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二十)

  己三、断计彼为乐因之贪著

  世间人不但认为女人是清净、美好的,具有各种优点,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快乐之因,这一科就来断除这种认为女人是乐因的贪著。

  设问:欲界之中,众生都在追逐着快乐,而女人是快乐的来源,所以不应该远离。

  答:

  不贪者无乐,非愚亦无贪,

  若意常外驰,彼乐为何等?

  难词释义

  无乐:此处是指无此贪欲所生之乐。

  非愚:指至少已经断除了部分颠倒执著的修行者。

  颂文直解

  女人并不是快乐的来源。世间人没有贪欲心的时候,不会产生与女人交合的快乐,有了贪欲心后,才会耽著为快乐。因此,乐的因是贪欲,而贪欲之因,是将不真实的境颠倒分别为真实的愚痴。非愚者则没有贪,愚人的心则像是被幻术迷惑了一样,恒时从真实见中外驰,而生起了贪欲心。那么愚人所感受的乐是什么呢?即是除了仅是颠倒分别之外,无有丝毫快乐。

  释义

  圣天菩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净身不是快乐的来源。首先是以不贪者和非愚者为例,说明没有贪著不净身,快乐依然存在。其次指出贪爱不净身是由颠倒的作意引起的,因此并不会从中得到丝毫真实的快乐。

  首先“不贪者无乐,非愚亦无贪”这两句,站在不贪者和非愚者的角度,来揭示世间人所谓的清净、悦意、美好的事物,都是颠倒的,是一种错觉。不贪者,比如像婴幼儿,他们还没有男女的情欲,不会对异性产生贪心;非愚者,比如像修了不净观的修道者,他们远离了执女身为乐的颠倒执著,而在心中获得了法乐。

  “若意常外驰,彼乐为何等”这两句,揭示了这种错觉的原因,是心的外散,被境所迷导致的。这样就以女身为例,说明了世间人所谓的清净法的本质,都是迷乱心识的一种非理作意而已。他们被本来不存在的“清净”所迷惑,因此心没有安住在不净的世俗实相上,反而外散到增益出来的“清净相”上,因此他们所谓的快乐,仅是一种错觉,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快乐。

  这两句非常重要,是帮助我们认识真相的一个最核心、最重要的方法。什么叫心的“外驰”?就是因为无明而增益出了虚幻的法,并且将本是虚幻的法,执为心外存在,而且是真实有自性地存在,这样就将心的功能,驰散到心外的虚妄法上去了,被虚妄法蒙骗了。那么在这虚妄之上再进一步增益出来的乐、净、常、我等等,就更加是虚妄中的虚妄了。

  不但是女人,凡是世间人所认为清净、悦意、美好的世间法,比如孩子、美景等等,也都是虚妄无实的。只有出世间的法,才是真正清净的。所以今后大家如果对世间法产生了清净的执著,生起了贪心,就应该从这个偈颂所教导的三个要点去提醒自己:一、对此没有贪心的人是怎么看的?二、有智慧的人是怎么看的?三、就算我觉得清净,那这是它的真相还是假相?如果是假相,就应坚决舍弃。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:一个愚人见到了王后,生起了贪欲心,于是他贿赂了王后的婢女,希望能有与王后见面的机会。婢女告诉了王后,王后答应了,并且说:王宫戒备森严,只能趁年底出宫时见面。到了年底,王后外出的头一天,愚人精心准备了香水、香料、鲜花、花环等物品,精心装饰了房间,满心期待着次日与王后的约会。但是第二天,他师父家的一头牛走丢了,他被派出去找牛去了。就在他出门后,王后来到了他的住处,等到他回来时,王后早已经离开了。这个愚人,辛苦等待并准备了一年,如果那一天他能待在家里,就能实现他的愿望,但是恰恰就在那天,他出门去了,所以错过了机会,使得一年的辛苦都落了空。这个愚人代表的是世间人,王后代表世间的快乐;愚人与王后地位悬殊,很少能得到与王后私会的机会,代表世间快乐极其稀少,很难得到;愚人想尽办法去追求王后,并且用一整年的时间,在等待着王后的来临,代表世间人追求快乐,非常辛苦和漫长;但是就在王后来临的那一天,这个愚人被师父安排外出去寻牛,而失去了机会,代表凡夫虽然梦想着获得快乐,但是因为分别心不安分,外驰而去贪著情欲,从而一直获得不了梦想中的快乐。

  还有一个公案,是这样的。一个织匠被王后的美色迷住了,他见人就问:你见过王后吗?她会来吗?她说起我了吗?这个织匠,心迷乱而外驰,对王后产生了虚妄的清净相,产生了贪心,结果就陷入在了痛苦之中。

  那么执著深重的世间人,还会提出来新的问题,下面他们就这样问:

  设问:即使女人身上的乐是虚妄的,但是这些交合等的乐趣还是因为有了女人才能够得到,离开了女人,连虚幻的乐也没有了,所以女人还是应该被贪爱的。

  答:

  如汝常爱重,不能常与合,

  属我非他有,此摄持何为。

  难词释义

  合:交合,即不净行。

  摄持:牢牢地执著为我所,或者说占为己有的意思。

  何为:有何道理?即表示根本不合理。

  颂文直解

  如是进行观察时,明明女人没有任何乐,而将女人妄计为乐因,这样你的心已经颠倒,而日夜不断地对女人生起贪爱。但是在你正对女人爱重的时候,也仅能与女人偶尔交合,而不能长时间交合。那么你为什么还认为这是自己的女人,不属于他人,如此而将她牢牢地执著为我所呢?

