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七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际必分,是说一切聚合到了极点后,必然面临分离的结局。众生对自己贪爱的人,会产生出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的愿望,不愿意分离。但是聚合是有为法,因缘具足时才产生聚合,因缘消失时聚合就变成了分离。众生聚合的因缘,主要就是众生各自的业力和愿力。比如中阴身投胎来做今世的子女,一方面是因为业力比较接近,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一世的善心或恶心,而发下将来相遇的愿望,这个愿望在今世成熟后,你们就形成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。当时生起了善心的,今世关系就比较融洽,当时生起了恶心的,今世就矛盾冲突不断。印光大师总结说:“子女有四因。一者报恩,二者报怨,三者偿债,四者讨债。”就是说,来做子女的,总共有四种原因,有的是来报恩的,有的是来报怨的,有的是来还债的,有的则是来讨债的。报恩、报怨,就是因为往昔的发愿,偿债、还债,就是因为当年的业力。而不管怎么样,只要众生会合了,就必然注定会有分离,这是世间无常的自性决定了的。父母和子女,同样都是受死主控制的人,在因缘消尽之后,必然有一方要首先离开,去往后世的。

  对聚合有贪爱,那么在分离时就会感受痛苦,这就形成了轮回八苦中的爱别离苦。如果知道了分分合合是世间的无常自性之一,就不会为聚合而高兴,也不应当为分离而伤心。并且在分分合合的同时,老苦、病苦,以及其他的苦,正在将众生一步步地拖到死主面前。这才是众生真正应该担忧,并且应该马上去对治的问题。

  合际必分法则,包含三个要素,一是着重于观察分离的角度,来教诫人们对子女断忧;二是着重于观察聚合的角度,来教诫人们对子女断贪;三是从着重于自己本人也终将与今世分离的角度,来教诫人们舍弃今世,前往静处修行。

  子女是如此,其他如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夫妻等等也都一样,因为凡夫对子女的贪执最深,如果对子女的贪执能够减少、放下,那么对其他亲友的贪执也就更能减少、放下了。所以接下来圣天菩萨以子女为例,从三个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了合际必分的无常法则。

  首先,圣天菩萨所要宣说的是,世间凡夫不去考虑自己对死的畏惧,甚至连自己也要死都忘记了,因为不死、不死的执著,把自己当做不会死的人一样,他们只为孩子等的死感到忧伤,这是不合理的。

  己一、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

  设问:自己将要死去,当然是令人悲哀的,但是如果子女死了,带来的是更大的伤痛,所以为子女的死伤心,是正常的。

  汝应忧自死,何忧儿孙等,

  自过而责他,岂非所应呵。

  难词释义

  忧:忧是受心所的一种,《法蕴足论》中说:“谓心于违情之境,而受煎逼之忧,是名忧受。”这里的忧自死,是为自己将死而感到哀伤的意思。忧儿孙,在儿孙存活的时候,是为儿孙担忧,在儿孙死去后,是为儿孙哀伤。

  等:包括父母、夫妻、兄弟姐妹等亲友。

  自过:自己也存在着尚未解脱生死,被死主控制,还在耽著轮回,而应被圣者呵责的过失。

  责他,指说应为其他人悲哀。

  颂文直解

  你应该感到悲哀的,是自己还处在死主的控制之中,而儿孙等亲友的自性就是要无常分离的,为何还为他们的死而感到哀伤呢?如果自己已经超越了死,那么对还被死主主宰着的人感到悲哀是合理的,但是自己被死主控制着,具有和他人一样的过失,对于自己这个应该受呵责的悲哀之处,不去悲哀,反而说应该去悲哀他人应该受呵责的悲哀之处,你这样难道不是应该被圣者所呵斥的吗!因此,分离是无常之自性的缘故,为他人悲哀不应理。

