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遠離功德
汝等比丘,欲求寂靜無爲安樂,當離愦鬧,獨處閑居。靜處之人,帝釋諸天所共敬重。
欲求寂靜無爲的安樂,首先要遠離愦鬧。處在愦鬧當中受各種染汙因緣的影響,沒辦法專心學法修行,所以首先要遠離愦鬧,獨處閑居。
“獨處”,就不與世俗的人、事來往。首先把自己關閉起來,不受外境的幹擾。不然你處在鬧處,只會不斷地起煩惱造業,結果心會越來越亂,輪回的業越來越多,那就根本得不到寂靜無爲安樂,得到的只有煩惱和苦惱。
靜處的人被帝釋諸天所共敬重,原因是安住靜處會生長功德。一開始要有好的環境保護自己的心,這樣持續地修行,就不斷地從心裏生出信心、慈悲、智慧等功德,因此就被諸天敬重。所以,最開始就像弱鳥不能離開枝頭,行者不能離開靜處。自己內在的道還沒修成,還沒有深厚的道力,一入到紅塵裏,道就會敗壞,不但生不起功德,反而不斷地生起貪心、嗔心、散亂等等,這樣就不爲諸天敬重。但在靜處就可以長養功德。
是故當舍己衆他衆,空閑獨處,思滅苦本。
知道靜處是成就的所依,就首先要在無幹擾的靜處持續地修行,長期修法才會成就。知道了這個道理就要舍開己衆、他衆。
“己衆”指五蘊心、心所法。“他衆”指師徒、同學、世間眷屬。“空閑獨處”就是如法而住,一心思維滅除苦的根源。
若樂衆者,則受衆惱,譬如大樹,衆鳥集之,則有枯折之患。世間縛者,沒于衆苦,譬如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。是名遠離。
反而要看到:如果我們喜歡跟人交往、喜歡參與很多世間活動,那以世間染汙因緣的力量,會使自己身上的惑、業、苦越來越多。這個世間大多數是業力凡夫,和人不是結解脫的法緣,就是結輪回的俗緣。如果彼此結交,不是在修道上互相策勵、規過勸善,那就都成了增長輪回的事。
所以,“樂衆者”最後就出現很多煩惱、業力。比如跟人打交道,彼此喜歡就生貪;意見不合就生嗔;共同謀利益有分不平的地方,就生很多分別、起很多煩惱。
一開始認爲很好,結局卻以悲劇收場。就是因爲不了解世間的結交多數是煩惱用事。小到一次談話,都會由內在的世俗習氣說各種世間話題,增長貪、嗔、邪見,造下很重的绮語業。要麼就發生彼此執著的碰撞;由各種觀念的不調和,發生各種爭論。或者由于各自生活的方式不同,興趣愛好不同,産生很多矛盾。
所以這裏的事太多啦!這不是兩個無情法放在一起,永遠不會起心動念,這是兩個有情呆在一起,每個人心裏都有種種分別、煩惱。現在這個時代,要找到見行相合的道友很難,要惹世間的因緣卻非常容易。大家在一起只是增長貪嗔、散亂,或者以內心的習氣互作染汙,忙吃的、忙看的、忙玩的,或者找人聊天大談世間話題,這裏面有百分之幾是解脫道的修行?有百分之幾能增上功德?恐怕多數只是增長煩惱、罪業而已,最後搞得煩惱不堪、痛苦不堪。家庭是如此,世俗的朋友也是如此,樣樣都如此!
這裏的形容就很好:一棵大樹,一開始很熱情地招呼:“你們快來!”這樣好客,很多鳥都飛上來了。大樹沒考慮自己的樹枝承受不住,最後枝頭會折斷。
這是比喻因緣一開始時,心裏還沒有很深地積集業力,但事情是在不斷地潛移默變,一天、兩天、叁天……一件件事積累起來,各種各樣的煩惱不斷地堆在心裏,越積越多,越堆越重,最後心裏承受不住就會垮掉。因此說“衆鳥集之,則有枯折之患”。
比如首先兩個人很要好,先是貪心不斷地增長,感情會越來越濃、越來越堅固,但這也意味著牽腸挂肚的事會越來越多!自己的心會綁在上面,如果對方稍有一些變故,比如遭到了損害,要離開、要怎麼樣,心裏就生很多憂愁、離別的苦,會很分心。萬一對方不順自己的意,又會很氣惱。假如彼此發生意見上或利益上的沖突,又生起嗔恚,甚至反目成仇。這樣事情搞多了,心就亂了,最後會承受不住。就像大樹的樹枝上不斷地有鳥飛上去,結果後來停在樹枝上的鳥越來越多,就會支撐不住而折斷。
忙世間事也是如此,我們往往缺乏遠見,這事也染上、那事也召來,結果事情越來越多,最後會承受不住的。所以首先要認識世間是一張非常複雜的業力網,每個凡夫身上都有很重的煩惱業力,內心深處有各種各樣的分別、邪見,有很多貪、嗔、癡、慢的煩惱。所以在沒有觀察清楚時,不要輕易跟人結交,不能多結世俗上的緣。
初修的人一開始就要注意遠離。遠離不是舍棄衆生,而是首先觀察世間惑、業、苦的狀況,發起遠離,然後一心一意地修道,不搞世俗上的人情來往,不參與與道無關的事。這樣首先遠離紅塵,一心成辦出世間的道業。
後幾句講得很嚴重,“世間縛者,沒于衆苦,譬如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”。“老”表示觀智衰微,指自己觀察能力差,很糊塗,不曉得積聚世俗因緣會增上煩惱、業力和苦惱。“象身沈重”,表示對世間法耽著情深(“重”是指世間的心很重,世間的心越重就表明業力越重)。這裏要觀察自己:我的心怎麼樣?我跟很多人交往、參與很多世間事務,或者在五欲裏生活,我耽著的心強不強。如果耽著的心很強,就會一下子深陷進去,那就會集很重的業,一定會“沒于衆苦”。
