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三)

  接下来从总和别这两方面来断除对所依暇满身的耽著。

  丁二、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分二:一、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;二、别思有漏苦之三相。

  戊一、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三:一、略明身为苦源;二、广说其性;三、思惟因果缘三法而摄义。

  己一、略明身为苦源分二:一、明身为苦性;二、明身非乐性。

  “明”,就是说明,并让大家明了。

  庚一、明身为苦性

  设问:既然这个身体应该被保护,那么应该想方设法好好地保养它、爱护它,给它好吃的,给它好穿的。

  答:

  人苦从身生,安乐由他起,

  身是众苦器,汝何重此身。

  颂文直解

  虽然如是于身断除了损坏边,但也不应太过耽著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们所有饥渴等痛苦,都从这个身体中产生,而所有安乐,都来自于饮食等的外缘。所以身体是装满了众苦的容器。既然如此,你为什么还那么爱重身体呢?因此,应当思维身为苦的来源,而断除对它的耽著。

  释义

  人苦从身生,安乐由他起

  人的身体中无论多小的痛苦,比如饥饿、口渴,都是因为这个身体,而不是其他原因产生的。而人身中无论多小的安乐,都是从外境,而不是从这个身体而产生的。

  身是众苦器

  那么怎么理解“身是众苦器”这句话呢

  就是说,身体本来就是一个装满了各种苦的容器,世间有所谓的“百宝箱”的说法,那么身体其实就是一个“百苦箱”。身体里面的苦,应有尽有,比如从性质上分就有三苦,在人道中就有八苦,细分的更加有一百一十种苦之多。所以说身体就像黄连一样,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着苦。这根本不像极乐世界的光明身,极乐世界的光明身全都是无漏的安乐。不学佛法的话,人确实是很麻木的。大家想想:生的苦,是依靠什么而产生的?老的苦、病的苦、死的苦,都是依靠什么而产生的?这些是人间最大的苦,都是依靠这个作为众苦器的身体而产生的。所以,一定要相信、一定要接受、一定要这样想,不能贪爱它、爱护它、保养它、耽著它。把这个众苦器,反而当成乐的来源,是完全颠倒了。

  汝何重此身

  因此就自然得出了结论:你为什么还那么看重这个身体呢?天天都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吃、穿、住在忙碌,而且所作所行大多数是恶业。所以一个相信因果、有理智的人,就不应该再看重、爱护这个身体。前面说过,这个肉身如同怨敌一样,对怨敌你会看重吗?爱护吗?为什么对于这个和怨敌一样带来痛苦的身体,你会看重它、贪爱它、看护它、养护它呢?这是根本没有道理的。因为世间人的颠倒很严重,所以圣天菩萨也就很不客气,直接地问大家:“汝何重此身”。

  所以这个偈颂的加持力很大。大家平时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:身体就是自己的冤家对头,不应该再幻想能从身体中获得快乐;同时为了利用它去积资净障,所以应该合理地照顾身体。这才是对待身体的正确态度。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有这样一个公案:有一男子驾着马车,进入到一片森林,他遇到了一个食肉罗刹女幻化出来的美女。美女没有马车,于是男子让她坐上了自己的车。很快,他面前出现了一个长相丑陋的食肉罗刹女,男子赶紧用利剑将她劈为两半。罗刹女不但没被劈死,反而还变成了两个。于是他赶紧又将这两个都劈为两半,这下罗刹女又变成了四个。就这样,男子越砍,罗刹女反而越多。这时,从上空传来了一位天神的声音:你应该将坐在你车上的那位女人杀掉,这样所有的食肉罗刹女就都会被杀死了。他按计行事,果然罗刹女都消失了。

  这个幻化出来的美女,就像是世间人有漏的业报身体。美女是假相,她的实质是食肉罗刹女,这就像身体的乐是假相,实质是苦器。那位男子被假的美女迷住,没有看到真的罗刹女,这就像世间人只耽著于身上虚幻的乐,而忽略了身上真实的苦。这些丑陋的罗刹女,不但杀不死,而且会不断地增长,比喻身体中的老病等苦,无法克服,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,还会越来越多。杀死了美女,丑陋的罗刹女立刻就消失了,说明只要看破身体中虚妄的乐,并且截断结蕴相续,就能消除由身体带来的无量痛苦。

  那么,按第一品所讲的无常,和这里第二品所讲的身体的痛苦,来如理地思维,就能消除对身体的所有贪执。所以应该精进努力,获得证悟,使将来不再继续轮转,这样当业报有漏身没有了的时候,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
  下面看身非乐性。在接下来的四个偈颂中,圣天菩萨遣除了身是乐性的错误见解,这样就进一步说明了身是苦器的本质。

  庚二、明身非乐性

  凡夫的有漏身体中是没有乐的,想要从身体中找到快乐,就像希望从黄连中炼出糖来、从牛粪中找出黄金来一样,这都是不可能的。

  这一科的四个偈颂,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身非乐性的真相。第一颂,承接了前一颂的“安乐由他起”,说明身体中乐少苦多;第二颂进一步说明,即使这非常稀少的安乐,也很难获得;第三颂说明应面对实际,畏惧肉体身上的痛苦;第四颂说明身体的享乐,反而助长了痛苦。

