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三、思惟聚际必散法则而修习无常分二:一、正说;二、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。
聚是因为因缘的积聚,散则是由于因缘的缺失。因为因与缘都在不由自主变异着,所以因缘所形成的结果,也必然就随着而变异。因此说聚合到了极点,就必然会分散。
这里的“聚”,是指财产受用、生命等的积聚,“散”,则是财产受用、生命等的散失。修习了聚际必散,是要放下对财产受用和生命等的贪执,将暇满人身宝用到闻思修行的正道上去。
己一、正说
设问:为了保护生命,积累财产受用等,即使是造罪业也是合理的吧。
答:
何故自为质,造作诸恶业,
汝定如智者,对我已离染。
难词释义
自为质:将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。智者:已经断尽烦恼的圣者阿罗汉。染:此处是对我的贪爱。
颂文直解
为什么仅仅为了自性为聚际必散的财产受用、生命等,而把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,去做各种不善业?想必你已经肯定像智者诸阿罗汉一样,远离了对自我的贪欲烦恼。
这个偈颂的重点,第一是不应该为财产受用去造种种的恶业,第二是不应该为保护生命去造种种的恶业。人生短暂,前世上供下施、持戒、发下善愿,以这些功德得到了今生这样的暇满人身宝,但是如果去造种种的恶业,这葬送了自己的前程,是在以将来在恶趣中感受异熟痛苦为代价,非常的不值得。
不应为财产受用造恶业
财产受用是聚际必散的,比如房子、汽车,在积聚之后,是否就永远属于你了呢?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,没有人能永久拥有他的财产,因为财产的自性是聚际必散的。人们希望通过银行存款、股票、期货等各种投资手段来保值或增值财产,但是通货膨胀会使存款贬值,股票、期货的风险很大,往往事与愿违,不但没有使财产保值增值,反而使财产不断的受损,甚至最后倾家荡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。总之,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种保证财产不缩水、散失的安全方法。
如果发生了地震、火灾等意外灾难,那么财富就会转眼间失去。有的所谓的“富二代”,把父辈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,花天酒地地很快就花光了。就算在生之年能保全财富,那么到了死的那一刻,也必然要全部放弃,一丁点也拿不走。
为了积累财富,或者为了保护生命,而用身口意去造作很多恶业,就是在把自己抵押作人质,也就是说,利用着这个暇满人身宝造恶,是以后世堕入三恶道受异熟痛苦为代价的。
“汝定如智者,对我已离染”,智者是指已经断除了我执的圣者阿罗汉。这并不是说阿罗汉会去造恶业,而是说阿罗汉在进入无余涅槃后不会再受果报。如果身为凡夫,没有断除我执,这时还不约束自己,而去造种种恶业的话,这就把自己当做不会受报了的圣者阿罗汉一样,这完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做法。每当要做恶业时,要能想起这个偈颂,就可以生起惭愧心,悬崖勒马,制止恶业。
这些偈颂确实有很大的加持,力量很强,只要我们通达了正见,依教奉行的话,它的加持力量就是不可思议的。
不应为保护生命造恶业
生命也是聚际必散的,死主无论如何都会到来。不说别的生命,就连是以福报因缘积聚的暇满人身,都是“为死故而生”的,并且本性是“随他行”,是被衰老、疾病等诸苦挟持着在一刻不停地带到死主面前去的。就是说,生命本身是注定要失去,凡夫再大的努力也阻止不了这个结果。因此,仅仅为了保护这个生命,是没有必要,也不可能成功的。修行佛法的聪明人,不是去保护生命,而是充分利用这个难得机会,发挥暇满人身宝的潜力,争分夺秒地积聚福德因缘,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安乐。
而且,这个生命就像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了,可以积聚福德因缘,用得不好的话,就会造下恶业。如果为了保护生命,而造作恶业,那么不但失去了生命的意义,而且还因此而堕入三恶趣,这实在是不划算的事情。
就像一个身无分文的酒鬼,他为图一时快活,去酒馆喝酒,但因为交不起酒钱,就会被长期扣留在店里做苦活。对于众生来说,梦幻般的五欲六尘就是诱惑人的酒,如果对它产生贪执,就会制造恶业,这样就会长期沦落到地狱中受苦。
己二、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分二:一、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;二、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。
所谓生命的存活,其实是一念之心,这种微细的刹那心识,时刻在变异着,这就决定了粗相续的存活,必然是无常的、变异的,也就是说,生命存活的聚合,是必定会消散的。但是凡夫对细微刹那心识没有了知,导致了对粗相续的存活产生执著。
下面先来看存活的世俗实相。
庚一、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
任谁所谓活,唯心刹那顷,
众生不了彼,故自知极少。
难词释义
彼:存活是唯心刹那顷。自知:对自性的了知,此处自性是指无常自性。
