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观四百论讲记(二十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乐,那么女人恰恰应该没有用处了,因为世间人生起贪心后,需要与女人来作不净行,才能消除这个贪心。但是世间人是不会舍弃快乐的,所以说贪心本身是乐,是完全错误的。

  释义

  贪爱习气深重的人,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来,所以虽然他逐渐认清了上面的道理,但是还是放不下对女人贪爱的习气。尤其是一些所谓感情丰富的人,他们往往多愁善感,沉溺在自己的迷乱贪著之中,不能自拔。

  那么贪心是不是快乐呢?圣天菩萨抓住快乐是不会被舍弃这一点,引导我们认识到,贪心根本不符合快乐的这个特征。因为世间人生起贪心之后,被这个贪心逼迫而不得自在,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息灭这个贪心,消除心中的欲火。这就像中了毒一样,必须把这个毒给医治掉,否则会一直不断地扰乱身心。正因为贪心是要舍弃的,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快乐,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痛苦。

  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:一个又饥又渴的孩子,四处找吃的。他在晚上走进了一间房屋,屋里有一碗水和一碗灰。夜色朦胧中,他把灰看成了吃的东西,于是用水和上,捏成团吃下了。感觉吃饱了后,他才发觉这碗“食物”其实是一碗灰。这时他感觉到很恶心,就把碗里剩下的灰倒掉了。当他走出屋子,遇到了这个房屋的主人。主人知道情况后,很同情他,就给了他很多好吃的,并收养了他。这个公案中,又饥又渴的孩子,比喻充满贪欲的世间人;灰比喻女人;孩子因为被饥渴逼迫,四处找吃的,比喻贪心本身是一种苦,众生饱受这种苦的逼迫,不得不去追求女人等的所缘境来满足贪心,消除这种苦;夜色朦胧,比喻众生被无明愚痴障碍;孩子把灰看成了食物,比喻世间人执不清净的女身为清净;孩子吃了灰,似乎感觉饱了,比喻世间人似乎从贪爱女色中,得到了满足;后来孩子发现了所谓的“食物”,其实是灰,感觉很恶心,把剩下的灰倒掉了,比喻世间人通过观察,发现了女人其实是不清净的,生起了厌离心,放下了对女人的贪爱;主人比喻圣者;主人收养了他,并给了他许多好吃的,比喻众生归依了三宝,通过闻思修行,以此获得了很多法财,得到了真正的快乐。

  这个公案也说明了,世间人想消除痛苦的发心,是无可非议的,是正常的。但是世间人的错误,在于认错了哪些法可以消除痛苦,也就是说,认错了什么是清净,什么是快乐。世间人把女人等不清净的有漏世间法,当作了清净的目标去追求,认为这些有漏法能够消除痛苦,带来快乐,这些目标完全设错了,因此就生起了贪心,这个贪心,根本不是快乐,相反,它的危害性非常大,反而把众生带入到痛苦的泥潭之中了,而且贪心越大,得到的痛苦就越多。而真正的快乐,只有在看破这些幻相、消除贪心之后才会获得。

  前面的偈颂中说了“不能常与合”,有的人于是想,交合虽然短暂,但是至少也有这些短暂的交合之乐。这是贪爱习气重的人钻空子的想法,于是他们就提了这样的问题。

  设问:与女人交合中能产生快乐,所以女人应该还是安乐之因吧?

  答:

  虽与妇相合,乐从余缘生,

  非愚孰妄执,唯妇为乐因。

  颂文直解

  即使与妇女相合,乐也是从余缘——恶非理作意的分别中产生的。将乐的因,完全说成是令人悦意的女人,除了如你一样愚痴的人之外,谁会产生这样的妄执呢?因此,不应妄执女人为乐因。

  释义

  男女作不净行时候所谓的快乐,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,主因是心的外驰而产生的颠倒作意。而和女人交合这件事,仅仅是一种助缘而已,它不是主因,更不是唯一的因。

  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,如果不净行必定能产生快乐,那就像所有人被火烧伤后都很痛苦一样,应该所有人都可以在不净行中得到快乐了。但是已经离贪的圣者阿罗汉,即使产生了男女根的相合,也根本不会产生这种有漏的快乐。比如当年妙贤比丘尼已经证得了圣者阿罗汉果位,但是因为恶业成熟,被未生怨王凌辱。妙贤比丘尼当时“如中毒箭,生大忧苦”,根本没有丝毫的安乐。另外,尚未证得圣果,但是受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,以及修持了不净观的修行者,也可以用正知正见,对这种有漏安乐进行压服。这些例子,充分说明了不净行并不会必定产生快乐。

  认为世间女人清净并且是安乐之因的根本原因,就是非理作意。非理作意扭曲了真相,产生了虚妄的清净相,因为觉得这些清净相很悦意,所以产生了贪心。圣者阿罗汉断除了颠倒作意,消除了贪心,所以不管是魔女、天女还是人女,都无法诱惑得了他,即使与他作不净行,他都不会生起一丝一毫的快乐。就像我们看非常非常可怜的马、牛、狗,在作不净行时,我们都知道这是旁生的颠倒行为,纯粹是旁生心里的烦恼、贪心产生的。另外像酒喝醉了后,过患那么多,但是贪酒的人却仍然认为酒是快乐之因。与此相同,只有愚痴的人,才会固执地坚持女人是快乐的唯一来源。

  这一科的四个偈颂,断除了将女人作为乐因的贪著。第一颂提供了三个观察方法,即不贪者、非愚者和真实相,引导大家认识到对女人的贪爱,完全是一种颠倒作意;第二颂指出通过女人来满足这种颠倒贪爱的机会很少,说明女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作用,因此应断除对女人的贪爱和我所执著;第三颂否定了把贪爱执为快乐的颠倒作意,指出贪爱恰恰是苦;第四颂指出,即使偶尔满足了颠倒的贪爱,女人起到的也仅仅是一种助缘而已。这样就可以确切地认识到,世间女人根本不是快乐之因,所以应该完完全全断除对世间女人的贪著。

  

《中观四百论讲记(二十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