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叁、斷計彼爲樂因之貪著
世間人不但認爲女人是清淨、美好的,具有各種優點,而且還是最重要的快樂之因,這一科就來斷除這種認爲女人是樂因的貪著。
設問:欲界之中,衆生都在追逐著快樂,而女人是快樂的來源,所以不應該遠離。
答:
不貪者無樂,非愚亦無貪,
若意常外馳,彼樂爲何等?
難詞釋義
無樂:此處是指無此貪欲所生之樂。
非愚:指至少已經斷除了部分顛倒執著的修行者。
頌文直解
女人並不是快樂的來源。世間人沒有貪欲心的時候,不會産生與女人交合的快樂,有了貪欲心後,才會耽著爲快樂。因此,樂的因是貪欲,而貪欲之因,是將不真實的境顛倒分別爲真實的愚癡。非愚者則沒有貪,愚人的心則像是被幻術迷惑了一樣,恒時從真實見中外馳,而生起了貪欲心。那麼愚人所感受的樂是什麼呢?即是除了僅是顛倒分別之外,無有絲毫快樂。
釋義
聖天菩薩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不淨身不是快樂的來源。首先是以不貪者和非愚者爲例,說明沒有貪著不淨身,快樂依然存在。其次指出貪愛不淨身是由顛倒的作意引起的,因此並不會從中得到絲毫真實的快樂。
首先“不貪者無樂,非愚亦無貪”這兩句,站在不貪者和非愚者的角度,來揭示世間人所謂的清淨、悅意、美好的事物,都是顛倒的,是一種錯覺。不貪者,比如像嬰幼兒,他們還沒有男女的情欲,不會對異性産生貪心;非愚者,比如像修了不淨觀的修道者,他們遠離了執女身爲樂的顛倒執著,而在心中獲得了法樂。
“若意常外馳,彼樂爲何等”這兩句,揭示了這種錯覺的原因,是心的外散,被境所迷導致的。這樣就以女身爲例,說明了世間人所謂的清淨法的本質,都是迷亂心識的一種非理作意而已。他們被本來不存在的“清淨”所迷惑,因此心沒有安住在不淨的世俗實相上,反而外散到增益出來的“清淨相”上,因此他們所謂的快樂,僅是一種錯覺,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快樂。
這兩句非常重要,是幫助我們認識真相的一個最核心、最重要的方法。什麼叫心的“外馳”?就是因爲無明而增益出了虛幻的法,並且將本是虛幻的法,執爲心外存在,而且是真實有自性地存在,這樣就將心的功能,馳散到心外的虛妄法上去了,被虛妄法蒙騙了。那麼在這虛妄之上再進一步增益出來的樂、淨、常、我等等,就更加是虛妄中的虛妄了。
不但是女人,凡是世間人所認爲清淨、悅意、美好的世間法,比如孩子、美景等等,也都是虛妄無實的。只有出世間的法,才是真正清淨的。所以今後大家如果對世間法産生了清淨的執著,生起了貪心,就應該從這個偈頌所教導的叁個要點去提醒自己:一、對此沒有貪心的人是怎麼看的?二、有智慧的人是怎麼看的?叁、就算我覺得清淨,那這是它的真相還是假相?如果是假相,就應堅決舍棄。
《四百論廣釋》中說:一個愚人見到了王後,生起了貪欲心,于是他賄賂了王後的婢女,希望能有與王後見面的機會。婢女告訴了王後,王後答應了,並且說:王宮戒備森嚴,只能趁年底出宮時見面。到了年底,王後外出的頭一天,愚人精心准備了香水、香料、鮮花、花環等物品,精心裝飾了房間,滿心期待著次日與王後的約會。但是第二天,他師父家的一頭牛走丟了,他被派出去找牛去了。就在他出門後,王後來到了他的住處,等到他回來時,王後早已經離開了。這個愚人,辛苦等待並准備了一年,如果那一天他能待在家裏,就能實現他的願望,但是恰恰就在那天,他出門去了,所以錯過了機會,使得一年的辛苦都落了空。這個愚人代表的是世間人,王後代表世間的快樂;愚人與王後地位懸殊,很少能得到與王後私會的機會,代表世間快樂極其稀少,很難得到;愚人想盡辦法去追求王後,並且用一整年的時間,在等待著王後的來臨,代表世間人追求快樂,非常辛苦和漫長;但是就在王後來臨的那一天,這個愚人被師父安排外出去尋牛,而失去了機會,代表凡夫雖然夢想著獲得快樂,但是因爲分別心不安分,外馳而去貪著情欲,從而一直獲得不了夢想中的快樂。
還有一個公案,是這樣的。一個織匠被王後的美色迷住了,他見人就問:你見過王後嗎?她會來嗎?她說起我了嗎?這個織匠,心迷亂而外馳,對王後産生了虛妄的清淨相,産生了貪心,結果就陷入在了痛苦之中。
那麼執著深重的世間人,還會提出來新的問題,下面他們就這樣問:
設問:即使女人身上的樂是虛妄的,但是這些交合等的樂趣還是因爲有了女人才能夠得到,離開了女人,連虛幻的樂也沒有了,所以女人還是應該被貪愛的。
答:
如汝常愛重,不能常與合,
屬我非他有,此攝持何爲。
難詞釋義
合:交合,即不淨行。
攝持:牢牢地執著爲我所,或者說占爲己有的意思。
何爲:有何道理?即表示根本不合理。
頌文直解
如是進行觀察時,明明女人沒有任何樂,而將女人妄計爲樂因,這樣你的心已經顛倒,而日夜不斷地對女人生起貪愛。但是在你正對女人愛重的時候,也僅能與女人偶爾交合,而不能長時間交合。那麼你爲什麼還認爲這是自己的女人,不屬于他人,如此而將她牢牢地執著爲我所呢?
