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品 斷淨執品
第二品教導了斷除樂顛倒執著的瑜伽方便。就是說,只要有有漏業報身,那麼就不可能感受真正的安樂,只能感受苦苦、壞苦和行苦。而要獲得真正的安樂,就必須厭棄這個業報身,厭棄輪回。接下來要學習的第叁品,是把重點放在對欲塵及貪欲的觀察上,引導大家認識到五欲六塵是不清淨的,不能帶來安樂,根本不值得去生起貪欲。
那麼這裏所說的不清淨,是有雜染的意思,比如被煩惱雜染的法,以及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等,本質都是不清淨的。因爲有漏法是不清淨的,所以它們也並不美好、並不圓滿,不能帶來百分之百的享受,是有害的,會帶來不良的後果等等。這裏所說的欲塵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,它們是世間凡夫追求的目標。因爲這六境本身像灰塵一樣,具有染汙性,會染汙身心,具有不清淨相,所以被稱爲欲塵。世間人之所以追逐色聲香味觸法,就是由于誤認爲它們是清淨的。比如在色中,有俊男美女、美麗的風景、豪華汽車、高檔別墅、新潮手機、高檔鑽戒、高檔服飾、高檔的鞋帽等等;在聲中,有流行歌曲、古典音樂、女孩子清脆的笑聲、男低音渾厚的嗓音等等;在香中,有檀香、氣味高雅的高檔香水等等;在味中,有川菜、粵菜等各式美味菜肴等等;在觸中,有夏天的涼風吹來的清爽,或者高檔的沙發、席夢思等帶來的舒適等等。
世間人常說,愛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他們覺得上面說的這些欲塵,自性就是清淨的,是美好的,圓滿的,所以趨之若鹜。很多所謂清淨的事物,因爲衆人的追捧,甚至都變成了奢侈和昂貴的消費品,成了現代人追逐的目標,和用來炫耀的資本。
但是聖天菩薩接下來要告訴我們,這些所謂的清淨,完全是世間人的一種錯覺,在這個有漏的輪回世間,它們的世俗真相,其實是不清淨的,不美好的,追求它們,不會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安樂。而且這些被妄執爲清淨的不淨法,就像毒品一樣,越是貪著,就越會上瘾,難以擺脫。因此,這些欲塵,對于一個希求真正安樂的衆生來說,有百害而無一利,是恰恰應該放棄,而不是應該去追逐的。
對于欲界衆生來說,最貪愛的是男女間的情欲,這是修行人著重應該對治的。這個情欲,從狹義角度來說,就是世間人的性欲,從廣義角度來說,也包括世間人追求的所謂愛情。在當年導師佛陀座下的弟子中,以比丘居多,比丘尼比較少等等的原因,所以佛陀著重傳授了觀女身不淨的教授。後代祖師的講法,也都遵循這樣的教授。所以本品也著重以女身爲代表,通過揭示人身不淨,來幫助衆生斷除男女間的情欲。那麼大家在學的時候,應該對照偈頌,同樣地來觀察男身的不淨。對于其他像珠寶、時裝等等的事物,凡是大家有貪愛的,也都應該一樣來作如理的觀察。另外,大家也都應該觀察到凡夫自身的不淨,這樣可以斷除緣自己身體而産生的我慢等煩惱。
對于凡夫修行者來說,如果過不了男女之欲這一關,也就是放不下“情”與“性”這兩個方面,還耽著于愛情、性愛的話,那麼這對他來說,就是修行路上很大的一個障礙,因此不可能産生對今世的厭離、對輪回的厭離、對衆生的真正慈悲心、菩提心等等後續的修行功德。對治這個“情”和“性”,當然可以通過修習壽命無常、有漏皆苦等各種方便來實現,但是最契機的,就是通過正確無誤地認識到人身的不淨真相,斷除掉第六意識中顛倒的作意,從而來對治掉貪欲煩惱。因此大家要深入聞思修這一品的修行教言,對人身不淨,對非理作意的過患産生確定無疑的認識。
丙叁、斷淨倒方便之瑜伽分叁:一、略明其體;二、廣明自性;叁、障治攝義。
略明其體,略說了欲塵與貪欲的體性;廣明自性,就是根據這兩個體性,詳說了欲塵的不淨真相,以及有境貪欲過患,最後引導了對治的方便;障治攝義,說明了在同一個事物上,就有無常、不淨、苦、無我四種自性。
丁一、略明其體
這一科有兩個偈頌,第一頌說明了境的體性,揭示了享受欲塵不會産生有意義的結果,第二頌說明了貪欲的體性,揭示了享樂會增上貪欲煩惱。
下面先來看第一頌,這一頌是根據第二品中所說的有漏皆苦而進一步展開的。
有人想:雖然如是,一切有漏的有爲法自性確實是苦,但是享受悅意境還是可以得到滿足,因此,應當親近五欲六塵之境。
答:
雖經久受用,境無窮盡際,
如惡醫治病,汝身勞無果。
難詞釋義
惡醫:指庸醫,也就是醫術低劣的醫生。
無果:此處指毫無實際的意義。
頌文直解
雖然經過極爲漫長的受用,然而于境知足的邊際是無有窮盡的。如同請庸醫治病,治療時間再長,病也不可能痊愈。你對于所希望的五欲境或自己的身,再怎麼受用,除了增長貪愛之外,沒有其他的任何意義。
