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觀四百論講記(七)

  戊叁、思惟聚際必散法則而修習無常分二:一、正說;二、由此說明常執乃顛倒之義。

  聚是因爲因緣的積聚,散則是由于因緣的缺失。因爲因與緣都在不由自主變異著,所以因緣所形成的結果,也必然就隨著而變異。因此說聚合到了極點,就必然會分散。

  這裏的“聚”,是指財産受用、生命等的積聚,“散”,則是財産受用、生命等的散失。修習了聚際必散,是要放下對財産受用和生命等的貪執,將暇滿人身寶用到聞思修行的正道上去。

  己一、正說

  設問:爲了保護生命,積累財産受用等,即使是造罪業也是合理的吧。

  答:

  何故自爲質,造作諸惡業,

  汝定如智者,對我已離染。

  難詞釋義

  自爲質:將自己作爲後世異熟痛苦的抵押品。智者:已經斷盡煩惱的聖者阿羅漢。染:此處是對我的貪愛。

  頌文直解

  爲什麼僅僅爲了自性爲聚際必散的財産受用、生命等,而把自己作爲後世異熟痛苦的抵押品,去做各種不善業?想必你已經肯定像智者諸阿羅漢一樣,遠離了對自我的貪欲煩惱。

  這個偈頌的重點,第一是不應該爲財産受用去造種種的惡業,第二是不應該爲保護生命去造種種的惡業。人生短暫,前世上供下施、持戒、發下善願,以這些功德得到了今生這樣的暇滿人身寶,但是如果去造種種的惡業,這葬送了自己的前程,是在以將來在惡趣中感受異熟痛苦爲代價,非常的不值得。

  不應爲財産受用造惡業

  財産受用是聚際必散的,比如房子、汽車,在積聚之後,是否就永遠屬于你了呢?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,沒有人能永久擁有他的財産,因爲財産的自性是聚際必散的。人們希望通過銀行存款、股票、期貨等各種投資手段來保值或增值財産,但是通貨膨脹會使存款貶值,股票、期貨的風險很大,往往事與願違,不但沒有使財産保值增值,反而使財産不斷的受損,甚至最後傾家蕩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。總之,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一種保證財産不縮水、散失的安全方法。

  如果發生了地震、火災等意外災難,那麼財富就會轉眼間失去。有的所謂的“富二代”,把父輩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財富,花天酒地地很快就花光了。就算在生之年能保全財富,那麼到了死的那一刻,也必然要全部放棄,一丁點也拿不走。

  爲了積累財富,或者爲了保護生命,而用身口意去造作很多惡業,就是在把自己抵押作人質,也就是說,利用著這個暇滿人身寶造惡,是以後世墮入叁惡道受異熟痛苦爲代價的。

  “汝定如智者,對我已離染”,智者是指已經斷除了我執的聖者阿羅漢。這並不是說阿羅漢會去造惡業,而是說阿羅漢在進入無余涅槃後不會再受果報。如果身爲凡夫,沒有斷除我執,這時還不約束自己,而去造種種惡業的話,這就把自己當做不會受報了的聖者阿羅漢一樣,這完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做法。每當要做惡業時,要能想起這個偈頌,就可以生起慚愧心,懸崖勒馬,製止惡業。

  這些偈頌確實有很大的加持,力量很強,只要我們通達了正見,依教奉行的話,它的加持力量就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不應爲保護生命造惡業

  生命也是聚際必散的,死主無論如何都會到來。不說別的生命,就連是以福報因緣積聚的暇滿人身,都是“爲死故而生”的,並且本性是“隨他行”,是被衰老、疾病等諸苦挾持著在一刻不停地帶到死主面前去的。就是說,生命本身是注定要失去,凡夫再大的努力也阻止不了這個結果。因此,僅僅爲了保護這個生命,是沒有必要,也不可能成功的。修行佛法的聰明人,不是去保護生命,而是充分利用這個難得機會,發揮暇滿人身寶的潛力,爭分奪秒地積聚福德因緣,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安樂。

  而且,這個生命就像一把雙刃劍,用得好了,可以積聚福德因緣,用得不好的話,就會造下惡業。如果爲了保護生命,而造作惡業,那麼不但失去了生命的意義,而且還因此而墮入叁惡趣,這實在是不劃算的事情。

  就像一個身無分文的酒鬼,他爲圖一時快活,去酒館喝酒,但因爲交不起酒錢,就會被長期扣留在店裏做苦活。對于衆生來說,夢幻般的五欲六塵就是誘惑人的酒,如果對它産生貪執,就會製造惡業,這樣就會長期淪落到地獄中受苦。

  己二、由此說明常執乃顛倒之義分二:一、明于細心刹那顛倒分別之相;二、明于粗相續顯現顛倒分別。

  所謂生命的存活,其實是一念之心,這種微細的刹那心識,時刻在變異著,這就決定了粗相續的存活,必然是無常的、變異的,也就是說,生命存活的聚合,是必定會消散的。但是凡夫對細微刹那心識沒有了知,導致了對粗相續的存活産生執著。

  下面先來看存活的世俗實相。

  庚一、明于細心刹那顛倒分別之相

  任誰所謂活,唯心刹那頃,

  衆生不了彼,故自知極少。

  難詞釋義

  彼:存活是唯心刹那頃。自知:對自性的了知,此處自性是指無常自性。

  頌文直解

  不管是誰,有情所謂的存活,都只是微細的一刹那心而已,除此之外,並沒有所謂的常。但是凡夫對此在比量上不了知,現量上也不了知,因此凡夫只有恒常的顛倒分別,對無常的自性知道得極少。