這是說,既然在世間女人身上獲得的虛妄快樂時間很短,那麼就應該放棄對世間女人一直執爲我所的占有欲。
釋義
世間貪愛深重的人,即使從理上知道了女人等一切境是虛幻的,女人身上所謂的清淨相更加是虛幻的,但是心中貪愛的習氣難以一下子克服。就是說,即使是虛幻的相,他也會去貪執。就像《入菩薩行論·般若品》中說的那樣:“幻師于所知,未斷煩惱習,故見幻女時,見者空習弱。”這樣的人,在顛倒執著女人爲樂因之後,對女人的貪愛和看重,就會越來越增加,甚至做夢都會夢到。
世間男人貪愛女人的目的是什麼呢?他們的目的,就是想與女人發生性關系、作不淨行。他們在貪欲心的驅使下,千方百計地去追求女人,去討好女人,最終想要實現的,就是這種低劣的願望。有人也許想,性欲是低劣的,但是愛情應該比較高尚吧。有這樣想法的人確實比較多,但是大家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就可以明白,如果一個女人是石女,那麼男人還會對她生起貪心嗎?還會去追求她嗎?世間上所有將女身執爲清淨,贊美女人美麗和具有魅力的衆多詞句,其實都是建立在女人可以作不淨行的基礎上的。
但是,聖天菩薩這裏告誡說:對女人非常愛重的人,快樂卻並沒有相應增加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原因就是“不能常與合”。也就是說,作不淨行的時間很短,所以即使與所貪愛的女人一直在一起,大部分時間都做不了不淨行。而且在作了不淨行後,因爲願望已經暫時滿足,所以貪愛會暫時減少,這時對方的魅力就沒有之前那麼大了,心裏就會很不在乎,很不耐煩,就會開始發生爭吵。所以,一個認理的人,就應該放下對女人的貪執。
《四百論廣釋》中講到了下面兩個公案,來說明這個道理。
一個婆羅門因爲消化功能減弱,吃不下多少東西了。他雖然還有很多食物,但是一點也不想布施給別人。這些食物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作用了,他還當寶貝一樣留下來,這就純粹是一種舍不得、放不下的自私、吝啬心態導致的。這種低劣的習氣,不但沒有讓他得到任何的利益,而且以後會因此而墮入餓鬼道。對女人的貪愛也是一樣的道理,既然貪愛女人的真正目的就是作不淨行,那麼在不作不淨行的時候,還要去占有她,是完全不應理的了。
另一則公案是這樣的:一個國王有許多妃子,雖然他對這些妃子沒有貪心,但是也沒遣散她們。一天一位比丘問國王:是否還想與這些妃子作不淨行?國王回答說:不想。于是比丘給國王講解了應該行持善法,國王聽了後,就全部遣散了她們。確實是這樣,既然這位國王不想與妃子們作不淨行,那留著她們還有什麼必要呢?當然這位國王有善根,能從善如流,接受比丘的勸導,這樣的國王很難得。世間人也都應該學學這位國王,放下對女人的執著。
不但是對女人的執著是這樣的,其他被認爲是清淨、悅意的事物,也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比如很多人對自己的孩子特別愛重,認爲孩子能帶來無窮的歡樂,就可以用這個偈頌來作如理的思維。“如汝常愛重”:本來是說對女人愛重,這裏就可以對應到愛重孩子上;“不能常與合”:對應女人是合,對應孩子,那就是孝順,也就是說,不能經常得到孩子的孝順;“屬我非他有”:就是還想著這孩子只能屬于自己,不能屬于其他人,只能孝敬自己,不能孝敬其他人;“此攝持何爲”這樣牢牢地將孩子執爲我所,是一點也沒有道理的。
很多做父母的,對孩子的占有欲和控製欲非常強,想要管著孩子的一切,連孩子穿什麼衣服這一類的小事情上,也都一定要聽自己的。通過這些事情,父母的我所執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,但是,這都是不正確的,是愚癡顛倒的做法。因爲孩子在上輩子不是你的孩子,在下輩子也已經相逢不相識了,只是在這輩子,才有機緣做你的孩子而已。孩子十來歲左右開始懂事之後,因爲他俱生煩惱習氣和業力的影響,有了他自己的個性、愛好、追求等等,就會和父母越離越遠,在他成家之後,父母就更加靠邊,以至于現在,都要通過立法來規定孩子必須看望或問候老年人了,這說明孩子照顧父母不周全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。既然等孩子成年後,來看望一下都不願意,那麼對孩子還那麼執著,那麼希望占有,就是一件一廂情願的愚癡事情了。
但是執著深重的人還是覺得對女人貪著是有理由的,下面就是他們新的想法:
設問:雖然這個虛幻的樂,能得到的時候確實很少,所以應放下對女人的貪著,但是,世間人認爲貪心就是一種快樂,而女人是貪心之所緣境,所以貪著女人是合理的。
若貪即是樂,婦女應無用,
未曾見有說,樂是所棄舍。
頌文直解
如果貪心本身即是快…
《中觀四百論講記(二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