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觀四百論講記(十一)

  這以上把本品中占篇幅最大的第二科“廣說如何修彼之理”學完了,下面要學修的是本品的第叁科,也是全品最後一個偈頌。

  丁叁、明隨念如是無常之勝利

  本品開始時,聖天菩薩用這個偈頌“若有叁世主,自死無教者,彼猶安然睡,有誰暴于彼”,宣說了諸行無常死之自性,接著又用廣說作了深入的引導,接下來聖天菩薩將要開示的是隨念死無常的殊勝利益,來鼓勵大家積極修習這些殊勝的無常教言。

  設問:雖然前去靜處修行是最好的選擇,但是對“我”和“我所”有貪著的人,還是不敢這樣去做。

  若誰有此念,思我定當死,

  彼已舍貪故,于死更何畏。

  頌文直解

  如是依于上面的種種方便,若思維我必定會死,在有此隨念無常的相續中,不久將會舍棄對“我”和“我所”的貪著,也就舍棄掉了對生命的貪著。那時他對死主將毫無畏懼,必將進入到解脫涅槃當中。

  釋義

  有人想,自己的貪欲執著很強,還是很難放棄家人,因此不敢前去寂靜地方修行。

  但是只要按照正理如實地思考,在心中有了隨念死無常,並串習成熟後,就可以對治這些貪欲執著。真正修好隨念死無常的人,他心中最強的念頭是,我是必定要死的,並且我會馬上死。一個人,如果連自己的命都要馬上沒有了,他會非常著急,他怎麼可能還會去對自己的身體,對那些財富、名譽、親友,産生貪欲執著呢?這樣,雖然他的“我所”執和“我”執還沒有徹底斷根,但是他對“我”和“我所”的貪著會越來越少,因此對生命的貪著,也就越來越淡薄,直到徹底斷除。這樣,死主的第一大威脅——“對今世割舍不下而産生的憂苦”,對他就不會産生作用。

  死主的第二大威脅是“對失去自我的恐懼”。一個減少、甚至是消除了對“我”貪著的人,在將死的時候,就根本不會産生要失去自我的恐懼。

  死主的第叁大威脅是“死後將墮入叁惡道受苦”。一個串習念死無常的人,必然是一個精進修行的人。因爲他完全知道世間全都在無常遷變,全都在輪回之中,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地方,唯一能依靠的,那就是具有出世功德的佛法僧叁寶。因此他會比沒有修習念死無常的人,更加堅定地歸依叁寶,更加堅定地聞思修行,更加堅定地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等等。因爲他對叁寶生起了信心,就能得到叁寶的加持,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這樣即使他還沒有産生證悟的殊勝功德,但是他的心裏會非常踏實,對後世會非常有把握,完全消除了死後墮入叁惡道的恐懼等。

  《增壹阿含經》中,導師佛陀教授了念死無常的殊勝利益:“便得具足,成大果報,諸善普至,得甘露味,至無爲處,便成神通,除諸亂想,獲沙門果,自致涅槃。是故,諸比丘,常當思惟,不離死念,便當獲此諸善功德。如是,諸比丘,當作是學。”

  那麼大家想想,像這樣一個連死主都不怕,能産生各種殊勝功德的修行者,就更不會害怕放下世間的財産、離開親友,前去深山靜處精進修行了。

  《四百論廣釋》中說:有個人手上戴著戒指,每次用餐,他都要用這枚戒指來檢測食物中是否有毒。同樣地,有智慧的人也要保持串習無常正念,來對治掉常有的顛倒執著。

  懈怠放逸、拖延聞思修行的最大原因,就是沒有隨念死無常;精進聞思修行的最大動力,就是來自于隨念死無常。隨念死無常是否成功,是決定接下來幾品能否修行成功的關鍵,對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。

  第一品小結

  “破常執品”的無常法義到這裏學完了。聖天菩薩對打破我們的常有執著,進行了善巧的引導。大家要知道,只有放下對萬法勝義和世俗自性的妄執,才能究竟成佛。那麼本論後八品的方便生瑜伽,就是這種妄執的無上正對治。爲了能順利、有效地修習方便生瑜伽,大家就先要把方便瑜伽思維好、串習好,尤其是要把這第一品“破常執品”思維好、串習好,因爲這對于聞思修行佛法來說,是至關重要的基礎。

  在本品中,聖天菩薩首先用“若有叁世主,自死無教者,彼猶安然睡,有誰暴于彼”這一偈頌,顛覆了凡夫執壽命爲恒常的邪執;然後用無常四際,善巧而詳盡地傳授了無常瑜伽;最後用“若誰有此念,思我定當死,彼已舍貪故,于死更何畏”這一偈頌,引導大家明了這樣的無常瑜伽,具有完全能斷除對死主怖畏的殊勝利益。

  在學修無常法門時,如果能進一步明了顛倒常執的嚴重後果,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對修習無常瑜伽的信心。下面就對此嚴重後果來做一些介紹。

  常執的嚴重後果

  嘉曹傑大師在對本論的注釋中說:“如上所述,叁世間衆生受死主控製而決定當死,且死無定期,當于此義數數思維。因若能對此于自心練習成熟,則諸上上道無功用而能生起,否則,如善知識博朵瓦尊者所雲:“心中若未生起死無常,則生證德之道堵塞不通”。故于粗無常及細無常二者,當恒常修習。”

