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(四)

  這節課再補充講解有關“根放逸苦對治”的內容。

  經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:有位比丘修了12年都沒成就。有一次佛見度他的時機到了,就化成一位比丘和他結伴修行。

  這一天夜晚,月亮很圓、很亮。河邊樹下的水裏鑽出一只烏龜。烏龜往前爬,那邊來了一只野幹,很饑餓,跑過來要吃烏龜。烏龜一看野幹來了,就把頭、尾和四只腳縮到殼裏面,臥著不動。野幹蹲在旁邊等它出頭,等了半天也不露出頭、尾和四只腳。野幹找不到機會,就很不高興地走了。野幹一走,烏龜的頭伸出來,四只腳也伸出來,繼續往前爬。

  這時,佛化現的比丘對那個比丘說:“你看到這件事有什麼想法?烏龜有護命的殼,野幹不能趁虛而入。世上的人不如烏龜,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都被魔王引誘去了。眼睛貪色,耳朵貪聲,乃至意識貪法。這樣貪著六塵發起貪嗔癡,魔王就得到機會俘虜他了。”

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護根很緊要!我們要學烏龜。頭、尾、四腳比喻我們的六根;護命的殼比喻堅固的正念;烏龜往前爬行就是指我們每天從早到晚不斷地遇到很多境界。在六根門頭有各種六塵景像,這時要有自知之明,一定要有正念的殼保護自己,因爲魔王時時都在旁邊,只要六根伸出來,入在五欲裏,就會被套住。

  世親菩薩曾經打過五個比方:一、鹿很喜歡聽音樂,獵人利用這一點,有意彈奏很美妙的音樂,鹿的耳根馬上貪著在音樂上,失去警惕,結果被獵人捕獲。二、公象貪著和母象接觸,獵人放出母象,公象貪著和母象接觸,也失去警惕,被獵人當場捕獲。叁、飛蛾貪著光,所以直接飛到光裏頭,就慘死在火中。四、魚貪著魚鈎上的誘餌,結果被人釣上,成了人的盤中餐。五、蒼蠅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,它去舔食,就被割死了。這就是一見到五欲,被貪欲驅使,五根一入到裏頭,在這個點上人的心就亂了,就從這裏開始生起煩惱和業,而卷入到生死中去了。

  我們要學烏龜,看到有五欲的野幹在旁邊准備吃你,就不能把五根投入到那裏,一投入就會被俘虜。現在要有自知之明,我能不能做到無心無念?五欲現前時心裏能空的了嗎?能不起念頭嗎?還是五欲一現前,心很快就會迷惑,然後把幻影全執爲實有,有好的馬上生貪,不好的馬上生嗔?如果是這個狀況,就一定要用正念管住五根,不然五根在五欲裏放逸,就從這裏滋生出很多妄念、煩惱。比如問問自己:眼前出現異性的美貌,我真的看他(她)是一個幻影嗎?是空的嗎?或者是不淨、是苦的嗎?還是覺得特別好看,是世界上最純潔、最美好的!如果是這樣非理作意,放任自己的眼根去看,那就被貪欲抓住了,之後造的就全是生死業了。

  所以一定要認識集谛。沒有認識,行爲上就會很錯亂。這裏要在心上衡量,到底我的見解在什麼層次?修行在什麼層次?一定要有自知之明。如果根境相對時,既觀不了無我,也根本看不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苦,這時就只感覺五欲真的很好,特別喜愛,那就是對欲界愛染情深,直接跟出離心相違,這是會生欲界的。

  這時候說我一定要得到,這麼好的享樂爲什麼禁止我聽、禁止我看?這時出于很強的要滿足自己的心,要到喜愛的五欲。這樣一是出于對“自我”的愛重,一是認爲享受五欲真的很安樂,因此就一心求得讓我得到五欲樂。如果自己處在這兩點迷惑當中,那所造的業就完全是生死業,完全是墮欲界的業,不用說得解脫,連生上界都不可能了。

  現在人心非常短淺,就只求眼前的享樂。尋求感官刺激的人,不僅不會想來世,連過幾十年也不想,就是盡情享樂。他認爲錯過了就再沒機會了,這樣白活一世對得起自己嗎?這樣的心就一味追求現世的五欲,動機就是爲了對得起自己。在他眼裏,所謂的安樂唯一是親自受用五欲的樂受,再沒有別的了。這已經一錯到底了!這是內外宗派中最下劣的動機、行爲,造的幾乎全是非福業。這時集起的業只會牽引人墮惡趣,因爲當時的心態沒有善心的狀態,純粹是爲滿足自己的貪欲。

  所以人如果到了這個層次,那就跟畜生無別!在這個狀態下,不必說出世間修道的功德,連世間仁義禮智信的內涵也沒有了!到了這時就像飛蛾撲火一樣,是極端自私的心,完全沒有智慧。所謂欲令智昏,他就那麼短視,就只想抓到眼前色聲香味等的聲色享受,認爲得到這色聲香味觸的享受才是人生的目的,此外都是不現實的,只有這個最現實!這樣的話,絲毫不會爲別人著想,因爲太自私了;根本不會爲未來著想,因爲只認眼前的享受最有實義。以後的事誰去管它?來世更虛無缥缈,想它幹什麼?想不到因果,想不到輪回苦,生活只有一個內容——就是享樂!

