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七)

  己三、思惟遍行之苦

  设问:乐还是有的,比如挑担子累了的时候,换一下肩,重担就被转到另一个肩上了。如果没有乐,那重担怎么会被卸掉呢?

  答:

  初起灭已生,苦起亦何乐,

  故思能仁说,生灭皆是苦。

  难词释义

  初起:刚生起的,指小苦。

  已生:以前已经生起的,指大苦。

  颂文直解

  只是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时候,之前生起的粗大苦就消失了,世间人就是将此妄思为真正的乐。然而,实际上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时候,除了遍行之苦外,哪里会有真正的乐存在呢?因此,这仅是把纯粹是苦的生灭妄计为乐而已。所以,圣天我这样思维:能仁在经中云:“迦旃延,生时唯苦生,灭时亦唯苦灭。”这就是说,生生灭灭的有漏法的本性,都是三根本苦中的遍行之苦。

  释义

  人在做事累了后,就想寻求快乐了。比如挑担的时候,左肩累了,就会换到右肩。换肩之后,右肩开始了重压,产生了新的苦,这些刚刚生起的新苦,和换肩之前旧的大苦相比,在程度上还比较轻,挑担的人就觉得这是快乐了。

  月称菩萨举例说,一个人露天里被绑着,刚开始太阳很猛,晒得他很痛苦;一会儿下起了雨,他就感觉很舒服,雨一直不停,他又冷又湿,这时他又开始感觉痛苦。同样地,凡夫感受到新的小苦时,旧的大苦已经消失了,这时凡夫就会把这种苦的反差妄执为快乐。但是这种快乐感觉是会变坏的,不会长久的,因为新的小苦在增长之后,必然又会使凡夫遭受折磨。

  设问:痛苦虽然真正存在着,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显,这应该是真正的乐覆盖了它的缘故吧?

  答:

  异生不见苦,云被乐所覆,

  然能障蔽苦,其乐都非有。

  难词释义

  异生:即是凡夫的异名。凡夫因为作种种业,所以感得种种果,以千万种身相而生,故名异生;或者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,造善业者生人天善趣,造恶业者生三途恶趣,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,故亦名异生。

  颂文直解

  由于一切凡夫,颠倒执著有漏行苦,而说因为被乐覆盖,所以不见有苦。然而,观察后会发现,能障蔽苦的任何因,也就是所谓的真正乐,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释义

  如果有真正的乐存在,那么确实可以说乐障蔽了苦,但是乐其实并不存在,又怎么能够障蔽苦呢?

  月称菩萨说了下面两个例子。

  一个人走在旷野,被一头大象追赶,掉进了一口老井里。掉落到一半的时候,他抓住了一根藤。一只老鼠在啃食着这根藤,同时四周还探出了很多条蛇,而在井下,更有一条已经伸展开了的大蟒蛇。这时,井上面滴下一滴蜂蜜,他吃了后,觉得很快乐。这里的旷野,比喻为宽广的生死轮回;大象比喻为死;井比喻为衰老;掉进了一半,比喻存活已经过半;他抓住了藤,比喻因善业而暂时得到乐受;周围的蛇,比喻他心中的恶念;底下伸展开了的大蟒蛇,比喻后世的恶道即将形成;藤比喻他的十善业道;老鼠比喻他已经成熟的恶业。这样的一个人,尝到滴下来的蜂蜜后,增上了他对五欲享受的欲望。尽管这个人当时觉得有乐,而且因为这个乐障蔽了苦,使他暂时忘却了危险,但是,在这么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,这哪里是真正的乐呢?怎么能障蔽得了这么多的危险呢?所以这只是坏苦,只是他没有认识到而已。

  另一则公案是:一只乌鸦在天下起了雨后,跳进了一头大象的尸骸躲雨。但是下雨使得河水上涨,吞没了这具尸骸,乌鸦也因此被淹死了。这头大象的尸骸,作用很小,但是危险很大,比喻五欲的乐趣很少,但是危害极大;乌鸦跳进尸骸,比喻凡夫追逐五欲享受的坏苦;暴涨的河水,比喻生死轮回的海洋。乌鸦并没有预见到危险,它还以为大象的尸骸能够避雨,但是结果被淹死了。同样,愚痴的凡夫也以为轮回中的五欲享受能够障蔽苦,但是结果却非但没有能障蔽,反而都被苦所害了。

  所以大家对于自性是坏苦的所谓乐受,不能抱有幻想,不能以为它们能够把苦给覆盖掉。

  设问:既然有漏诸行的自性就是苦,那还有什么必要去向众生演说苦呢?这不就像说阳光是温暖的一样,是多此一举的吗?

