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之道,來叁界垂化有情,則是應身如來。
應供者,梵語爲"阿羅漢"。阿羅漢具有叁義:殺賊、無生、應供。"阿羅"是"賊"之義,"漢"是"殺"之義,佛已斷盡損害有情一切煩惱怨賊。"阿羅"是"生"之義,"漢"是"無"之義,阿羅漢于五趣、四生等生死法中,永不複生。漢譯爲應供,即斷一切之惡,應受人天供養者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雲:"已得一切所應得義,應作世間無上福田,應爲一切恭敬供養,是故名應。"在佛尊號中,以"應永害一切煩惱怨賊"的斷德圓滿而立稱。藏語爲紮覺巴,是滅敵者之義。所謂滅敵者之"敵",一般是指侵占自之利益,並施予痛苦之人。此處則是一切過患的根本--煩惱才是"敵"之義。若斷除煩惱及習氣,就稱其爲滅敵者。
正等覺者,梵語"叁藐叁菩提",即是無倒真正遍覺諸法之義。無明已斷,智慧廣大,是"等覺"之義。所謂"正",是"真正圓滿"之義。等覺之名號,不僅可以用在佛的稱號上,亦可用在獨覺與十地菩薩之名上。然而,魔王亦能幻化佛形,或者十地菩薩之智慧亦可稱爲"究竟"或"圓滿",爲了有別于此,也就稱其爲"真正"。《大智度論》第二十七卷中雲:"佛說一切智,是聲聞辟支佛事,道智是菩薩事,一切種智是佛事,聲聞辟支佛,但有總一切智,無有一切種智。"總體來說,佛之智慧並非不圓滿、不清淨,而是獲得無上究竟之義,即名正等覺。
善逝、應供和正等覺本體爲一,只是從佛陀功德不同方面劃分,但又相互關聯。善逝是從實相本性講,諸法平等,已達究竟圓滿境界;以此平等之智將所斷徹底斷除,稱爲滅敵(應供);而所證究竟圓滿,則是真正圓滿正等覺。
明行圓滿者,梵語"鞞多遮羅那叁般那。"是從佛之因與果方面分析的。就因而言,因地雖然有千因萬緣,但全部總攝于戒定慧叁學之中。而戒定慧叁學,亦可歸納在八正道範疇。八正道中的"正見"即是"明"。其余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七正道則是"行"。在此"明"與"見"一味一義。猶如行途之人,必眼視前方目標之路,腳下同時向前行進。正見之智宛若眼目,即是"明"或"見",屬于慧學範疇。正語等七正道是"行",攝于戒學和定學之中。明是智證,行是修行,佛陀二者圓滿具足。佛經中說,佛于菩提樹下,于最後夜證得叁明。初夜分觀察前際,得宿住隨念智證通,能遍見一切有情過去無量生死事;中夜分遍觀一切所應斷法、所應證法、所應覺法,即能永斷、證得、現正等覺;後夜分得漏盡證通。成一切智,圓滿叁明。在"明"前所應修習之"行"是:戒圓滿即六支圓滿,也就是"善受屍羅(戒)、安住別解脫律儀、軌則圓滿、行境圓滿、于諸小罪見大怖畏、受學學處。"爲得清淨叁摩地,應修正行圓滿,即于一切威儀中安住正知。防護圓滿,要使眼、耳等六根,在見色聞聲等外境之時,不取行相,防護諸根,修習妙叁摩地。這裏的妙叁摩地是現法樂住四種靜慮增上心學,其中以第四靜慮修諸功德力量最爲殊勝。由修習清淨叁摩地,即能修習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天眼通、宿命通和漏盡通六種神通。加上叁明,總稱叁明六通。由此明行圓滿,佛獲此尊稱。
善逝者,梵語"修伽陀"。出世有學安樂之道即是"善",依之而獲得無學無上之果位即是"逝"。所謂出世之安樂,在《般若攝頌》中說:"遍滿虛空無量殿,彼有無漏福安樂,獲此之因智悲運,有情皆抵涅槃城。"以方便、慈悲、願力、禅定、神通等無量方式,遊戲世間,顯現無邊自利利他事業堅不可摧的威猛之力,獲得殊勝妙逝(善逝)、無退轉逝、圓滿逝之果。
由煩惱輪回所導致的一切痛苦蕩然無存,稱爲善逝或妙逝,宛若潇灑男子,冠若美玉;沈溺輪回中的所有衆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,佛則橫超叁界有情所有功德。永無退逆,已拔我見之根,猶如薪燃灰燼,不可複原,永無退墮輪回之中,如同麻疹病人痊愈,以後再也不會重新發病。在此解脫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,已獲自在不退輪回之中,一生中絕對不會舊病複發。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衆生,決然不能跨越世間輪回的藩籬,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棄我見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。藉此則稱其爲"無退轉逝"。斷證究竟之功德,無余圓滿獲得。猶如寶瓶已滿,無法再予增添。此"圓滿"已超越聲聞緣覺,雖然小乘羅漢所證功德不能退失,但是並未達到斷證圓滿。此即稱其爲"無余逝"或"圓滿逝"。爲何成立此叁種逝?因爲,心自性光明,暫爲客塵所障,欲想徹底清除垢障,就要依靠空性之智。而且尚需方便助緣增上修行串習力,才能圓滿斷證功德……諸般道理,可以用事勢理觀察分析--從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。這般理論,廣見于法稱論師的著作中。以上是自利圓滿方面的內容,下面講解利他圓滿。