  释义

  白发人送黑发人,这是凡夫难以承受的巨大悲伤。凡夫心中最记挂的,就是儿孙的事情,特别不能忍受的是儿孙的去世。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,心里很悲痛,嘴里喊着“儿子啊”、“女儿啊”等等,哭得很厉害。但是如果仔细去观察,他们觉得真正需要哀伤的,还是他们自己,因为他们自己失去了亲人,失去了他们的“我”所执著的东西,所以觉得自己非常地可怜,而并不是真正对亡者有慈心、有悲心、有感恩心,他们并没有真正为亡者的利益去考虑。那他们在为什么而哀伤呢,不断地寻找下去的话,就会发现,哦,原来是因为他们深受常有执著习气的影响,对亲友有一个特别贪爱的执著,这样在亲友分离的时候,就自然会产生爱别离的痛苦。

  寂天菩萨在《入菩萨行》里说:“若事尚可为,云何不欢喜,若已不济事,忧恼有何益?”那些只是陷入到哀伤里的人,第一对自己不利,因为他们再再串习了常有执著,再再串习了贪爱,失去了做善法的机会。第二对亡者也不利,会增加亡者的执著和痛苦,障碍他们顺利往生或者去往善趣。这就像一个人的儿子染上严重的传染病去世了,这个人不去赶紧预防和治疗,而只是抱着儿子的尸体哭泣,这样只会让自己也染上传染病去世,这是很愚蠢的行为。

  这样观察后,我们自己就会知道,放下对亲友的执著,断除与亲友分离所产生的哀伤,这是对自己和亲友都有利的做法,这是最合理的做法,是圣者们都会赞许的做法。

  而对念死无常已经串习成熟了的人,不会受常有执著的影响,不会产生这么大的贪执。他首先在心里有无常的定解,对众生是“为死故而生,随他行本性”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,他们不但对自己没有寿命长久的执著,而且对亲友而言,即使在一天之中,父亲啊、母亲啊、姐姐啊、妹妹啊、哥哥啊、弟弟啊都同时死去,他也不会特别伤感。因为他心里对人终有一死、死无定期,以及死缘众多等等三根本、九因相的意义完全消化了、接受了,并且串习修行之后,就没有什么无常变化是他接受不了的了,而且他从亲友的死之中,会警醒自己死主很快也要到来,从而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。

  那如果不应该为亡者悲哀,是不是就应该像冷血动物一样,对亲友没有感情,漠不关心呢?冷漠当然根本不是佛弟子的发心。大家要知道,作为一个佛弟子,从大乘的角度来说,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像朗日唐巴尊者写的《修心八颂》中说的那样:“我于一切有情众,视之尤胜如意宝,愿成满彼究竟利,恒常心怀珍爱情”;从二乘的角度来说,对有缘的众生都会希望他们出离生死轮回;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说,至少也希望来世在善趣和他们相遇,继续一起修善法,感受安乐的果。

  那么对亲友真正有悲愍心的人,他在亲友还活着的时候呢,就会千方百计地劝导他们珍惜生命,珍惜暇满人身,相信因果,相信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要断恶修善,并且呢,要让他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甚至让他们闻思修,彻底放下红尘世间,一心趣入解脱法,或者让他们做大丈夫,做弘法利生的事业。在亲友去世的过程中,会开导他们放下今生,虔诚求生极乐世界。在亲友去世后,会为他放生、燃灯,想方设法超度。这才是对亲友真正的关心。

  对于凡夫来说,子女是最大的贪执,如果说对子女死去的哀伤,也是没有意义的话,那么其他亲友的死去,就更不应该哀伤了。

  月称菩萨在本论的广释中说了这么一个公案。以前印度的婢女头上都要带一个孔雀毛做成的标志。有一个婢女看到了别人头上戴的这种标志,认出了那人就是一个婢女,但她忘记了自己头上也戴了这样一个标志,也是一个婢女。这就是凡夫的愚痴,只能发现外面的事情,不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。

  因此要很坦然地接受无常观,那些让自己无意义地受苦,障碍精进修善法的事,以及对活着的人、对亡者都不利的事,都要断除。对于亲友,以及对那些有恩的、有缘的人,要让他们如实观修,如实坦然地面对无常,精进地断除常有的执著,断除散乱心,精进地断恶行善,闻思修行。

  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七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