  我們目前一定要知道自身什麼水平,如果沒有世間是苦的定解、沒有出離心、沒有無我的定解,對這些茫然無知,或者只是耳朵聽聽,心裏並沒有深刻的定解,那這樣沒有正見來掌握自己的行爲,來把自己從原來的顛倒道裏救護到解脫道上來。這樣心態和行爲毫無扭轉,只是形式上做很多、口頭上說很多,並不會解脫。

  出世間道最基本的是要了達苦集,生起出離心,要明白因果,再是要了達人無我。如果這叁個內涵沒有,那對出世間道是根本無法趣入的。這樣的話,完全處于一種迷茫、一種無明的沖動,而這種習氣是來自無始以來無數次的串習,所以我們要觀注內心是什麼在指使你行動?就是一種錯覺,認爲受用這悅意的色聲香味能得到快樂。

  剛才說了,鹿、象、飛蛾、蒼蠅、魚,它們沒有很高的理智,基本是發自本能的沖動,就認爲好的色聲香味我一定要求到。那麼我們作爲修道的人,如果下降到這個層次,那是很悲慘的!引你入生死的就是這些外在的色聲香味觸。如果你能觀色聲香味觸一切都是空的,還起什麼念頭?如果能認識“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”,又哪裏會那麼多迷亂。如果沒有這麼高的見解、這麼深的觀照,能觀到這些是無常的、是苦的,也不會在裏面放逸!如果這些內涵都沒有,就只認眼前的色聲香味是實在的、要享受到過足貪心的瘾才滿足,那就成了盡情吸毒的人。這樣還冠冕堂皇地說“與時俱進”,還認爲自己活得很潇灑,這樣粉飾並不代表自己的心相應了佛法。自己的心自己最清楚,煩惱依然是煩惱、有漏業依然是有漏業,對世間五欲的貪心已經變得越來越重。看看自己的行爲,連基本的佛法也沒相應上,完全跟俗人一樣。世俗的人求取現前的五欲,就像飛蛾撲火一樣,毫無理智。他不了解這像小兒食蜜——只是一口的甜味,後面有割斷舌頭的大苦。他不清楚貪欲的過患,不曉得欲塵的虛妄,絲毫沒有求解脫的心,也沒有正念,也不可能觀照無我!世俗的人這樣做情有可原。但修行人沒有自知之明,不曉得自身的見解、修行到什麼地步,反而以豁達空、撥無因果爲潇灑,以自在無礙來粉飾自己,其實根本也不是在境界裏無心,那就成自欺欺人了。

  所以佛就講“世上的人不如那只烏龜”!那只烏龜謹慎小心,它有智慧,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、什麼對自己有害,如果探出頭來一旦被野幹抓住,就會被它吃掉;所以它一直把頭尾、四腳收縮在殼裏,不給野幹任何機會。如果我們能以正念收住自己的六根,那不管心前有多迷人的五欲來誘惑你,都不會被它勾引、被它套住。自己就像那只烏龜,一看現在正在直播世界杯足球賽,馬上就有防護的正念:我不能入進去雲裏霧裏的分不清真假,以前我這方面有很重的習氣,入到裏面我根本不覺得球場上變幻的景像是空的、毫無實義的,也根本不認爲這是毫無實義的肢體運動,反而一進去之後,濃厚的習氣馬上現行,一直看得津津有味,眼睛連眨都不眨!那就是飛蛾撲火——自己的心完全被色塵鈎住了。這樣懂得自己凡夫心的毛病,就要以理智及時地控製。就像那只烏龜,探出頭來一看,世界杯的野幹在旁邊要抓我了,馬上把眼睛收回來。要這樣以正念保護自己,不讓眼根伸到世界杯球賽的幻影裏放逸。

  或者聽到旁邊響起一首特別愛聽、愛唱的流行歌曲,或者各種誘人的娛樂聲音,一聽到就警覺到這是魔咒來迷惑我的心。馬上就把耳根收起來,它就抓不到我!不然坐在這裏,今天有春晚演出,馬上旁邊電視裏的聲音響起來。這時心裏就蠢蠢欲動,沒有以正念控製住自己的話,耳根馬上就溜到聲音裏,很快就被卷進去了,幾個小時造很多雜亂的生死業。

  或者旁邊有誘人的香氣和味道,也要馬上用正念保護,不要讓舌根入進去、鼻根入進去,不然也會很快迷亂在幻境裏。只有這樣時時刻刻小心保護,才能保持修道的功德不失壞,才能減少煩惱和業。

  每一天可以自己算一筆賬:今天我造的業裏,有多少是隨順解脫的業,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解脫可能性。這個沒有防護住,心上不斷地在滋生煩惱和業,那所成就的就是往後無數的輪回果報!我們內心的幻想跟現實的行爲是兩種東西,幻想是盡快開悟成就,現實是心整天在五欲裏耽著分別,心心念念都在造隨順生死的業、增上迷亂的業,這樣能成就什麼?成就的只是輪回而已!

  現在我們關鍵是要認識五根放逸的過患,一定要在這上面反複衡量。以前的人講幾句就很明白,就會按這樣去做。但是今天人的思想太複雜,受到的反面熏染太多,邪知邪見很深。如果沒有反複地把道理講透,大家只是耳朵聽心裏不認同,還是不會去改自己的行爲。

  現在要直接把道理擺出來說,“五根放逸”到底好不好?放逸之後是什麼結果?是使自己的功德退失、善法失壞、煩惱分別增盛、身心狀況退化,還是能讓自己提升?大家都是有理智的人,如果一種行爲會嚴重地損傷自己的身心、毀壞自己的現世和來世、會失壞寶貴的功德,那我們是不應當去做的;如果做了能增長身心的安樂、能帶來現在未來無量無邊的安樂,那當然應當精進去做。

  現在歸在自己身上觀察:我的五根放逸在五欲裏會造成什麼結果?經上說:會失諸善法,所以要像牧牛人看住牛,不讓牛進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(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