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來從總和別這兩方面來斷除對所依暇滿身的耽著。
丁二、于所依暇滿身離耽著邊之理分二:一、總思有漏皆苦之自性;二、別思有漏苦之叁相。
戊一、總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叁:一、略明身爲苦源;二、廣說其性;叁、思惟因果緣叁法而攝義。
己一、略明身爲苦源分二:一、明身爲苦性;二、明身非樂性。
“明”,就是說明,並讓大家明了。
庚一、明身爲苦性
設問:既然這個身體應該被保護,那麼應該想方設法好好地保養它、愛護它,給它好吃的,給它好穿的。
答:
人苦從身生,安樂由他起,
身是衆苦器,汝何重此身。
頌文直解
雖然如是于身斷除了損壞邊,但也不應太過耽著。爲什麼呢?因爲人們所有饑渴等痛苦,都從這個身體中産生,而所有安樂,都來自于飲食等的外緣。所以身體是裝滿了衆苦的容器。既然如此,你爲什麼還那麼愛重身體呢?因此,應當思維身爲苦的來源,而斷除對它的耽著。
釋義
人苦從身生,安樂由他起
人的身體中無論多小的痛苦,比如饑餓、口渴,都是因爲這個身體,而不是其他原因産生的。而人身中無論多小的安樂,都是從外境,而不是從這個身體而産生的。
身是衆苦器
那麼怎麼理解“身是衆苦器”這句話呢
就是說,身體本來就是一個裝滿了各種苦的容器,世間有所謂的“百寶箱”的說法,那麼身體其實就是一個“百苦箱”。身體裏面的苦,應有盡有,比如從性質上分就有叁苦,在人道中就有八苦,細分的更加有一百一十種苦之多。所以說身體就像黃連一樣,一直在源源不斷地産生著苦。這根本不像極樂世界的光明身,極樂世界的光明身全都是無漏的安樂。不學佛法的話,人確實是很麻木的。大家想想:生的苦,是依靠什麼而産生的?老的苦、病的苦、死的苦,都是依靠什麼而産生的?這些是人間最大的苦,都是依靠這個作爲衆苦器的身體而産生的。所以,一定要相信、一定要接受、一定要這樣想,不能貪愛它、愛護它、保養它、耽著它。把這個衆苦器,反而當成樂的來源,是完全顛倒了。
汝何重此身
因此就自然得出了結論:你爲什麼還那麼看重這個身體呢?天天都是爲了這個身體的吃、穿、住在忙碌,而且所作所行大多數是惡業。所以一個相信因果、有理智的人,就不應該再看重、愛護這個身體。前面說過,這個肉身如同怨敵一樣,對怨敵你會看重嗎?愛護嗎?爲什麼對于這個和怨敵一樣帶來痛苦的身體,你會看重它、貪愛它、看護它、養護它呢?這是根本沒有道理的。因爲世間人的顛倒很嚴重,所以聖天菩薩也就很不客氣,直接地問大家:“汝何重此身”。
所以這個偈頌的加持力很大。大家平時應該不斷地提醒自己:身體就是自己的冤家對頭,不應該再幻想能從身體中獲得快樂;同時爲了利用它去積資淨障,所以應該合理地照顧身體。這才是對待身體的正確態度。
《四百論廣釋》中有這樣一個公案:有一男子駕著馬車,進入到一片森林,他遇到了一個食肉羅刹女幻化出來的美女。美女沒有馬車,于是男子讓她坐上了自己的車。很快,他面前出現了一個長相醜陋的食肉羅刹女,男子趕緊用利劍將她劈爲兩半。羅刹女不但沒被劈死,反而還變成了兩個。于是他趕緊又將這兩個都劈爲兩半,這下羅刹女又變成了四個。就這樣,男子越砍,羅刹女反而越多。這時,從上空傳來了一位天神的聲音:你應該將坐在你車上的那位女人殺掉,這樣所有的食肉羅刹女就都會被殺死了。他按計行事,果然羅刹女都消失了。
這個幻化出來的美女,就像是世間人有漏的業報身體。美女是假相,她的實質是食肉羅刹女,這就像身體的樂是假相,實質是苦器。那位男子被假的美女迷住,沒有看到真的羅刹女,這就像世間人只耽著于身上虛幻的樂,而忽略了身上真實的苦。這些醜陋的羅刹女,不但殺不死,而且會不斷地增長,比喻身體中的老病等苦,無法克服,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,還會越來越多。殺死了美女,醜陋的羅刹女立刻就消失了,說明只要看破身體中虛妄的樂,並且截斷結蘊相續,就能消除由身體帶來的無量痛苦。
那麼,按第一品所講的無常,和這裏第二品所講的身體的痛苦,來如理地思維,就能消除對身體的所有貪執。所以應該精進努力,獲得證悟,使將來不再繼續輪轉,這樣當業報有漏身沒有了的時候,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下面看身非樂性。在接下來的四個偈頌中,聖天菩薩遣除了身是樂性的錯誤見解,這樣就進一步說明了身是苦器的本質。
庚二、明身非樂性
凡夫的有漏身體中是沒有樂的,想要從身體中找到快樂,就像希望從黃連中煉出糖來、從牛糞中找出黃金來一樣,這都是不可能的。
這一科的四個偈頌,層層遞進地揭示了身非樂性的真相。第一頌,承接了前一頌的“安樂由他起”,說明身體中樂少苦多;第二頌進一步說明,即使這非常稀少的安樂,也很難獲得;第叁頌說明應面對實際,畏懼肉體身上的痛苦;第四頌說明身體的享樂,反而助長了痛苦。
下面聖天菩薩首先引導大家認識到身體中苦多樂少的真相。
凡夫因爲顛倒的習氣特別重,把苦當成樂,認爲身體裏充滿了快樂的因素,所以一下子接受不了甚深佛法的意義,因此還會有下面這樣的提問。
設問:即使因爲有了這個身體,才産生痛苦,人們依然能夠找到補救的方法。種種美好的東西,比如美食、衣服、家具、住宅、汽車等等,不但能減輕身體的痛苦,它們也是能産生巨大快樂的因素。所以痛苦稀少、快樂衆多的緣故,不應該對于痛苦一向恐懼。
答:
若人所生樂,不能大于苦,
如是極大苦,甯猶思惟小。
頌文直解
如果善加觀察,因爲樂是依靠外緣而得到的,而苦是身體本具的,所以人們得到的樂非常小,而苦卻非常大。那麼對于生老病死等這些身體自性具有的,同時又是極大、難忍的痛苦,難道還應想成很小嗎?
