫間相、頂髻相和法螺相以外的二十九相之一相福德;萬倍于二十九種相之福德聚,當感獲得白毫間相之福德;十萬倍于白毫間相之福德聚,當感獲得頂髻相福德;萬億倍于頂髻相之福德聚,當感獲得法螺相之福德。"另外,于因地所修無量布施等善行,以智慧神變成熟之力,上上地可以刹那成辦下下地諸種功德。有關二谛所行境界,其深廣之因,如何圓滿等道理,可查閱其它經論,例如《普賢行願品》中亦可了知。經中雲:"因具衆多福德相,天衆世間福德藏,見瞻尊顔即獲益,成辦有情無量利。"
在獲證佛果之際,以自之功德,感得色身"佛指赤銅色"等八十隨好,此即妙好間飾;感得色身"手足輪相具"文字圖形等叁十二莊嚴之相,此即衆相花敷。此二句申明稱頌佛身自體圓滿。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好是佛陀圓滿莊嚴之自體,俗稱"相好莊嚴"。宛若美麗悅意的鮮花,叁十二相喻同爭豔的片片花瓣,八十隨好恰似吐芳的花蕊,鮮豔耀人。令一切衆生仰瞻無厭,歡欣無比。
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好是佛陀圓滿報身色相。《現觀莊嚴論》中雲:"許叁十二相,八十隨好性,受用大乘故,名佛受用身。"叁十二相充分展現佛陀大丈夫相,是八十隨好的立體莊嚴。八十隨好,由身外現功德相,表現佛陀內在功德,是叁十二相的伴屬莊嚴。
如是因果功德,佛陀具備圓滿之身。佛于行住坐臥、動靜語默一切威儀中,都在成辦利生事業。因此,何人見佛,佛即顯現與其根器意樂相一致的行境,此即行境相順。"相"是所化衆生相續,"順"是隨順適合。這是從見者心之悅意功德方面而言的。另外,佛垂手揚眉、舉足顧視等一切動作,有情若見若聞,無不虔誠敬信,絲毫沒有不悅意之感。因此,從斷除過失方面來說,則是見無違逆。這是佛身所作圓滿。
戊二、(成辦事業)分二:己一、佛前晉見別講;己二、概述。
己一、佛前晉見別講
信解歡喜,慧無能勝,力無能屈。
這叁句是稱頌、憶念佛陀利生事業無礙圓滿。
佛陀利生事業,廣大無邊,涵攝一切六道有情。然而,唯有人趣,才是主要教化對象。在人中,能往佛所見佛聞法的有兩種,一是以信仰之心來至佛前,二是以辯論、顯現能力較量而來。前者包括以旁觀者身份見佛、或引發善根者朝拜佛、或懷景仰心者供養佛等等--這些衆生一見佛陀,心淨如水,信心油然而生。雖然他們晉見佛陀的原因千差萬別,但由見佛而生起的喜悅,比比丘禅定之樂更要盈溢彙融。此即是信解歡喜。
那些自恃智力,欲與佛一辯高下而來的人,見佛巍然赫赫,不禁膽顫,猶若日出星藏,放光令隱暗。佛折服他們傲慢之心,令獲解脫之樂。如來之智,無礙通徹一切諸法,無與匹敵。例如,提婆達多爲了考驗佛陀,就從東西南北不同地方收集碳灰。他在各個地方所搜集的碳灰上,逐一打上標記,或寫上地址,裝在小布袋內。收集幾大口袋之後,提婆達多不辭辛苦,興沖沖地背到佛前,挨個取出小布袋,問道:"釋迦佛,這是什麼地方的碳灰,請告訴我……"佛陀安詳解答,無一差錯。提婆達多只好無奈地點點頭。
還有一位與佛陀同一家族,名叫釋迦大名的人,爲了試探佛陀智慧,從劫毗羅城,逐門挨戶地索要一把大米。他用布條記下各家地址,同大米一起放在小布袋內。討要了千家萬戶之後,用數十個大口袋將堆積如山的小布袋裝起來,讓幾頭大象馱著,趕到佛前,一小布袋一小布袋查問是何人何家的大米,佛陀含笑回答,准確無誤。釋迦大名垂頭喪氣地回去了。
對于此般種種試探提問,無論事先未知未見與否,佛皆能無誤回答。此即是慧無能勝。《抛石經》中雲:"比如有一深達八萬由旬的大海,廣闊無邊。投進體若大海般的墨塊,令海水變成墨汁。將一座山王放入海中,露出水面高達八萬由旬。四面均由金銀珠寶組成,四方有四大部洲--這些都成爲紙張。地上所有森林草木全做成筆。而居住在四大部洲的所有衆生都是寫字之人。他們晝夜不停地寫字,直到墨幹筆枯,連長老舍利子點滴的智慧都難以描述。假若與長老舍利子一樣智慧的人遍滿叁千大千世界,他們的總體智慧之量,亦不能與佛陀智慧相媲美。難及如來智慧的百千分之一,算數比喻所不能及。"
佛陀相…
《隨念叁寶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