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觀四百論講記(十七)

  己叁、思惟遍行之苦

  設問:樂還是有的,比如挑擔子累了的時候,換一下肩,重擔就被轉到另一個肩上了。如果沒有樂,那重擔怎麼會被卸掉呢?

  答:

  初起滅已生,苦起亦何樂,

  故思能仁說,生滅皆是苦。

  難詞釋義

  初起:剛生起的,指小苦。

  已生:以前已經生起的,指大苦。

  頌文直解

  只是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時候,之前生起的粗大苦就消失了,世間人就是將此妄思爲真正的樂。然而,實際上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時候,除了遍行之苦外,哪裏會有真正的樂存在呢?因此,這僅是把純粹是苦的生滅妄計爲樂而已。所以,聖天我這樣思維:能仁在經中雲:“迦旃延,生時唯苦生,滅時亦唯苦滅。”這就是說,生生滅滅的有漏法的本性,都是叁根本苦中的遍行之苦。

  釋義

  人在做事累了後,就想尋求快樂了。比如挑擔的時候,左肩累了,就會換到右肩。換肩之後,右肩開始了重壓,産生了新的苦,這些剛剛生起的新苦,和換肩之前舊的大苦相比,在程度上還比較輕,挑擔的人就覺得這是快樂了。

  月稱菩薩舉例說,一個人露天裏被綁著,剛開始太陽很猛,曬得他很痛苦;一會兒下起了雨,他就感覺很舒服,雨一直不停,他又冷又濕,這時他又開始感覺痛苦。同樣地,凡夫感受到新的小苦時,舊的大苦已經消失了,這時凡夫就會把這種苦的反差妄執爲快樂。但是這種快樂感覺是會變壞的,不會長久的,因爲新的小苦在增長之後,必然又會使凡夫遭受折磨。

  設問:痛苦雖然真正存在著,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明顯,這應該是真正的樂覆蓋了它的緣故吧?

  答:

  異生不見苦,雲被樂所覆,

  然能障蔽苦,其樂都非有。

  難詞釋義

  異生:即是凡夫的異名。凡夫因爲作種種業,所以感得種種果,以千萬種身相而生,故名異生;或者凡夫造作種種善惡之業,造善業者生人天善趣,造惡業者生叁途惡趣,以其趣生的場所不同,故亦名異生。

  頌文直解

  由于一切凡夫,顛倒執著有漏行苦,而說因爲被樂覆蓋,所以不見有苦。然而,觀察後會發現,能障蔽苦的任何因,也就是所謂的真正樂,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釋義

  如果有真正的樂存在,那麼確實可以說樂障蔽了苦,但是樂其實並不存在,又怎麼能夠障蔽苦呢?

  月稱菩薩說了下面兩個例子。

  一個人走在曠野,被一頭大象追趕,掉進了一口老井裏。掉落到一半的時候,他抓住了一根藤。一只老鼠在啃食著這根藤,同時四周還探出了很多條蛇,而在井下,更有一條已經伸展開了的大蟒蛇。這時,井上面滴下一滴蜂蜜,他吃了後,覺得很快樂。這裏的曠野,比喻爲寬廣的生死輪回;大象比喻爲死;井比喻爲衰老;掉進了一半,比喻存活已經過半;他抓住了藤,比喻因善業而暫時得到樂受;周圍的蛇,比喻他心中的惡念;底下伸展開了的大蟒蛇,比喻後世的惡道即將形成;藤比喻他的十善業道;老鼠比喻他已經成熟的惡業。這樣的一個人,嘗到滴下來的蜂蜜後,增上了他對五欲享受的欲望。盡管這個人當時覺得有樂,而且因爲這個樂障蔽了苦,使他暫時忘卻了危險,但是,在這麼一個危機四伏的地方,這哪裏是真正的樂呢?怎麼能障蔽得了這麼多的危險呢?所以這只是壞苦,只是他沒有認識到而已。

  另一則公案是:一只烏鴉在天下起了雨後,跳進了一頭大象的屍骸躲雨。但是下雨使得河水上漲,吞沒了這具屍骸,烏鴉也因此被淹死了。這頭大象的屍骸,作用很小,但是危險很大,比喻五欲的樂趣很少,但是危害極大;烏鴉跳進屍骸,比喻凡夫追逐五欲享受的壞苦;暴漲的河水,比喻生死輪回的海洋。烏鴉並沒有預見到危險,它還以爲大象的屍骸能夠避雨,但是結果被淹死了。同樣,愚癡的凡夫也以爲輪回中的五欲享受能夠障蔽苦,但是結果卻非但沒有能障蔽,反而都被苦所害了。

  所以大家對于自性是壞苦的所謂樂受,不能抱有幻想,不能以爲它們能夠把苦給覆蓋掉。

  設問:既然有漏諸行的自性就是苦,那還有什麼必要去向衆生演說苦呢?這不就像說陽光是溫暖的一樣,是多此一舉的嗎?