釋義
有的人這樣想,年輕的時候,應該去追求男女的情欲,中年的時候,應該去積累財富,老年的時候,自然就會去學佛修行了。
那麼問題是,追求情欲、財富等欲塵永遠不會有到頭的時候,到了中年、老年,只要沒有對治掉非理作意,這些貪欲煩惱還是會存在。就像庸醫來治病,他因爲醫術很低劣,不能對症,所以花再長的時間也治不好病。
爲什麼受用欲塵,不可能使貪欲止息下來呢?這是因爲,産生貪欲煩惱的因素最重要的有叁個:煩惱隨眠、非理作意和所緣。煩惱隨眠,意思就是煩惱種子,而之所以叫隨眠,有著很深的道理,因爲它們隨逐于人,眠伏于阿賴耶識中,所以叫隨眠。就像睡著的猛獸,隨時都可能醒過來害人一樣,這些沈睡在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,也隨時都可能會因緣成熟而損害衆生。但是在未生起空性智慧之前,煩惱種子是無法根除的。另外由于因緣力,也無法避免出現所緣境,而非理作意,會將這些所緣境,執著爲清淨,因此去追求的貪欲,無法止息。所以聖天菩薩說“境無窮盡際”,就是說,對于有貪心的人,對所緣境是會一再地追求。
凡夫要對治貪欲,一是要盡量遠離所緣境,這是暫時的辦法;二是要斷除非理作意,這是根本的辦法。本品的目的,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到所緣境的不清淨,來斷除第六意識所妄生出來的執不淨爲淨的非理作意。
在輪回中,大家都已經享受過無數次的欲塵,欲界天人的勝妙欲樂,色界天人的勝妙禅樂,無色界天人的無念境界,都已經經曆過無數次了。可以說,什麼好吃的都吃過了,什麼好穿的都穿過了,不單是人間的五欲六塵,就連天上的欲塵,大家也都享受過很多很多次了。天上的美食,比人間的美食要好上千千萬萬倍;天上的天衣,比人間的衣服要漂亮上千千萬萬倍;天上的宮殿,比人間的別墅要好上千千萬萬倍;天上的車辇,比人間的好車要好上千千萬萬倍。那麼大家在享受了這些欲塵之後,滿足了嗎?現在還留有印象嗎?應該是什麼都已經忘記了吧!天人看人間的飲食,就像人看豬吃的豬食一樣地不淨,那麼大家現在吃飯的時候,還會有以前做天人時的眼光,覺得這些飯菜不清淨嗎?實際上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啊。這說明以前做天人的享受都已經忘記了,沒有了結果。還有,從年輕人執著的愛情上說,你們前世已經經曆過很多很多次,那麼從中得到滿足了嗎?沒有,這輩子還是會像一次也沒有經曆過一樣,去生起貪愛。佛法中將世間人所謂的性生活稱爲不淨行,在輪回之中,大家也已經做過無數次的不淨行了,那麼做了那麼多之後,你得到什麼收獲了嗎?除了造下業,增長了習氣外,其他什麼都沒有留下來,也根本沒有得到滿足。這樣一看,大家現在再繼續去貪美食、貪時裝、貪別墅、貪好車、貪愛情、貪不淨行等等的欲塵,結果也都是一樣,就是沒有任何真實結果,不會滿足的。所以把聖天菩薩說的“如惡醫治病,汝身勞無果”這個道理,想深了,想透了,全然接受了的人,就會很輕松地放下這些沒有結果、沒有意義的欲塵,不會再找借口說等以後老了再去學佛,現在就會去聞思修行佛法,因爲這才是真正有意義,會産生巨大殊勝果報的事情。
《四百論廣釋》中說:一只猴子,披上了一張豹子皮,扮成了豹子,因此嚇住了其他猴子。這以後,無論過了多長的時間,無論這只猴子出現在什麼地方,這些猴子總能被嚇唬住。這裏的猴子,代表凡夫;猴子披了豹子皮,表示凡夫的不淨身有了人皮的包裝;披了豹子皮的猴子無論出現多少次,都能夠嚇住其他猴子,表示有人皮包裝的虛假清淨身相,總是能夠迷惑住凡夫,只不過猴子們生起的是恐懼,而凡夫們生起的是貪欲心,在這點上不同而已。
又有人認爲:雖然如是,但是從貪欲本身來說,它只要滿足了,就不會再生起,就像人喝夠了水、滿足了後,就不再想喝水了一樣,所以還是可以去貪著欲塵吧?
答:
如有依土蟲,愛土終不息,
如是愛欲人,欲望增亦爾。
難詞釋義
依土蟲:依靠泥土而生存的蟲,如蚯蚓等。
愛欲:貪愛欲塵。
頌文直解
譬如,某些依土而住、以土爲食的蟲,它們對土的貪愛,根本不會停止下來。同樣,貪愛欲塵的人,他們依于欲塵而生起的欲望也會越來越增長。
釋義
一個人如果不放下貪欲的話,那他的貪欲就會沒完沒了地輾轉增長,會變得根深蒂固,最後會變成一個全身都充滿貪欲煩惱的人,好像貪欲已經裝不下,都要爆炸出來了一樣。再笨的人,也不能讓自己得到痛苦,遠離安樂,這是倒黴的做法。所以如果一個人相信因果、相信依智慧的聖道可以離苦得樂的話,何必去抓住這樣一個像毒品一樣的雜染不清淨的東西呢?
這裏聖天菩薩用蚯蚓等在土裏生活的蟲來作比喻,蚯蚓生…
《中觀四百論講記(十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