  答:

  当告异生说,汝苦不离染,

  如来决定说,痴中最下者。

  难词释义

  染:被贪嗔痴等烦恼沾染。

  颂文直解

  凡夫由于愚痴,将苦执为乐,对于苦的有漏法不能离染。对于执苦为乐的一切凡夫,应该演说断除愚痴的方便,所以诸如来决定会说断除愚痴的方便,如经云:“长姊,诸障中之重障者,即彼无明障。”如是而宣说了痴为一切障中最下劣之障。

  释义

  虽然业报身的自性是苦,但是凡夫因为被无明障蒙蔽了,并没有认识到。因此就需要对凡夫进行引导。导师佛陀教导说,在一切障碍之中,最大的障碍即是无明障。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举了这样的例子:一位女仆拿到报酬后,只干了一半的活就离开了。她母亲告诉她说:无论抓到什么,都要紧紧地抓住。一天,她抓住了一头驴子的尾巴,尽管她母亲让她放开,还扇了她耳光,她仍然紧抓不放,因为她想:“我要牢牢地抓住一切”。同样地,导师佛陀说凡夫也像这位女仆那样无知,将痛苦当作安乐,并牢牢地抓住,因此教导众生应该放下对乐的执著。

  学了这一品,至少在道理上,已经知道了业报身的自性是纯苦无乐的众苦器,那么大家现在来反观自己一下,这么明显的事实,你活到现在这个岁数了,脑子也很聪明,为什么过去就一直没有认识清楚呢?另外,现在学了后,接受了凡夫自他的身是众苦器了没有?如果还没有的话,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?这些理由,在圣天菩萨说的教言面前,能站得住脚吗?还有,即使你已经接受了,那么现在你的习气,是在追求现世的乐呢?还是要去摆脱现世的苦?(你可以想想这两个中,哪个是你现在的希望,就能够看出你的习气了。)这样思考之后,就会知道,这个世界一直都没有隐瞒苦的真相,它没有蒙蔽、欺骗任何一个人,在蒙蔽、欺骗的,并不是别的,正是每个人自己心中认为业报身是快乐的这种邪见,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无明愚痴。因为这么明显的事实都看不到,并且这种愚痴让众生产生了完全颠倒的追求,所以说这是愚痴中最为愚痴的。

  所以能彻底地放下,这就是智慧,就是自在,就是自在境界中真正的安乐。放下也要有方法,这就需要闻思。

  设问:虽然身体是无常的,但是依然可以有乐吧?就是无常的身体,又是存在安乐的。

  答:

  无常定有损,有损则非乐,

  故说凡无常,一切皆是苦。

  颂文直解

  总之,有漏无常之法必定会有损害,而有损害之法,必定无乐。所以说凡是无常,一切皆苦。如经云:“生为苦、老为苦、爱别离为苦、怨憎会为苦、所欲求不得亦为苦,总之五取蕴皆为苦性”等,以此而作了广说。

  释义

  “损”就是损害,那么无常的损害表现在哪里?全知麦彭仁波切在《四法印·有漏皆苦》中说:“行苦者,一经成为有漏五取蕴之后,无论暂时是苦、是乐、是舍,在这期间的一切刹那都成为后蕴的近取因,以此成为未来诸苦之源,因此这如同有毒之食、痈将会成熟以及按照走向刑场的脚步数逐渐趋近死亡。”就是说,有漏五取蕴形成之后,在每一刹那,以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,有苦乐舍,以不明显方式隐藏着的,即是未来苦、乐、舍的来源。这个就是“损”的具体含义。既然未来会导致苦,那么每一刹那的五取蕴,都像是有毒的食物、即将成熟的痈,和走向刑场的脚步。或者说,每一刹那的五蕴,就像是一颗颗的炸弹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爆炸。这说明凡夫在轮回之中,就如同处在一个十面埋伏、草木皆兵的世界里一样。

  认识到了“无常定有损”后,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转变?全知麦彭仁波切接着说:“因此若对这遍行苦思量的话,比如,“虽针尖许乐,轮回恒时无”,轮回的一切如火坑、如罗刹洲,成为内心厌离之处。”试想,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,对于一个现在充满了苦,未来更是有说不清的苦等着的地方,还会去贪执,想去拥有吗?绝对不会的。这样的地方,就像一个有熊熊烈火的火坑,一个充满了吃人罗刹女的罗刹洲,是一个人人都想逃离的地方。

  那么出离了之后会不会继续遭受无常的损害呢?要知道证得了无漏境界的圣者,就不会再遭受无常的损害了。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问曰:若无常即是苦者,道亦是苦,云何以苦离苦?答曰:无常即是苦,为五受众故说,道虽作法故无常,不名为苦。所以者何?是能灭苦,不生诸着,与空无我等诸智和合故,但是无常而非苦。”这里的“五受众”即是苦乐优喜舍五种感受。圣道虽是无常,但没有贪着,具有智慧,所以不苦。所以对于没有证悟功德,也就是没有智慧、没有慈悲,但是又希望求得安乐的凡夫人来说,轮回真不是大家可以住下来的地方,因为过去遭受了苦,现在正在遭受苦,未来还将遭受更大的苦,一点真正的安乐也得不到。所以像我这样的凡夫,就应该出离轮回,到无漏的安乐境界中去,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求乐的愿望。那么现在大家最容易去的,也是条件最好的地方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了,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努力,好好修学佛法、弘扬佛法,让自己和更多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润,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这里的“损”,是理解这个偈颂的关键,是学习整个第二品的关键,同样也是厌离轮回的关键,是修行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。厌离轮回,从根本上来说,就是要厌离五取蕴,厌离行苦,就是要厌离、舍弃、抛弃、脱离我们的有漏身心,才能获得没有任何损害的身心相续。否则抱着有漏的身心不放,就是在抱苦,这样永远不会得到自在安乐。

  初学者要一步步走,首先就要从厌离眼前的生活做起。为什么世间人那么努力地追求生活?为什么很多学佛的人也都在努力赚钱,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?甚至包括一些出家僧人,本来落了发,脱掉了俗服,穿上了袈裟,就应该不同于世间俗人,专心…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七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