颂文直解
不管是谁,有情所谓的存活,都只是微细的一刹那心而已,除此之外,并没有所谓的常。但是凡夫对此在比量上不了知,现量上也不了知,因此凡夫只有恒常的颠倒分别,对无常的自性知道得极少。
存活仅是心之一念
大家如果静下心来,不管是谁,都能在任何时候,观察到“唯心刹那顷”是存活的真实状态,比如今天,刚才大家来听法的路上的情景,是不是都是凭自己的心识感受出来的?大家能描述出来的路上的一切现象,都是心识感受之后的结果,而且即使对同一条路,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致。这就是唯心所现的证明。另外,刚才的一切,现在只能去回忆了,这说明那些情景,那些感受,都已经消失,而且是完完全全地消失了,这才只能去回忆,否则就能直接真真切切地重新感受了。不但是刚才路上的情景,就是一秒钟以前你听到的声音,你的思考的内容,也都已经成了回忆,都已经彻底地消失了。而且你当下的经历,比如现在你听到的声音,你心里的感受,能不能抓住它,留下它,不让它消失?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。这就是刹那变异的证明。
一切有为法,在产生之后,没有任何阻力能阻止它们消失,因此众生的存活,只有一个刹那而已。并且无论是之前已发生的众多刹那,还是之后将发生的众多刹那,都和当下发生的这一刹那,没有丝毫的联系。
众生不了彼
虽然众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念之中,但是因为受颠倒的常执的控制,众生根本见不到这个真相。
那么众生认为的存活是什么呢?首先众生认为存活的主体是境,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心。其实境只是众生在心上反映出来的一种错觉,是纯粹虚妄的幻相。但是众生不但没有观察到,还以为境是真真实实在心外存在的,并且是苦乐的来源。这种认识,就决定了众生对境无休止的贪执与追求。
其次众生认为存活包括了人从出生到死的一生,总共连绵几十年,而没有认识到每一个刹那都是全新的,是不相同的。虽然众生的前五根识在无分别取境,但是第六分别意识因为有常的执著,会将已经消失了的过去,与现在错误地连成一体,根据以前的经验,来判断当前的境界。所以众生对世间的认识都是滞后的,就像刻舟求剑那样,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果。同样,未来还没有发生,所以是根本不存在的,但是众生又会按照习气,去执著这些虚妄的未来法。这就决定了众生因为常有的执著特别深重,而无法以智慧如实见到这个世间的实相。
众生的这些错误的认识,和“唯心刹那顷”这个真相完全相反,所以对无常的自性知道得极少,由此导致了众生对现世颠倒的追求。
月称菩萨、仁达瓦上师、嘉曹杰大师则都将“自知”解释为对自我的了知。意思是众生的存活仅是一个刹那的心,刹那意味着是无常变异的、随因缘的变动而不停的变动的,所以没有常有、一体、自在的性质。但我等众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刹那性,反而将许多刹那变动的心识和色蕴颠倒执著成了一体,形成了常有、一体、自在的自我,并因此而生起烦恼,造下恶业。
庚二、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
设问:虽然所谓的活仅是一刹那的法,但是,刹那刹那相续不断而形成的长寿必定是有的,因此对长寿产生执著是理所应当的。
答:
汝爱久存活,而不乐衰老,
噫同类众生,见汝行为善。
难词释义
噫:表示对颠倒见的惊讶。善:此处是指好,是赞同的意思。
颂文直解
你喜欢活得寿命长久,但不喜欢随着皱纹和白发的增多,逐渐步入老年。哎呀,你这样的常执颠倒的行为,只有和你同类的众生,才会赞同,但是在圣者们看来,纯粹就是颠倒的常分别而已。
释义
具有常执的众生,不知道聚际必散的法则,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的同时,还保持年轻的身心状态,不要出现衰老的特征,最好是“今年二十,明年十八”。但这是自相矛盾的,因为长寿本身就是和衰老联系在一起的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们的容貌、体力及精力等身心的各个方面都会衰变。人们祝寿时常说“寿比南山不老翁”。南山不老翁的画像大家都应该见过,光溜溜的脑袋,长长的白胡须,眼角额头满是皱纹,而且一个手上还拄着拐杖。如果你能长寿,到老了时最多也只能是这个样子。所以长寿和老相,是连在一起的,想要长寿,就只能接受老相了。
在圣者们看来,所谓的存活,其实是许多刹那变异的心连在一起,而形成的粗相续,这是一种聚合。而凡是聚合的法,是都要消散的。年轻是一种聚合,必定会消散,这样就进入了老年,老年也是一种聚合,也必定要消散,整个生命的存活,就是一种聚合,因此,生命也就注定要失去。那种把存活看成一体,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的同时,又永葆年轻的妄想,违反了聚际必散的无常法则,完全是一种颠倒的常有执著而已。
戊四、思惟合际必分法则而修无常分三:一、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;二、由集聚无常法则断贪之方便;三、教诫如是断贪而依静处。
合…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七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