  存活僅是心之一念

  大家如果靜下心來,不管是誰,都能在任何時候,觀察到“唯心刹那頃”是存活的真實狀態,比如今天,剛才大家來聽法的路上的情景,是不是都是憑自己的心識感受出來的?大家能描述出來的路上的一切現象,都是心識感受之後的結果,而且即使對同一條路,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致。這就是唯心所現的證明。另外,剛才的一切,現在只能去回憶了,這說明那些情景,那些感受,都已經消失,而且是完完全全地消失了,這才只能去回憶,否則就能直接真真切切地重新感受了。不但是剛才路上的情景,就是一秒鍾以前你聽到的聲音,你的思考的內容,也都已經成了回憶,都已經徹底地消失了。而且你當下的經曆,比如現在你聽到的聲音,你心裏的感受,能不能抓住它,留下它,不讓它消失?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。這就是刹那變異的證明。

  一切有爲法,在産生之後,沒有任何阻力能阻止它們消失,因此衆生的存活,只有一個刹那而已。並且無論是之前已發生的衆多刹那,還是之後將發生的衆多刹那,都和當下發生的這一刹那,沒有絲毫的聯系。

  衆生不了彼

  雖然衆生無時無刻不處在一念之中,但是因爲受顛倒的常執的控製,衆生根本見不到這個真相。

  那麼衆生認爲的存活是什麼呢?首先衆生認爲存活的主體是境,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心。其實境只是衆生在心上反映出來的一種錯覺,是純粹虛妄的幻相。但是衆生不但沒有觀察到,還以爲境是真真實實在心外存在的,並且是苦樂的來源。這種認識,就決定了衆生對境無休止的貪執與追求。

  其次衆生認爲存活包括了人從出生到死的一生,總共連綿幾十年,而沒有認識到每一個刹那都是全新的,是不相同的。雖然衆生的前五根識在無分別取境,但是第六分別意識因爲有常的執著,會將已經消失了的過去,與現在錯誤地連成一體,根據以前的經驗,來判斷當前的境界。所以衆生對世間的認識都是滯後的,就像刻舟求劍那樣,永遠得不到正確的結果。同樣,未來還沒有發生,所以是根本不存在的,但是衆生又會按照習氣,去執著這些虛妄的未來法。這就決定了衆生因爲常有的執著特別深重,而無法以智慧如實見到這個世間的實相。

  衆生的這些錯誤的認識,和“唯心刹那頃”這個真相完全相反,所以對無常的自性知道得極少,由此導致了衆生對現世顛倒的追求。

  月稱菩薩、仁達瓦上師、嘉曹傑大師則都將“自知”解釋爲對自我的了知。意思是衆生的存活僅是一個刹那的心,刹那意味著是無常變異的、隨因緣的變動而不停的變動的,所以沒有常有、一體、自在的性質。但我等衆生沒有認識到這種刹那性,反而將許多刹那變動的心識和色蘊顛倒執著成了一體,形成了常有、一體、自在的自我,並因此而生起煩惱,造下惡業。

  庚二、明于粗相續顯現顛倒分別

  設問:雖然所謂的活僅是一刹那的法,但是,刹那刹那相續不斷而形成的長壽必定是有的,因此對長壽産生執著是理所應當的。

  答:

  汝愛久存活,而不樂衰老,

  噫同類衆生,見汝行爲善。

  難詞釋義

  噫:表示對顛倒見的驚訝。善:此處是指好,是贊同的意思。

  頌文直解

  你喜歡活得壽命長久,但不喜歡隨著皺紋和白發的增多,逐漸步入老年。哎呀,你這樣的常執顛倒的行爲,只有和你同類的衆生,才會贊同,但是在聖者們看來,純粹就是顛倒的常分別而已。

  釋義

  具有常執的衆生,不知道聚際必散的法則,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的同時,還保持年輕的身心狀態,不要出現衰老的特征,最好是“今年二十,明年十八”。但這是自相矛盾的,因爲長壽本身就是和衰老聯系在一起的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人們的容貌、體力及精力等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會衰變。人們祝壽時常說“壽比南山不老翁”。南山不老翁的畫像大家都應該見過,光溜溜的腦袋,長長的白胡須,眼角額頭滿是皺紋,而且一個手上還拄著拐杖。如果你能長壽,到老了時最多也只能是這個樣子。所以長壽和老相,是連在一起的,想要長壽,就只能接受老相了。

  在聖者們看來,所謂的存活,其實是許多刹那變異的心連在一起,而形成的粗相續,這是一種聚合。而凡是聚合的法,是都要消散的。年輕是一種聚合,必定會消散,這樣就進入了老年,老年也是一種聚合,也必定要消散,整個生命的存活,就是一種聚合,因此,生命也就注定要失去。那種把存活看成一體,希望自己長命百歲的同時,又永葆年輕的妄想,違反了聚際必散的無常法則,完全是一種顛倒的常有執著而已。

  戊四、思惟合際必分法則而修無常分叁:一、由分離無常法則斷憂之方便;二、由集聚無常法則斷貪之方便;叁、教誡如是斷貪而依靜處。

  合…

《中觀四百論講記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