釋義
身上的苦,既強烈,數量又多,但是相比之下,快樂的程度卻很輕,數量又很少。這是世間共稱的。比如下面這個例子,就很說明問題。從前有個叫天授的人,舒舒服服地躺在柔軟的墊子上,看著美景、聽著音樂、吃著美食,他沈浸在色聲香味觸五欲的享受之中。這時蜜蜂飛來叮他,他馬上就生起嗔心,開始痛苦難受起來,五欲的樂趣就被忽略了。像這種讓他難受的因素還很多,像蒼蠅、老鼠等等,或者聽到一些壞消息,都能讓他馬上就失去快樂。同樣地,人能享受的最大快樂,敵不過喪子等痛苦的十六分之一。正因爲貪愛,所以痛苦給人的是刻骨銘心的感受。所以,當強烈的痛苦壓過快樂時,快樂就無法持續了。如果力量很強的快樂真的存在的話,痛苦又怎麼能夠壓服它呢?弱小的力量是無法勝過強大力量的。因此,承許身體中快樂極大、痛苦稀少,是完全錯誤的。
人們經常抱怨說,我對他的一百次好,他都沒記得,僅僅的一次不好,他就一直記在心上了。這就是痛苦的感受比快樂要深刻得多而導致的。
總之,由于身體本來是苦,快樂只能由外部的因緣造成,但是外部快樂的因緣,又遠遠少于痛苦的因緣,所以應該正確的認識到,世間人們所感受到的樂,是遠遠小于苦的。衆生實際上是沈溺在苦海中,只是妄認爲身上有快樂而已。
下面聖天菩薩進一步引導,快樂不但比痛苦少,其實還追求不到。
世人皆趨樂,樂者實難得,
故于此衆生,衆苦如隨逐。
頌文直解
因此,世間人們都一心想要快樂,對快樂非常耽著,然而,得到了快樂的人卻很少,所以對于自性即是壞滅的衆生而言,身體自性的苦,必然像影子一樣,隨逐著衆生。
釋義
因爲這個有漏業報身上的樂很微弱、又很稀少,苦就很容易勝過了樂。所以聖天菩薩說:“世人皆趨樂,樂者實難得。”一個尋求快樂、厭離痛苦的人,必定想要逃離痛苦。但是在一個自性即是痛苦的身體上,快樂是任何人都尋求不到的。而且一個人越追求快樂,快樂就離他越遠,他越會感受到苦,因爲對快樂的欲望心,使他積累了很多痛苦的因素。因此,具有快樂的人非常少,所以聖天菩薩說:“故于此衆生,衆苦如隨逐。”雖然人們試圖逃離痛苦,痛苦卻像影子一樣,緊追不舍。因爲痛苦就是身體的自性,自性又怎麼可能舍棄得掉呢?
《四百論廣釋》中說了這麼一個公案:一個人被一頭發狂的大象追逐,他沒有鐵鈎,製服不了大象,于是他找到了一口井,躲到了井裏面。他想這樣總算是安全了,但那頭大象仍然在外面等著他。
世間的苦,就像是這頭發狂的大象;這個人沒有製服大象的鐵鈎,表示世間人沒有對治苦的方便;他躲到一口井裏,表示世間人得到了有漏安樂;這個人覺得安全了,表示世間人因爲愚癡,而以爲有漏安樂是永久的,不會再失去;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躲在井裏,表示世間人的有漏安樂不可能長久;大象一直在外面等候著他,表示世間的痛苦一直包圍著世間人,從沒有消失過。
下面聖天菩薩引導大家認識到,在業報身中追求快樂是明顯錯誤的。
如欲能得苦,樂豈能如欲,
汝何重稀者,多者何不畏。
頌文直解
因此衆人的苦,能夠輕而易舉地如欲獲得,而樂則與此相反,怎麼可能隨心所欲地獲得呢?因此,你爲什麼要對于身體中極爲稀少的快樂,一直耽著並愛重,而爲什麼對于身體中自性具有的衆多苦,卻不生畏懼呢?這是非常顛倒的想法,這樣是根本沒有辦法離苦得樂的。
釋義
從前面的偈頌可以知道,痛苦總是在世間人身邊,即使不在身邊,也可以不費力氣輕易得到。然而要得到快樂,卻是那麼地難,因爲對于一個自性即是苦的身體來說,快樂是極爲稀少的,就像炎熱夏天裏的一股涼風那樣地罕見。世間人們對于身體中恒時存在的苦並不害怕,而且爲了追求那麼一點快樂,總是不惜去做殺盜淫妄等等會帶來痛苦的惡行。聖天菩薩爲了幫助世間人去掉這種邪見和惡行,于是說了…
《中觀四百論講記(十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