世間解者,梵語"路伽憊"。所謂世間,其基本涵義包括器世界、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諸方面,于此則是佛陀遍知之智,無礙明見衆生,依何因緣調伏,幻化無邊事業--此一大悲智慧體相,即是世間解或知世間。佛陀洞察世間有情,誰在衰敗、誰在痛苦、誰可調化--觀照整個世間,待到調化機緣成熟,無一遺漏,毫不拖延,予以度化。這就是利他圓滿之因。依靠這一殊勝大悲心,成辦調禦丈夫無上士的種種事業。
無上士、調禦丈夫者,藏語中二者前後次序顛倒,即調禦丈夫、無上士。調禦丈夫梵語是"富樓沙昙藐菩羅提",無上士梵語是"阿耨多羅"。總體顯示佛陀調化世間有情功德事業之義。丈夫,是所調化者,佛具備令其趨入正道的能力。調禦,比如有馬車與馬匹,駕車人可隨心所欲駕禦馬車到任一地方,佛陀將衆生從輪回危險的山崖邊引導安置于解脫安全之地,此即是調禦者。如何調伏有情呢?並非如同國王以法治國懲罰衆生施加痛苦,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斷除二邊之正道,依靠無盡安樂之源引導到解脫之地。《寶鬘論》第一品中雲:"故應知佛法,不死真甘露,離有無甚深,是不共正法。"對于極難調化者,諸如貪心熾燃的難陀、嗔心猛烈的指鬘、傲慢增勝的飲光外道和癡心纏覆的優樓頻羅迦葉等,佛用殊勝調禦方便法門,令其無有疑慮,悉皆調伏。佛所說調伏法門殊勝易行,以遠離欲樂、遠離無益苦行、有無二邊等方式,引入中道,達于涅槃,獲證不退……則稱其爲調禦丈夫。
無限時空整個宇宙的生靈,佛不曾舍棄一位,無余予以調化。對于具有叁乘解脫種姓的有緣有情,佛以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之法,安置叁乘叁種菩提。對于不定種姓有情,佛亦用方便法門令其趣入無住大般涅槃。對于暫時無叁乘解脫種姓的無緣有情,佛導之以五戒、十善之法,漸令引入人天善趣,最終予以調化。佛陀的調化事業,廣大無邊,乃至虛空未盡之間,事業無盡。此即無上士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中雲:"一切世間唯一丈夫,善知調心最勝方便,是故名無上士調禦丈夫。"用什麼方法調伏呢?當以天人師等形象予以調化。
天人師者,梵語"舍多提婆摩舍哺"。是一切衆生導師之義。佛陀現生人間,于人間天上說法教誡,人天諸衆于佛陀座前恭聽法要,成爲聖道法器,此即天人師。在有情諸趣中,唯有人與天人才能堪受佛法。人與天人也就代表一切有情,于四聖谛法中獲得解脫。佛陀斷證功德圓滿,以利他悲心宣示正法,是無上導師。于自他來講,無論怎樣分析抉擇,佛陀的確是殊勝導師,無有能與類比者。對此,應該生起恭敬信仰之心。
佛、薄伽梵者,此二皆是梵語音譯。佛,梵語音"浮圖"或"布達"。自他二利圓滿究竟的佛,就是薄伽梵。佛顯示斷證兩方面的功德,薄伽梵亦能表示斷證兩方面功德。佛,是覺悟或增廣之義。即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,覺慧增廣圓滿。"覺"有覺察覺悟兩種解義。覺察煩惱,無所能害,是名一切智。覺知諸法事理,了了分明,謂之覺悟,是名一切種智。由此二智自他覺行圓滿。又因斷德圓滿、智德圓滿、悲德圓滿,則稱其爲佛陀。
薄伽梵,即出有壞。所謂壞,是"破壞"義,顯示佛能破除四魔。《方廣大莊嚴經》第八品中雲:"于是即入金剛喻定,降伏煩惱魔、蘊魔、死魔、天子魔四種魔軍。魔王雖遣眷屬,百方擾亂,終不可動,只得憂愁而去。菩薩即入獅子奮迅叁摩地……旭日東升,長夜奄滅,智明忽起,生死永寂,豁然大悟,終成無上正等正覺,成就法報化叁身,歡喜無喻。"所謂"有"是"具有"之義,佛具有自在、熾盛、端嚴、名稱、吉祥、尊貴六種殊勝功德。所謂"出",是"超出"之義。佛超出輪回與小乘的暫時涅槃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雲:"能破諸大力軍衆,具多功德,名薄伽梵。"因此,佛與薄伽梵之名與義,已總攝上述所有斷證功德。
丙二、(廣述因與果)分二:丁一、利他于世間現相;丁二、自利斷證圓滿相。
丁一分二:戊一、如何顯現;戊二、成辦事業。
戊一、如何顯現
諸如來者,是福等流,善根無盡。安忍莊嚴,福藏根本,妙好間飾,衆相花敷,行境相順,見無違逆。
諸如來者,是福等流,善根無盡。
當細思維,誠敬稱頌,憶念功德:諸如來者即是十方叁世如來,以利益有情之大悲,積聚無量廣大福德,究竟圓滿,恒溢無遷,是福等流。《華嚴經·如來出現品》中雲:"非以一緣,非以一事,如來出現而得成就,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……由無量功德乃能成。"如是福德浩浩蕩蕩,等流不絕。所謂等流,在《入阿毗達磨論》中說:"同類遍行因,得等流果。果似因故,說名爲等。從因生故,複說爲流。果即等流,名等流果。"經中雲:"無漏福德成就應身如來。"此之福德,是佛于累劫修菩薩行,于利益無邊有情的同時,回向有情,不爲自己回向獲得正報、依報等殊勝福德異熟果。有情世間,是佛陀無窮無盡福德之源泉--等流之因,引生無窮無盡福德源源…
《隨念叁寶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