要看到自己又是深度近視,看不清事情的起因、發展和結果,行爲上又很盲目沖動,而且情染又很深,什麼事一耽著上去,叁、五天都排遣不了。這麼糊塗、沈重的老象,會頓時陷在苦惱的泥潭裏。想一想這個比喻也會很害怕!糊塗的老象上千斤重,往泥潭裏沖,一腳踩進去,越陷越深,無法自拔。這是指修道的人一不遠離,就會被叁種障礙綁住。“觀智微弱”指惑障;“象身重大”指很重的業障;“沈溺泥潭”指報障,就是深深地陷在苦當中。
以這個原因,要求遠離。就是避開世間惑業苦的泥潭。
四不疲倦功德
汝等比丘,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,是故汝等,當勤精進。
“勤”是勤奮不懶惰,“精”是精一不雜亂,“進”是上進不退步。具有這叁種品德,就一切事都不難成就。成就的條件就是這叁字訣——勤、精、進。就是要晝夜勤奮;要精一不雜,不能東搞西弄;而且要每天上進,不能退步。能夠這樣持之以恒,做什麼都有成就。
下面顯示勤、怠的差別:
譬如小水長流,則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,譬如鑽火,未熱而息,雖欲得火,火難可得。是名精進。
正面細水長流,雖然每次細流沖擊石頭的力量很小,看起來絕不可能穿石,但通過晝夜持續地沖擊,就能把石頭擊穿!
如果能晝夜不斷地勤修,十年八載堅持下來,一定會有所成!最怕懶惰、雜亂、退步,不能長期堅持,那就一事無成。就像“鑽木取火,未熱而息”:兩根木頭不斷地摩擦,就不斷地升溫。摩到很熱時就開始冒煙,這就是得火的前兆,已經很有希望。再摩下去就會出火!但如果停下來不摩,熱氣就會逐漸冷卻,還是原來的冷木頭。不但不會出火,連熱氣也沒有了。所以精進很重要。有精進就能成就功德,無精進就不能成就功德。
“火”比喻見道,燒掉煩惱的薪柴;“熱”是指修到加行道暖位以後,就像兩木摩擦開始有了暖相,這是見道的前兆。如果這時退下來,不要說生火,連熱氣也沒有了!出現暖相還要精進不息,才能修到忍位以上,不然還會退轉。像我們現在還沒修到暖相,如果喪失精進那必定一事無成。
又比如,聞思修的功德要靠精進來成就。在聽聞上能持續不斷,就會對佛法獲得了解,只聽幾天就斷掉,那連聽聞也不可能圓滿;思維上也要由持續精進,才由原來的模糊不清、猶豫不定,漸漸得到理解。再繼續努力下來,讓理解進一步堅固,才會生起定解;修持也是由不斷地在自心上如法修行,才會出現實證的功德。
如果懈怠,就像燒水,燒到七十度又停下來不燒,這樣又冷下來了;第二次再燒到六十度,又不努力,又涼下來。這樣熱熱涼涼,永遠燒不開水。很多人都像這樣空費一生的心力,聞思修哪方面都沒見到有成就。所以要堅忍、要持續,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。能夠這樣锲而不舍,就會成功。
五不忘念功德
汝等比丘,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,無如不忘念。
求善知識聽法,指生起聽聞的法行。“善護”指內善思維行,就是按照所聞的法義反複思維,來善加保護所聞法義。光聽聞不思維,聽完很快就漏掉了,絲毫無存。聽後,心裏不斷地思維聽到的法義,最終産生決定的理解,就能持住法義,這叫“善護”。“善助”指如法修行,就是按思維所決定的法義在自己心上修習。
聞是依靠外在傳法的力量,得到最初的了解;思是依靠內在思維的力量,就是運用四種道理不斷地抉擇,最後斷除疑惑,決定諸法的真相就是如此。比如斷定了有漏法都是苦,絕不是樂;集就是惑業,而不是其它;因緣所生法,決定無我等等。“修”,就是按思慧決定下來的法義在自己心上修習,不是離開思慧所決定的法義另外修什麼。比如決定了萬法無自性,就安住在空的定解中修習,這叫“如法而修”,叫“內助”,就是以修習來助成佛法的實證。
總之,一切法行都歸納在聞、思、修當中。一切法行的上首是“不忘念”。上首是首要的意思。叁行也叫叁慧,慧以“照了”爲義,行以“進趣”爲義,無論照了、進趣,都不離“不忘念”。總的要由心裏不忘念,才會不斷地趣入聞、思、修;如果忘失正念,心緣在非法的事情上,聞思修的法行就沒辦法成辦,聞思修的智慧也沒辦法生起。所以“念”就是明記不忘的意思,時時記得依法行持,不做任何非法的事。這樣以不忘念駕馭自己的心,就能趣入一切聞思修的法行。因此說“求善知識、求善護助,無如不忘念”。(這句經文要說的就是不忘念是駕馭者,時時有正念把持自己的心,就時時趣入聞思修;一時忘失正念,就又緣在世間法上,會失壞功德。)
懂了這一點之後,就要努力成就不忘念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(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