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七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致志于闻思修行,但为什么这少部分的出家人,还是在买高档的手机、相机,谈论着世间的话题,向往着过更舒服的生活?除了没有认识到死亡无常等之外,就是没有认识到生活实际是有损的,反而还认为生活中有乐,生活对自己有利,自己能够从生活中得到幸福、受用,得到好处。这样就颠倒了苦乐,完全违背了事实,是最为愚痴的想法了。可见认识到轮回与当前生活的“损”非常重要。

  所以啊,一个人修行的好坏,就取决于他的见解。如果一个人品行不错,各方面都很如法,但是没有串习过诸行无常、有漏皆苦等正见的话,那他就不大可能厌离轮回,不大可能精进修行。而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,但是他听闻了这样的无常、苦的教言后,认真地思维了,自动去串习了,那么他的行为将发生巨大的转变。在别人眼里,他之后的所作所为,就如同高僧大德一样,处处表现出难行能行、精进、慈悲、智慧等特点,因此大家会觉得非常了不起。但是在他自己看来,这又有什么难的,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?他只是转变了见解,认清了道理,为了不让自己以后吃更大的苦,不让自己一直堕入在危险的境地,而自自然然地做的行为而已,这是每个有理智的人,都会做的事情。而别人的放逸和散乱,在他看来,反倒对自己一点也不爱惜,一点也不负责任,是一种非常不可理喻,非常愚笨的行为。

  第二品小结

  第一品“破常执品”在最后开示随念无常的殊胜利益时说:“若谁有此念,思我定当死,彼已舍贪故,于死更何畏。”真正修好了无常观的人,不会再对有漏身体以及欲尘产生贪执。但是众生的三有习气非常地深,不容易一下子修好无常观,断除贪执,所以本品就进一步引导大家修行直接断除乐颠倒执著的瑜伽修法。

  真正进入到名言真实谛的时候,可以发现将纯是苦器的有漏业报身执著为乐,是完全颠倒的执著。这和将无常执著为常、不净执著为净、无我执著为我一样,都是需要对治的颠倒执著。但是众生以坚固的习气,把第六意识的这种颠倒执著当成正量,以此把自己的见解判断为是正确的,所以如果不通过深入的闻思修行,是不大有希望对治掉这种颠倒执著的。

  学习这一品时,最重要的是观察自己身上的三苦和八苦,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别人,乃至于旁生的痛苦。世间人见到了苦,不去观察苦的因因果果,仅仅简单、幼稚地认为“那是别人的事,我不会这样受苦”。这采取的是鸵鸟政策。就像一个五脏六腑都出了问题,有的已经非常严重了的病人,他怕见到医生、怕去医院、怕别人提到生病这个词,这样他就能够让这些病好起来了吗?这样的人,过不了多久,心脏病、胃溃疡、肝腹水、肾结石、癌症等等的各种严重病症都会一个个出现,等到那时,不但没有了救治的希望,而且还会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,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。大家都知道,有病就要治,而且还要治疗得越早越好,不但要治,而且还要早预防,要经常体检。同样地,凡夫每天都活在苦因、苦缘、苦果之中,不去认识苦、了解苦、对治苦,并不等于苦就不会伤害你了,恰恰相反,这样的人反而会受到苦的更大伤害。

  有的人也知道自己苦,但是他们没有去观察苦,而只是去到处抱怨、诉说自己的苦楚。在那些人看来,自己是无辜的,是不幸的,是别人伤害了自己,这个世界对自己是非常不公平的。这样的人首先就没有认识到,以自己的烦恼、业力所感得的有漏业报身,就是一个众苦之器,没有认识到“苦因缘众多,众病及外事,不见于人类,有尔许乐因”。因此,抱怨的人,只是不愿意接受这个苦果,而没有去观察苦因苦缘。这样不但无法断除他已有的痛苦,反而还因为顺从并串习了我执,增长了烦恼和非理作意,因此将会招来更多的痛苦。

  有的人想要减肥,但是又不从减肥的因缘法上去努力,还继续贪吃,所以就减不下来,因此心里很苦恼。已经减下来的人呢,要努力保持不反弹,又带来了很多的苦恼。这就是没有认识到“已得安乐身,反成众苦器,重身与重怨,二者实相同”。身体本来就是很难照顾好的,想通了这一点之后,体重重一点也好,轻一点也好,都不去管它,而把更重要的厌弃身体,为解脱修行这件事情做好,就回到了正道上了。

  别人的痛苦,是对自己的警醒,是对自己难得的教训,所以也应该好好观察。有的人虽说也关心别人的苦,但仅仅是停留在简单地悲伤、难受上。就像地震发生后,电视台里播出的房屋倒塌、人被压在房子下面的惨状时,或者播出人们为死去的亲人悲痛哭泣的凄凉镜头,也都会受感染而悲伤流泪,有的人甚至也会哭得很伤心。但是伤心过后,第二天就和没发生过什么事一样,什么都忘掉了。这样的伤心,就很肤浅,只看到了苦的现象,没有进一步去思维苦的因缘,对减少苦没有一点帮助。

  那么如何正确来观察他人的苦呢?看到他人在受乐,要观察到为什么那是坏苦,要具体观察到这种坏苦的后患。当那样的后患发生时,他人能否承受得起?自己又能否承受得起?既然要付出那样的代价,那是否还值得去追求这样的坏苦?

  看到他人在受苦,首先要观察,为什么会发生这么难忍的苦?然后要去问问自己,这些痛苦之因,自己是否也同样具有?如果这些苦果发生在了自己身上,是否能够承受?为了不受这样的苦,又应该如何提早预防和避免?

  在深入闻思法义的基础上,再经过这样的实际观察,那么对于有漏业报身和有漏世间的厌离就会与日俱增,对于获得解脱、求生极乐世界的愿望也会更加迫切。这样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,能够早日为闻思修方便生的胜义修法做好准备。

  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十七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