  答:

  當告異生說,汝苦不離染,

  如來決定說,癡中最下者。

  難詞釋義

  染:被貪嗔癡等煩惱沾染。

  頌文直解

  凡夫由于愚癡,將苦執爲樂,對于苦的有漏法不能離染。對于執苦爲樂的一切凡夫,應該演說斷除愚癡的方便,所以諸如來決定會說斷除愚癡的方便,如經雲:“長姊,諸障中之重障者,即彼無明障。”如是而宣說了癡爲一切障中最下劣之障。

  釋義

  雖然業報身的自性是苦,但是凡夫因爲被無明障蒙蔽了,並沒有認識到。因此就需要對凡夫進行引導。導師佛陀教導說,在一切障礙之中,最大的障礙即是無明障。

  《四百論廣釋》中舉了這樣的例子:一位女仆拿到報酬後,只幹了一半的活就離開了。她母親告訴她說:無論抓到什麼,都要緊緊地抓住。一天,她抓住了一頭驢子的尾巴,盡管她母親讓她放開,還扇了她耳光,她仍然緊抓不放,因爲她想:“我要牢牢地抓住一切”。同樣地,導師佛陀說凡夫也像這位女仆那樣無知,將痛苦當作安樂,並牢牢地抓住,因此教導衆生應該放下對樂的執著。

  學了這一品,至少在道理上,已經知道了業報身的自性是純苦無樂的衆苦器,那麼大家現在來反觀自己一下,這麼明顯的事實,你活到現在這個歲數了,腦子也很聰明,爲什麼過去就一直沒有認識清楚呢?另外,現在學了後,接受了凡夫自他的身是衆苦器了沒有?如果還沒有的話,那你的理由是什麼呢?這些理由,在聖天菩薩說的教言面前,能站得住腳嗎?還有,即使你已經接受了,那麼現在你的習氣,是在追求現世的樂呢?還是要去擺脫現世的苦?(你可以想想這兩個中,哪個是你現在的希望,就能夠看出你的習氣了。)這樣思考之後,就會知道,這個世界一直都沒有隱瞞苦的真相,它沒有蒙蔽、欺騙任何一個人,在蒙蔽、欺騙的,並不是別的,正是每個人自己心中認爲業報身是快樂的這種邪見,也就是每個人自己的無明愚癡。因爲這麼明顯的事實都看不到,並且這種愚癡讓衆生産生了完全顛倒的追求,所以說這是愚癡中最爲愚癡的。

  所以能徹底地放下,這就是智慧,就是自在,就是自在境界中真正的安樂。放下也要有方法,這就需要聞思。

  設問:雖然身體是無常的,但是依然可以有樂吧?就是無常的身體,又是存在安樂的。

  答:

  無常定有損,有損則非樂,

  故說凡無常,一切皆是苦。

  頌文直解

  總之,有漏無常之法必定會有損害,而有損害之法,必定無樂。所以說凡是無常,一切皆苦。如經雲:“生爲苦、老爲苦、愛別離爲苦、怨憎會爲苦、所欲求不得亦爲苦,總之五取蘊皆爲苦性”等,以此而作了廣說。

  釋義

  “損”就是損害,那麼無常的損害表現在哪裏?全知麥彭仁波切在《四法印·有漏皆苦》中說:“行苦者,一經成爲有漏五取蘊之後,無論暫時是苦、是樂、是舍,在這期間的一切刹那都成爲後蘊的近取因,以此成爲未來諸苦之源,因此這如同有毒之食、癰將會成熟以及按照走向刑場的腳步數逐漸趨近死亡。”就是說,有漏五取蘊形成之後,在每一刹那,以明顯的方式表現出來的,有苦樂舍,以不明顯方式隱藏著的,即是未來苦、樂、舍的來源。這個就是“損”的具體含義。既然未來會導致苦,那麼每一刹那的五取蘊,都像是有毒的食物、即將成熟的癰,和走向刑場的腳步。或者說,每一刹那的五蘊,就像是一顆顆的炸彈,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爆炸。這說明凡夫在輪回之中,就如同處在一個十面埋伏、草木皆兵的世界裏一樣。

  認識到了“無常定有損”後,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轉變?全知麥彭仁波切接著說:“因此若對這遍行苦思量的話,比如,“雖針尖許樂,輪回恒時無”,輪回的一切如火坑、如羅刹洲,成爲內心厭離之處。”試想,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,對于一個現在充滿了苦,未來更是有說不清的苦等著的地方,還會去貪執,想去擁有嗎?絕對不會的。這樣的地方,就像一個有熊熊烈火的火坑,一個充滿了吃人羅刹女的羅刹洲,是一個人人都想逃離的地方。

  那麼出離了之後會不會繼續遭受無常的損害呢?要知道證得了無漏境界的聖者,就不會再遭受無常的損害了。如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“問曰:若無常即是苦者,道亦是苦,雲何以苦離苦?答曰:無常即是苦,爲五受衆故說,道雖作法故無常,不名爲苦。所以者何?是能滅苦,不生諸著,與空無我等諸智和合故,但是無常而非苦。”這裏的“五受衆”即是苦樂優喜舍五種感受。聖道雖是無常,但沒有貪著,具有智慧,所以不苦。所以對于沒有證悟功德,也就是沒有智慧、沒有慈悲,但是又希望求得安樂的凡夫人來說,輪回真不是大家可以住下來的地方,因爲過去遭受了苦,現在正在遭受苦,未來還將遭受更大的苦,一點真正的安樂也得不到。所以像我這樣的凡夫,就應該出離輪回,到無漏的安樂境界中去,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求樂的願望。那麼現在大家最容易去的,也是條件最好的地方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,所以我們大家一起努力,好好修學佛法、弘揚佛法,讓自己和更多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,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這裏的“損”,是理解這個偈頌的關鍵,是學習整個第二品的關鍵,同樣也是厭離輪回的關鍵,是修行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。厭離輪回,從根本上來說,就是要厭離五取蘊,厭離行苦,就是要厭離、舍棄、抛棄、脫離我們的有漏身心,才能獲得沒有任何損害的身心相續。否則抱著有漏的身心不放,就是在抱苦,這樣永遠不會得到自在安樂。

  初學者要一步步走,首先就要從厭離眼前的生活做起。爲什麼世間人那麼努力地追求生活?爲什麼很多學佛的人也都在努力賺錢,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?甚至包括一些出家僧人,本來落了發,脫掉了俗服,穿上了袈裟,就應該不同于世間俗人,專心…

《中觀四百論講記(十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