  这是说,既然在世间女人身上获得的虚妄快乐时间很短,那么就应该放弃对世间女人一直执为我所的占有欲。

  释义

  世间贪爱深重的人,即使从理上知道了女人等一切境是虚幻的,女人身上所谓的清净相更加是虚幻的,但是心中贪爱的习气难以一下子克服。就是说,即使是虚幻的相,他也会去贪执。就像《入菩萨行论·般若品》中说的那样:“幻师于所知,未断烦恼习,故见幻女时,见者空习弱。”这样的人,在颠倒执著女人为乐因之后,对女人的贪爱和看重,就会越来越增加,甚至做梦都会梦到。

  世间男人贪爱女人的目的是什么呢?他们的目的,就是想与女人发生性关系、作不净行。他们在贪欲心的驱使下,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女人,去讨好女人,最终想要实现的,就是这种低劣的愿望。有人也许想,性欲是低劣的,但是爱情应该比较高尚吧。有这样想法的人确实比较多,但是大家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明白,如果一个女人是石女,那么男人还会对她生起贪心吗?还会去追求她吗?世间上所有将女身执为清净,赞美女人美丽和具有魅力的众多词句,其实都是建立在女人可以作不净行的基础上的。

  但是,圣天菩萨这里告诫说:对女人非常爱重的人,快乐却并没有相应增加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就是“不能常与合”。也就是说,作不净行的时间很短,所以即使与所贪爱的女人一直在一起,大部分时间都做不了不净行。而且在作了不净行后,因为愿望已经暂时满足,所以贪爱会暂时减少,这时对方的魅力就没有之前那么大了,心里就会很不在乎,很不耐烦,就会开始发生争吵。所以,一个认理的人,就应该放下对女人的贪执。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讲到了下面两个公案,来说明这个道理。

  一个婆罗门因为消化功能减弱,吃不下多少东西了。他虽然还有很多食物,但是一点也不想布施给别人。这些食物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作用了,他还当宝贝一样留下来,这就纯粹是一种舍不得、放不下的自私、吝啬心态导致的。这种低劣的习气,不但没有让他得到任何的利益,而且以后会因此而堕入饿鬼道。对女人的贪爱也是一样的道理,既然贪爱女人的真正目的就是作不净行,那么在不作不净行的时候,还要去占有她,是完全不应理的了。

  另一则公案是这样的:一个国王有许多妃子,虽然他对这些妃子没有贪心,但是也没遣散她们。一天一位比丘问国王:是否还想与这些妃子作不净行?国王回答说:不想。于是比丘给国王讲解了应该行持善法,国王听了后,就全部遣散了她们。确实是这样,既然这位国王不想与妃子们作不净行,那留着她们还有什么必要呢?当然这位国王有善根,能从善如流,接受比丘的劝导,这样的国王很难得。世间人也都应该学学这位国王,放下对女人的执著。

  不但是对女人的执著是这样的,其他被认为是清净、悦意的事物,也都是一样的道理。

  比如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爱重,认为孩子能带来无穷的欢乐,就可以用这个偈颂来作如理的思维。“如汝常爱重”:本来是说对女人爱重,这里就可以对应到爱重孩子上;“不能常与合”:对应女人是合,对应孩子,那就是孝顺,也就是说,不能经常得到孩子的孝顺;“属我非他有”:就是还想着这孩子只能属于自己,不能属于其他人,只能孝敬自己,不能孝敬其他人;“此摄持何为”这样牢牢地将孩子执为我所,是一点也没有道理的。

  很多做父母的,对孩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非常强,想要管着孩子的一切,连孩子穿什么衣服这一类的小事情上,也都一定要听自己的。通过这些事情,父母的我所执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但是,这都是不正确的,是愚痴颠倒的做法。因为孩子在上辈子不是你的孩子,在下辈子也已经相逢不相识了,只是在这辈子,才有机缘做你的孩子而已。孩子十来岁左右开始懂事之后,因为他俱生烦恼习气和业力的影响,有了他自己的个性、爱好、追求等等,就会和父母越离越远,在他成家之后,父母就更加靠边,以至于现在,都要通过立法来规定孩子必须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了,这说明孩子照顾父母不周全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。既然等孩子成年后,来看望一下都不愿意,那么对孩子还那么执著,那么希望占有,就是一件一厢情愿的愚痴事情了。

  但是执著深重的人还是觉得对女人贪著是有理由的,下面就是他们新的想法:

  设问:虽然这个虚幻的乐,能得到的时候确实很少,所以应放下对女人的贪著,但是,世间人认为贪心就是一种快乐,而女人是贪心之所缘境,所以贪著女人是合理的。

  若贪即是乐,妇女应无用,

  未曾见有说,乐是所弃舍。

  颂文直解

  如果贪心本身即是快…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二十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