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三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“汝何重稀者,多者何不畏。”

  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一下自己这辈子的经历,看看你付出的努力有多少,得到的快乐又有多少,就可以明白苦多乐少的这个事实。

  快乐并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,因为快乐被别的因缘控制,所以不可能如欲获得,而人们对这个快乐却很重视。那么痛苦呢,它不需要受其他的因缘控制,完全受它自己的因缘控制,因此很容易得到,但是愚痴的人们,却并不对它畏惧。快乐因为稀少,又是人们所希求的,所以人们拼命去追求它。那么对于那么多的痛苦,又为什么不害怕呢?

  月称菩萨说到:比如有人挖了一个洞,去偷国王宝库里的珍宝。但是因为宝库戒备森严,不但珍宝没得到,反而还受到了严厉的惩罚,遭受难忍之苦。

  这里国王的宝库,比喻快乐并不属于自身;有人去偷宝,比喻世人想把不属于自身的快乐占为己有;挖洞比喻追求快乐非常辛苦;宝库戒备森严比喻要获得快乐非常危险,要付出很大代价;最后没得到珍宝,反而还受到严厉的惩罚,比喻世人追求快乐最后都会失败,并且会以此带来更多的痛苦。

  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身体是痛苦的盟友,所以应该放弃。

  已得安乐身,反成众苦器,

  重身与重怨,二者实相同。

  颂文直解

  如是把苦耽著为快乐,纯粹是一种颠倒,因为似乎已经得到了安乐的身体,其自性反而成为了众苦之器。所以爱重自己的身体与爱重怨敌,这两者实际是相同的,因为它们在产生苦这一点上,毫无差别。

  释义

  这个业报身如果受到精心的照顾,会变得很娇气,一点点的痛苦,都难以忍受,就像一片嫩叶会被火焰灼伤一样。但是一直在劳作的人,反而能承受比较多的苦。因此,安乐越大,反而更会使得痛苦增加。正因为这样,所以圣天菩萨说:“重身与重怨,二者实相同。”就是说,对于一个没有摆脱痛苦的人来说,他的身体和他的仇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,其中的原因,就在于它们都是导致痛苦之因。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:在一个炎热的夏天,正午时分,一个人很舒服地躺在马车上睡觉。路过的国王看到后,觉得他很可怜,于是给他了很多帮助。后来,当这个人习惯了享受之后,即使躺在柔软的垫子上,只要有一颗芥子碰到了他,他就觉得难受,无法入睡。所以在舒适环境中长大的人也是这样的,身体越是享受五尘的外境,就越加变成苦的容器了。

  所以说人的身体,越享受就越娇贵,越娇贵就越会痛苦。就像林黛玉的身体,享尽荣华富贵,却越来越虚弱,最后弱不禁风;而刘姥姥的身体,因为要下地干很多粗活,反而身子骨很硬朗。以前吃不饱的时候,人们很希望能有东西吃,现在条件改善了,可以吃饱了,很多人又因为吃得太多、太好了,担心体重超标,担心产生高血压、脂肪肝等病,不得不进行节食,被迫进行各种体育锻炼,这就是身体的这个特性造成的。这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一样,身体就是那条会反咬一口的蛇,越爱重它,它反而越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痛苦。

  所以这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,那就是人们努力挣钱,目的是为了能使身体得到享受,但是业力形成的业报身,却又没有福报享受,享受之后就会带来疾病等各种障碍,那么,大家是否应该把闻思修佛法放弃掉,而只去努力工作、挣钱呢?

  当年我刚到学院的时候,听到法王上师讲法时说:“我很厌离这个如幻的、向四大借用来的身体。”那时我还出家不久,不明白上师为什么说讨厌这个身体,当时想:如果身体是让人讨厌的话,那应该扔掉才对啊,那又怎么能扔掉这个身体呢?但是扔也扔不掉啊。后来学到身体是苦器的时候,才明白,原来上师是为了让我们明了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有漏的苦器,让我们放弃对身体的贪执。

  苦器,就是佛经里经常说的“纯大苦聚”。大家只要如实按照因缘去观察这个身体,就能发现这个身体,确确实实就是纯大苦聚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也说:“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。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。”前面还提到过,这个身体,甚至比仇人对自己带来的危害还要大。如果大家现在对身体还抱有很大的希望,很执著,放不下的话,那就要静下来,好好思考一下了。在这个苦器里,人所想象出来的乐,怎么可能存在呢?又怎么可能得到呢?大家的这些希望,都是必定要落空的。

  在《阿含经》中,导师佛陀作了很多关于厌离身体的珍贵开示。比如《杂阿含经》第一卷的第5经中说:“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于色爱喜者,则于苦爱喜。于苦爱喜者,则于苦不得解脱、不明、不离欲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爱喜者,则爱喜苦。爱喜苦者,则于苦不得解脱。”

  导师佛陀说:贪爱、喜欢身体上的色蕴,实际上就是贪爱、喜欢着苦,这样不会解脱苦,不会明了苦,不会离开对苦的贪欲。其他的四蕴,也完全是一样的道理。

  那么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断除对身体的贪爱呢?《杂阿含经》第一卷第22经中,导师佛陀就教导了用无常观的方便,来消除对身体的贪爱。

  当时有一个比丘来请问世尊,如何使心得善解脱。世尊教导他说:“当观知诸所有色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悉皆无常。正观无常已,色爱即除。色爱除已,心善解脱。如是观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、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悉皆无常。正观无常已,识爱即除。识爱除已,我说心善解脱。”

  导师佛陀的意思是说,对于五蕴要进行里里外外、粗粗细细仔细的观察,要一直观察到它们时时刻刻在无常迁变,这样对身体的贪爱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,心就获得了自由。心获得了自由后,就为断除我执等更深的修法做好了准备。

  这位比丘,在听了佛陀的教导后,接下来“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,乃至自知不受后有,心善解脱,成阿罗汉。”佛陀住世时的比丘,在听受了教言后,都如获至宝,认认真真地去修持。这位比丘按照佛陀的教言修持后,得到了真实的利益,证得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,这确实很殊胜,很值得随喜和羡慕啊!《涅槃经》中说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这种无为法中的寂灭妙乐,才是无漏的乐、真实的乐、不会变坏的乐,这种妙乐,是三界生灭法中的有漏安乐根本没法相比的。如果大家在命终时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么也能立刻感受到这种妙乐。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,其中第三十九条就是:“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所受快乐,不如漏尽比丘者,不取正觉。”所以真正想求得安乐,并且以最快时间求得安乐的人,不必要花很多心思去创业,不必要辛辛苦苦去上班,也不应该去贪图各种的名闻利养,而是应该踏实增上信愿行,这样没过几年,最多也就几十年之后,大家就能获得这种殊胜的妙乐了。如果以后证得了般若大空性,成就了大乘的佛果,那么那种妙乐,则更加是不可思议的大乐了。大家只要认识到真正的安乐在哪里,然后放下对有漏业报身体的贪执,立下往生极乐世界等的志愿,再像这位比丘那样,“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”地修行,就一定能够成就真正的安乐。

  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三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