  一個修行者證悟功德的道路如果堵塞不通的話,那麼他即使花再多的時間,也不可能産生修行的功德。很多人修行不得力的時候,懷疑是不是魔來幹擾了,其實首先應該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見解,如果有顛倒的常執,那麼就是這種邪執,才導致修行沒有起色,因此要好好地聞思、串習本品這樣的關于無常的殊勝瑜伽。

  那麼顛倒常執爲什麼會使證德之道堵塞不通呢?全知麥彭仁波切在《前行念誦儀軌·解脫明道》中作了明確的回答。全知麥彭仁波切先引導了無常真相:“諸行無常變滅如閃電,念想器情何者亦壞滅,決定當死不定何時死”,然後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顛倒常執的嚴重後果,即“然爲執常之心所欺诳,我等渾然住于放逸中”。可見正是因爲常執而放逸,使得一切證悟功德的道路都被徹底截斷了,所以全知老人家接下來以慈悲心引導弟子來祈禱叁寶的加持,修好無常修法:“叁寶總集上師悲愍視,能念無常死亡求加持。”

  那麼顛倒常執引起的放逸,具體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,也就是說,證德之路是如何被一點點堵塞的呢?根據宗喀巴大師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所作的開示,有下面這些過患。

  在實現暇滿人身價值時,有四種顛倒。其中將無常的萬法執著爲常,即是第一損害之門。常倒執著有粗細兩種,其中粗的是將死無常執著爲不死,這就打開了損害的大門。而且,雖然也知道最終肯定要死,但是每天之中,甚至是到了臨終的時候,心裏都想著“今天我不會死,今天我仍然不會死”,直到死時他都執著自己不死。如果被這樣的心障蔽,而不進行對治的話,那麼就會認爲自己能一直活下去。只要有這樣的心,他就會想“這個也需要,那個也需要”,只會去考慮今生離苦得樂的辦法,不會考慮後世、解脫、一切智等的重要問題,所以就不會想到要去修法。即使偶爾進行聞思修行等等,也只會爲了今世的利益,這使得不管行持什麼善業,力量都很微弱。而且,因爲夾雜了自性罪和佛製罪等,因此這些善行很少有不混雜惡趣之因。即使能夠爲了後世而修行,也難以阻止“日後再去修吧”這種拖延懈怠。于是以睡覺、昏沈、閑聊、吃吃喝喝而度日,因此不能精進地作如理修行。如果被此身、此命能長住的願望所誘惑,就會對利養、恭敬等生起猛利的貪心。而且,如果有人對你貪執的利養、恭敬等作障礙,或者你害怕有人會對此作障礙,那你就會生起猛利的嗔心。不了知這些過患,則又生起了愚癡。由貪圖利養等的緣故,引起猛利我慢、嫉妒等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,就像瀑流一樣相續不斷。再者,由于希求身、命長住的常執,每天都在增長,因此力量會很大,能引生出惡趣的猛利大苦、身語意所造的十不善業、無間罪、近無間罪、毀謗正法等的不善業。又以此常執,能使人逐漸放棄用來對治這些惡行的甘露一般的正法善說,由此斬斷了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命根。在今生被死主摧壞後,就將被惡業牽引到痛苦粗猛、熾熱燃燒、不可愛樂的惡趣險處。所以哪裏還有比常執更爲愚蠢的呢?

  這以上是宗大師殊勝開示的大致內容。大家要知道,已經學佛的人,世間目標應該越來越減少,修行的目標應該越來越增加。但是常執使人麻痹,使人難以斷除對世間欲樂的追求,雖然對于世間人來說,這些世間目標來不及做,也做不完,但是還是在不斷增加,這樣就很有可能變成利用佛法,來追求世間目標。比如口裏雖然在念誦殊勝無比的《普賢行願品》作回向,但心裏卻在希望以聞思修的功德,能讓身體健康、壽命增長、獲得名聞利養等等,想去獲得這些被老病衰等苦所控製的世間福報。

  因爲常執,人們會覺得明日複明日,明日何其多,因此會懈怠散亂、拖延修行。這樣聞思修行這輛車就會開開停停,幾年都開不了幾公裏,白白浪費了暇滿人身,失去了往生極樂世界等即身解脫的機會,後世墮入到叁惡道中,長劫受苦。那時要再後悔,要脫離叁惡趣,就很難再有這麼好的條件了。而如果把常執破了,對生、高、聚、合這些恒常執著放下了,聞思修行的這輛車就會像加滿了油一樣,一直不停地在解脫道上奔馳下去,這樣各種各樣的聞思修行功德都能順利産生出來。所以修念死無常就像是出現在廣大佛弟子修行路上的一座獨木橋,如果不走過這座獨木橋,那麼修行的路就走不下去;如果走過了這座獨木橋,那麼後面將是一馬平川的陽關道了,那時聞思修行功德將會迅速地上升。

  大恩上師聖者法王如意寶說:“認認真真地思維這些真理:此身也決定死亡、死無定期、死時除正法外一切都無利益。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後,會下定決心並迅速精進修行善法。”對于聖者的這些金玉良言,大家一定要銘記在心、信受奉行。

  四個學修方法

  爲了能使大家更好地思維、串習聖天菩薩這些善巧的引導,這裏我針對這段時間大家在學修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,結合第一品的偈頌,來講講四個方面的學修方法。

  第一、消文要深入、真切

  我發現有些道友在學習時,消文還不夠深入和真切,導致還不能完全領會聖天菩薩的本意…

《中觀四百論講記(十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