  下面圣天菩萨首先引导大家认识到身体中苦多乐少的真相。

  凡夫因为颠倒的习气特别重,把苦当成乐,认为身体里充满了快乐的因素,所以一下子接受不了甚深佛法的意义,因此还会有下面这样的提问。

  设问:即使因为有了这个身体,才产生痛苦,人们依然能够找到补救的方法。种种美好的东西,比如美食、衣服、家具、住宅、汽车等等,不但能减轻身体的痛苦,它们也是能产生巨大快乐的因素。所以痛苦稀少、快乐众多的缘故,不应该对于痛苦一向恐惧。

  答:

  若人所生乐,不能大于苦,

  如是极大苦,宁犹思惟小。

  颂文直解

  如果善加观察,因为乐是依靠外缘而得到的,而苦是身体本具的,所以人们得到的乐非常小,而苦却非常大。那么对于生老病死等这些身体自性具有的,同时又是极大、难忍的痛苦,难道还应想成很小吗?

  释义

  身上的苦,既强烈,数量又多,但是相比之下,快乐的程度却很轻,数量又很少。这是世间共称的。比如下面这个例子,就很说明问题。从前有个叫天授的人,舒舒服服地躺在柔软的垫子上,看着美景、听着音乐、吃着美食,他沉浸在色声香味触五欲的享受之中。这时蜜蜂飞来叮他,他马上就生起嗔心,开始痛苦难受起来,五欲的乐趣就被忽略了。像这种让他难受的因素还很多,像苍蝇、老鼠等等,或者听到一些坏消息,都能让他马上就失去快乐。同样地,人能享受的最大快乐,敌不过丧子等痛苦的十六分之一。正因为贪爱,所以痛苦给人的是刻骨铭心的感受。所以,当强烈的痛苦压过快乐时,快乐就无法持续了。如果力量很强的快乐真的存在的话,痛苦又怎么能够压服它呢?弱小的力量是无法胜过强大力量的。因此,承许身体中快乐极大、痛苦稀少,是完全错误的。

  人们经常抱怨说,我对他的一百次好,他都没记得,仅仅的一次不好,他就一直记在心上了。这就是痛苦的感受比快乐要深刻得多而导致的。

  总之,由于身体本来是苦,快乐只能由外部的因缘造成,但是外部快乐的因缘,又远远少于痛苦的因缘,所以应该正确的认识到,世间人们所感受到的乐,是远远小于苦的。众生实际上是沉溺在苦海中,只是妄认为身上有快乐而已。

  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引导,快乐不但比痛苦少,其实还追求不到。

  世人皆趋乐,乐者实难得,

  故于此众生,众苦如随逐。

  颂文直解

  因此,世间人们都一心想要快乐,对快乐非常耽著,然而,得到了快乐的人却很少,所以对于自性即是坏灭的众生而言,身体自性的苦,必然像影子一样,随逐着众生。

  释义

  因为这个有漏业报身上的乐很微弱、又很稀少,苦就很容易胜过了乐。所以圣天菩萨说:“世人皆趋乐,乐者实难得。”一个寻求快乐、厌离痛苦的人,必定想要逃离痛苦。但是在一个自性即是痛苦的身体上,快乐是任何人都寻求不到的。而且一个人越追求快乐,快乐就离他越远,他越会感受到苦,因为对快乐的欲望心,使他积累了很多痛苦的因素。因此,具有快乐的人非常少,所以圣天菩萨说:“故于此众生,众苦如随逐。”虽然人们试图逃离痛苦,痛苦却像影子一样,紧追不舍。因为痛苦就是身体的自性,自性又怎么可能舍弃得掉呢?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了这么一个公案:一个人被一头发狂的大象追逐,他没有铁钩,制服不了大象,于是他找到了一口井,躲到了井里面。他想这样总算是安全了,但那头大象仍然在外面等着他。

  世间的苦,就像是这头发狂的大象;这个人没有制服大象的铁钩,表示世间人没有对治苦的方便;他躲到一口井里,表示世间人得到了有漏安乐;这个人觉得安全了,表示世间人因为愚痴,而以为有漏安乐是永久的,不会再失去;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躲在井里,表示世间人的有漏安乐不可能长久;大象一直在外面等候着他,表示世间的痛苦一直包围着世间人,从没有消失过。

  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认识到,在业报身中追求快乐是明显错误的。

  如欲能得苦,乐岂能如欲,

  汝何重稀者,多者何不畏。

  颂文直解

  因此众人的苦,能够轻而易举地如欲获得,而乐则与此相反,怎么可能随心所欲地获得呢?因此,你为什么要对于身体中极为稀少的快乐,一直耽著并爱重,而为什么对于身体中自性具有的众多苦,却不生畏惧呢?这是非常颠倒的想法,这样是根本没有办法离苦得乐的。

  释义

  从前面的偈颂可以知道,痛苦总是在世间人身边,即使不在身边,也可以不费力气轻易得到。然而要得到快乐,却是那么地难,因为对于一个自性即是苦的身体来说,快乐是极为稀少的,就像炎热夏天里的一股凉风那样地罕见。世间人们对于身体中恒时存在的苦并不害怕,而且为了追求那么一点快乐,总是不惜去做杀盗淫妄等等会带来痛苦的恶行。圣天菩萨为了帮助世间人去掉这种邪见和恶行,于是说了…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